「萌」化還是「醜」化:國產動畫形象流變小考

2020-12-17 澎湃新聞

動畫劇集《海爾兄弟宇宙大冒險》都播出泰半,上微博熱搜的次數卻屈指可數,熱搜標籤包括#海爾兄弟穿衣服#、#海爾兄弟妹妹#、#海爾兄弟 雷歐舞#等,微博上的評論也以吐槽為主。劇集在電視臺及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芒果TV等網絡平臺播出,收視率和觀看人次數據都表現平平。即使新版海爾兄弟的觀眾,以不能獨自在社交網絡上發表意見的「沉默」的低齡兒童為大多數,這部共有54集的動畫劇,還是與2016年的《新葫蘆兄弟》一樣「撲街」了。或許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新版海爾兄弟沒有像《新葫蘆兄弟》一樣,喊出要做5季共260集的豪言壯語,至少可以少被打幾次臉。

新版海爾兄弟海報

新版海爾兄弟的製作方對全新的人物形象設計可能引起的爭議早有預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海爾兄弟動畫公關負責人稱,考慮到新動畫以太空科幻為背景,因此讓兄弟倆穿上了太空服,並聲稱在動畫製作前,曾帶著五個不同版本的造型,前往多個城市的小學、幼兒園進行調研,目前的造型是「小朋友們投票最多的一版」。這樣的解釋即使有調研證據作為支撐,也並不那麼能站得住腳。畢竟,在藝術審美這件事上,不是總可以依賴集體智慧和觀眾投票的。李宗盛關於音樂創作的「豬食論」,言辭固然激烈,用到其他文化藝術領域,也有可取之處。國產動畫近年來重拍的不少,「辣眼睛」的居多,究竟是審美的扭曲還是經費的淪喪?做一次小的考察,對於問診國產動畫的弊病,想來總還是有所助益的吧。

首先需要幫助觀眾明確的一個認知是,成功的動畫形象,往往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經過多輪的試錯和調整,才漸趨成熟。對於長篇連載漫畫和動畫劇集,無論是藝術家獨自完成,還是以團隊形式出品,由於畫風的改進,或者畫師的更換,角色的前後期形象發生變化,都是常有的事。下面舉到的兩個在東西方取得巨大成功的卡通形象,如今為公眾所熟知的面目,便與早期版本差異頗大。

對迪士尼發家史略有所知的讀者,應該對1928年上映的動畫短片《汽船威利號》不陌生。正是通過這部動畫短片,米老鼠廣為人知。而在這部作品裡,米老鼠的形象是這樣的:

《汽船威利號》裡的米老鼠

黑色的小眼睛,鼓鼓的腮幫子,「鼠相」的狹長臉型,麻稈一樣纖細的雙腿——米老鼠的形象設計,可以說相當忠實於作為創作靈感來源的現實中老鼠,因此也未將卡通角色可愛的潛質充分開發。迪士尼公司顯然意識到卡通形象可愛感的重要性,對米老鼠形象多番調整,走出了一條清晰的「萌」化路徑,包括放大眼睛(調整眼白和瞳仁比例)在面部的佔比、調整臉型至更圓潤、加粗胳膊和腿、減小頭身比、豐富服裝和配飾,等等。

從左至右依次為1928、1935、1940、1941、1947、1953年的米老鼠形象。資料出處:迪士尼

另一個知名卡通形象哆啦A夢,經歷了類似的造型演變過程。下圖是1970年第一集漫畫裡登場的哆啦A夢:

哆啦A夢最初形象設計

這形象,以現代眼光來看,相當一言難盡,甚至醜得有些變形:高高大大,肥碩呆板,倒符合保姆型機器人的定位。之後的哆啦A夢,走上了漫長的「微整形」歷程。「美顏」策略與米老鼠大同小異:放大眼睛(調整眼白和瞳仁比例)在面部的佔比、調整臉型至更圓潤、調整身形比例至與大雄相仿、減小頭身比、等等。

從左上至右下,依次為哆啦A夢在1973年、1979年、80年代、90年代、2002年、2005年的動畫劇集裡出現的形象,據網絡資料整理

進化生物學家認為,人類對於幼童有產生憐愛的本能反應,這種本能反應可以被「移情」到動物(喵星人、汪星人等等)以及卡通形象上。米老鼠與哆啦A夢形象的變遷,可以被視作畫家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對這種本能反應的利用或者迎合。在國產動畫電影重拍的過程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卡通形象的類似調整策略。

