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文人留下眾多千古傳誦詩篇,這些詩歌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那些歷代文人詩吟過的地方,今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重走古詩路,思君下渝州。讓我們一起在古詩詞中感受巴渝古韻之美。
渝中
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慶城。作為重慶母城,渝中半島有著厚重的人文歷史積澱,留下過眾多文人雅士的足跡。
遠在周朝時期,今天的渝中區即為巴國國都,屬巴國江州地域,後經秦朝、漢、清代,渝中區皆為巴郡和江州、省、縣治所所在地。
重慶府(節選)
(清)何明禮
城郭生成造化鐫,如麻舟楫兩崖邊。
江流自古書巴字,山色今朝畫巨然。
一首清代詩人何明禮的《重慶府》,生動描述了渝中半島的繁華盛景。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據考證,最早歌詠渝中半島的古詩,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詩作寫於唐開元十三年李白出蜀途中,這裡所提到的「渝州」,即今天重慶主城的渝中區。
也有學者認為,現在還無法證明唐代以前就沒有文人寫過渝中,李白是否為吟詠渝中第一人,尚需進一步考證。
清代重慶母城地圖
渝州老人歌(節選)
(宋)袁桷
憶昔彭太守,晚得一州大如鬥。
徵西將軍華表柱,白鶴不來猿狖守。
小兒舞槊紅離離,大兒輓車上棧遲。
渴飲古澗之層冰,暮宿古松之危枝。
重慶歷史上有四次大規模的築城。其中,南宋重慶知府彭大雅為抗擊元兵,組織軍民棄泥牆改用磚石砌牆,並擴大了重慶城的規模,延伸到了通遠門、臨江門一帶,重慶母城格局基本形成。元代著名的文學家、五朝翰林袁桷在《渝州老人歌》中,書寫了這段歷史。
重慶
(清)趙熙
萬家燈火氣如虹,水勢西回復折東。
重鎮天開巴子國,大城山壓禹王宮。
樓臺市氣笙歌外,朝暮江聲鼓角中。
自古全川財富地,津亭紅燭醉春風。
趙熙「工詩,善書,間亦作畫。詩篇援筆立就,風調冠絕一時。偶撰戲詞,傳播婦孺之口」,蜀傳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之諺,世稱「晚清第一詞人」。
趙熙一生與重慶頗有淵源,先後寫下大量關於重慶的詩篇,現流傳下來的有160餘首,《重慶》一詩為光緒十八年(1892)新春,趙熙初到重慶而作。
從這首詩描述的景致看,詩人應該是舟行至朝天門碼頭時,仰望重慶城——即今天的渝中半島時所作。全詩描述了熱鬧非凡的朝天門的夜景、江景,山水之城的美景躍然紙上。
九龍坡
九龍坡區屬先秦時期巴子國江州,自古為成渝水路要衝,文人墨客不絕於途,留下諸多詩篇。九龍灘及銅罐驛、白市驛等古驛站為歷代文人吟唱最多。
據考證,在明朝,區域內就有了「九龍灘」地名。清乾隆《巴縣誌·建置之度外山川》記載:「灘在江心,有九石翹首若龍。」指的就是九龍灘。
不過,要追溯九龍坡風光,還得從古詩中尋找時光的痕跡。
九龍灘題刻
「渝城日日雨,雲亂無定所……牽笮沂九龍,石立紛然怒……」據考證,這首《九龍灘》是目前發現的最早寫九龍灘的詩歌。
這首詩出自明代詩人朱嘉徵之手。朱嘉徵,浙江海寧人,字岷左,曾任推官(在州府掌司法事務的官員)。寫詩之時,他正好逆水而行,被眼前咆哮的江水所震撼。
九龍灘
(清)龍為霖
別業初開向九龍,耽幽僻性幾人同。
澹煙籠日春陰候,古木棲雲暮靄中。
千棵竹搖三徑雨,一林鳥喚百花風。
從今習靜觀朝槿,世路塵埃一洗空。
這是清代詩人龍為霖的《九龍灘別墅雜詩十首》之一。詩中所描述的是260多年前,九龍坡長江沿線九龍灘的景色。
作為九龍坡區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詩人,知道他的人卻並不多。
龍為霖是巴縣人,歷官雲南太和知縣、石屏知州、廣東肇慶同知、潮州知府。其著作《本韻一得》被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是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唯一留有書名的清代重慶學者。
銅罐驛古鎮
作為古代交通的重要載體,古驛站曾是無數文人墨客讚頌的對象。其中,因地處要道,銅罐驛、白市驛最為知名,成為歷代詩人詠唱的重點。
銅罐驛
(明)楊慎
金劍山頭寒雨歇,銅罐驛前朝望通。
天轉山移回合異,春添江色淺深同。
巴農麥隴層雲上,楚客楓林返照中。
水底鯉魚長尺半,寄書好到錦亭東。
嘉靖三年(1524年),楊慎因「大禮議」案被謫於雲南永昌(今雲南保山),投荒30餘年,終老於戍所。楊慎存詩約2300首,《銅罐驛》就是其中的一首。
楊慎,何許人也?如果說「明朝四川唯一狀元」這個頭銜還不響亮的話,那麼,小說《三國演義》開篇詞作者的身份也許更具代表性——那首人們熟悉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正是出自楊慎所作的《廿一史彈詞》。
巴南
「江風無限好,詩酒夕陽間。」這是清代文人姜會照在巴南木洞,這個山水相依的江邊小鎮中怡然自得、飲酒作詩的情景。
巴南區的前身即為歷史名邑巴縣,周朝巴人就在此建都,為巴國都城所在地,直至1994年成立巴南區,迄今已有3000餘年歷史。
千百年來,歷代詩人寄情於這裡的山水,確給我們留下了幾多動人詩篇。
詩歌多產生於山水之間,地處長江南岸丘陵地帶的巴南區,其形態多樣的山川林谷,曾吸引不少詩人流連忘返。其中,巴南的水驛、山峰、峽谷等都成為詩人潑墨題詠的對象。
界石早發喜雨
(清)王爾鑑
昨夜詩催雨,今朝雨催詩,
奔雷掣電何淋漓,大珠小珠飛參差。
遠山雲暗近山低,坂田水向溝田移;
界道泉飛溜而澌,懸崖瀑布虹影垂。
農夫拍手歌農歌,牧童牛背唱竹枝。
老夫狂喜不自勝,依馬敲鐙為賦喜雨詞。
清代文人王爾鑑就曾渡江涉水,在巴南界石鎮寫下《界石早發喜雨》一詩,一句「界道泉飛溜而澌,懸崖瀑布虹影垂」,以特寫的方式,描述了界石的泉水撞擊山石騰起的水霧,在陽光下呈現七色彩虹的美景。
木洞驛
(明)王廷相
蹙浪噴江門,幽洞冒瓊樹。
寒林碧參差,秋嶂莽回互。
白龍不定眠,中江起煙霧。
素舫歷長波,凌兢戒前路。
客行不能留,已過青莎渡。
所期心遙遙,離居歲雲暮。
