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名單出爐 湖北45人上榜

2020-12-19 大楚網

原標題:厲害了!湖北這45人被國家瞧上了!

好消息!好消息!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官網發布《關於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確定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1082人)——

湖北共有45人入選!

你家鄉有什麼非遺項目和傳承人上榜了嗎?

快來看看湖北的名單!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湖北)

01

木蘭傳說

退休前,他是扒手小偷的「剋星」,捉小偷辦案雷厲風行;退休後,他把職業習慣帶到收藏上。30餘年,葉蔚璋共淘回了3000多件木蘭藏品,填補了我國對花木蘭文化收藏的空白。如今,葉蔚璋擔任湖北省收藏家協會文獻分會副秘書長、黃陂木蘭研究會副會長,辦起「木蘭傳說」展覽館。

02

都鎮灣故事

坐在孩子們中間的劉為芬老人,今年74歲了。說起講故事,劉為芬最大的特點是,她可以根據現場的情景,根據故事的對象,現場編故事。因此,很多人都說,劉為芬能講的故事遠遠不止500個,而是無窮無盡。為了更好地傳承都鎮灣的故事,幾年前,劉為芬受聘當地幾所小學做兼職教員,每周都到學校去授課。

03

黑暗傳

吳克從出生於歌師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保康有名的歌手,他繼承了家庭演唱《黑暗傳》的熟練技藝和手抄本。民間歌謠唱本《黑暗傳》,被稱為漢族首部創世史詩,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內容及形式類似於古希臘著名的《荷馬史詩》。保康縣因為傳承《黑暗傳》的歌師及手抄本總量均居全國之首,被稱為《黑暗傳》故鄉。

另一位傳承人陳切松,從小喜歡唱山歌,時常聽到外公王昌海唱《黑暗傳》,產生了濃厚興趣,十二三歲便開始學唱。他還跑到與大九湖接壤的重慶巫山、巫溪,搜集當地農村的唱本。

04

三國傳說

今年85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三國傳說》傳承人熊遠桂潛心鑽研三國故事10餘載,花費5年時間編寫《荊州三國成語故事》,被評為荊州市第一批非遺項目《荊州三國傳說》代表性傳承人、全省第三批非遺傳承人。

05

薅草鑼鼓(宣恩薅草鑼鼓)

冷浩然(右一)是宣恩縣首批優秀民族民間藝人之一。他申報成立的曉關民俗文化傳習所,專門傳授薅草鑼鼓表演知識。

06

嗩吶藝術(沮水嗚音)

「嗚音可以吹到皇帝的金鑾殿,也可以吹到小姐的繡花樓。」說到沮水嗚音,就不得不提保康最具傳承代表性的王氏樂班。王述銀就是這個樂班的班主,系家族第九代傳人。

07

嗩吶藝術(嗚音喇叭)

劉國福為「嗚音喇叭」第四代傳人。他掌握技術全面,熟練演奏長號、喇叭及各種打擊樂器,掌握100多個曲牌,對嗚音喇叭有獨到見解,成為遠近聞名的嗚音喇叭藝人。

08

嗩吶藝術(遠安嗚音)

陳德望(右一)是遠安縣首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從19歲開始,陳德望開始「遠安嗚音」吹奏學習。從1979年開始,陳德望以嗚音班子為基礎組建民間樂隊,致力於推廣「遠安嗚音」。近年來,陳德望將200年來沒有曲譜本頭,全靠「嗯唱」記譜的嗚音樂曲,搜集整理出了80多首,並通過自學寫成簡譜。

09

枝江民間吹打樂

李從海為枝江民間吹打樂的第四代傳承人,他秉承了其師傳的南河派技藝風格,是枝江民間吹打樂的代表性藝人之一。他主職司鼓,打法形式多變靈活,並對其他樂器也熟悉掌握。

10

鑼鼓藝術(鄂州牌子鑼)

