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曾建羅浮宮金字塔等

2020-12-09 北晚新視覺網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

視頻截圖

延伸閱讀:

貝聿銘簡介

貝聿銘,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

貝聿銘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設計作品

甘迺迪圖書館

甘迺迪圖書館真正使貝聿銘聲名遠揚,躋身於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的是對約翰·甘迺迪圖書館的設計和建造。一九六四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甘迺迪圖書館。起初,甘迺迪家族在一大群應選的一流建築師中沒有太注意貝聿銘這位「初生之犢」,但當他生動地 描述了根據建築場地所作的設計,建築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這座建築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義之後,深深地獲得了甘迺迪遺孀傑奎林的激賞。她斷言:「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可與之相比,我再三考慮後選擇了他。」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於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其實,在約翰·甘迺迪圖書館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東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望國會大廈,西望白宮。而它所佔有的地形卻是使建築師們倍傷腦筋的不規則四邊形。為了使這座建築物能夠同周圍環境構成高度諧調的景色,貝聿銘精心構思,創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狀的平臺、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連,給人以變幻莫測的感覺。陽光透過蜘蛛網似的天窗,從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座費時十年,耗資近億美元建成的「東館」,被譽為「現代藝術與建築充滿創意的結合」。

摺疊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羅浮宮。為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此,法國政府廣泛徵求設計方案。應徵者都是法國及其它國家著名建築師。最後由密特朗總統出面,邀請世界上十五個聲譽卓著的博物館館長對應徵的設 計方案遴選抉擇。結果,有十三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他設計用現代建築材料在羅浮宮的拿破崙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經公布,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認為這樣會破壞這座具有八百年歷史的古建築風格,「既毀了羅浮宮,又毀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總統力排眾議,還是採用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寬三十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六百七十三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有二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二百噸,其中玻璃淨重一百零五噸,金屬支架僅有九十五噸。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在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東三面還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點綴,與七個三角形噴水池匯成平面與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美景。人們不但不再指責他,而且稱「羅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香山飯店

香山飯店一九七九年,貝聿銘接受了香山飯店的設計工作。他以一貫的認真細緻的作風,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頂、俯覽周圍環境。而且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考察當地的大建築和園林。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因此,這座新建的香山飯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個內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驚人,但是愈看就愈會感到她輕妝淡抹的自然美。

與過去設計的那些摩天大廈相比,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是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他還說「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築都往外看,中國建築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還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從香山飯店的設計,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在這位多產的建築設計師的事務所只放著兩個設計樣子。一個是美國國家藝術館東樓的設計,另一個就是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可見香山飯店的設計在他心目中確實佔有重要的位置。

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館美秀美術館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為藏品所建。貝聿銘在日本設計的60米高的鐘塔和在法國設計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打動了小山美秀子,於1990年委託貝聿銘設計美術館。鑑於業主對建築師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設計者的意見,不惜花費250億日元的總造價建成這座人間的天堂。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畫面: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學和繪畫作品,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走過一個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仙境。到達此地山高路險,這正是那些尋道者的旅途。美秀美術館最初的構思,來自中國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古典名著。所以美術館的策劃人小山美秀子一見這四個漢字,便立即高興地接受了貝聿銘的構思。一位出身於中國而立業在美國的建築家,在偌大的日本,建造一座典型中國風景的美術館,這是多麼豐富而錯綜的情結。

最大限度保護自然景觀

美術館的開掘經過了精心的安排。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坡面和樹木生長,人們修了專門的隧道,並搭建了一系列平臺,用以減少對周圍水土和植物的影響。在美術館的填土過程中,精心設計了一道防震牆,牆高20多米,將地下二層的建築與山體巖石隔開,經過覆蓋,幾年後山上的原始風貌已經恢復,自然景觀完好如初。

再現蘇州園林記憶

眼前又是一個圓形小廣場,在廣場中間同樣有一個圓,並刻有十字交差紋樣。想必與迎賓館小廣場所見的意義相同,我沒有急於登上那三重臺階,而是先觀賞造型傳統,且全部用玻璃鑲成的屋頂,以及光影交錯之下的月亮門。貝聿銘本人說那是參考了日本寺院的構造,但我覺得那分明是貝聿銘少年時代蘇州園林的記憶再現。

在屋面玻璃與鋼管支撐杆之間的空間,設計了濾光作用的仿木色鋁合金格柵。除了美學上的成功外,格柵夢幻般的影子潑撒在美術館的大廳及走廊,它與傳統的日本竹簾式的「影子文化」對上了話,這個強烈的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歡將隱藏在造型中的幾何形提純。這個入門建築,細看屋頂的框架線,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它們互相交錯、像是一幅幾何形錯覺繪畫。到此並沒有完。如果你將屋頂中最大的一個三角形的腰邊,向兩邊延伸,就會自然與臺階兩邊的圍牆斜邊相連接,這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穩定的正三角,這便是貝聿銘的妙筆所在。如果說有受到日本的影響,應該是被強調了的清析的輪廓和剪影效果。

