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消失香港最後一個越南難民營——望后石越南難民中心,於6月1日零時關閉了。至此,困擾香港25年的越南難民問題劃上了句號。居住在難民營的最後1400多名越南難民和船民,可以申請居港權,融入香港社會。香港特區政府希望就此徹底解決越南難民在港居留的問題。
25年來,香港收容了22萬越南難民和船民,支出費用87億多港元,至今聯合國還拖欠香港11億多港元的難民債務。
根據香港的有關文件,「越南難民」是指1988年6月16日前抵港的人士,以及此後抵港但是經過甄別或者由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判定為難民身份的越南人;「越南船民」是指1988年6月16日到1998年1月9日到港尋求庇護但被甄別為非難民的越南人。難民營內生活的就是這兩類人。
1975年,一艘丹麥貨輪從海上把3000多名外逃的越南難民運往香港,成為香港難民潮的開端。1979年,英國政府「代表」香港在日內瓦聯合國難民會議上簽署協議,把香港作為「第一收容港」,承諾無條件收容越南難民,從此,在港的越南難民和船民問題成為海內外普遍關注的話題。
從1995年開始,香港開始有秩序地遣返越南難民。1998年1月9日,香港特區政府取消「第一收容港」,將剩餘的1萬多名越南難民和船民繼續遣返回國,或者送往第三地,一些難民營也相繼關閉。到今年2月,越南在港難民和船民只剩下1400多人,主要居住在望后石難民營。由於種種原因,這批難民和船民不能返回國家,也不被外國和其它地區接受,因此香港特區政府決定,允許他們申請居港權,成為香港的永久居民。
這1400多人9成以上開始了新生活。在搬離難民營時,他們拿到了搬遷津貼,數額由3950港元至11000多港元不等,特區政府為此支出了310萬港元。
然而,離開難民營,融入香港社會,對這些越南難民和船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負擔重的家庭,遲遲不願意離開一向由香港政府免費提供住房、醫療和部分生活費的難民營。要居住、要工作、要生活、還要受教育,都要靠自食其力來維持,這1400多人,多數沒有一技之長,找工作就是一件難事,他們當中只有1/3的適齡人士可以找到工作。
33歲的裴先生說:「一旦成為香港居民,房租、醫藥費都要自己支付,因為香港人都要自食其力。負擔會比在難民營裡大,不過,只要能夠掙到錢,能支付房租和生活費,問題就不大。」裴先生認為,在難民營裡每月只交近千港元的水電費,出去之後,生活費用是增加了,不過工資也可能高一點。他說,以前因為他是難民身份,到外面打工時僱主多壓低他的報酬,每天比香港人少掙200多港元。今後作為香港居民他受到的待遇會好些。
23歲的彭先生,11歲時就和父母弟妹5人偷渡到香港,在難民營生活了14年。他說:「遷出難民營,我也可以負擔生活開支,包括房租和醫療費。」他現在是裝修師傅,手下的一班工人,都是難民營的「營友」。他相信只要肯吃苦,在香港就能闖出一番事業。
也有不少難民擔心,離開難民營後會承受不了生活的壓力。1989年到港的黎小姐,在難民營結婚生子,一家三口,主要靠丈夫在外面打散工生活,收入很不穩定。黎小姐說:「能留在香港很好,但是我們擔心,拿到身份證後,要自己找房子住,經濟上承受不了,生活會很困難。」
香港房屋署發言人表示,獲準在香港居留的越南人,身份與港人一樣,符合條件就可申請購買或者租住政府提供的廉價房屋。經濟困難人士,也會獲得社會救濟。另外,在這些難民和船民搬出難民營後,政府每年還要給他們約為1000萬港元的生活補助,這比以往難民營的管理費減少一半。
在5月31日望后石難民營關閉前,大部分越南難民和船民已經陸陸續續搬離,但仍有100多名越南人表示,因為經濟上的困難,不願意搬離難民營。31日下午4時,民安隊與管治難民營的明愛社區服務中心進行交接。當晚8時,聯合國駐港難民專員費啟仁先生到場視察。他感謝香港特區政府多年來照顧越南難民,並向難民們發放港人身份證,憑此證他們可以出外謀生。費啟仁說,他相信如果這些越南人以後遇到困難,香港的志願團體和特區政府都會予以援手,協助越南人融入香港社會。
6月1日零時,難民營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關閉儀式。四名香港民安隊和四名聯合國的尼泊爾僱傭兵正步進入難民營交接現場,完成交接工作。隨後閘門掛上關閉告示牌,營內的人士只準出不準進,難民營內的清潔、維修等各項服務也隨即終止。6月1日早晨,香港特區政府對外發布了正式關閉香港最後一個越南難民營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