下圖左為1984年版《黑貓警長》,右為2015年電影《黑貓警長之翡翠之星》。對比可見,新版黑貓警長,儘管不及老版威嚴,但親切感增加,眼睛更大更水汪汪,頭型也更圓潤飽滿,上衣縮短下擺,扎在褲內,更顯腿部頎長。

1984年版《黑貓警長》(左),2015年《黑貓警長之翡翠之星》(右)

類似的調整,也出現在大頭兒子一家身上,儘管相對不那麼明顯。在1995年的劇集版裡,大頭兒子的大頭,小頭爸爸的小頭,已經是劇情人物形象設計上的突出特點。在2018年的電影版裡,這樣的形象設計仍然得到了保留。但對比可以發見,大頭兒子的頭顱弧線更流暢,所有人物的脖頸都更自然,此外,大頭兒子與圍裙媽媽的眼睛都增畫或調整了眼睫毛,放大角色眼部的天真感。

1995年版《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左),2018年《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3:俄羅斯奇遇記》(右)

國慶檔期上映的《阿凡提之奇緣歷險》,角色形象的變遷,亦是如此。老版《阿凡提》裡,阿凡提明顯清癯消瘦,山羊鬍更長,也更往上翹,是阿凡提「大叔」;《奇緣歷險》將臉型由長臉改為橢圓臉,增加下頜弧度,縮短鬍鬚長度,變成阿凡提「大哥」。

1980年代劇集《阿凡提》(左),2018年《阿凡提之奇緣歷險》(右)

2016年的劇集《新葫蘆兄弟》,角色設計遵循的是同樣的策略。1986年版的葫蘆兄弟,造型上太正氣凜然,是金剛怒目的鬥士;2016年版的葫蘆兄弟,眉型調整後,弱化了臉相上的兇煞之氣,眼部線條也做更柔和的處理,眼神不再凌厲,更有兒童的稚氣和好奇神色。造型設計遭來非議,既是因為對舊作形象進行了急轉彎式的調整,老觀眾一時難以接受,也是因為在細節處如角色服裝花紋等上的處理,偷工減料,顯得不夠講究。

1986年版《葫蘆兄弟》(左),2016年版《葫蘆兄弟》(右)

放棄掉「萌」化策略的續集動畫作品,大概只有《藍皮鼠和大臉貓》系列。1994年版裡,大臉貓是標準的大圓臉,眼睛也是滴溜溜的橢圓形;到了2000年版裡,大臉貓的頭型變成了方形抱枕,眼睛也變成了不規則扇形,角色不僅不再可愛,甚至顯得有些痴呆和笨拙,難怪相當部分的觀眾,只記得1994年版,而對2000年版缺乏印象。

1994年版《藍皮鼠和大臉貓》(左),2000年版《藍皮鼠和大臉貓》(右)

綜上,國產動畫重拍時的形象調整,大體均以「萌」化作為出發點。但為什麼成年觀眾會覺得這些童年回憶都變「醜」了呢?原因既在於回憶濾鏡,也在於重拍版動畫普遍採用CG技術以及3D制式,與早年動畫製作技術截然不同。新技術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對新視覺效果的接受,同樣存在適應的過程。而國產動畫製作公司在經費上的捉襟見肘,以及在技術應用上的經驗不足,加劇了觀眾的「不適應」。

下圖是2014年的3D動畫電影《哆啦A夢:伴我同行》的劇照。觀眾不難發現,由於電影使用3D建模技術而非2D手繪/電腦製圖,不可避免地,在造型細節上,需要考慮到立體效果的真實性。

2014年電影《哆啦A夢:伴我同行》劇照

2D畫風下的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可以不顧生物身體的構造;3D建模下,就必須讓角色的表情、動作,真實可信。對卡通角色而言,3D人物比3D動物,要達到栩栩如生的效果,更是難上加難。

2011年的3D動畫電影《丁丁歷險記》,證明即使對於史匹柏這樣擁有雄厚資金與技術撐腰的大導演,人物形象的3D化,成片效果也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

2011年版《丁丁歷險記》劇照

2D版本的丁丁,永遠以側臉示人,方便展現其上翹的「飛機頭」髮型;3D版本的丁丁,正臉面向觀眾時,「飛機頭」髮型變成了「M」型的美人尖,不再有辨識度。2D版本的丁丁,眉毛與眼睛之間的距離頗大,顯然不符合人體學比例。3D版本將眉毛下移,為了避免額頭的一覽無遺,以及調低髮際線,不得以在造型上添加抬頭紋,又讓人物顯得太老氣沉沉。至於2D版本裡俏皮的蒜頭鼻,在3D版本裡也只能寫實化。