帝子隔沅湘,浮雲落何處。
攬古心飛揚,寒空屢延顧。
在滔滔江岸邊,明代文人王廷相則用一首《木洞驛》記述了自己在謫遷過程中路過木洞驛時的所見之景,並抒發了自己壯志未酬的悲涼之情。
雲篆風清
(清)張九鎰
秀削雲層嶺,仰眺但閒雲。
卷舒窈而曲,宛然成篆文。
忽發微飈發,空淨無餘氛。
誰能御風支,翛翛羽鶴群。
將「雲篆風清」選為「巴渝十二景」的王爾鑑曾親臨雲篆山,寫下了《雲篆風清》一詩,「風送云為御,雲盤山幾重。如何非象馬,偏是走蛇龍。」
此後,雲篆山便成為不少文人慕名而來的地方,清代四川川東道張九鎰用詩句「卷舒窈而曲,宛然成篆文」,解釋了雲篆山的得名原因;清代重慶知府王夢庚則留下詩句「雲山勢綿亙,橫結萬疊雲」,來讚美雲篆山氣勢雄偉、變幻萬千之美;此外,清代文人周開豐、姜會照等人也曾穿徑登峰,留下吟詠雲篆山的詩篇。
魚洞溪
(清)趙熙
青山渡口列茅茨,紅樹蒼松點鷺鷀。
野老自工田舍計,行人過此望仇池。
在巴南迎來送往的無數文人墨客中,除了有選出「巴渝十二景」的王爾鑑外,還有一位重要人物,他便是有著「晚清第一詞人」之稱的趙熙。
1882年,趙熙由瀘州經水路去宜昌,順江而下途經此地,看到當時的魚洞江岸風景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心曠神怡,遂提筆寫下七絕《魚洞溪》,為我們展現了百餘年前的魚洞之美。
江北
作為重慶中央商務區的核心區,如今的江北嘴中央商務區是重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早在清道光年間,就曾有一位詩人通過一首《題渝北新築八門》來描繪當時江北嘴的繁榮景象。
題渝北新築八門
(清)黃勳
朗朗文星照九重,
問津那許白雲封。
鎮安永遠資神護,
保定於今際世雍。
沿岸金沙隨浪湧,
匯川火井襯波濃。
覲陽紅日東升處,
恰對塗山第一峰。
黃勳寫的這首七律很巧妙地將當時江北城的八道城門:文星、問津、鎮安、保定、金沙、匯川、覲陽、東升都納入詩內。也正因為如此,此詩曾引起滿城爭睹,確也風行一時。
不過,詩中的「渝北城」,並非原來的江北縣,也非今日的渝北區,而是指與朝天門隔江而望的江北老城,再具體一點就是如今的江北嘴。
據記載,明朝時,江北隸屬於巴縣江北鎮,故稱「北鎮」。江北鎮嘉陵江邊冬季水涸,河灘多有河沙鋪於岸邊,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閃閃金光,故稱「北鎮金沙」,遠近聞名。
到了清代中葉,古人們將北鎮金沙、八門石城等江北城的十處景致並稱為「渝北十景」,其中最有名的要屬「金沙火井」。
舟出巴峽
(清)王士禎
曲折真如字,滄波十月天。
雲開見江樹,峽斷望人煙。
新月數聲笛,巴歌何處船。
今宵羈客淚,流落竹枝前。
「火井」即天然氣礦苗。當時在嘉陵江北岸沙灘上有天然氣露頭,人們在沙壁上鑿孔為灶,即可點燃,供炊飲之用。夜間望去,火光閃爍,輝映江波,煞是壯觀,也因此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到此題詠。
九日同人江北鎮登高返棹口佔
(清)王爾鑑
城南山萬疊,城北水雙流。
雪浪翻明月,雲峰接素秋。
好看金菊蕊,便渡木蘭舟。
此會欣同健,花前共一甌。
清代詩人宋煊曾在其創作的《金沙火井》中這樣寫道:「平沙淺淺水中舟,掘井爭傳火氣融。乙夜光分黎杖綠,丁簾影射晚燈紅,焚蘭不借吹噓力,煮海應推造化功,乞得餘輝燃絳燭,丹鉛可許聚書叢。」
夜泊寸灘
(清)袁錫夔
小艇搖明月,停橈得寸灘。
猶聞城市話,漸覺水雲寒。
蛙鼓喧清夜,漁燈亂急湍。
高崖有老衲,安坐一蒲團。
銅鑼峽
(清)孫宏
巴流初入峽,山徑一帆開。
雲傍蓬窗起,波從石壁回。
灘聲鳴急雨,風勢動驚雷。
日暮哀猿發,重教客髩催。
當時,江北嘴地處兩江交匯處,是重慶府重要的水陸交通口岸,進出重慶的船隻與貨運量的大幅度增加,加速了河岸貿易的繁榮,這也成為「金沙火井」這一奇妙景觀形成的重要原因。
沙坪垻
據史料記載,先秦時期,沙坪垻屬巴國。秦漢時期,屬巴郡。西晉,成漢玉衡元年(311年)置荊州,讓其地位直線上升,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1955年,這裡被正式定名為重慶市沙坪垻區。
過飛浪子
(清)趙熙
山樓盡處葦初花,
大段江程取勢斜。
行過慈谿秋更遠,
一叢林影退公家。
有著」晚清第一詞人「之稱的趙熙,用這首《過飛浪子》為我們描繪出位於沙坪垻區磁器口古鎮昔日繁華的景象。
說到重慶的關卡,或許你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是佛圖關。但你可知道就在沙坪垻區,
同樣有著這樣的一個關卡。它不僅被古人描繪為「三關疊障,守者得人,可收丸泥之功」還曾見證了明代女名將秦良玉的風採。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武將甚至為其賦詩一首,對它極力讚美了一番。
二郎關
(清)魯岱
嚴關今不閉,自古豈虛名。
峻岭礙雲路,危峰觸玉京。
佛圖郊已近,此地戍非輕。
未雨終難必,綢繆空復情。
這個關卡就是自古與佛圖關、青木關齊名,地處中梁山東嶺的二郎關。
明天啟年間,永寧(今川南敘永一帶)宣撫使奢崇明起兵造反,史稱「奢安之亂」。石柱女總兵秦良玉奉命鎮壓,並在白市驛、馬廟等地與奢崇明叛軍惡戰,先後奪取龍洞關,佔據了中梁山西、中兩嶺,進逼東嶺二郎關。
在二郎關下,秦良玉和叛軍展開了激戰,最終在秦良玉軍連續攻擊下,奢崇明叛軍被打敗。叛軍統帥黑蓬頭也被秦兵活捉。
二郎關之戰可謂是『奢安之亂』的轉折點,此戰之後,秦良玉趁機攻克佛圖關,成功收復重慶,明朝官兵也轉守為攻,並最終在1623年成功平定此次叛亂。
難怪魯岱在觀看二郎關的整個地勢後,會發出感慨:「佛圖郊已近,此地戍非輕。」
發白崖
(明)王廷相
霜青沙塞欺我衣,蠻方歲暮還思歸。
蒼山冥冥落日盡,古渡渺渺行人稀。
可憐生事尚羈旅,何日宦情真息機。
滄洲鷗鷺同蕭散,魏闕動華絕是非。
王廷相是明「前七子」之一,他在擔任四川按察司提學僉事期間,路過磁器口時創作了《發白崖》一詩。《發白崖》是有文獻記載的,描寫沙區最早、最完整的詩作,而白崖就是磁器口的舊稱。
宿歌樂山白海樓
(明)劉道開
山應參躔秀,江回巴字流。
樓高臨白海,客到是清秋。
蕭管終疑幻,藍輿但可遊。
松風來枕畔,一夜響颼颼。
遊寶輪寺
(清)陳廷誾
撥雲尋古寺,崖破洞重開。
山鳥驚人起,江流抱石回。
