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要學佛呢?你是否曾經也想過這個問題?是一時的不順,來找佛指點捷徑,可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是為了長官發財,追求世間的福報,可是佛卻說一切本空。每個人不佛的目的不一樣,因緣也各不相同。學佛能有什麼好呢?學佛可以讓我們回歸清靜、光明、智慧的本心。學佛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讓所有的眾生能夠究竟解脫,能夠離苦得樂
有些人學佛的時間不短了,可以自己卻沒有什麼改變,或許背會了很多經文,記住了此行佛教名詞,可煩惱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了。這就是個人學佛態度和方法的問題了,對於在家學佛的師兄,老法師曾講過4句話,你看有沒有道理,對自己有沒有幫助。
第一、將學佛落實於生活。
對於在家學佛的師兄來說,學佛就要落實在生活中,打坐誦經固然是一種修行,對父母每天溫言溫語的關懷,對孩子作業認真,耐心的輔導也是修行;看到寒風中賣菜的老人,多要一些菜蔬是一種修行,遇到問路的外地人,熱心指引同樣是修行。
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並不難,你把它當作一件平常的事情看待,平常到吃飯、穿衣、打電話、發微信中來。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意思是說,離開世間去參佛法,就像去找長了犄角的兔子一樣困難。
將信佛法落實生活,說起來是不是很容易,可現實中做起來卻難了許多。本來好心關心父母,卻惡言惡語地表達出來。「你不能這樣,怎麼啥也不知道啊」,又比如剛發生在上海的教育孩子的事,爸爸在輔導孩子作業時情緒失控,點燃孩子作業本,並將它扔下樓,差點把鄰居家燒了。說好的認真,耐心呢?這樣看來,把學佛落實到生活中實際做起來要比誦經打坐,去寺院燒香拜佛要難多了。難行而行,迎難而上,知難而進,必有所得。如果還被以前的習氣所困擾,那麼你就無法進步了,所以我們要迎難而上,在每一件小事中改變自己的壞習氣。培養自己的菩提心。
第二、將學佛落實於當下。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會說,我也常常在事後懊悔:剛剛和父母說的那些話沒細想就說出口了,真不應該,傷了父母的心;剛才對孩子的態度太差了,錯了!錯了!則才太著急了……這些都是是因為我們沒有顧及到那個當下。
說起佛教,不明佛教真義的人總會說,四大皆空,什麼都放下不就是學佛了嗎?同樣是放下,佛教所說的放下,不是放下你的工作,放下你的朋友,放下你的家庭,而是要認真落實到當下,努力對待工作,友善對待朋友,全力照顧家庭。做好這些事,讓老闆滿意,朋友喜歡,家人高興。
如何將修行落實於當下,能在現實的生活中不忘學佛就是修行。有些朋友總會說,學佛真好,就是現在沒有時間,等我退休完成任務,天天認真學佛。這樣的人可能永遠都沒有學佛的機會,因為誰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先來,誰也不知道你退休後又出現了什麼「必須」完成的心願。人生就是這樣,無常和欲望總讓我們失去學佛的機會。
第三、將佛法融化於家庭。
作為一個學佛之人,不能學了佛之後反而讓家庭成員對自己起了不好的看法。要建立一個其樂融融的佛化家庭,什麼是佛化家庭,並不是我在家裡供滿了佛菩薩像,整天燒香,磕頭,打坐,而是讓家庭成員感受到你的關懷,慈悲、愛心。如果你學佛學到家裡人都討厭你,那麼你的學佛之路一定走錯了。
在家庭中修行,先改變自己,修正自己其實就是將佛法靈活運用,就是建設佛化家庭,通過學佛,修正自己,讓家庭生活融洽,這就是學佛的第一步。所以說學佛不是口號,也不是用佛教知識和戒律去評判別人,是需要自己真正落實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不要脫離實際。
第四、將個人融化於大眾。
佛法講究緣起,若無因緣,何以相遇,若無相欠,怎會相見。萬事萬物都相互影響、相互聯繫。我們學佛不能離群索居,封閉自己,我們還要將自己的修行與救度眾生聯繫起來,「不過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或許有人會想:這樣光想著眾生,我還能得到利益嗎?當然能,而且還會得到大利益。
因為,菩薩就是在利他之中實現自利的,這樣的學佛對我們的家庭生活,社會的人際關係,都是不無裨益的。這樣的學佛人也是人人喜歡,人人敬仰的,學佛人也不會被誤解為自私自利,消極逃避的形象了。
以上這4句話,對你的修行有幫助嗎?將學佛落實於生活,將學佛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家庭,將個人融化於大眾。在生活中修行,生活就是你的道場。希望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本著「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精神去生活、去工作、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