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2017年全國兩會剛剛落幕。在兩會上,「一帶一路」作為國家戰略被多次「劃重點」。3月15日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我們有信心,和世界共享繁榮經濟。」縱觀國內外經濟形勢,2017年「一帶一路」戰略將迎來關鍵性的進展。今年5月將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也使區域沿線國家合作共贏充滿著新的機遇。
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表示,「過去我們走出去,是自己走。現在我們可以緊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走得更好。」
作為「一帶一路」戰略重點受益的裝備製造龍頭企業,中聯重科在深耕海外市場,在義大利、德國、荷蘭、白俄羅斯、印度等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工業園或生產基地,有20個海外貿易平臺、8個境外備件中心庫,產品出口到31個沿線國家。這些數字背後,是中聯重科以自身實踐為工程機械乃至整個中國裝備製造業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型國際化道路」。
發力「一帶一路」 謀求全球新格局
近日,中聯重科29臺汽車起重機發往「一帶一路」國家科威特,將主要用於科威特新型的大型石油冶煉項目。同時,企業也正不斷加強杜拜子公司擴建配件庫,增大高頻配件儲備量,升級機手培訓中心。
出口產品、增強服務只是中聯重科在「一帶一路」上持續前行的一個縮影。截止目前,中聯重科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市場網絡、服務體系遍布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覆蓋七大洲100餘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如此,中聯重科在全球資源配置上更是先行一步,在全球建立了立體、縱深的「兩橫兩縱」的全新格局。
從英國的寶路捷到德國的mtec和白俄羅斯的中白工業園,以及市場佔有率強勁的新興國家,中聯重科整合全球資源、出口優質產品,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從巴西分子公司到北美研發中心,以及非洲大陸的分公司,在這些國家和地區,中聯重科輸出優質技術、通過渠道化的管理,實現「花開全球,跳級發展」。
新的國際化徵程開篇於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偉大戰略,目前,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已經超過了500億美元,獲得了100多個國家的響應。中聯重科也緊隨其中,打開了國際產能合作新篇章。
中聯重科為實現全球範圍內的研發、銷售、服務等資源配置,狠抓重點國家,從2013年起,先後併購德國M-TEC公司、荷蘭Raxtar公司、義大利LADURNER等世界一流企業。通過不斷擴充經營版圖,同時有針對性地實施對外投資建廠,實現優勢產能的轉移,鞏固行業龍頭地位,並提升重點地區綜合競爭力,形成圍繞「一帶一路」的本地化製造集群。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曾親自奠基的中白工業園,中聯重科作為首批中國企業入駐。2016年,中聯重科與白俄羅斯知名的MAZ卡車集團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在不到7個月的時間裡,聯合研製出符合當地需求的汽車起重機、環衛清掃車、混凝土機械等產品,輻射中亞和俄語區。
持續「走進去」 加速文化融合共生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推進,除了與沿線國家共享繁榮經濟,更重要的使命是加速「一帶一路」沿線各區域文化的融合共生。
可以說,「一帶一路」戰略是機遇,但對於中國裝備製造業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因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文化融合、管理模式匹配等,都將成為比國內企業更突出、更難控制的問題。
中國企業過往的國際化成功案例表明,當地產業需求、消費偏好、法律法規、語言交流、區域文化等因素,都有可能成為決定中國企業「走出去」成敗的關鍵。
通過「走進去」,中聯重科總結出來了「包容、共享、責任、規則、共舞」的五項基本原則,獲得高度認可和尊敬,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據了解,中聯重科海外併購的5家企業,在不裁人、不換人、不派人的情況下,均實現了融合協同。一方面中聯重科積極了解當地商業文化、市場規則、工作習慣特點,尊重差異,適度禮讓。在推行文化融合方面,採取從上而下推行方法,讓員工在理念上認同企業,使文化主動介入到對方企業。另一方面,建立高效的溝通渠道及策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好化解併購時產生的文化衝突,促進了文化交流融合。
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也因此獲義大利總統頒發的萊昂納多國際獎,而中聯重科於2013年收購的M-TEC公司總經理則成為長沙市榮譽市民,雙方在合作共贏以及文化認同和融合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毋庸置疑,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春風下,中聯重科近年來在海外市場走得越來越遠、越來越穩。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帶來所在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進入中高級階段,也是亞歐大陸進入一體化的發展階段,可以為中國高端製造企業布局全球一體化運營帶來機遇。中聯重科正是抓住這個機遇,為中國企業樹立了踐行「一帶一路」的優秀典範。
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