天飛嵐外翠,霞落鏡中杯。
蹋遍空王界,深篁闢草萊。
歌樂靈音
(清)王爾鑑
山回清音遠,聿誰弄管弦。
崖嗚風度壑,松韻雨霏天。
詎迓吹笙客,儼來御鶴仙。
昔曾廣雅調,雲頂響流泉。
在清代巴縣知縣王爾鑑擬定的「巴渝十二景」中,排名第五的就是歌樂靈音。對於歌樂靈音,王爾鑑是如此形容:「詎迓吹笙客,儼來御鶴仙。昔曾廣雅調,雲頂響流泉。」
南岸
南岸,位於重慶市西南部,自古鐘靈毓秀,名人薈萃。先秦時期,南岸屬巴國;秦漢時期,屬巴郡江州縣;南北朝時期,南齊永明五年,隸墊江縣,北周武成三年,隸巴縣;隋、唐、宋、元、明、清,建制未變。
在古代,南岸境內山、水、泉、瀑、洞、峽、花、島一應俱全,歷來就是渝州傳統的遊覽觀光勝地。
清乾隆以前評出的「巴渝八景」中,南岸佔了三景。王爾鑑釐定的「巴渝十二景」中,南岸佔了四景。
龍門皓月、黃葛晚渡、字水宵燈、海棠煙雨……這些美麗的景色令詩人們流連忘返,留下傳誦至今的詩作。
清乾隆年間四川川東道張九鎰在《龍門浩月》中寫道:「石扇劃地軸,一澗流淙淙。誰將青玉鏡,掛在蒼鱗龍。」
清光緒年間舉人馮蘭亭在《黃葛晚渡》中吟誦:「斜陽返照暮江紅,古渡人歸趁短蓬……一雙蘭漿桃花浪,三尺蒲帆柳絮風。回首城南燈萬點,當頭明月恰如弓。」
清代官任奉節知縣的著名詩人姜會照在《字水霄燈》中抒懷:「萬家燈射一江連,巴字光流不夜天。誰種榆河星曆歷,金波銀樹共澄鮮。」
南岸的詩歌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禹娶塗山氏、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遠古神話。經考證《華陽國志》《水經注》等相關史料,「禹娶塗山」的發生地,就是位於今天南岸區南山山脈中段的塗山。
《呂氏春秋·音初》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位於塗山上的塗山寺
這段文字為後人描述了這樣一幅悽美的畫面:大約在4000多年前,塗山女嬌日日在塗山等待著她的愛人、治水英雄——大禹的歸來。面對滔滔淮水,滿懷對禹的敬重和思戀,她深情地唱出:「候人兮猗!」
這首《候人歌》的意思就是:等你啊,我等你啊!「可別小瞧了這首短短的四字《候人歌》,它可是中國最早的情詩,遠早於大家熟悉的《詩經》中的《雎鳩》。」
這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算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塗山寺獨遊》:「野逕行無伴,僧房宿有期……」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白居易因向皇上直言進諫,被貶為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在職期間,他孤身一人遊覽塗山寺,並寫下了此詩。
唐代的另一位官員寇泚也在慕名遊了塗山之後,留下一首豪邁的《度塗山》,其中,「塗山橫地軸,萬裡留荒服」的詩句凸顯出塗山的雄偉瑰麗。
此後,明代張稽古的《登塗山後作》、清代王世禎的《塗山絕頂眺望》等詩作,都熱情謳歌了大禹治水的功績,讚頌了塗山的雄奇峻峭。
如今,塗山寺內依然香火繚繞,塗山女的形象被塑成雕塑,立在塗山湖畔,動人的傳說仍迴蕩在巴山渝水間。
璧山
璧山於唐至德二年(757年)建縣,古時曾屬渝州、恭州等,繼而為重慶市所轄。
它地處重慶西部和北部要衝,舊時由重慶到成都,有三條陸路和一條水路可走,除了水路由重慶到四川瀘州入岷江轉道成都外,其餘三條陸路都要經過璧山。因此,璧山素有「扼渝州之咽喉」的說法。
位於交通要衝的璧山,自古以來文人墨客不絕於途。唐代便已有文人在詩作中描繪過璧山,此後歷朝歷代都有佳詠傳世,直至明清時期進入一個高潮。
在這些詩詠璧山的人當中,既有文人學士,如「巴渝第一狀元」馮時行;也有英才名流,如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他們或宦遊,或旅行,或寄寓,為後人留下了無數動人的詩篇。
詠璧山縣來鳳驛詩
(清)王夢庚
古驛蒼茫落照西,臨邛鳳羽漫稱奇。
千年絕壁尋丹穴,百尺高梧憶舊棲。
鴻映江波高岸闊,鴉牽浦樹斷煙低。
喜看新釀村酤熟,遙矗青簾處處齊。
「古驛蒼茫落照西,臨邛鳳羽漫稱奇。」清代詩人王夢庚的一首《詠璧山縣來鳳驛詩》,帶領我們走進南臨長江、北倚嘉陵江的璧山。
璧山境內群山環抱,淺丘交錯起伏,古剎寺院林立,優美的自然人文景觀,千百年來讓無數文人墨客詠嘆。
在這些遊記詩作中,以『璧山八景』為題者較多。它們分別是:覺院夜雨、東林曉鍾、聖燈普照、茅萊仙境、涼傘雲遮、金劍晴雪、虎峰馬跡、石泉凝脂。
遊茅萊山道士留飲
(清)劉宇昌
茅萊勝境即蓬萊,為訪仙蹤得得來。
四面名山隨地拱,數重禪院倚雲開。
林深疑有青牛臥,洞古欲邀白鶴陪。
難得支公能識我,相逢大笑醉霞杯。
劉宇昌是璧山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的進士,曾任貴州桐梓、湄潭等縣知縣及山東平州等地知州、貴州黎平府知府。劉宇昌為官30餘年,始終清正廉明,囊無餘金,室無私蓄。
然而不願巴結上司、網羅黨羽的劉宇昌,卻難以在官場中找到肝膽相照之人,心情苦悶的他在瀏覽家鄉名山茅萊山的過程中遣興抒懷,寫下這首《遊茅萊山道士留飲》。
璧山古詩選萃
馬坊橋
(明)楊慎
無奈旅懷多,村酤引睡魔。
醒醒不成寐,楓葉助吟哦。
東林曉鍾
(清)黃在中
密樹疏煙停暮鼓,倚雲傍月訪東林。
招提不是人間路,梵語如聞天地心。
蓮社荒涼存古碣,柴扉寂寞啟洪音。
野猿睡起鴉飛急,驚破寒窗曉夢沉。
春社出郊
(宋)李公麟
千尋古櫟笑聲中,此日春風屬社公。
開眼已憐花壓帽,放懷聊喜酒治聾。
攜刀割肉餘風在,卜瓦傳神俚俗同。
聞說已栽桃李徑,隔溪遙認淺深紅。
北碚
北碚區背倚縉雲山,面朝嘉陵江,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
這裡自古就是重慶進出川北的咽喉要地,在夏商時期,為濮人(商周古民族)居住區。風景優美,自然人文景點眾多,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眾多詩篇。
據目前能查到的資料統計,自唐代開始至清末,共有48位詩人曾經路過或在此居住,留下了關於北碚的詩作80餘首。
