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興安嶺範圍內首次發現「畏兀兒蒙文」巖畫

2020-12-19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大興安嶺範圍內首次發現「畏兀兒蒙文」巖畫

  中新網呼和浩特5月12日電 (記者 李愛平)中國巖畫學會理事、大興安嶺巖畫發現與研究學者崔越領12日對外披露,近期,他在大興安嶺阿爾山地區發現一處黑色豎排筆書巖畫,經請教內蒙古文字專家,分析認為為「畏兀兒蒙文」(亦即老蒙文)巖畫。

  該巖畫,在大興安嶺範圍內是首次發現,其內容對研究那一時代的歷史與文化,尤其是大興安嶺地域的時代歷史,具有相當重要的考究價值。

  據崔越領介紹,新發現的這一處巖畫,其黑色豎排筆書有的尚能清晰看清楚,有的因遺存痕跡慘澹,而無法「辨識」。他在請教當地蒙文學者辨認,蒙文學者稱,像是蒙文,但不認識。隨後崔越領又請內蒙古當地蒙文學者鑑定,分析認為是「老蒙文」,即史稱的畏兀兒蒙文,但具體內容尚不能釋義。

  中新社記者了解到,老蒙文也稱畏兀兒蒙文、回鶻蒙文。據崔越領介紹,蒙古社會原無文字,祖先的歷史和文化千百年來僅以口耳傳承而延續,1204年成吉思汗徵服乃蠻部後,從俘虜的乃蠻部掌印官畏兀兒人塔塔統阿處了解到文字的作用和重要性,於是成吉思汗命塔塔統阿創製蒙古文字,塔塔統阿依據畏兀兒字母來拼寫蒙古語,產生了最早的蒙古文字——畏兀兒體蒙文。