國產動畫電影在資金和技術上遠遠達不到好萊塢大製作的水準,成片效果自然降低若干個檔次。但同樣的規律仍然成立:動物比人物好製作,有毛髮的比沒有毛髮的好製作。2018年的動畫電影《熊出沒·幻空間》,熊大、熊二身上的毛髮可以做得相當有質感,但照著《破產姐妹》裡的卡羅琳來設計的女記者角色,形象就仍然是美瞳大眼睛加錐子尖下巴,跟地攤上販賣的盜版芭比娃娃一樣矽膠感強烈。未必是電影製作公司不努力,實在是「臣妾做不到」。

2018年《熊出沒·奇幻空間》劇照

隨著動畫電影受眾類型的細分,一些經典重拍的動畫作品,不再強調畫面的藝術性,而專心於服務兒童觀眾。在角色形象「萌」化的同時,劇情也減低難度,減少成人因素。例如,類似於下面的劇情與畫面場景,從新版《葫蘆兄弟》裡徹底消失:

1986年版《葫蘆兄弟》劇照

而《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裡的圍裙媽媽,《海爾兄弟》裡的半裸男孩,形象也相應有所調整:

圍裙媽媽的形象調整

海爾兄弟的形象調整

至於像《邋遢大王奇遇記》、《魔方大廈》這樣容易給幼小心靈留下陰影的動畫作品,即使是不少成人觀眾的童年回憶,如果給家長們一次再選擇的機會,想必也是不會讓自己還在讀幼兒園或者低年級小學的孩子觀看的吧。

《邋遢大王奇遇記》(左),《魔方大廈》(右)

總結一下,國產動畫形象的流變,是隨著動畫市場的細分,為了照顧到兒童觀眾的欣賞習慣,而進行的「萌」化改造。這樣的改造,大體遵循的仍是國際通行的造型調整策略。成年觀眾對部分國民IP動畫角色新形象的非議,有的時候是因為審美習慣與兒童觀眾的差異,有的時候是因為懷舊濾鏡造成的先入為主,有的時候是因為對劇情的低幼化不滿,連帶著遷怒於動畫角色的形象設計,不可一概而論。而因為現行動畫作品多放棄了手繪、木偶定格、剪紙定格等傳統拍攝和製作技法,廣泛採用CG技術和3D技術,在技術不過關、資金不充沛、人才稀缺、製作周期匆忙等諸多因素的掣肘下,國產動畫作品的畫面效果,觀眾即使可以給予同情的理解,也還是有權力不給「好評」的了。

當然,還有大量的國產動畫作品(《請問多少爸媽在給娃挑國產動畫片時踩到了地雷?》),就是衝著騙國家的政策補貼以及家長錢包裡的鈔票而小作坊式批量生產的,例如像下面這部「名聲在外」的《汽車人總動員》。