入東陽峽與李明府舟前後不相及
(唐)陳子昂
東巖初解纜,南浦遂離群。出沒同洲島,沿洄異渚濆。
風煙猶可望,歌笑浩難聞。路轉青山合,峰迴白日曛。
奔濤上漫漫,積水下沄沄,倏忽猶疑及,差池復兩分。
離離間遠樹,藹藹沒遙氛。地上巴陵道,星連牛鬥文。
大約公元684年,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在武則天召他進長安做官,途經嘉陵江小三峽(古稱巴峽、東陽峽)時,寫下了《入東陽峽與李明府舟前後不相及》一詩。
這首詩,是目前北碚區能搜集到的最早描寫北碚的詩。
北碚自然風光秀美,嘉陵江小三峽、縉雲山、北溫泉……這些著名的風景名勝,均是詩人筆下的「熱詞」。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十日三千裡,朗行幾歲歸。」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巴水歌》裡,對出川要道嘉陵江小三峽湍急水流的描述。
「江山青峰聳縉雲,雲來舒捲目繽紛。有時釀作光華日,九十九峰都不醉。」這是清代詩人王爾鑑在《望縉雲山》裡對縉雲山的詠嘆。
「兩崖環抱法王居,峽邃林深靜有餘。幾個長松巢野鶴,一池溫水躍神魚。」這是明代詩人劉道開對溫泉寺(今北溫泉)美妙景致的詩吟。
縉嶺雲霞是詩人筆下的最愛
北溫泉背靠縉雲山,前臨溫塘峽。由於風景優美,古往今來,北溫泉吟詠者甚眾。
宿溫泉佛寺
(宋)彭應求
公程無暇日,查德宿清幽。
始覺空門客,不生浮世愁。
溫泉喧古洞,寒磬度危樓。
徹曉都忘寐,心疑在沃州。
合川
位於嘉陵江、渠江、涪江交匯處的合川區,扼川北水陸交通咽喉,自古為巴蜀重鎮。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始有合州之名,宋淳祜三年(1243年)為抗蒙兵在州城之東5公裡的釣魚山築新城,這便是日後為世界矚目的釣魚城。1913年,合州改名合川縣。2006年,設立合川區。
古時的合川有清代詩人張乃孚筆下的柔美——木葉文成異,竹林風自清;也可以有宋代詩人範成大筆下的壯闊——井徑東出縣,山河古合州。
據不完全統計,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底蘊豐富的地方,自隋唐以來,共有81位歷代名人留下詩作200餘首。由於合川的旖旎風光和獨特的地理位置,現存的古詩中,山水詩所佔比重最大,頗具特色。
在清光緒《續修合州志》《民國新修合州縣誌》中的數百首合川山水詩中,就有張三丰、梁潛、楊慎、徐瀾等名家之作。其中,明代道士張三丰在當地的濂溪祠寫下《濂溪祠抒懷》,以「瓢掛樹間人影久,囂塵絕水響潺潺」的詩句,表達遁世隱居的閒適。
此外,寫下《登幽州臺歌》的陳子昂、寫下《愛蓮說》的周敦頤、詩聖杜甫等也都曾寄情於合州山水,留下佳篇。
短歌行送祁錄事歸合州因案蘇使君
(唐)杜甫
前者途中一相見,人事經年記君面。
後生相動何寂寥,君有長才不平賤。
君今起柁春江流,餘亦沙邊具小舟。
幸為達書賢府尹,江花未盡會江樓。
會江樓是古時合州城的會江門城樓,位於嘉陵江、涪江交匯處,可遠眺都東山、銅梁山、學士山,是極富盛名的巴蜀名勝之一。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流落四川梓州(今四川三臺縣)的杜甫為一個合州小吏送行,拜託其捎書信給合州的賢府尹,寫下了這首詩歌。
詩中最後幾句,他對這位小吏說,在岸邊他已經停放好去合州的小舟,有幸拜託小吏為他送一封信給賢府尹,他要在嘉陵春浪未盡時登上會江樓。
然而,第二年,在成都好友嚴武的推薦下,杜甫出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去往成都,未能實現登上會江樓的願望。
望合州
(宋)範成大
茅萊勝境即蓬萊,為訪仙蹤得得來。
四面名山隨地拱,數重禪院倚雲開。
林深疑有青牛臥,洞古欲邀白鶴陪。
難得支公能識我,相逢大笑醉霞杯。
有意思的是,在《蜀中名勝記》中有一首公認的山水詩佳作《望合州》,作者系宋代著名詩人範成大,他也在詩歌的最後一句點名「會江樓」。
範成大當時正出任四川制置使,經合州時遇瓢潑大雨,面對「木根拿斷岸,急雨洗江流」的場景,他寫下這首五律詩。
詩中最後幾句:「關下嘉陵水,沙頭杜老舟。江花應好在,無計會江樓。」正是詩人想起了杜甫當年未能登上城樓的遺憾,而發出的感嘆:古城樓關防下流淌著嘉陵江水,岸邊仿佛停著杜甫的小舟。嘉陵春浪還在,他和杜甫卻沒有登上那會江樓。
新的會江樓
綦江
綦江古時曾屬巴郡、南州、渝州、重慶府等,繼而為重慶市所轄。它地處四川盆地東南與雲貴高原接合部,南與貴州習水、桐梓兩縣接壤,與城同名的綦江由南到北貫通全境,是重慶通往貴州的交通大動脈,因此,綦江素有「重慶南大門」之稱。
癸亥重九日登崇山步捷墀黃少府韻
(清)吳宗衍
前約猶在耳,流光等奔鹿。
忽屆重九期,隙駒何太速。
乘興遊崇山,佳伴同徵逐。
紆迥達殿樓,儼步河陽穀。
綦水一帶環,瀛嶺千峰矗。
丹青畫不成,遠眺遂予欲。
俯視城郭低,左右環板屋。
側聽茱萸歌,如送陽春曲。
樂哉開樽時,列座賓五六。
舉觴浮佳釀,敲詩引古牘。
歲歲續斯歡,君毋吝珠玉。
「綦水一帶環,瀛嶺千峰矗。」清代詩人吳宗衍的一首《癸亥重九日登崇山步捷墀黃少府韻》,帶我們走進依水而生的綦江。
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流放夜郎時,見綦江李公壩景色迷人,故在此居住多年。後人為了紀念李白,將此處取名「李公壩」。
「李公壩」一名延續至今,如今已成為綦江花壩旅遊景區的名片之一。至於這一地名是否真的為紀念李白到此來過,還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
據《道光璧山縣誌》所載,「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楊慎也曾來到綦江,寫下「行到蜀南欲盡頭,江邊深處隱扁舟」的詩句。
綦江留存詩作數量最多的是明清時期,達百餘首。這一方面是因為明清時期距離今天時間不長,便於史料留存,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在明清時期,綦江進一步繁榮,這也促進了詩歌的蓬勃發展。
綦江區老瀛山
綦江美景中,老瀛山最受古人鍾愛,留下的詩作包括:明代重慶知府傅光宅的《望瀛山》、明代文人王白雲的《山中漫步》、清代文人蔣德馨的《題羅春堂瀛山遠眺圖》等。