  崔越領認為,蒙古文字的創製,體現出民族偉人成吉思汗對文化的態度。改變了一個民族的觀念和意識,開創了一個文化的新紀元。從此,蒙古的歷史被記錄下來,載入史冊。(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大興安嶺再次發現史前巖畫 孕育中國遠古文明的搖籃
    大興安嶺巖畫調查與北山洞遺址考古新聞發布會,大興安嶺是我國古代鮮卑、室韋、蒙古等多個民族的發祥地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歷史上同屬中華文化傳承地區,遺留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黑龍江省考古學者曾在大興安嶺漠河與滿歸一帶的深山裡,發現「交嘮呵道」彩繪巖畫。  2012年10月,在大興安嶺人跡罕至的山峰巖壁上又發現大量彩繪巖畫,黑龍江省文化廳委派省考古研究所組成巖畫考古隊,開展相關調查工作。
  •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發現1850餘幅史前巖畫
    >   中新社哈爾濱9月15日電 (劉錫菊)黑龍江省文化廳15日發布消息:黑龍江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巖畫考古隊對中國最北的巖畫遺存展開調查,共先後發現31處巖畫點、1850餘幅彩繪史前巖畫。初步證明了大興安嶺是孕育黑龍江乃至中國遠古文明的搖籃,是早期人類繁衍棲息之地。  大興安嶺是中國古代鮮卑、室韋、蒙古等多個民族的發祥地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歷史上同屬中華文化傳承地區,遺留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上個世紀70年代,黑龍江省考古學者曾在大興安嶺漠河與滿歸一帶的深山裡,發現「交嘮呵道」彩繪巖畫。2012年10月,大興安嶺人跡罕至的山峰巖壁上又發現大量彩繪巖畫。
  • 內蒙古大興安嶺發現鳥崇拜巖畫 鳥呈安詳狀形態
    原標題:內蒙古大興安嶺發現鳥崇拜巖畫 鳥呈安詳狀形態  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15日電(記者 李愛平)15日,中國巖畫學會會員、聯合國教科文民間國際藝術組織會員、內蒙古巖畫保護與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崔越領致電本社記者稱,內蒙古大興安嶺首次發現鳥形圖案巖畫。   崔越領告訴記者,該幅巖畫位於內蒙古額爾古納市的一處巖畫點。
  • 大興安嶺巖畫概述
    ,該巖畫為中國第一處發現的以龍為表現手法的彩繪巖畫,在中國巖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經中國巖畫專家組現場考察確認,大興安嶺巖畫為距今10000年左右的舊石器晚期繪製,為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巖畫,並依據大興安嶺巖畫的風格、繪製方法、地理位置等因素,認為大興安嶺巖畫開創了中國巖畫新學派,並初步命名為「中國北方森林巖畫」,與中國北方草原巖畫、中原巖畫、西南巖畫和東南沿海巖畫並列構成了中國巖畫體系,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價值。
  • 再次發現史前巖畫 巖畫是什麼?
    再次發現史前巖畫  3月初,大興安嶺宣傳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大興安嶺南麓腹地的松嶺林業局壯志林場1。6公裡處新發現1處彩繪巖畫地點,發現彩繪巖畫近300幅,經省考古研究所專家鑑定為舊石器時代人類遺蹟。  據介紹,此次發現是目前大興安嶺地區發現單幅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顏色最鮮豔的彩繪巖畫群。連同早前發現的古源苗圃巖畫、天台山巖畫,截至目前在松嶺境內已發現3處巖畫地點。
  • 內蒙古大興安嶺巖畫發現古代蒙古文《昭告天地書》
    新華網呼和浩特6月17日電(記者勿日汗)內蒙古自治區巖畫研究人員日前在大興安嶺一處巖石上發現黑色豎排文字。經文字專家初步確認,此處墨書巖畫為13-14世紀用回鶻體蒙古文書寫的《昭告天地書》。  發現這處古代蒙古文題記的中國巖畫學會理事崔越領說,巖石上蒙古文的大意為「天地之書:平民不得入內!天地之書:提防佔據之人!
  • 大興安嶺密林深處頻現史前巖畫遺蹟 4000餘幅巖畫再現上萬年前文明史
    人民網哈爾濱3月27日電 記者從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了解到,自2016年3月在大興安嶺南麓腹地的松嶺林業局發現1處新石器時代彩繪巖畫後,日前,大興安嶺考古人員在大興安嶺伊勒呼裡山北坡的新林、呼中再次發現巖畫遺蹟。據當地巖畫研究人員分析,這處遺蹟距今約7000至8000年。
  • 大興安嶺古巖畫中的龍雛形
    唐李 近年來發現的遠古時期的大興安嶺巖畫,其中有關龍形紋的巖畫,如被專家們稱之為「S形鹿角龍」等,與我國其它地區已經出土發現的有關龍的各種初始原型,形成了鮮明的互補和對照關係。 這一說法雖然顯得籠統,但隨著考古發現,人們已經看到了眾多不同形態的龍的初形。莊鴻雁說,全國有影響的這類龍型遺蹟有幾十處。她認為大興安嶺龍形巖畫與已發現的這些龍型遺蹟,可做彼此勾連的解讀。大興安嶺地處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分水嶺,在歷史上是東胡、鮮卑、室韋、契丹、蒙古等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發祥地。「S形鹿角龍」發現於加格達奇白樺崗巖畫遺址。該遺址有10處巖畫,單幅近750餘幅。
  • 大興安嶺頻現史前巖畫遺蹟 再現萬年前文明史
