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縣歸山東省濟寧市所轄,位於魯西南,處於山東省的泰安、濟寧、菏澤和河南省的濮陽四地市交界處。
疫情讓許馨出了名,水滸傳讓梁山縣出了名。一提山東好漢,就會想起水泊梁山的108位好漢,好漢歌更是讓梁山好漢名揚天下,大江南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梁山歷史上位於濟水、黃河下遊衝積平原,氣候溫和,水源充足,土質肥沃,平原低丘,適於人類居住,早在原始社會後期就有人類在此漁獵稼穡,定居繁衍,小安山鎮境內的青堌堆遺址、大路口鄉境內的賈堌堆遺址都留有人類居住的遺蹟。
山東是中華孫姓的主要發源地之一,當代孫姓在山東各地的分布相當稠密,梁山縣孫姓人口在當地排第四位。
據《梁山縣誌》記載,梁山縣境內宋朝時,增加了孫、王等姓。
今天介紹一下梁山縣境內的孫氏聚集地。
方東村、方西村,濟寧市梁山縣拳鋪鎮,明朝洪武年間,孫氏祖在此建村,因建有方形廟宇,故命名為方廟。一九六一年,分為方東、方西。
後孫莊村,濟寧市梁山縣梁山鎮,明朝成化年間(一四六五至一四八七年),孫氏祖在此建村,因村前有一孫莊,故名後孫莊。
前孫莊村,濟寧市梁山縣梁山鎮,明洪武年間(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孫氏祖由山西洪洞遷此建村,以方位和姓氏命名為前孫莊。
孫莊村,濟寧市梁山縣徐集鎮 明朝永樂年間 明永樂年間(一四零三至一四二四年),孫氏祖由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命名為孫莊。
孫莊村,濟寧市梁山縣徐集鎮,明朝永樂年間(一四零三至一四二四年),孫氏祖由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命名為孫莊。
西孫莊村,濟寧市梁山縣韓崗鎮,明朝成化年間(一四六五至一四八七年),孫氏祖由今汶上石樓遷此建村,命名為孫莊。
東孫莊村,濟寧市梁山縣韓崗鎮,明朝景泰年間(一四五零至一四五六年),孫氏祖由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命名為孫莊。到第八世四支孫建義移居南方。建字輩以下是元,士,可,學,玉,兆等字輩,建字輩往上是汝,朝,起,(不祥),延,尚,肇(東孫莊一世祖)。其他字輩有家齊緒綱常。
孫老包村,濟寧市梁山縣大路口鄉,明朝嘉靖年間,孫氏祖由今壽張集西孫莊遷此建村,因孫氏祖貌似包公,故命名為孫老包。
孫樓村,濟寧市梁山縣小路口鎮 明朝孫氏祖由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建有樓房,故命村名為孫樓。
孫那裡村,濟寧市梁山縣小路口鎮,清朝順治年間(1644——1645年),孫氏祖由壽張遷此建村,以姓氏和方言命名為孫那裡。
孫莊村,濟寧市梁山縣楊營鎮,明洪武年間(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孫氏祖由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土質鹽鹼,故命村名為孫鹼場。
西孫莊村,濟寧市梁山縣壽張集鄉,明朝洪武年間,孫氏祖由今梁山鎮張坊村遷此建村,命名為孫莊,後以方位,改為西孫莊。
孫佃言村,濟寧市梁山縣壽張集鄉,明朝萬曆年間,孫氏祖由壽張集遷此建村,命名為孫莊,後因孫氏救危難義和莊,故改村名為孫墊言,後演變為孫佃言
東孫莊村,濟寧市梁山縣壽張集鄉,明朝洪武年間,孫氏祖由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命名為孫莊,後以方位改為東孫莊。
孫莊村,濟寧市梁山縣小安山鎮,清朝乾隆年間(一七三六至一七九六年),孫氏祖由附近喬莊遷此建村,命名為孫莊。
孫孝溪村,濟寧市梁山縣趙固堆鄉,明朝洪武年間,孫氏祖孫孝溪由山西洪洞遷此建村,以其姓名命為村名。
梁山縣村莊發展歷史悠久,自原始社會末期以來,歷經幾千年自然變遷與朝代更替,其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從原生到派生,從荒涼到繁榮,至今960平方公裡的縣域內人口眾多,村莊稠密,自然村已達700餘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