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妻臭,二妻香,三妻讓你叫親娘」是民間一句順口溜,也可以說是一句帶戲謔性的俗語,是嘲笑那些擁有三妻四妾的有錢人家的男子,與妻妾之間的微妙關係,屬於舊時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化現象。這話有沒有道理,就要站在什麼樣的時代來看問題,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此話原意已經與時代不相符了。
1
我國民間類似這種戲謔的俗語還有一些,流傳較廣的一句是:「頭妻臭,二妻香,三妻尿尿管下湯」。從舊時歷史背景及語境來看,意思是說,男人往往不把大老婆當一回事,把娶來的二房看得很香,把娶進來的第三房看得像寶貝似的,那小老婆撒的尿都可以用來熬湯下麵吃。從這種誇張的語言,聽起來很糙的話,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話不是正規場合使用的話,而是民間茶餘飯後,坐在屋簷下,或者大樹下、曬穀場邊等場所,人們閒來無事,聊天時說的俏皮話。很多的民間文化就是在這種場所產生。
這種話,不僅男人可以用來嘲笑男人,女人也可以用來嘲笑人男人。普通老百姓,大多為一夫一妻,好賴就一個,平時聊天時,「烏龜不笑鱉,都在泥裡歇」,誰也不笑誰。那只有拿有錢人家的三妻四妾中傳出的風流韻事來說笑。就像現在,村頭街巷之中的凡人瑣事,家長裡短,沒有人去關心,說不定聽了還嫌煩,只有本地名人和網上明星的流量大,關注度高,各種階層都可以八卦一下。蹭名人明星的熱度,不只是現在人們的專利,舊時的人早就會了,只是科技不發達,沒有手機可看,只有靠口口相傳的原始手段,互相傳播。
這裡得解釋一下頭妻、二妻、三妻這些概念。現在的一些人說成是娶第一個妻子沒有經驗,不珍惜這段婚姻,後來離婚了。娶二個妻子,有經驗了,也懂得珍惜了,但感情還是不穩定,又離婚了。再娶第三個妻子,男子的年紀也一大把了,再也不想折騰了,就把第三個妻子當寶貝供著,唯恐有什麼閃失。
歷史事實並不是這樣。這是現代人站在現代的角度來理解,因為現在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度,就用現在的思維強加給歷史。這些人把現在的一夫一妻制度和舊時代的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混淆,自然就變味了,理解上也出了偏差。事實上,所謂的頭妻、二妻、三妻,說的是舊時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指的是一房、二房、三房,她們並沒有與男人離婚,而是生活在一起, 與一個男人共一個鍋子吃飯,是名副其實的一家人。並不是現在人們說的,離了婚再娶的妻子。
2
舊時,有錢人家的男人可以娶三妻四妾。大老婆,也就是正房,又稱結髮夫妻、原配夫妻,要嚴格按舊時的婚姻程序進行,也就是要經過「三媒六聘」。這是古代的婚姻制度中的一種普遍說法,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舊時代的婚姻制度,要比「三媒六聘」的程序不但沒有簡化,還要複雜多了。
我們說到舊時的婚姻,都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以概括,這也成了封建包辦婚姻的代名詞。在現在人們的印象中,封建時代,不管男子還是女子,都沒有婚姻選擇權,得聽命於兩方父母。
其實這種說只對了大部分,還有小部分不是這樣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普通老百姓一般只能是一夫一妻,都是包辦婚姻。有錢人家娶第一位妻子,也就是「頭妻」,也是包辦婚姻。但有錢人家娶二房和三房等,對於女子來說,可能是包辦婚姻,也可能不是,但對於男子來說,就不像娶頭妻那么正式,雖然有媒婆之言,但不一定要奉父母之命了,父母也不管了。倒是要動腦筋對付好頭妻,這種事不能讓後院起火,至少在表面上要徵求一下頭妻的意見,免得河東獅吼。
3
舊時,有錢人家的男人娶頭妻,一般都講究門當戶對,也就是說頭妻的娘家也是有錢人家。按舊時的規矩,有錢人家的女兒出嫁有非常豐厚的嫁妝,有的地方還有畝產陪嫁。普通百姓這一點就做不到。舊時嫁妝就是女人的私人財產,丈夫不能支配,丈夫的家庭更不能支配。