    大興安嶺史前巖畫遺蹟 鍾欣 攝   3月27日,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對外發布消息,大興安嶺考古人員於日前在該地區伊勒呼裡山北坡的新林、呼中發現巖畫遺蹟,當地巖畫研究人員分析稱,這處遺蹟距今約有7000年至8000年歷史。
  • 大興安嶺驚現史前巖畫,畫得是啥,太燒腦!
    反正小編是沒猜出來)據中國巖學會會員、大興安嶺巖畫研究挖掘保護人員李寶成介紹,巖畫繪於裸露的巖石表面,均是用紅色顏料繪製成的各種圖案,有動物圖案、薩滿神靈圖案等,線條粗獷神秘,頗有遠古神韻。大興安嶺巖畫大多分布在人類活動不易到達的群山深處、相對凸立的山峰巖壁立面上。經考古調查,目前大興安嶺地區內已發現巖畫39處、4050餘單幅,是目前我省發現巖畫數量最多、區域最廣、歷史最久、內容最豐富的地市。
  • 高昌畏兀兒背叛蒙哥之事充滿屈打成招的意味
    高昌畏兀兒原為西遼之屬國,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叫「亦都護」,意思是「幸福之主」。由於西遼派去的少監倒行逆施,高昌畏兀兒不堪忍受,當時的亦都護巴而朮阿而忒的斤(以下簡稱巴而朮)殺死西遼少監,投靠了當時正如日方升的「大蒙古國」。「用國相仳理伽帖木兒計,結蒙古為外援,遂殺沙均,遣其臣別吉思與阿鄰帖木兒等來納款。」
  • 維吾爾民族劃分的歷史問題:當年天山南北很多人可能都不是畏兀兒
    提示: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畏兀兒」可能是「原系名其種族一部分之稱」的問題了,但還是將很多本來不同的民族或者是部落劃入了我們今天說的「維吾爾」這一民族中。這種「大民族」的劃分法,可能利於民族內部的團結,但卻讓其中一些「小眾」分不清了自己的來路,至少克裡雅人多少就有點兒。
  • 畏兀兒亦,都護的歸降,滅西遼
    大家好,我是曹麗,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了解一下畏兀兒亦都護的歸降,滅西遼。成吉思汗建立政權後,除了採取措施建立各種制度,以鞏固其政權外,立即開始了對蒙古高原各地的進一步統一和對外擴張。蒙古勢力發展到了天山以北的畏兀兒亦都護即高昌回鶻的邊界。之前我們已經介紹了高昌回鶻的情況,到十二世紀初,高昌回鶻仍然是西域地區最強大的勢力之一。據王延德所記,「其地南距於閡,西南距大食、波斯,西距西夭步路涉、雪山、蔥嶺皆數千裡」,也就是佔有東部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其西與喀喇汗朝為鄰,東與西夏沙州相接,以高昌為都,以北庭(今吉木薩爾)為其王夏天避暑之地。
  • 畏兀兒人的逆襲——2、一半王允一半董卓
    前文:畏兀兒人的逆襲——1北元癿加思蘭太師癿加思蘭在實力倍增的情況下準備去北元撞運氣的另外一個因素,被新的北元太師毛裡孩幹掉的老太師孛來的部眾來投靠他了。原來孛來太師的餘黨斡羅出率領一部分喀喇沁部蒙古人去明朝邊境搶掠,沒料到我大萌居然沒報復他。
  • 畏兀兒農學家魯明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他的書影響深遠
    魯明善,13世紀初期的畏兀兒人,祖籍西域,從政於中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著有《農桑衣食撮要》,大力提倡興農固本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魯明善本名鐵柱,以其父名中的「魯」為姓氏,字明善,《元史》無傳,其生卒年代與政歷均不詳。
  • 寧夏中衛大麥地發現史前巖畫
    從1986年至1991年,寧夏中衛地區的文物考古專家和文物工作者,在中衛衛寧北山首次發現大麥地一帶遺存有極為豐富的史前巖畫。這一新的重大發現,填補了中國沒有世界級「巖畫主要地區」的空白。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早期的北鬥七星巖畫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早期的北鬥七星巖畫   翁牛特旗政協文史研究人員吳甲才經半年多實地考查,行走了20餘蘇木(鄉),已發現此處有可辨的獨立石巖畫10組,其中一塊砂巖黑石南北長310釐米,形如巨薯,經雨水衝洗後,顯露出北鬥七星及一些奇異圖形的巖畫。
  • 隨縣桐柏山區發現大量史前巖畫
    中外專家考察認為,該巖畫群是世界巖畫界新的重要的發現,對於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據該巖畫群的發現者趙偉介紹,2015年底,他應邀到龍泉村開發鄉村旅遊項目。進山修路過程中,他發現很多石頭上刻有排列規則的凹穴,進而發現有些石頭上還有人像和其他圖案。他立即將這些石頭上的凹穴和圖案拍成照片,發給中國巖畫研究中心主任張亞莎辨認。
  • 寧夏巖畫首次來到長沙 亮相簡牘博物館(組圖)
    5月11日,「朔地戀歌——寧夏巖畫特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展。寧夏巖畫是曾經駐牧、生活於此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遊牧民族繪刻在巖石上的生活痕跡。參展的學生正在臨摹寧夏巖畫。紅網時刻5月11日訊(記者 湯紅輝 通訊員 管震)今日下午,「朔地戀歌——寧夏巖畫特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展。展覽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和長沙簡牘博物館聯合承辦,展期至7月10日。這是寧夏巖畫首次來到長沙,也是湖南博物館首次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合作,共同推出帶有濃濃西北風情的巖畫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