100多年前,清人楊榮就曾為綦江的老瀛山作詩:「誰挈瀛洲妥帖安,濃雲蒸處影漫漫。落花流水三春暖,古木高風九夏寒。」
老瀛山位於綦江東部,古人記曰:「老瀛山雄峙府東南,延袤數百裡,星峰獻奇。虯幹呈異,龍頭萬仞,襟帶清流,石筍千尋,撐擎碧漢,霧起山腰,人居山上,極目遠眺,俯瞰八荒。」
綦江區老瀛山山頂的白雲道觀
位於老瀛山山頂的白雲道觀在古代也堪稱一絕,為文人爭相題詠,成就了「白雲觀八景」:石筍參天、南巖仙弈、洞天玉井、瓊枝連理、龍頭雲靄、飛泉噴玉、梯步鳴琴、巖波雙鯉。
例如石筍參天,在白雲觀前陽橋崖畔有一巨石,似峰屹立,高數丈,其形如筍。清人方麟就曾作詩讚曰:「突兀擎宵不避風,此君作勢已挐空;晚來靜捧金莖露,雲液瀟疏到掌中。」清代舉人羅星也留下詩歌:「天半何年長竹胎,亭亭百尺倚雲栽;春雷不肯添新筍,疑是媧皇煉過來。」
在白雲觀南面有一驚險峭壁,上有崖穴,長約4米,寬2米。倚崖遠眺,青山如畫,穴中石墩上刻有棋盤,昔時上有棋子。
「相傳八仙呂洞賓、張果老曾在此對弈,這是『白雲觀八景』之一的南巖仙弈。」周鈴說,清人李鳳曾題詩讚曰:「瞻彼南山石,千秋一局棋。」
洞天玉井則在白雲觀前,沿兩山崖之間石梯而下,狹窄處有一水井,傳說清代舉人羅星喝了以後覺得甘甜可口,沁人心脾,於是寫詩讚道:「鑿破雲根湧碧瀾,巖花長覆石欄杆;夜深聽得瓊漿泛,疑是金莖落玉盤。」
位於綦江東南部的古劍山,因景色宜人,古代文人也頻頻造訪。清代詩人陳錕就在登山時賦詩:「古劍高難拔,森然勢插霄。」清朝綦江貢生張先達也為之傾倒,寫下詩句:「危梯盤屈路潛通,絕頂頻教眼界空。」
夜郎溪
(明)楊慎
行到蜀南欲盡頭,江邊深處隱扁舟。
不知孟獲巢何處,料無煙蕪避武侯。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楊慎曾揮毫潑墨,為綦江留下《夜郎溪》一詩。在楊慎眼中,悠悠綦江水,濯濯漣漪,一艘小船停泊在江中,構成了一幅安靜的畫面。
清人李天英抒懷:「碧水沿綦市,扁舟過幾城。全家荷安穩,樹色隔江迎。」清人李楫在遊綦江時生出幾分感觸:「不見南平軍,金戈和鐵騎,當途瓦礫荒,愴然下遠淚。」
南川
南川地處重慶南部,南接貴州省道真、正安、桐梓縣,北接重慶涪陵、武隆。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川就屬巴國枳邑,已有巴國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置郡縣,屬巴郡枳縣。元代至清代,更名為南川縣。
清代《南川縣誌》中這樣形容南川:「黔蜀襟喉,巴渝險要……」足見南川在古時屬渝南重鎮,因此也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到此吟詠,如宋代一位雲遊詩人的「金佛何崔嵬,縹緲雲霞間」,清代周士嶽的「不用玲瓏鬥好峰,扶輿磅礴為此宗」……
大婁山脈巍峨聳立,綿延入川,在南川形成最高峰,人稱金佛山,又名金山。據清代《南川縣誌》卷一《山》記載,金佛山為「南方如初佛地,巴蜀第一名山」。
金佛山雲瀑
清光緒年間詩人韋起文曾在他的《留客看山歌》中寫道:「城南溫度九十九,遊人半向金山走……」以此形容夏季的金佛山氣候涼爽,遊人們紛紛到山中避暑遊覽。
南川區如今僅存的這一部分古詩中,大部分都與金佛山有關,且集中在明清時期。
例如,明代高僧敏樹如相在《遊南川金佛山》中寫道:「古佛當年應跡來,南川瑞靄曙光開,奇峰一帶衝霄漢,錦水千尋湧翠堆……」清代詩人張謹度在《曉望金山》中描繪:「山勢如文勢,奇離奪化功。路迷青靄外,雲起翠微中……」
南川境內有世界罕見的喀斯特臺原地貌,周邊山脈連綿,山勢雄奇秀麗、曲折重疊,故古稱「九遞山」。再加上特殊的氣候條件,雲霧繚繞,泉溪星羅棋布,景色深秀迷人,因此在千百年前就形成了「南川古八景」,為世人所傳唱。
民國時期的《南川縣誌》稱,「南川古八景」即金佛晚霞、白霧晴嵐、合溪印月、孝婦湧泉、古渡流金、聖水三潮、石池臥象、偏佛晨鐘。
清代詩人張謹度在古詩《白霧晴嵐》中描繪了這樣的景色:「旭日上晴風,嵐光吞白霧。」白霧坪為城南諸峰之雄,蔚然森秀,林谷幽美。當久雨初晴,霧氣上接霄漢,白雲浮遊山間,十分引人注目。
發源於柏枝山麓(今南川、桐梓境內)的九條小溪,其中兩條匯合於合溪,成一碧水深潭。仲秋風來,夜空如洗,朗月高掛,兩水映照,景色迷人。
某一晚,清代詩人康作霖留宿南川合溪,被眼前夜色折服,寫下詩作《合溪印月》:「雙溪匯成渠,一色淨如洗。好風吹月來,影落碧潭裡。」
八景之中,以『金佛晚霞』最為知名,居眾景之首。古時每當夏秋晚晴,落日斜暉把層層山崖映染得金碧輝煌,山頂飄著幾朵流雲,與晚霞交織之下,會緩緩出現似人非人的影像,如一尊金身大佛交射出萬道霞光,異常壯觀美麗。
清代詩人袁藹如寫有《金佛晚霞》一詩,詠曰:「晚鐘敲罷老僧閒,萬丈明霞縹緲間。欲見金身親說法,匆匆又被白雲關。」
這首詩描述了這樣的畫面:傍晚山中寺廟的老僧剛剛敲過晚鐘,晚霞雲霧交相輝映著金佛山,詩人想走到跟前聆聽石佛說法,卻又被匆匆飄來的白雲遮擋住了。
清人張謹度、康作霖都曾以《金佛晚霞》為題,將此番美景用筆墨鐫刻在詩歌中,流傳至今。張謹度吟誦:「確是天台路,龍標炫赤城……」康作霖寫道:「形勝無可名,嵯峨矗雲際……」
馬嘴道中
(清)張濤
一片金山成赤壁,哀鴻遍野動諮嗟。
勸輸義粟三千石,全活饑民四萬家。
以富濟貧我何與,私恩小惠政休誇。
叮嚀曠土多留種,坐待蹲鵬長嫩芽。
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蒙古大舉侵宋,蒙軍同時北攻釣魚城、南攻龍巖城。蒙軍兩次重兵攻龍巖城,卻久攻不下。在他們準備滅宋的戰事中,唯有南川龍巖城和合川釣魚城沒被攻破。釣魚城「姊妹城」的名聲,由此而來。
據《明史·地理志》記載,南川城東南38公裡的金佛山深處有一座馬嘴山,龍巖城就修築在這山頂之上。此山海拔1781米,三面懸崖絕壁,惟有一獨徑通向城門,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被古人稱作「南方第一屏障」。
南川區龍巖城遺址
遊金佛山歸途題壁
(清)周伯寅
一
一枝邛竹一詩囊,兩腋清風送夕陽。
幾度別僧還小立,天生兩眼為山忙。
二
脫下芒鞋付小奚,桃花送入武陵溪。
眼光落處多詩債,留待重來細品題。
望九遞山
(清)周澍章
朅來九遞駐花驄,招得煙巒到眼中。
峭壁雲封千仞碧,斜陽風冷半林紅。