汪道長自幼喜愛吹打樂,現已精通和演奏牌子鑼的各種曲牌,具有較高的演奏技藝。自1981年以來,先後辦班、傳授培養了牌子鑼演奏者300多人,其弟子廣布鄂東南地區,在當地影響廣泛。

11

利川燈歌

全友發,男,土家族。1941年6月出生於利川市柏楊壩鎮,是利川燈歌第17代代表性傳承人。

12

天門民歌

周蘭仙自幼學唱天門民歌,1956年被選拔到縣文化館民歌培訓班學習,師從民間藝人胡明發,學習傳統民歌。2010年被認定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13

龍舞(高龍)

劉衛祥從12歲時開始舞龍生涯,至今已有29個年頭。最初,他在隊伍中負責舞龍尾,年滿17歲時正式拜王自力為師學習舞龍頭,他在師父高超的舞龍技藝的基礎上自主揣摩,發明了「口銜齒託」——託住龍頭,同時跪地搓步前行的拿手絕技,獨步於整個舞龍界。

14

龍舞(潛江草把龍)

張金盤自小酷愛篾扎技藝和草把龍表演藝術,從15歲開始隨父從藝,至今已有60年之久,他是潛江草把龍項目中,集扎制、舞龍、組織草把龍各項儀式活動的全能型代表性傳承人。

15

土家族擺手舞(恩施擺手舞)

彭承金,舍米湖原生態擺手舞第27代傳人。6歲學跳舞,7歲學打鼓,13歲登臺表演,數百次亮相都市舞臺。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他所帶領的舍米湖土家原生態擺手舞隊先後在上海世博會和澳大利亞演出,已逐步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16

土家族撒葉兒嗬

圖 吳志堅攝

毛方明是「撒葉兒嗬」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自幼跟隨毛真武、毛開善等前輩習練該舞,16歲追隨藝人班子到靈堂擊鼓叫歌「跳喪」,是當地「撒葉兒嗬」的第三代傳人。他既能掌鼓,又能「叫歌」,諳熟文、武場各種動作套路,他技藝嫻熟,文場動律古樸,武場虎虎生威,掌鼓叫歌時擅長即興賦詞,風趣幽默,是當地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撒葉兒嗬」藝人。

黃在秀(白衣男子),生於1950年6月,土家族。1956年跟隨其父學習「撒爾嗬」,20歲以後他已是「功夫」到家,技藝不凡,在方圓幾百裡已成了撒爾嗬「高手」。特別是「掌鼓」領唱更是拿手好戲,鼓點節奏明快,領唱穩腔穩板。

17

燈舞(鄖陽鳳凰燈舞)

史清,男,1962年9月出生於鄖陽老城小南門的一個普通市民家庭。他自幼受古老鄖陽府鳳凰燈舞影響,喜愛跟隨老一輩燈舞演藝班底走村串戶觀看鳳凰燈舞表演。16歲時,他就師於譽稱「耿家鳳凰」的第四代傳人——耿少臣,學演撐鳳頭或鳳尾表演技藝。

18

越調

葉祥成,1936年生,現年82歲。出身於漢戲、越調藝術世家,其父葉寶山是漢戲、越調著名老藝術家,他8歲隨越調藝人李宏發學藝,12歲出師,14歲可單獨演唱,15歲隨越調班登臺演出唱願(院)戲,是越調文武場音樂、唱腔全能表演藝術家。

19

京劇

王小蟬,奚派第三代傳人、國家一級演員。主演劇目《四郎探母》、《白帝城》、《空城計》、《上天台》、《碰碑》、《烏盆記》、《珠簾寨》,新編神話劇《八仙過海》,現代京劇《沙家浜》等。

20

漢劇

姚長生,1948年2月生,武漢漢劇院教研室副主任,國家一級演員。姚長生工漢劇文武小生,並得到藝術大家李四立的親授,舞臺表演集文武於一身,出色演出多個文武兼備的漢劇小生角色,戲路寬,善表演,其表演藝術得到社會和行業內的認同和讚揚。