《汽車人總動員》劇照

對於這樣的動畫作品,本文前面的所有討論統統不算數。就是醜。

相關焦點

  • 萬物皆可萌娘化,淺析日本動漫萌娘化浪潮的發展進程
    萬物皆可萌娘化在日本的御宅文化中可不是一句虛話,萌娘化的現象確確實實廣泛存在於日本御宅文化中,同時也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萌娘化首先要建立在擬人化的基礎上,擬人化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簡單來說就是為非人類的形象建立一個完全的人類形象,當然,這個新建立的人類形象可以保留之前非人類形象的某些標誌性特徵,比如說將一隻貓擬人化之後,新建立的擬人形象可以保留貓尾巴以及貓耳。
  • 萬物皆可娘化,日本動畫界還有什麼是不能娘化的?
    在動畫界中經常會使用擬人化角色來增加動漫的有趣程度,而一些平常我們不常見的事物被娘化後竟該死的可愛,而娘化的對象也越來越廣闊越來越奇怪,甚至有的娘化對象甚至在現實中根本找不到只流傳在傳說中。賽馬娘既然浣熊這種動物都能娘化了,那賽馬這種大型物種也逃不過娘化的命運,賽買娘就是這樣一部動畫各位馬娘之間互相賽跑,其實馬娘還是有幾種類型的,除了人型的有的還是人馬型的馬娘。
  • 山東艦剛下水就被娘化!淺談日本流行的娘化思維,萬物皆可娘化
    12月17號,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在海南三亞正式交付海軍,被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艦」。眾所周知,航母這種大型水面艦艇一直是國家實力的重要標誌,被稱為海上霸主,而隨著山東號航母的正式入列服役,標誌著中國海軍正式步入雙航母時代。
  • 盤點那些被日本動漫「娘化」的物種,連怪獸都變得這麼萌?
    日本動漫裡喜歡把動漫形象「娘化」或者說是「萌」化,像一條兇猛的龍,也硬是被「娘化」成了小女孩。本期盤點了一些被動漫「娘化」的神奇物種,那麼話不多說,我們直接來看看吧。其實在日漫中「貓娘」形象很多,一般這類動漫角色都帶有貓耳朵、貓尾巴這些顯著特徵,樣子看起來卻和普通人差不多,這大概也算是一種反差萌吧?怪獸娘化動漫作品:《怪獸娘~奧特怪獸擬人化計劃~》,8102年了,連要被奧特曼收拾的小怪獸都變得這麼萌了......
  • 不,萬物皆可萌娘化!
    導讀:擬人化Out,萌娘化才是主流!黑人表情包也能變美少女,玩呢?大家好,歡迎來到動漫迷世界~無論是在二次元、還是在三次元,都流傳著一句名言:萬物皆可擬人化。然而現在的畫師大大太有才華了,擬人化已經不算什麼,萬物皆可萌娘化才是主流了!阿迷今天就給大家分享有關萌娘化的作品,大家記得託住驚訝的下巴噢!
  • 喪心病狂,娘化的背後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漫畫,還是輕小說中,這種「萌化」「少女化」的現象會非常地普遍?為什麼日本人會對這種「娘化」「萌化」的形象情有獨鍾?,為什麼全部都能夠變成具備「萌」屬性的少女形象呢?   當然,這種形象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並且成為「萌」的標誌,主要還是因為人類對於萌的抵抗力是很低的。
  • 為什麼日本人喜歡把所有事物都「萌娘化」?
    這讓我們好奇,為什麼,日本人會對這種「娘化」「萌化」的形象情有獨鍾?不管是什麼東西,好像到了這些日本的動漫人手上,全部都能夠變成具備「萌」屬性的少女形象呢?一. 戰敗後的初響這種影響,開始於1945年,也就是昭和二十年,日本戰敗。
  • 《Q版三國之三小強》助推國產動畫"全齡段"變革
    ,動畫電影可以說是異軍突起,普遍獲得了不俗的票房表現。《大鬧天宮》、《熊出沒之奪寶熊兵》等動畫電影更贏得了眾多成年觀眾的青睞,動畫電影觀影人群也從「幼齡」開始向「全齡段」擴展。在此背景下,定於4月4日愚人節檔強勢上映的Q版三國大電影《三小強》抓住機遇,明確觀影主力人群鎖定具有娛樂精神的青年大眾,無釐頭劇情帶來國產動畫「幼齡化」的顛覆性變革,更是國產動畫影迷「全齡段化」帶向新的高潮。
  • 盤點萌娘化的動漫「怪物」
    在二次元中,真是萬物皆可萌娘化。宅男們更是本著「只要可愛就好,管她是不是人類,管她真身是什麼呢」的原則。今天就來看幾個真身「慘不忍睹」,但是萌娘形象卻深受宅男喜愛的動漫人物。萌娘形態為藍色的頭髮,藍底色眼睛,頭上頂著白色類似帽子的東西。真身應該是擁有十根觸手的烏賊,為什麼是十根呢?因為她的頭髮剛好有十根。其觸手能遊泳,能打架子鼓,能切樹木等,被切斷也能復原,真的是最強觸手。蟑螂娘同樣是一個一看名字,就知道其真身的動漫角色。她的設定是一個內向的、戰戰兢兢的在人類世界努力求生存的小蘿莉形象。
  • 萌文化為何流行:二次元、治癒系與成人的「兒童化」
    關於小小春的諸多評價裡,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萌」——小小春實在是太可愛了。不消說,萌的確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討人們喜愛的特徵之一了。無論是Jasper、小戲骨《紅樓夢》的走紅,微博上層出不窮的萌寵博主和日益壯大的吸貓黨,朋友圈秀曬炫時的嘟嘴賣萌,還是顏文字、頭上長草、Emoji等萌物表情包進入人們的日常交流系統,都在證明著:越來越多的人對那些可愛的東西帶有深深的愛戀。