雁行歷亂迷睛嶂,鴉點零星墜晚峰。
踏遍齊州煙九點,此行應不負雙瞳。
贈南川韋紫航(之二)
(清)潘世恩
山光日影燦天葩,赤壁丹巖鬥晚霞。
聞說黃昏無限好,肯教終被白雲遮。
大足
始建於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的大足,取意「大豐大足」,包含著當時的人們對於豐饒、富足的嚮往。
古詩中的大足,是一處風景優美之地,且風物帶有獨特的文化印記。歷代關於大足的古詩歌,共同勾勒出了一出雋永的大足印象。
根據現有史料統計,自宋以來,共有70多位詩人留下了300多首關於大足的古詩。他們詠山歌水,用文字記錄了大足在歲月更替中的容貌。
雪中的白塔(今稱北塔)
題捫參閣詩
(宋)張唐民
訟簡民純羨小州,兩衙才退似歸休。
一懷山果三升酒,暮掩青峰即下樓。
據史料考證,最早的一首大足古詩,是宋朝宣和(1119—1125年)年間任昌州知州的張唐民寫下的《題捫參閣詩》。
在這首詩中,張唐民盛讚大足打官司的人少,民風淳樸。因此,即使要處理諸多事務,每天公務結束時,仍有輕鬆的心境。
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關於大足的古詩中被提及最多的風物,竟然不是如今世界聞名的大足石刻,而是現在已無處可尋的昌州香海棠。
《大足縣誌》原主編李傳授介紹,早在唐朝中期丞相賈耽的《百花譜》中,便有海棠「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的記載。
「大足八景」之一的白塔懸巖今仍在
至宋代,進士劉望之寫下《觀海棠》,用「平山堂下花無數,看到海棠春好處」的詩句,為大足海棠拍了張「風景照」;昌州知州於倞誇讚海棠香氣襲人,在《太守詠海棠》中寫道:「和風春滿園,草木皆芳薰。」
到了明代,公安派文壇領袖袁宏道雖未來過大足,也已聽聞海棠大名,在《送從軍羅山人還大足》中,他動情地寫下「青袍白馬翻然去,念取昌州舊海棠」的詩句,意在叛亂已定,前來從軍的大足羅山人終於可以返鄉欣賞年年盛開的海棠花。這兩句詩,堪稱大足詠海棠的壓卷之作。
大足寶頂山摩崖造像
到了清代,詩人們詠海棠的興致依然很高。大足知縣李徳寫下《海棠香國》,以「召公芳樹千年馥,荀公奇香盡日留」的佳句形容大足海棠的香氣持久不散,令人心曠神怡;大理寺少卿、中憲大夫劉天成寫下《棠城古風》,用「奇花亂舞迎西湖,嬌豔濃開香北闕」比擬自己曾經的壯志和作為。
大足北山崖壁上有清代的「海棠香國」刻字,圖為刻字拓片
靈泉池(其一)
(宋)楊甲
野色山圍盡,風煙更可憐。
客情牛鐸外,農事藕花前。
聚汲松根井,寬愁石底泉。
雲安須鬥水,詩興亦超然。
送從軍羅山人還大足
(明)袁宏道
老去漸思雲水鄉,苔斑蝕盡綠沉槍。
青袍白馬翻然去,念取昌州舊海棠。
白塔懸巖
(清)李徳
百尺重岡五鳳材,十尋塔影九天開。
高標玉柱穿雲出,獨聳瑤班捧日來。
便欲倚天凌劍閣,還教湧地作金臺。
漫登絕頂空諸界,一點彈丸在我懷。
長壽
「水曲流巴字,山長幻壽文。」150多年前,清代傑出的政治家陶澍為長壽留下了這樣的精彩詩句,這是對長壽自然山水與人文底蘊的形象描述。
早在7000多年前,水勢迴環、山脈綿延的長壽境內就有土著民族居住。
至周代(公元前11世紀),巴人在重慶全境、四川東部、貴州北部、湖北西部等地建立巴國,定都今重慶渝中,長壽時屬巴國枳邑。
唐武德二年(615年),因其地常溫,禾稼早熟,民樂之,設置樂溫縣。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長壽縣。
鳥瞰黃草峽一隅
從唐代至民國時期,不少文人墨客為長壽的歷史、人物、事件等題詞賦詩,留下古詩250餘首,另有詩詞專集6部。
長壽的古詩名人代表主要有唐代詩人杜甫,宋代詩人蘇東坡、陸遊、範成大,明代建文皇帝朱允炆、嘉靖皇帝朱厚熜、監察御使葉希賢(法名「雪菴」)、文化名人楊升庵,清代詩人張問陶等。
他們中的不少人都留下了關於長壽的千古名篇。如詩聖杜甫因戰亂漂泊至長壽途中所寫的《黃草峽》,揭露了兵戈戰亂、官匪勾結給黎民百姓帶來的離亂景象,表達了愛國憂民的情懷。
有一首《花眼偶文》,則直接寫了「長壽」這一地名的由來之一——「文星拜壽星」的傳說。「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全詩五言四句,相傳該詩作者是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國宰相戴渠亨。
在為長壽賦詩的眾多文豪中,宋代的蘇東坡和陸遊都描寫過同一個地方——安樂山。
安樂山,即雲臺山,位於長壽區雲臺場東南附近。山上建有雲峰寨,寨內建有雲臺觀。蘇東坡先後作過《過安樂山》《重過安樂山》,陸遊則有《夢遊山水奇麗處有古宮觀云云臺觀也》一詩傳世。
據《長壽縣誌》記載:「雲臺觀,治北八十裡,天師張道陵飛升處。」
蜚聲文壇的蘇東坡對安樂山的歷史文化早已知曉,並渴望一遊,當他終於有機會路過安樂山時,詩興頓起,揮毫寫下:「天師化去知何在,玉印相傳世共珍。故國子孫今尚死,滿山秋葉豈能神。」
安樂山上的雲臺觀、神奇的木葉符同樣引起了南宋大詩人陸遊的濃厚興趣,他寫下詩句:「神遊忽到雲臺宮,太華彩翠明秋空。曲廊下闞白蓮沼,小閣正對青蘿峰。」
黃草峽
(唐)杜甫
黃草峽西船不歸,赤甲山下行人稀。
秦中驛使無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萬裡秋風吹錦水,誰家別淚溼羅衣。
莫愁劍閣終堪據,聞道松州已被圍。
《黃草峽》作於公元765年,正值安史之亂,落魄的杜甫流徙蜀中,駕舟順長江而下,經過宜賓、瀘州、渝州,抵達樂溫縣的黃草峽。
站在桓侯宮窗前,可以眺望黃草峽
從詩中可以看出,流落至此的杜甫看到黃草峽人煙稀疏的場景,觸景生情,聯想到兵戈四起的巴蜀大地,憂國憂民的他頓時悲從中來,進而吟唱出這首悲愴的詩歌。
懷清臺
(明)金俊明
丹穴傳貲世莫爭,用財自衛守能貞。
祖龍勢力傾天下,猶築高臺禮婦清。
金俊明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對經、史、子、集、天文、水利,均有研究。明亡入清後為遺民,杜門不出,寫詩畫梅。
金俊明在《懷清臺》中寫道:「丹穴傳貲世莫爭,用財自衛守能貞。」這句詩敘寫了巴寡婦清的身世:其夫得硃砂礦而富甲天下,夫死,婦守其業,以財自衛,人不敢犯,以貞潔名聞天下。
寄譙先生詩序
(宋)陸遊
寄謝譙夫子,今年一出無?
