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委託代耕代種代收」、「業主代耕代種代收」、「 新型經營主體代耕代種代收」,讓偏遠掉零高山區撂荒土地再次迸發出勃勃生機;「集體經濟組織(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特色產業+農戶」,讓城郊河谷走廊地帶綠滿糧田、果蔬飄香……
連日來,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瞄準農村土地撂荒突出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將撂荒土地復耕作為決戰脫貧攻堅「三大行動」之一來抓,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向荒地要效益,不斷增加群眾收入,助力脫貧攻堅。
截止目前,全區共摸排出1.9萬畝撂荒土地,通過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及其他農作物,已完成復耕1.6萬餘畝,復墾率85%。
「四級聯動」,不讓一寸土地撂荒
「過去茅草滿坡成荒原,莫人照管一畝三分田;如今好政策來加巧幹,糧食產量翻又翻,瓜果蔬菜香滿園……」6月19日一早,大石鎮前哨村柳樹坪魔芋基地裡,10組村民胥金山邊在地裡忙活邊哼起自編山歌。
由於「地無三尺平」,前哨村大片山坡地曾荒廢多年。變化發生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期間:全村的通組道路、入戶路和生產道路全部打通,村民們重新拾起撂荒地。
今年4月2日,利州區印發了《廣元市利州區撂荒土地復耕行動工作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時間安排、工作保障;召集成員單位召開農村撂荒土地整治工作推進會,安排部署全區農村撂荒土地整治工作,明確了農村撂荒土地整治工作的時間表、路線圖和工作規範,構建了區、鄉、村、組「四級聯動」,農民主體參與的工作格局。
連續奮戰40餘天,由鄉鎮包村幹部、村社幹部、駐村幫扶幹部組成的工作隊,紛紛深入村、組、農戶和田間地頭,對土地棄耕承包人、地塊名稱、面積、四至邊界、流轉或撂荒年限等基本情況,進行逐一調查摸底並登記造冊建立臺帳,對1.9萬畝撂荒土地實行建檔管理。
為進一步將復耕復墾落細落實,不撂荒一寸土地,利州區對全區撂荒土地進行分類統計,因外出務工撂荒土地9050畝,農民不願意耕種4300畝,耕種、耕作條件缺失3350畝,其他原因2300畝。針對撂荒不同原因,制定「一戶一策」「一地一策」切實可行的復耕方案。
「四個一批」, 撂荒地復耕全覆蓋
6月5日,芒種。利州區龍潭鄉曙光村1組村民徐志會在3畝稻田忙了一上午,坐田坎歇口氣,順便算算帳:每畝少說2000斤,每斤賣6元……越算心裡越歡喜。
兩年前,這3畝土地因地處偏遠,每年種植管理收割,路上來回就得花上一個小時。徐志會無心耕種,地裡荒草從生。
自今年5月,曙光村到青龍村修通了一條2公裡的森林防火通道,把許多過去不通路的撂荒地連了起來,三輪車、旋耕機就能直接開到田間,讓這些偏遠的土地不再沉睡。
像徐志會這樣對因耕種、耕作條件缺失而撂荒的土地,利州區採取統籌使用勞力、機械等資源,鼓勵農戶積極申請農機購置補貼,採用機械播種、收割。並對農戶有意願種植,但無力種植的撂荒土地,採取結對幫戶復耕複種一批處置方式,實現「農戶自我復耕一批」。截至目前,通過改善條件復耕2712畝,結對幫扶復耕1321畝。
與此同時,利州區還採取「新型經營主體復耕一批」、「集體收回分類處置一批」和「採取代耕代種復耕一批」,進一步分類落實責任主體,著力解決了「誰來種、怎麼種」的問題,實現撂荒地復耕全覆蓋。
截至目前,全區63個新型經營主體參與撂荒土地復耕行動,復耕2429畝;收回土地163畝,重新發包31畝,集體經營132畝;受託農戶3782戶,代耕撂荒耕地6071畝,籤訂撂荒耕地代耕協議書1214份。
因地制宜,昔日荒地淌「金銀」
「這真是場及時雨啊,不僅舒緩了當前旱情,更讓今年的豐收有了希望!」6月18日,一場大雨過後,種糧大戶徐國軍看著地裡茁壯拔節的玉米,信心滿滿地說。
今年,種糧大戶徐國軍和向志海,流轉雪峰街道紅巖151.789畝撂荒地,種植水稻、玉米。徐國軍和向志海的信心,來自於利州區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傾斜扶持,在全面落實種糧補助政策和糧食保險政策基礎上,全力保護種糧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截至目前,全區共利用撂荒土地種植糧食作物11128畝。
而與紅巖村僅一山之隔的大石鎮青嶺村桃園基地內,320餘畝桃樹迎來豐收,一顆顆紅豔豔的桃子壓彎枝頭,村民們正忙著在桃林裡穿梭,採摘鮮桃,並將它們分揀、裝箱。
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撂荒地。由於距廣元城區近,村裡的青壯年都選擇了進城務工,村裡有近600畝的土地無人耕種。為此,村裡成立了大石鎮青嶺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由聯合社對撂荒的土地進行流轉,用於發展桃樹種植,當地村民在領到土地租金的同時還能入園務工掙取佣金,年底的時候還可以參與村集體產業分紅。
「我們充分發揮駐村農技員、農技巡迴小組作用,對撂荒土地採取宜糧則糧食、宜菜則菜、宜果則果的原則,分類復耕。」利州區農業農村局農村改革與合作經濟經營管理股股長謝志揚告訴記者,「全區還結合『5+3』農業產業體系,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及配套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技術,發展特色產業,共利用撂荒土地發展特色產業2088畝。」
與此同時,利州區還對撂荒多年的土地,復耕難度大不再適宜復耕的,通過種植特色經濟林木,退耕還林694畝。(劉俊 張文良 記者 戚原)
【來源:中國縣域經濟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