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200畝以上壩區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主戰場、主陣地、主平臺作用,?麻江縣以產業提質增效為導向、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依託,強化政策引領,壓實「壩長」責任,高位推動壩區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將壩區打造成麻江縣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
三級聯動 健全壩長制管理體系 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為了高位推動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麻江縣結合自身實際,對全縣20個200畝以上壩區實行「壩長制」管理,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以及相關領導分別領銜一個壩區擔任「縣級壩長」,各鄉鎮(街道)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擔任「鄉級壩長」,各村黨支部書記擔任「村級壩長」,建立橫到邊、縱到底的壩區領導體系,並在各鄉鎮(街道)設置相應的壩長辦公室,承擔「壩長制」日常事務工作,統籌推進各項工作任務的制定與實施,督促壩長履行職責,從而達到「一個壩區、三級壩長、一套方案」的工作要求,全力打造「樣板田、科技田、示範田和效益田」。 一壩一策 促進各壩區特色發展 精準編制壩區產業規劃,按照壩區輻射面積最大化的要求,重點聚焦樣板壩區和達標壩區,加大壩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力開展土地平整、機耕道、生產便道、排灌渠、設施大棚、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壩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壩區農業高質量發展。同時,緊緊圍繞省級十二大產業、州級十大產業、縣級「1258」產業工程和特色優勢產業規劃,結合實際,制定各壩區發展種植和保護方案,劃定壩區四至邊界,確定壩區管護人員,因地制宜的按照「一壩一策」要求,自主選擇「短平快」的主導產業,有效開展高效、優質、惠農的經濟作物。並有效引進龍頭企業,加大本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職業農民培育力度,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壩區特色農業產業,促進壩區發展、農戶增收。
農技服務 強化種養護科技支撐 麻江縣是農業縣,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的投入。為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構建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的農技隊伍,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麻江縣成立了7支農業產業技術服務工作隊,負責開展調查研究、種植地塊落實、種植技術指導產品回收和測產測銷等工作。組織引導廣大農技人才聚力基層一線,持續鞏固提升人才智力服務保障,大力開展農業適用技術和優良綠色生態循環種養模式的推廣運用,實現壩區技術服務全覆蓋,從而因地制宜增加複種指數,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一地多用、一棚多季、一年多收」的立體生產、高效高產,推進壩區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同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測土施肥、循環種養等技術。2020年,確保樣板壩區和達標壩區良種覆蓋率達100%、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分別達80%和60%以上,樣板壩區、達標壩區畝均產值分別達12000?元以上、8000元以上。 專項督導 助推目標任務落地落實 為切實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林下經濟發展工作,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落實,麻江縣成立了東、中、西3個片區總督導組,下設8個督導小組對全縣各涉農部門、鄉鎮(街道)的地塊面積、種植主體、產業選擇、農民培訓、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和基層黨建等依據季節時序進行實地、面對面地跟蹤督導。督導結果作為縣委縣政府和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程指揮部會議上的通報內容和鄉鎮(街道)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管理責任書兌現依據,同時作為相關部門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追責問責依據和對縣直部門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的績效考核依據,推動全縣形成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示範縣。
產銷對接 一體化發展助農增收 縣農業農村局、縣工信商務局、縣供銷社、各鄉鎮(街道)和農業企業等單位立足自身優勢,主動承擔責任,大力推行產銷一體化發展,積極推進農社、農超、農校、農軍等對接,發展訂單農業。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推進麻江農特產品進杭州、南京、廣州、重慶等,利用麻江交通區位優勢,主動對接貴陽、都勻、凱裡等周邊市場,設立麻江農產品專賣店,建立穩定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線、上線下融合,多措並舉打通產銷「大動脈」,拓展農產品銷路,拓寬市場銷售渠道,助力壩區增產、農民增收。
麻江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娟 莫慧
編輯 何乾
編審 石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