  • 影評丨龍月:淺談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的敘事方式
    圖片來源豆瓣淺談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的敘事方式文/龍月近些年來,國產動畫電影異軍突起,受到業內和影迷的廣泛關注,像國產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哪吒》都取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動畫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傳播媒介,在敘事過程中以其幽默有趣的故事內核、生動形象的人物形象在文化傳播中對文化進行滲透,並且由於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使其可以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作為意識形態的載體,在各國的文化戰略上施展著重要作用。截至10月12日,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票房為15億元左右,為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看多了「娘化」,這麼萌的「蟲設」真是一股清流!
    近年來,受日本二次元文化影響,國內的ACG領域也漸漸出現了"萬物皆可娘"的趨勢,從早期的人物娘化,到艦娘、賽馬娘、槍娘、烏賊娘、亞瑟娘、度娘……且不說其中可能包含擦邊球類型的不良內容,即便是再可愛的妹子形象,反覆刷屏也會讓玩家產生審美疲勞。
  • 盤點四大長腿怪獸娘化形象!哪個怪獸娘最性感呢?
    對於奧特曼中的怪獸娘化形象,大家應該還是相當熟悉的,當然怪獸娘都充滿了可愛性感的風格,那麼,對於那麼多的怪獸娘形象哪些怪獸娘是大長腿風格的怪獸娘形象呢?一起來看看吧!一、美菲拉斯星人二世娘化形象要說起怪獸娘中的大長腿形象,那絕對當屬我們的美菲拉斯星人二世娘化形象,當然美菲拉斯星人可是有多代怪獸形態,對於這個娘化形象確實是非常性感,而且也富有特點。
  • 萬物皆可萌,這些娘化人物你絕對想不到!
    今年的七月新番有一部把細胞擬人化的動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劇中萬千宅男的新老婆——血小板也成為了人氣最高的角色,都說萬物皆可萌,居然連細胞也沒放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那些被娘化過的人氣角色,說不定你的前前前老婆也在其中哦!
  • 48種企業IP化營銷方法大全|陳格雷
    其實成功的人化形象最重要是有特質,比如JOHNNY WALKER,就是一個行走的紳士;比如江小白,就是個平凡小青年;比如KAWS,就是個很喪的傢伙;總之,人化形象不一定要很萌,可以很酷、很拽、很騷、很喪,其身份、個性、社會屬性才是最重要的。
  • 當各國變成萌妹子,日本妹子最神秘,中國娘化最蘿莉!
    當各國變成萌妹子,日本妹子最神秘,中國娘化最蘿莉!   在動漫大師的眼中萬物都可以娘化,當然在娘化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很多奇葩的作品就比如說今天小編給大家說的,把各國國家變成萌妹子以後的樣子。
  • 動畫版《醜娃》曝光人物海報 醜萌小人搞翻天
    動畫版《醜娃》曝光人物海報 醜萌小人搞翻天 時間:2018.11.0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萬物皆可萌!血小板都能娘化,還有什麼不能娘化的?
    萬物皆可萌!血小板都能娘化,還有什麼不能娘化的?萬物皆可萌。沒有你看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真的有挺多動漫或者遊戲就冷證明萬物皆可萌。這次是把人體內各種細胞給娘化了,簡直不要太牛逼。也正是這麼具有新鮮感的設定,讓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到看這部番當中來。當然人氣高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血小板這個小妞太火爆了。血小板娘化居然如此的萌,難怪大家也都會被這部動漫所折服。
  • 為動畫而生的B站,一口氣推出了20多部國產動畫新作
    12月18日,攜20餘部國產動畫新作,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在上海的寒冬裡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國創發布會。 在她的介紹下,由B站主導出品的20餘部動畫,包括《鎮魂街》第二季、《靈籠:INCARNATION》、《異常生物見聞錄》、《天寶伏妖錄》、《萌妻食神》、《時之歌》、《請吃紅小豆吧!》
  • 我的世界:「娘化怪物」模組,怪物變成小姐姐,玩家:「萌翻了」
    因為,這款MOD盡然把《我的世界》中的怪物們全部變成了小姐姐的樣子,而且這些小姐姐由於是由方塊構成的,所以,簡直就是萌翻了。當然,今天小編就用自己的視角著重的講一下這款MOD中的某些生物「娘化」之後的造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