這入門建築、不分前牆後壁,一片透明。天窗設計的獨到之處是邢玻璃下邊的「遮陽帽」.貝裡銘的建築中常常使用這陽的處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鋁合金,這一次則是全部使用木質材料,光線通過根子的折反射之後散入空間,使室內出現一種溫暖柔和的情調。進入正門之後,透過像廣角銀幕一樣的玻璃開窗.可以看見窗外的青松以及層層疊疊的山巒,像一幅透明的屏風畫,迎接著前來的觀眾。

群山律動中的一波

現代建築有著多元的傾向,其中一個分支是朝著一個可遊、可觀、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揚的場所移行。其實,所謂建築的真實一定是向你展現易於記憶的空間,或是從未有過的體驗。

美秀美術館別具一格之處在於,除了它遠離都市之外,最特別的是建築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並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築,而是由於地上是自然保護區,在日本的自然保護法上有很多限制而已。它建在一座山頭上,如果從遠處眺望的話,露在地面部分屋頂與群峰的曲線相接,好像群山律動中的一波。它隱蔽在萬綠叢中,和自然之間保持應有的和諧。

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蘇州古城北部歷史保護街區,與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毗鄰,設計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包括拆遷在內總投資3.38億元。設計完工後的博物館將收藏這個有著2500年歷史的蘇州城的寶物,建築不僅彌補了古物無收藏之地之苦,同時也成為蘇州著名的傳統而不失現代感的建築。博物館包括一個佔地7000平方米的展覽館,一個容納200個座位 的禮堂,一個古物商店,行政辦公室以及文獻資料圖書館和研究中心,另外還有一個空間用作儲藏,以及一些中國園林。

「在整體布局上,博物館新館巧妙地藉助水面,與緊鄰的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融會貫通,成為拙政園、忠王府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新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飛簷翹角與細緻入微的建築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科技重新詮釋,並演變成一種奇妙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為參觀者提供導向。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光線的層次變化,讓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它將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許多人反映,看新館設計,越看越有味道,會感到一種震撼心靈的效果。

新館分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區等,該部分還將成為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博物館於2003年11月奠基開工,於2006年10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

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90年完工。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裡大廈,馬德裡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係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一九八四年,貝聿銘為香港中國銀行設計了一座七十層樓,高三百一十五米的大廈。這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美國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築物。這固然因為他的父親是香港中國銀行的最早創辦人,使他對這項建築有一種親切感。但他更強調的是這座大廈在香港是中國的象徵之一,應該讓它「抬抬頭」。要顯示出點風格和氣派,這也是中國的驕傲。

澳門科學館

澳門科學館佔地面積六萬二千平方米,主體由一個傾斜的圓錐體、一個半球體和一個菱形的基座組成,這三部分的功能分別是展覽廳、天文館和會議中心。建築物的外牆以銀灰色的金屬鋁板飾面,輔以深色的花崗巖。從遠處眺望,外形科學味甚濃,貫徹貝氏喜愛幾何圖案的建築風格。