萬緣隨夢斷,百念形與枯。
雲護巢松巖,神呵煅藥爐。
憑高應念我,百首學徵租。
巾子山又雨
(宋)範成大
百日籃輿因局跧,三晨泥阪兀躋攀。
晚晴幸自墊江縣,今雨奈何巾子山。
樹色於人殊漠漠,雲容憐我稍班班。
如今只憶雪溪句,乘興而來興盡還。
桃源仙洞
(明)李開先
太守舊風流,探奇泛小舟。
桃花飛片片,潭水去悠悠。
古洞蛟龍臥,深山麋鹿遊。
武陵人去後,煙雨暗西疇。
長壽縣
(清)陶澍
水曲流巴字,山長幻壽文。
峰巒曾不斷,點畫若為分。
毅魄嗟猿化,炎黎尚鳥耘。
懸崖碉砦滿,指點認斜曛。
銅梁
建縣於唐長安四年(704年)的銅梁因境內有「小銅梁山」而得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割石鏡之南、銅梁之東置巴川縣,隸屬於合州。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巴川縣併入銅梁,縣治始為巴川鎮。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以安居、銅梁二縣地復置銅梁縣,屬重慶府。
據不完全統計,歷代吟詠銅梁的詩詞共計8000餘首。2016年由銅梁區詩詞學會主編的《銅梁古詩詞選》一書中,收錄的吟詠銅梁的第一首詩歌就是南北朝時期,由梁簡文帝蕭綱所作的《蜀國弦歌篇十韻》,起句「銅梁指斜谷,劍道望中區」表明了銅梁地勢的險要。
此後,又有隋代文人孔德紹借詩句「金陵已去國,銅梁忽背飛。失路遠相送,他鄉何日歸」抒發濃濃鄉愁。
巴嶽寺
唐宋及明清時期,吟詠銅梁的詩歌數量更加豐富。
唐代詩人王維曾寫下「少年何處去,負米上銅梁」,純真而靈動;詩聖杜甫的《贈蜀僧閭丘師兄》沉鬱頓挫:「大師銅梁秀,籍籍名家孫。」字裡行間流動著對銅梁大師的敬仰之情;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在遊覽銅梁嵐峰中峰寺時,寫下「清和天氣年能幾,短葛輕紗近水涯」的悠閒詩句;明代兵部尚書張佳胤寄興於家鄉山水,動情地寫道:「曲折瓊瑤江上色,縱橫星鬥匣中文……」
在不惜筆墨歌詠銅梁的詩人中,除了有大名鼎鼎的杜甫、王維、周敦頤外,還有宋代禮部侍郎度正,明代工部尚書李養德,清代翰林王恕、刑部侍郎王汝壁、翰林吳鴻恩等。
位於涪江與瓊江交界處的安居古城歷史悠久,作為水上交通樞紐的它,是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對、綴章聯句的勝地。
「巴嶽三十有五峰,面面削出金芙蓉。」巍峨壯闊的巴嶽山,吸引了周敦頤、李養德等名流,其中為巴嶽山用筆最多的人,要屬明代兵部尚書、詩人張佳胤。
武隆
有著「渝黔門屏」之稱的武隆位於烏江下遊,在武陵山與大婁山結合部,自古以來就是渝東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回溯時光,有多少古代文人曾經來此吟詩作賦?這些詩歌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作為巴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宋時期,就有詩人在武隆吟詩作賦,不過由於武隆獨立成縣的歷史並不是太長,再加上長期的戰亂,導致大量詩歌失傳。據不完全統計,現在流傳下來,以描寫武隆為主要內容的詩歌只有20多首。
聖水三潮
(元)向午鳳
新豐谷裡曾為瑞,分得黔南一派川。
按候潺湲稱聖水,因時高潔本靈泉。
挽來堪洗王朝甲,流去當澄海天外。
自是神龍長臥此,甘霖謗沛任推遷。
創作於元代的《聖水三潮》則是現有文獻所記載的,描寫武隆最早的一首詩歌。
三潮聖水是位於武隆火爐鎮徐家村的一口間歇泉,每日上午8時、中午12時、下午6時定時湧水三次,曾是武隆著名景點,清代《四川通志》記載的『信水在武隆,其泉如沸,日有三潮,每至高尺餘』說的就是這裡。
過彭陽懷長孫丞相
(清)翁若梅
大行遺詔尚煌煌,威服先移武媚娘。
佳婦佳兒空屬意,難兄難弟已投荒。
三潮水湧孤臣淚,九曲溪回遷客腸。
反覆周唐千載事,靈風斜日恨偏長。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的一場誣告,讓長安朝野發生巨變,一位六旬老者成為這場誣告的最大輸家,被逐出長安,流放黔州(今彭水、黔江一帶)。
這位老者就是當時皇帝李治的舅舅,被封為趙國公的長孫無忌。還沒走到黔州,他就接到了朝廷讓其自縊的旨意。
據史料記載,長孫無忌最後陪葬於昭陵,那為何在武隆會有他的墳墓呢?
其實,武隆的長孫無忌墓只是一個衣冠冢。當年長孫無忌路過武隆時,誣告他的許敬宗為防他復出,派出袁公瑜用武則天的密旨逼殺了長孫無忌,讓這位三朝老臣冤死異鄉。
忌憚於長孫無忌的聲望,黔州府令經過多方挑選,選中了江口鎮江邊的這塊土地,並把長孫無忌的屍身暫時安葬於此。15年後,長孫無忌沉冤昭雪,屍首歸葬於昭陵,這裡則成為一處衣冠冢。
渡木棕溪
(清)張九鎰
逕入荒村外,溪流碧岸中。
雙鳧輕貼水,一葉晚生風。
樹老穿雲碧,峰高落照紅。
息心緣底事,吾道正西東。
潼南
曾是蜀中水陸要衝的潼南,有涪江和瓊江穿城而過。在歷史上,先後有18個朝代在潼南境內設立過縣置,1914年,因其地處潼川府之南更名為潼南。
位於交通要道上的潼南,自古以來吸引了一大批文豪雅士,在此唱和賦詩,激情丹崖。
從史料記載來看,截至辛亥革命以前,大約有100多名留下名字的文人墨客曾為潼南寫詩。代寫潼南的詩作流傳至今的大約有60多首,明清時期則約有200多首。
宋代文人馮楫曾用「巖旁石佛高百尺,巍然光耀如金山」的詩句,讚美潼南大佛寺內的大佛雄偉高大。明朝宰相呂大器在《涼水莊山居》一詩中,描寫了自己居住在潼南田家鎮涼水井附近時的閒適灑脫,「故水潺緩流,故山依然記,鮮鱠與醇醪,頻向溪頭醉……」
在宋代兩位大家蘇軾與黃庭堅的詩作中,也有潼南的身影。潼南曾經所屬的遂寧,以糖霜而聞名於世,糖霜即俗稱的「白糖」或「冰糖」,據《中國通史》第三卷記載,「唐代盛產糖霜,遂寧產最有名。」
蘇軾曾寫過《送金山鄉僧歸蜀開堂》一詩,贈送給遂寧的僧人,詩中就提到了遂寧所產的糖霜:「涪江與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
黃庭堅也曾賦詩給為自己寄送糖霜的朋友:「遠寄蔗霜知有味,勝於崔浩水晶鹽。正宗掃地從誰說,我舌猶能及鼻尖。」
潼南大佛寺
在潼南境內,詩人們用筆最多的地方,要屬涪江沿岸的大佛寺。在潼南流傳至今的300多首古詩詞中,涉及大佛寺的就有近200首。
據統計,歷史上在大佛寺留下蹤跡和題刻的就有2位皇帝,5位宰相,30餘位尚書、巡撫、州府、郡縣官員,20餘位進士以及10餘位詩人墨客。
在讚頌大佛寺的眾多詩作中,用情最深的是明朝宰相席書、吏部侍郎席春、戶部給事中席彖兄弟三人,在大佛寺相送時留下的三首離別詩,「野寺瀟瀟楓葉丹,長沙遷客過江幹。」「寺下空江滾滾流,天邊河雁影悠悠。」「江聲不盡東流意,目斷南鴻送落霞。」句句情真意切,為後人所傳頌。
大佛寺送弟彖謫判夷陵
(明)席春
寺下空江滾滾流,天邊河雁影悠悠。
一杯酒盡雲山暮,風雨猿聲到客舟。
涼水莊山居
(明)呂大器
我本山中人,
謬得彤庭賜,
一去十五年,
神疲形亦卒。
忽得賦歸來,
始獲初衣遂,
結尾壟墓旁,
旦夕領蒼翠。
故水潺緩流,
故山依然記,
鮮鱠與醇醪,
頻向溪頭醉。
芳倩沐雨新,
野花甚嫵媚,
春草綠芊綿,
鳴禽供鼓吹。
鄰宅老農過,
箕踞談世事,
在昔田殷腴,
不力獲自利。
只今譯易竭,
農務徒勞績,
時艱且棘手,
有如君作吏。
聞君炳多方,
更聞君性直,
淺深厲揭間,
恐君未能智。
盍若長此居,
聊安肥遁義。
晚次玉溪口
(清)張問安
嶽雲嶺樹海迷茫,夢裡黃牛峽氣長。