21

荊河戲

譚復秀是湖北荊河戲著名演員。本行老生,兼修小生、青衣、花旦及小花臉等。除此之外,譚復秀兼通荊河戲文武場藝術。在荊河戲流傳地域,譚復秀具有極大號召力,受到戲劇界與觀眾的廣泛好評,被譽為「荊河三秀」之一「秀」。

22

楚劇

彭青蓮,現為當代楚劇旦行表演藝術家。曾當選全國婦代會代表,湖北省五個一批人才獎獲得者。四十多年來,主演過大小劇目幾十臺,成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不同年齡的人物形象,其中《蝴蝶杯》《珍珠塔》《雙玉蟬》《逼休》在觀眾中久演不衰,成為楚劇舞臺經典劇目。

鍾惠然,師承陶古鵬,工楚劇小生、鬚生、花臉。在長達80餘年的舞臺生涯中,塑造了眾多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他唱腔高吭激越,吐字噴口有力,形成了自己的"鍾派"風格。

23

荊州花鼓戲

李春華,1954年3月出生,湖北黃陂人,著名荊州花鼓戲表演藝術家,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她嗓音柔韌、唱腔優美、表演富有激情,人物塑造鮮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腔,被譽「金嗓子」和「花鼓戲皇后」。

24

黃梅戲

楊俊,曾被譽為「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曾獲得全國電視劇「飛天獎」、湖北省首屆牡丹花獎等。其代表劇目有:《孟姜女》《雙下山》《未了情》《貂蟬》《夷陵好人》《和氏璧》《妹娃要過河》等。

25

儺戲(恩施儺戲)

恩施儺戲代表性傳承人鄧玉書從藝50多年,演出2000餘場,是恩施、鶴峰、建始、宣恩四縣邊界方圓幾百裡遠近聞名的儺戲「掌壇師」。他積極致力於儺戲的傳承與發展,培養了兩代嫡傳弟子20餘人。

26

花鼓戲

萬保英今年77歲,在花鼓劇團工作了幾十年,把青春都奉獻給了隨州花鼓戲事業;1990年退休後,她仍堅持發揮餘熱,指導排演花鼓戲,培養花鼓戲人才,被推薦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代表性傳承人,受到領導和群眾的好評。

曾美玲, 1965年2月生於麻城,國家一級演員。2015年第二屆湖北藝術節上主演的大型原創東路花鼓戲《麻鄉約》入選為基層展演優秀劇目。東路花鼓戲原名「迓戲」,俗稱「哦呵腔」。後稱「東腔」、「東路子」,為鄂東地方戲曲劇種。

胡銳詩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襄陽花鼓戲的第四代傳承人之一,目前她退而不休,精心培養了張青松、田燕、張榮明等4名第五代傳承人,他們主演的襄陽花鼓戲《長山壯歌》於2017年7月赴京演出。

27

南劇

楊道運(右一),男,土家族。1962年,15歲的楊道運考進鹹豐縣藝術團,師從魯光應、劉傳山等老一輩南劇藝術表演家,全面學習南劇藝術的表演,主攻生角。從藝50多年來,楊道運登臺演出近百個南劇劇目,5000餘場次。

28

湖北大鼓

付群剛 ,湖北黃岡人,國家一級演員。師從武漢鼓書著名老藝人陳謙聞先生,專攻湖北打鼓說書,說唱中長篇如《武松打虎》、《羅成打混》、《桃花莊》、《三婿拜壽》、《聚寶盆》等傳統節目,並說唱流行的市習書目數十篇。

29

嶽家拳

張業金,嶽家拳第二十六代傳人,他被湖北省體育局授予武術挖掘整理先進工作者。歷時兩年,張業金走遍全市400多個自然村,走訪了276名60歲以上的老拳師,豐富了嶽家拳理論和實踐。

