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首先我們看藩國如何定義?定義是:古時分封及臣服之國。如果這樣定義的話,那麼明朝的藩國應該包含兩套體系。第一是從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分封諸子為王就藩各地,分鎮天下。這一部分經過明朝歷代帝王的分封總計超過六十個之多。第二就是出於對中原王朝的仰慕納入宗藩朝貢體系的藩屬國。這部分隨著明朝的興衰做彈性的增長或者收縮:在永樂大帝時期明朝國力達到巔峰,藩屬國數量達到100多個。接下來我們就這兩部分內容做一下簡單的闡述。
明朝奠基人洪武萬歲朱元璋統一全國後建立大明王朝,宗藩朝貢體系隨之建立。隨著大明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輻射能力日益增強,藩屬國的數量也隨之增加。同時為了保證大明王朝的穩定和安全,朱元璋在大封功臣的基礎上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分鎮全國的戰略要地。所以明朝的藩國主要由內外這兩部分組成。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分鎮天下,開創了明朝藩王體系
當然雖然冊封了藩王,但是有些並沒有去就藩。所以我們看到的分封圖中並沒有相關數目的藩國。朱元璋分封的藩國可不是名義上的,因為明朝初年天下還不太穩定所以藩王都擁有自己的官僚體系和軍隊。
但是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事分封的藩國最終還是出事了。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著急削藩數位藩王被廢為庶民,湘王為自證清白舉火自焚。這讓諸位藩王有了兔死狐悲的念頭,最終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入南京後稱帝。
明成祖朱棣本身就是藩王起家以武力登上帝位,所以他對藩王的兵權非常的忌憚。於是在繼續調整藩王駐地的同時逐漸的削減藩王的權力,最終形成藩王成為有財富田產但是沒有權力的混吃等死的狀態。
據統計,明朝大概先後冊封了有六十多個藩國(有的冊封沒有就藩,歷史資料也不太完全所以只能粗略統計)。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楚王、齊王、潭王、魯王、蜀王、湘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岷王、谷王、韓王、沈王、安王、唐王、郢王、伊王、靖江王、吳王、衡王、徐王、漢王、趙王、鄭王、越王、蘄王、襄王、荊王、淮王、滕王、梁王、衛王、德王、許王、秀王、崇王、吉王、忻王、徽王、興王、岐王、益王、衡王、榮王、雍王、壽王、汝王、涇王、申王、裕王、景王、潞王、福王、瑞王、惠王、桂王、信王、定王、永王等等。
(以上資料參照《明史 列傳 諸王》)
外部的宗藩朝貢體系
隨著大明王朝的建立,儒家文化的影響以及大明宗主國的輻射能力逐漸加強越來越多的外藩納入了大明王朝的宗藩朝貢體系。除了最初明太祖朱元璋定的十個不徵之國外,到明成祖朱棣七下西洋大明布國威與大洋至上後更多的東南亞國家跟隨船隊來到大明朝貢。(以下地圖的黃色線條包含的部分)
日本、安南、佔婆、南掌、朝鮮、琉球、呂宋、合貓裡、美洛居、婆羅,又名汶萊、佔城、真臘、三佛齊、暹羅、佔城、爪哇、浡泥、滿剌加、蘇門答剌、蘇祿、啞齊、須文達那、西洋瑣裡、瑣裡、覽邦、淡巴、百花、彭亨、柔佛、那孤兒、黎伐、南渤利、阿魯、丁機宜、巴剌西、古裡、柯枝、錫蘭、榜葛剌、木骨都束、不剌哇、等等等等。
這些藩屬國從東亞的儒家文化圈到東南亞的沿岸各國,從突破馬六甲後進入印度大陸的各國再到東部非洲的沿岸各國都留下大明的足跡。厲害了我的大明。
(以上資料參照《明史 列傳 外國志》)
小結:
當然無論是內部的藩王體系,還是外部的宗藩朝貢體系都隨著歷史的流逝在逐漸的增加或者消亡。畢竟藩王和藩屬國都會隨著自身的情況變化而變化,不一定都能與大明王朝同休。所以綜合來推測的話,大明王朝的藩國總能維持在50個以上。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