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仁天皇是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長達63年。同時,他發動了慘無人道、慘絕人寰的侵華戰爭,這是我們全體中國人必須銘記的。
裕仁天皇可謂是日本爭議性最大的天皇。他在位期間有一定功績,日本在他的領導下得到發展。但同時他對中國等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犯下無數暴行。
昭和天皇,名裕仁,出生於1901年,父親是明治天皇的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大正天皇。由於日本皇族近親繁殖的陋習,裕仁從小體弱多病。他從小就被種下了崇尚武力的禍根,盡力擺脫體弱的形象。
1921年,裕仁啟程訪問歐洲。歐洲此時剛經歷一戰,百廢俱興。訪問期間,裕仁學習了不少西方政治的經驗,同時對軍事表現出極大興趣。回到日本以後,日本皇室力圖「自我更新」,準備培養皇太子裕仁。
1926年,大正天皇逝世,裕仁即位,改元昭和。裕仁天皇剛即位,就大力發展軍事。由於1929年的經濟危機,隨著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日本逐步走上戰爭和法西斯的道路。日本帝國以軍部為中心,從首先發動侵略戰爭著手,然後通過天皇制機構,控制內閣,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適應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
1937年,裕仁發動罪大惡極的侵華戰爭。日本吞併東亞大部分地區,建立所謂的「東亞共榮圈」。同時,與德、意結成法西斯主義軸心國。侵華戰爭期間,裕仁幾乎從不反對軍部提議,並且放任日軍在中國的惡行,被稱為「軍部傀儡」。
在中國人民的奮勇抗戰和國際共同抗擊法西斯之下,裕仁意識到日本敗局已定。1945年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反法西斯國家取得偉大勝利。
戰後,裕仁否定了天皇的神聖地位,承認天皇是人而不是神,這是對於日本天皇制來說一個進步。裕仁作為日本侵華戰爭的罪魁禍首,應當受到嚴懲。然而,在美國的幹涉下,聯合國不僅沒有審判裕仁,更是保留了天皇制。美國也是出於自身需要,為維護美國在東亞的「霸權」,需要一個反社會主義的強國,於是乎就對日本開展大力扶植。
戰後,裕仁實施一系列措施,加之美國等國家的援助,使日本經濟得到復甦。
1989年,裕仁逝世,享年87歲,是日本最長壽的天皇。裕仁天皇逝世後,日本舉行國葬,可見他的影響力。
裕仁這一生為日本做過不少貢獻,而發動侵華戰爭則是他最大的錯誤。我們評價裕仁,不能太過主觀絕對。直接將裕仁評為千古罪人等,是不理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