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林鐵路鋪軌至藏木雅魯藏布江特大橋,即將建成通車;
澤貢高等級公路成為山南人民的「團結線」「幸福路」,結束了西藏山南市沒有高等級公路的歷史;
西藏山南市藏醫醫院成為西藏首家市(地)級三級甲等民族醫醫院;
……
這些都反映了「十三五」時期山南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5年來,山南市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完善基礎、產業立市、統籌城鄉、新區引領」經濟工作思路,奮力推進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大局持續穩定、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的可喜局面。
經濟發展走上快車道
2019年,山南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7.8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4650元和14116元;2016年至2019年,山南市經濟年均增速達9.5%……
今年50多歲的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社區居民達瓦,是一名旅遊車駕駛員。作為一名跑了20多年客運的老司機,澤貢高等級公路通車讓他高興不已。「過去,走老路,從澤當到拉薩要三四個小時;現在,走高等級公路,兩個小時就到了。」達瓦說,「時間節省了,跑的趟數多了,收入自然就多了。」
如今,達瓦開旅遊大巴,兒子希若江村在青藏鐵路開火車,他們一家成了名副其實的「交通家庭」。「拉林鐵路通車後,要是希若江村能來山南開火車就好了。」達瓦的這一願望就要實現了。前不久,拉林鐵路已鋪軌至藏木雅魯藏布江特大橋。
近年來,山南市始終牽住項目建設的「牛鼻子」,謀劃建設了一批重大項目。從市區到各縣,一個個重大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雅礱大地處處可見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
邊境群眾走上小康路
「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這麼快就給我們回信了!」2017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玉麥鄉群眾回信,增強了山南市各族群眾邁步小康路的信心和決心。
「做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3年來,山南市各族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像格桑花一樣紮根雪域邊陲,奮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建設小康社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原先居住在曲松縣瓊嘎村的索朗多吉,2017年12月搬到共康村——莫熱壩易地扶貧搬遷點。如今,共有369戶1296人在這裡生活,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8戶842人。「過去住的是土坯房,交通不便,去一趟村委會得走4個小時。新家就不一樣了,房子是樓房,道路是水泥路。附近打工也方便,不離鄉不離土、就近就便就能增加收入。」對易地搬遷後的生活,索朗多吉很是滿意。
去年,山南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達到脫貧標準,貧困發生率從19.3%降至零。
在奮力脫貧攻堅的同時,山南市大力推進守邊固邊富邊強邊。截至目前,山南市規劃建設的96個邊境小康村已完工80個,其餘16個將於明年上半年全部建成。
「幸福的家園,我們建設,讓歡樂的歌聲,迴蕩在玉麥的山川……」歌曲《玉麥,我的家鄉》唱出了邊境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守護神聖國土、建設幸福家園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反映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下,邊境鄉村發生的巨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回信後,黨和政府帶領我們加快邊境小康村建設。如今的玉麥,家家戶戶住樓房,公路修到了家門口。玉麥不再偏僻,和祖國聯繫更緊密,離現代化更近了。」時代楷模、玉麥村村委監督委員會主任卓嘎高興地說。
幸福指數實現新提升
「十三五」時期,山南市人均預期壽命從67歲提高到70.6歲,全市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學校實施了供暖供氧工程……數字反映了山南市的發展變化,也折射了山南市各族群眾幸福指數進一步提升。
山南市實現了從沒有「三甲」醫院到擁有兩家「三甲」醫院的轉變。今年68歲的山南市退休幹部卓嘎拉姆告訴記者:「過去,大家一有病就去拉薩或內地去看。自從山南市人民醫院和山南市藏醫醫院成為『三甲』醫院後,大家有病都在山南看了。」
健康衛生事業快速發展,既方便了群眾,更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卓嘎拉姆說:「以前,去成都看一次病,僅路費就要花四五千元,加上吃、住等花銷,那就更多了。現在,在市裡看病就能把這些費用省下來,大大減輕了我們老百姓的經濟負擔。」
「過去,沒考上內地西藏班,就感覺沒有希望考一所好大學。」山南市第一高級中學學生洛桑頓珠說,「援藏老師來了以後就不一樣了,他們不僅教得認真,方法也多,很多以前不懂、不會的,經他們一講很多都會了。有時,和考上內地西藏班的同學交流,一些知識點他們不會,我們早掌握了,內心還有些竊喜呢。」
「綠水青山,美好家園」讓人們對美好生活充滿了希望。「十三五」時期,在原有基礎上,山南市大力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推進雅魯藏布江中遊「百裡生態走廊」建設,堅持每年開展「萬人萬畝」義務植樹活動,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如今的山南,把習近平總書記「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的重要指示落到了實處,成為西藏唯一的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擁有自治區級生態縣7個、鄉(鎮)73個、村(居)518個。如今,開車從澤貢高等級公路經過,人們都會為公路兩側的「綠色長廊」而讚嘆不已。平均寬1800多米、長160多公裡、面積達45萬畝的「綠色長廊」,讓雅魯藏布江披上了「綠衣」。
醫療、教育、美麗家園建設等民生領域的大幅改善,讓山南人民對「十四五」和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我相信,今後我們的生活水平會越來越高,日子也會越過越美。」卓嘎拉姆說。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