投資3.37多億元(澳門元,下同)、經過3年多時間興建的澳門科學館,位於澳門孫逸仙大馬路近文化中心一幅填海地上,主體結構包括展覽中心、天文館及會議中心三部分組成。外形為傾斜圓錐體的展覽中心,樓高六層,內設大堂及四層的展覽廳,最頂層為觀景臺。半球體設計的部分為科學館天文館,館內設有多功能設施,包括一個360度天幕影院,播放不同類型球幕影片及天文題材相關短片。菱形基座的會議中心,為地下一層以及樓高兩層的建築,設有四個會議室及一個多功能會議廳,配備即時傳譯等功能。科學館前地廣場設有綠化及行人專用區、公共運輸工具上下區以至大型旅遊車停泊區等周邊配套設施。沿岸建有海濱步行徑,可供遊人欣賞澳氹兩岸景色,教育與旅遊元素結合的科學館,料將成為澳門的又一新景點。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央視新聞、百科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享年102歲!帶你回顧貝老傳奇的一生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時政熱點>正文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享年102歲!帶你回顧貝老傳奇的一生 2019-05-17 09:20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建築大師貝聿銘簡介:   他17歲高中畢業後,父親本來希望他赴英國攻讀經濟學。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出自他手
    (原標題: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作品有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 「根」在水鄉蘇州——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享年102歲
    點此來看 H5丨江蘇名人手繪——建築大師貝聿銘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等。貝聿銘的第一代祖先在蘇州行醫賣藥,到18世紀,成為擁有大片土地的望族,以行善和助人享譽蘇州,更是誕生了「顏料大王」貝潤生、「金融巨子」貝祖詒等名人,後來,貝氏家族還買下了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10歲時,貝聿銘隨家人遷往上海,1935年,貝聿銘遠赴美國留學,後定居美國。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
    建築大師
  •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向建築大師貝聿銘致敬
    新華社巴黎5月17日電(記者唐霽)法國羅浮宮博物館17日發表新聞公報,向剛剛逝世的知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致敬。公報說,羅浮宮館長讓—呂克·馬蒂內和全體工作人員對貝聿銘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在貝聿銘漫長而輝煌的職業生涯中,作為富有遠見的建築師,他對羅浮宮博物館的設計是一個標誌,他在保持原有建築風格延續性的基礎上,大膽地把這座自12世紀起修建的宮殿帶入現代化。」公報介紹說,貝聿銘於1983年被法國委任負責羅浮宮擴建,他設計了頂部為金字塔形狀的地下中央接待大廳,從這裡可直接進入羅浮宮博物館的三個展館。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曾想和妻子回國終未如願
    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這些著名的建築是出自一位美籍華人之手,他叫貝聿銘。日前,102歲的貝聿銘走完了輝煌的一生,與世長辭。貝聿銘出身蘇州望族,清朝乾隆年間已是蘇州四富之一。世界文化遺產的的獅子林便是他家的祖產。貝聿銘雖生於廣州,長於香港。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看網友怎麼評價他的作品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一路走好!網友欣跳跳: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這消息,讓我瞬間就想起小學語文學的一篇關於貝聿銘的文章,那個時候就知道他說世界頂級華裔建築大師。網友大山的奈斯:前幾天才去的蘇州博物館,才看的貝聿銘的第一個設計建築,由衷的佩服。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他的羅浮宮金字塔讓世界為華人喝彩
    又一代大師與我們告別了他曾讓全世界見識到華人的才華可以有多高據央視新聞報導,美國媒體報導稱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他出生於中國蘇州,他的作品遍布全世界,有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還有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曾有人評價他為「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他讓世界見識到華人的才華可以有多高!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外媒評價生平作品個人資料介紹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外媒評價生平作品個人資料介紹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迄今為止,他的作品有70餘件,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各大外媒紛紛發文悼念,並給予這位享譽世界的建築師極高的評價。
  • 貝聿銘去世原因活了多少歲 所有作品建築作品有哪些?
    貝聿銘代表作有哪些?貝聿銘的全部建築作品年譜表賞析貝聿銘評價貝聿銘所有作品貝聿銘代表作品貝聿銘襲擊貝聿銘設計的著名建築貝聿銘最著名建築作品貝聿銘不再去香山飯店貝聿銘怎麼讀貝聿銘活了多少歲貝聿銘所有作品對貝聿銘的評價貝聿銘大師貝聿銘圖片這些人居然還活著貝津銘怎麼讀貝聿銘還在世嗎貝聿銘孫輩。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貝氏家族,15代富貴的秘訣是什麼?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一生創造了無數極具美學意義的作品。在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中,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寬三十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六百七十三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
  • 貝聿銘代表作有哪些?貝聿銘的全部建築作品年譜表賞析
    貝聿銘代表建築作品有哪些?  貝聿銘代表作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蘇州博物館、北京香山賓館、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等(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外媒評價生平作品個人資料介紹)。
  • 貝聿銘作品欣賞,懷念建築大師!
    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在美國紐約去世,享年102歲。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於1935年遠赴美國留學,先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設計學,並於1955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 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前曾受非議,貝聿銘是超越時代建築大師
    據美國媒體16日報導,知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是1983年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人們參觀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 貝聿銘故居出售是什麼情況?貝聿銘故居賣多少錢簡述貝聿銘一生
    貝聿銘故居出售是什麼情況?據報導,日前,已故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上東城的故居將掛牌出售,要價800萬美元。貝聿銘曾與妻子盧淑華(Eileen Pei)在該住宅居住超過45年,從結構布局到室內裝潢都由其親自設計,而宅內眾多藝術品也將進行展出和拍賣。
  • 從飽受爭議到享譽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5月16日,據美國當地媒體報導,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羅浮宮的金字塔,香山飯店,甘迺迪圖書館,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他用自己的設計,為許多國家建造出劃時代的著名建築。
  • 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一束鮮花打動甘迺迪夫人
    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於5月16日逝世,終年102歲。他曾設計出無數震撼世界的建築,包括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法國巴黎羅浮宮的標誌性玻璃金字塔。但要數到令他在美國成名的傑作,就不得不提甘迺迪圖書館。當時貝聿銘還是一位默默無聞的設計師,卻意外打倒其他知名建築師,憑傑出的建築才華以及謙厚的態度贏得前第一夫人傑奎琳·甘迺迪的欣賞。而即使對搖滾樂和伊斯蘭藝術一竅不通,貝聿銘仍有辦法為此創造出驚世的建築設計。
  • 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作品回顧
    2019年5月17日消息,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被譽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先後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等等諸多獎項。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最高級的靈魂,是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 有人說,他始終秉持現代建築的傳統,是「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書單君很難從專業角度評價這位建築大師。但我閱讀過一些相關的書籍資料,2017年貝老100歲壽辰時,還曾寫過一篇隨感,講述他在成為一代大師的路上,那些靈光閃現與飽受爭議的時刻。
  • 羅浮宮前有「貝聿銘的金字塔」上海也有一座!
    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是一代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的標誌,在貝氏風格的建築理念中,光的地位極其重要。「沒有了光的變幻,形態便失去了生氣,空間便顯得無力。」5月16日,貝聿銘大師離世,享年102歲。大師雖逝,風格永存,貝氏建築的美學與人文情懷將繼續陪伴無數人欣賞美,懂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