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經以為「我養你呀」是最完美的婚姻
有一個女孩結婚了。
她的老公是公司高管,結婚前他就對她說了:「結婚後你就不用出去工作了,在家裡,聽我的。」然後她真的聽他的,辭了工作,在家當全職太太。同事好友羨慕她嫁給了愛情、娘家親戚認為找了個乘龍快婿。
電影裡不都這樣演的嗎?女孩也認為自己嫁給了愛情,多美好多浪漫多幸福呀。她看到別人向她投來豔羨的目光,而她是幸福光環下的女主角。
殊不知,時間久了,結婚前老公說的「我養你呀」變味了。這樣的愛情在電影裡只是唯美的童話故事,在現實中是經不起推敲的。慢慢地,她被老公稱為靠我養著的女人,甚至婆家人會說娘家也靠婆家連帶養著,因為她是獨生女呀。
漸漸地她聽到了一些聲音:
* 我們單位那些女的都工作到生產前一個月才休產假;
* 你專職帶孩子的,不如生多一個吧;
* 你到底是怎麼教小孩的,每個月問我拿那麼多錢,卻連個孩子都搞不定?
* 真是好命的女人,全職太太啥都不用做!
慢慢地,她發現以前老公會跟她說工作上的事情,現在卻很少提及,哪怕提到也會說她「你又不懂」;以前老公會帶她出去聚會,現在卻都是他一個人去,回來晚了就說「應酬都是這樣的」。
她是全職太太,外出少,也不善社交,她能說心事的夥伴也沒有幾個。她現在發現自己的存在價值,是好是壞,好像要由老公來決定。
她開始後悔當初聽他的,辭職在家過他養著的生活。
2、現在才知道「我養你呀」是最不現實的情話
「憑什麼我們要負擔全額?當我們這小家庭是神仙,吃空氣就能存活嗎?」
茉莉第一次對永信大聲說話,她急了,這筆錢不是小數目,也不知道匯去的用途。茉莉的言語尖銳起來,永信也動了氣,站起身大吼:「我是老大,又是做醫生的。大妹是家庭主婦,小妹一個月收入不過三四萬,怎麼能叫她們幫忙負擔?」
茉莉看著永信,沒有說話。
永信見茉莉沒有回嘴,以為自己佔了上風:「再說了,這些錢都是我賺的,我一個月要給父母多少錢,是你可以插嘴的嗎?」
茉莉轉身離開現場,把自己關進書房。她軟跪在地上,思緒凌亂。
上面這個場景出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從對話可以看出丈夫永信認為錢是自己賺的,妻子茉莉是全職太太,是沒有權利討論和幹預給多少錢父母的。別說茉莉,任何一個女人聽到丈夫這樣說都會崩潰和後悔吧。
電影中最浪漫的情話「我養你呀!」,在現實中卻是最不合理的情話。電影中往往是兩人的相遇、相識、相愛,最終走在一起便是圓滿的大結局。現實生活中的婚後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真正的生活。一句「我養你呀!」就是剝奪了女性掙錢的權利,無法經濟獨立,失去說話的權利。
所以,最好的愛情觀是在彼此相互獨立的基礎上的相互愛戀,而不是誰依附於誰。
3、勢均力敵的愛情
對於大多數女人來說,這個時代是一個開放的好時代。
越來越多女人從家庭裡面走出來,和男人一樣在職場中拼搏,在創業的洪流中尋找自我,獲得社會地位,保持經濟獨立,底氣滿滿地高喊著「我也能撐起半邊天」。
古代有句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的意思用在愛情裡同樣適用,可以解釋為你有錢,我也不是很差錢;你長得帥,我長得也挺漂亮的;你身高挺高的,但我也不矮;你有你的兄弟團,我也有我的姐妹淘。
這是勢均力敵的愛情。
學歷見識勢均力敵,這樣不怕沒有共同語言;
男的能賺錢養家,女的也有穩定收入來源,這樣不怕出現「小瞧」。
而不是勢均力敵的愛情會怎樣呢?你這邊一地雞毛,ta卻認為這是你必須應該做的,而你只能乖乖地去收拾你的一地雞毛。
電影終歸是電影,童話終歸是童話。
而現實就是,就算結婚了,你應該還是你自己,你還要繼續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