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擁有「國字號」頭銜的藝術教育先進學校,合肥市少兒藝術學校的「藝術氣質」聲名在外。這裡的孩子不僅僅多才多藝,而且從容自信,這源於學校「藝美」文化的浸潤。「『藝』重在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美』體現學校的精神內涵及理想追求。」少兒藝校校長吳敏介紹,少藝在紮實落實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開設了18項選修課 28項精品社團課,同時將形體、陶笛兩門課程納入必修課,孩子們要從一年級一直學到六年級。也就是說,除了豐富多彩的特長課之外,少藝的每個孩子能在全面普及的藝術課程裡,打好基礎、感受藝術之美、走上自信成長之路。在這裡,擁有「藝」技之長也成為每個孩子的「標配」。
挺拔的身姿下是從容與自信
形體是什麼?相信對於沒有學過舞蹈的孩子而言,形體是一個很陌生的詞,但對於少兒藝校的孩子而言,形體是他們的日常:因為每周一節形體課是納入課表的,每一次登臺表演形體讓他們自信滿滿,每一次藝術探索中形體是他們的堅強基石。
形體的理論知識、韻律熱身操、身體的基本方位、古典舞芭蕾手位……翻開少藝的形體校本教材,圖文並茂的內容由淺入深。「我們的教材分為高中低三個階段,低段主要針對是一、二年級的孩子,形體課程大部分是最基本的,涉及到坐姿、站姿、手位、腳位等。」金驚是少藝的一名形體任課老師。她介紹,校本教材是學校老師自編的,其中的標準規範示範也是由孩子們完成的。在經過了多年的實踐與總結的基礎上,校本教材變得越來越完善,也越來越具少兒藝校的特色了。
據了解,目前學校有4名專業的形體教師。「形體課大部分是在學校的舞蹈房上課,低年級段的孩子們有的沒有學過舞蹈,對形體不太了解,會覺得形體課會有點枯燥,所以我們在設計課程時會加入一些比較有趣的互動,比如播放一些視頻,讓孩子們慢慢地產生興趣。」金驚表示,戲曲操也是學校形體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為了實現分層教學,各取所需,學校的形體老師們還對戲曲操做了一些改編,針對低年級段的孩子進行了簡化處理,而高年級段則採用了戲曲操原版。「通過幾年的訓練,高年級段的孩子們形體基本都能夠達到要求了,這時我們會教一下難度比較高的基本功,同時還會教授一些流行小舞蹈,在多元化的嘗試中,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興趣與特長。」
有梯度、有持續的形體課程,讓少藝的孩子和家長們都深有感觸。有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儀態不滿意,在得知學校有這門課後,非常激動地找到老師要求多關照關照。而對於孩子們而言,形體課不僅讓他們的身體更加協調了,在舞臺表現時還能增強鏡頭感和自信感。
「形體是一個人外在表現出來的內在精神,一個好的形體使人精神抖擻、積極向上,在任何場合都能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在少藝,孩子的文化藝術素養從形體開始,真正做到了表裡如一。
千人合奏陶笛 是文化的薰陶
電視屏幕上,身穿黃色西裝的陳澤錕同學正在深情地演唱歌曲《樣》,面對鏡頭,他毫不怯場,自信演唱,音樂情感拿捏到位,最後他還用陶笛聲情並茂地演奏了一曲《茶山春來早》,受到了現場觀眾和大咖評委的一致好評。陳澤錕同學榮登央視舞臺,盡顯少年才華,這是合肥少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精彩縮影,也是少藝陶笛一次強有力的發聲。
2019年5月24日晚,8500名師生和家長齊聚少藝,在「花開新時代 夢逐頌華章」第十三屆校園文化藝術節閉幕式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場文藝演出現場,戲曲、相聲、合唱、課本劇、歌舞秀……類型眾多的節目紛紛登場,但當臺上陶笛社團的孩子們演奏完《國家》之後,散落在人群中的少藝孩子紛紛起身站立,捧起掛在胸腔的陶笛,一起吹起了《龍的傳人》,在清脆嘹亮與低沉婉轉中,全場的氛圍達到了高潮。「太震撼了!」「太感動了!」幾千名孩子無一例外地起身演奏,這一幕感動了在場所有人,家長與嘉賓們紛紛感嘆。「這樣的校園文化太強大了!難怪少藝的孩子都有藝術細胞!」
千人齊奏陶笛,已經成為了學校每年藝術節上的必備節目,但每一次演奏的曲目都不一樣。「孩子們會的多,從一年級開始一直到六年級,幾乎每個學期都能選學8首左右的曲子。」少藝的陶笛老師錢坤說,少藝的陶笛特色課程開設已經有10年了,學校每周兩節音樂課其中一節專設為陶笛課,老師們自編了陶笛校本教材,一年級的孩子從最簡單的曲目開始學習。「陶笛課與音樂課相結合,音樂課教授基本樂理知識,陶笛課在一開始會教孩子們手法、音階等,然後再教簡單的曲子,比如《小星星》,初學的孩子們一般一個月就能上手。」
《送別》《掀起你的蓋頭來》《桑塔露琪亞》……每個周一的升旗儀式上,學校設有共吹陶笛這項活動,這時候學校師生共學曲目就會響徹在學校的上空。「孩子們特別喜歡,有時候課間也會自己吹著玩,我們絕大部分老師也都會陶笛。」錢坤說,小小的陶笛在提高孩子樂感的同時,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藝術的薰陶。「現在有許多家長在孩子的帶領下也學會了吹陶笛,親子共奏的畫面是最溫馨的,它能給孩子更多情感和藝術的宣洩。」
據了解,除了將陶笛課納入課表外,少藝還開設了陶笛社團,對於一些特別愛好陶笛和有天賦特長的孩子而言,陶笛社團是一個繼續深造學習的好地方,「學校聘請了專業陶笛老師授課,一些精彩的陶笛節目如《森林狂想曲》、《故鄉的原風景》等曾代表學校參加過各種大型展演活動,反響熱烈。」不僅僅是學習和演出,每年一度的陶笛比賽,也讓孩子們摩拳擦掌,才藝比拼的背後點燃了爭先恐後的藝術學習氛圍。
「藝」技之長助孩子陽光自信成長
不僅僅是形體與陶笛,早在國家普及書法教育之前,少藝就將書法也納入到了必修課程之中。低年級每周一節寫字課,主要學硬筆,中高年級學軟筆。可以說,少藝開設的每一門必修課都成就了孩子的一項特長。除了必修課,學校的每個孩子從二年級開始,可以選修一門選修課,選修課程總共有18門,涉及到美健、美德、美智、美藝、美創五大類,一旦選擇某一門課後,孩子們可以一直升級學習到六年級,成就另一項特長。「多才多藝」這個詞對於少藝的孩子們而言是實至名歸。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藝術作為人類重要的審美感知形式,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少藝,藝術教育成為了學校實現素質教育培養的重要途徑。這些多彩的課程如一顆顆藝術的種子,種進了孩子們幼小的心田,在「藝美」文化的春風細雨中,已經慢慢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並內化成了少藝孩子們發現生活之美的眼光、熱愛生活之美的能力,陪伴孩子終身成長。汪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