這裡面的原因很簡單,封建時代是男權社會,女人的地位低,嫁到丈夫家,沒有私人的財產,不僅人身處於支配地位,經濟上也處於支配地位。女人有嫁妝做底子,在經濟方面就不會受制於人。再加上有娘家做靠山,底氣也就很足,她就不是在丈夫家任人宰割的羔羊。比如說,《紅樓夢》中賈政的妻子王夫人,及侄女王熙鳳,因娘家有權有勢,嫁得賈府後,在賈府不僅能說上話,很多事情還能做主。還有賈母的娘家史家,也是四大家族之一,自然就決定了她在賈府的地位。
舊時,像這種按門當戶對娶的頭妻,只要妻子品行不壞,不犯七出之條,丈夫還真不能把她們怎麼樣,不得不禮讓三分,碰到厲害的妻子,她們還會得寸進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怕老婆,這怕的後面一定有原因,其中女人娘家有錢有勢佔了大部分,女人和男人的個性也佔了一部分。
也就因為這樣,過去的包辦婚姻,夫妻感情上,很多是打了折扣的,用現在人的話說「先結婚後戀愛」,能不能相處出感情,就要看兩人的日子怎麼過了。舊時明媒正娶的妻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不像現在,夫妻感情不好,把離婚手續一辦,好說好散。舊時的女人嫁給男人做頭妻,就要過一輩子,沒有離婚這種制度。男人也是如此,不管頭妻的長相是否漂亮,有沒有感情,嫌棄還是不嫌棄,都要過一輩子。
4
有錢人家的男人自然不甘寂寞,要娶二房、三房等,隨便娶幾房,頭婆就是妻妾中的老大。比如,舊時我國長江以北的一些地方,二房三房生下來的兒子只能叫自己的娘親為「媽」,叫正房夫人為「娘」。別看現在,娘就是媽,媽就是娘,只是地方叫法不同而已。過去這些地方,娘和媽的不同叫法,代表了女人的身份和地位。男人三妻四妾所生的孩子,包括自己生的和偏房生的,叫正房夫人一定要叫娘,是一種正統的代名詞;喊偏房則只能叫媽,哪怕是偏房自己生的,也只能叫媽,這是偏房的代名詞。
按過去的規矩,家有三妻四妾,正房有權管理偏房妻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偏房妻妾的去向,丈夫拿頭妻也沒辦法,很多時候,在其面前不得不忍氣吞聲。這樣,丈夫總是把頭妻視為「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奈何不得。而在偏房妻妾眼裡,正房是她們的第二「婆婆」。這就是民間所說的「頭妻臭」的原因。
5
舊時,一般男人娶二房和三房,不像頭妻那樣正規,也不要走那麼多的程序,對女人的娘家也不要考慮門當戶對,自然了就沒沒有娶頭妻那麼風風光光。只要男人看中了那個女子,這女子家裡或女子本人又願意,花一筆錢帶回家就行了,不管是窮苦人家的女兒也好,也不管是賣唱的或青樓女子,只要自己滿意就行。比如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就描寫了陳姓家族男人娶了四個女人做太太,四個女人在一個枯樹般配老男人前互相爭寵,四個女人就有四種不同的身份。
「二妻香」和「三妻讓你叫親娘」,說明二房和三房要比正房更會爭奪丈夫對自己的注意和感情,而越是年輕就越有優勢,所以說一個是「香」,一個「讓你叫親娘」。一般來說,正房就不太在意這些,大多在乎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權力,就真的像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
6
事實上,「頭妻臭,二妻香,三妻讓你叫親娘」是一句過時的俗語。
現在,很多人利用這句俗語的模糊性,用現代思維來理解,認為舊時封建時代的男人可以不斷離婚,又不斷娶妻,且後面的妻子越來越香,越來越有感情。一些人以為找到了傳統文化的參照物,有了古人的「金玉良言」,也就有了「名正言順」的藉口。一夫妻間有矛盾,就容易產生離婚的念頭,或者動不動就說要離婚。認為離婚後,再找一個,比現在的妻子「香」,更值得「讓你叫親娘」。這也就容易讓一些人產生對家庭、感情不愛護,不負責任。
我們對民間傳統文化中的一些俗語,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理解,仔細甄別,不要用現代的思維方式想當然,作出錯誤的解讀。如果一定從現在的字面來理解,並與「頭妻臭,二妻香,三妻讓你叫親娘」這句俗語「對號入座」,那可以說,你是拿著清代以前戲園票座號,穿越到今天現代都市的影劇院找座號,已對不上座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