破險到來成一笑,回頭六百八灘長。
江津
江津,夏商屬梁州,周屬巴國,秦屬巴郡。南北朝時期,南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年)建縣,稱為江州縣。
西魏時改為江陽縣,隋開皇二年,改江陽為江津 。
江津地處長江要道,古時的江津已是川東重鎮,千帆匯集,商肆林立,文人騷客、商賈走卒往來於此。
陳子昂、司馬光、黃庭堅、範成大……他們寫景、詠物、懷古,留下千古絕唱。
江津區龍華鎮龍門灘
龍門灘被稱為「上川江第一峽水險灘」,由龍門灘、朱家灘、小灘子三道險灘構成,以龍門灘最為兇險,江水湍急。如今,放眼望去,浩蕩長江水依舊奔流不息,迴旋而下。雖然這裡已繁華不再,但詩人留下的詩句卻千古流傳。
據明朝萬曆《重慶府志》記載,唐代詩人陳子昂應該是詩詠江津的第一人。聖曆元年(698年),陳子昂在乘船回鄉(四川射洪)途中,路過巴蜀名邑江津,被這裡的風光和險勝之景感染,在船上揮毫寫下《過巴龍門》:「龍門非禹鑿,詭怪乃天功。西南出巴峽,不與眾山同。長竇亙五裡,宛轉復嵌空……
當年黃庭堅做客江津,也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荔枝詩句。當地還流傳著楊貴妃吃的 荔枝 來自江津的傳說。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因修《神州實錄》獲罪,黃庭堅被貶為涪州別駕,安置在今黔江地區。又因他表兄在夔州路作官,為避親嫌,怕有包庇行為,朝廷便把他推置到宜賓。
宋哲宗元祜三年(1088年),正值荔枝成熟之際,寓居江津的梓州文人李任道知道黃庭堅要由涪州乘船過江津去宜賓,就邀他下船做客吃荔枝。
黃庭堅到江津後,李任道請知縣冉木出面作陪。他們摘來味道鮮美的荔枝,在縣衙後心舟亭(今江津區鹽業公司後臨江處)一邊敘舊,一邊品嘗荔枝。李任道乘興賦詩,黃庭堅當場步韻作《心舟亭次韻李任道食荔枝有感三絕》。
其一
一錢不值陳衛尉,萬事稱好司馬公。
白髮永無懷橘日,六年惆悵荔枝紅。
其二
今年荔枝熟南風,莫愁留滯太史公。
五月臨江鴨頭綠,六月連山柘枝紅。
其三
舞女荔枝熟雖晚,臨江照影自惱公。
天與蹙羅裝寶髻,更挼猩血染衣紅。
早在隋唐之前,我國已經形成塘河荔枝、涪陵荔枝、嶺南荔枝三大種植基地。在漢晉隋唐時,江津塘河荔枝就已是進貢皇家的貢品了。
正因如此,江津民間一直有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江津的說法。楊貴妃吃的荔枝究竟是否來自江津,已無確切史料記載。
酉陽
巍巍武陵山中,有一處神秘而美麗的地方。她就是 酉陽 。酉陽自古為荊楚要道,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千百年來,酉陽文脈淵源流長。
在清道光年間,舉人馮世瀛曾收集明代至清同治年間,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等地的鄉賢及流寓文人59位、詩作2972首,編成《二酉英華》二十四卷。其中,涉及今酉陽境內的古詩大約有2000餘首。
最早和酉陽一帶有關的詩歌是東漢時期反映古代巴人生產生活的。
如摘自《華陽國志·巴志》的《川崖惟平》:「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穀,可以養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穀旨酒,可以養母。」作品生動地反映了包括酉陽在內的巴國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種植習俗。
「惟月孟春,獺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這首《祭祀詩》則表明巴人在孟春月(即農曆正月)祭祀時的情形。
至於這兩首詩歌哪首在前,哪首在後,作者是否是酉陽人,都已無從考證。
史料顯示,酉陽本土詩人以漢文字創作的詩歌,則出現在明永樂六年(1408年)朝廷批准土司冉興邦在酉陽興漢學以後。
據《土家族文學史》記載,現有文字記載的、本土詩人創作的最早的酉陽律詩,是明代土司冉元所寫的《題仙人洞》:「洞裡神仙渺莫猜,海風幸不引船回。四圍蒼蘚雕蟲篆,一脈靈泉撒蚌胎。花自無拘開又落,雲如有約去還來。誰能靜習長生術,向此燒丹掃綠苔?」
雍正十三年(1735年),實施了400多年土司制的酉陽「改土歸流」,從那時起直至辛亥革命前,是酉陽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詩人的數量較此前大為增多。
出於對教育的重視,當時清政府相繼創辦了「二酉書院」「龍翔書院」等書院和設立酉州考棚,這些文化教育機構的興辦,對酉陽詩歌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彼時,文人間的詩詞唱和成為一種高雅的娛樂活動。比較有名的當屬乾隆年間,酉陽知州丁映奎曾多次招州中文士陳盛佩、田洪儒、冉正維等分韻題詩。文人們聚在一起,文思泉湧,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為當時的盛事。《酉陽直隸州總志》載:「一時諸公相繼酬唱,州人稱為盛事。」
丁映奎還著有《題清舫八景》:「古舫清如許,官貧不解愁。狂歌詩滿卷,醉舞月當頭。花鳥偕人樂,陰晴任我遊。可能添別趣,歸載米家舟。」描繪出一幅充滿詩情的文人雅士娛樂圖。
明朝末年,東閣大學士文安之來酉陽後,時任土司冉玉岑陪棲鶴庵到此遊賞。文安之在此作了《題棲鶴庵》和《留別》兩首詩。
「武陵舊路已非賒,秦晉光陰一縷霞……細栽桑柘勝桃花。」兩首詩的韻腳為「賒、霞、花」三字,冉玉岑也步其韻作詩一首,刻在庵堂前的石頭和竹子上。
到了清代,詩詞唱和之風盛行,曾摶仙、林劍雄、張價人等文人,都到此步文安之的韻腳作詩。截至1922年,棲鶴庵前後共留下28首歩韻詩。時任主持僧光溥將這些詩精心整理出來,刻錄於石碑上。
棲鶴庵詩碣部分字跡已模糊
無論是外來文人還是本土籍詩人,位於今酉陽縣城中心的大酉洞(今桃花源景區),都是他們筆下的最愛,歌詠此地的詩作甚多。
光緒十九年(1893年)授酉陽州知州的趙藩,曾寫下《清明節偕幕僚遊大酉洞》一詩:「酉山貌橫心多空,如奇士不矜修容。聞距官舍五裡近,大酉一洞標其雄……碧塍綠岸錯方罫,清溪曲注鳴笙鏞……」這首七言詩,以走蛇之筆,為世人描繪了一幅精美絕倫的大酉洞畫卷。
大酉洞
本土籍詩人陳鑫,則在《大酉洞》中寫道:「大酉嶙峋山之祖,石門無路鎖煙雨。五丁力士來何年?谽谺劈出洞中天。」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從酉陽縣城往東北方向行79公裡,位於烏江邊的古碼頭龔灘鎮,也是詩人偏愛的地方。
晚明重臣呂大器曾寫下《蠻王洞》:「野外裁雲雪半留,兵歸已上此山頭。同人莫慢三冬復,載酒吟詩古洞幽。」蠻王洞位於龔灘鎮對面的烏江岸巖壁,此詩為永曆三年(1649年),呂大器赴詔南行,溯江至龔灘而作。
酉陽土司冉天育也留有《龔灘》一詩,用「裂石轟雷水勢雄,浪花千丈蹴晴空」的詩句描寫了龔灘之險。
題仙人洞
(明)冉元
洞裡神仙渺莫猜,海風幸不引船回。
四圍蒼蘚雕蟲篆,一脈靈泉撒蚌胎。
花自無拘開又落,雲如有約去還來。
誰能靜習長生術,向此燒丹掃綠苔?
龔灘
(清)冉天育
裂石轟雷水勢雄,浪花千丈蹴晴空。
輕舠未敢沿流去,人鬼魚龍一瞥中。
原標題:古人詩詞中的重慶,一起來感受巴渝古韻之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