30

武漢雜技

夏菊花,新中國第一代雜技表演藝術家,素有「頂碗皇后」、「雜技女皇」之譽。演出的代表節目《柔術》、《頂碗》等。《頂碗》1957年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雜技比賽金質獎章。1979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系國際雜技評委、國家有突出貢獻的藝術家。

31

木雕(通山木雕)

熊應華是湖北省通山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1951年出生在「木雕之鄉」的通山縣九宮山鎮。1971年師從通山有名的木雕老藝人、妻舅陳開美學習木雕,為其家族的第四代傳承人,到1974年,他已經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木雕藝人。

32

麥稈剪貼

鄧友譜,湖北仙桃人,中國美術書法協會副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際著名書畫藝術家、中國麥稈畫第五代傳人、江漢書畫院院長。他潛心研究麥稈畫三十餘載,獨具匠心地大膽吸收貝雕、木刻、版畫、剪紙、烙畫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且攻克了不宜保存之難點,將精選之麥稈變成融書、畫及多種藝術於一體之精品。

33

漢繡

黃聖輝,湖南長沙人,於1936年出生在一個刺繡世家。她自6歲就開始與其母親學習湘繡,中學畢業後進入湖南湘繡廠工作。1959年,建國十周年之際,黃聖輝作為主要技術人員主持並參於繡制的大型漢繡藝術作品《三棒鼓》、《鬧蓮湘》被送往人民大會堂湖北廳展示。

34

民間繡活(紅安繡活)

劉壽仙,出身於刺繡世家,上下5代都擅長刺繡,13歲就師從姑母和母親學習刺繡,15歲便能自畫自剪自繡,20歲便成為當地繪畫和刺繡能手,尤其擅長繪製和刺繡各類具有民間美術特色的圖案,其作品工藝精湛、寓意深厚,其圖案變幻有致、豪放浪漫,色彩明快清新、常將大紅大綠大膽相配,凸顯傳統民族民間刺繡藝術的特色。

35

民間繡活(陽新布貼)

生於1936年的蔡月娥,從6歲開始,就跟隨「粘花」(陽新布貼)製作能手,她的外婆朱美玉和母親費望娣學習陽新布貼手工技藝。蔡月娥心靈手巧,從小喜歡製作陽新布貼,至今從未間斷。2014年9月,蔡月娥被評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民間刺繡(陽新布貼)」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36

糖塑(天門糖塑)

羅照英,1947 年隨父學習糖塑。1949 年,拜師汪培林學藝。1952 年後以糖塑手藝為業,足跡遍及河北、上海、廣東等 12 個省市。代表作有《魁星點鬥》《太保獅》《三太保》《獨佔鰲頭》等數百種。多次參加省文化部門組織的交流展示活動和省級電視臺專題片拍攝。

37

綠茶製作技藝(恩施玉露製作技藝)

安斌 攝

在歷代傳承的制茶技藝基礎上,經過50多年茶學實踐總結,楊勝偉對恩施玉露製作技藝進行統一規整和標準化梳理,確立了理倫體系,規範了操作技術規程。先後培養茶學專業學生1200多名,其中掌握恩施玉露傳統製作技藝者400多人,培訓茶葉企業恩施玉露製作技術工人200多人,為恩施玉露製作技藝的保護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38

中醫診療法(鎮氏風溼病馬錢子療法)

鎮水清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鎮氏風溼病馬錢子療法》的代表性傳人。

39

端午節(屈原故裡端午習俗)

譚國政是省級屈原故裡端午習俗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本土屈學專家。上圖,他正在演唱演唱自編的五句子歌。

40

端午節(澤林旱龍舟)

劉桂生,出生篾匠世家,學習製作旱龍舟已有28個年頭,精湛、嫻熟的扎制技藝,使其在當地聲名大噪,慕名拜師的人絡繹不絕。因其製作的龍船色彩分明、形神兼具。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

來源 | 長江雲綜合

編輯 | 劉蕊俊

主編 | 謝莎 陳萌亞

相關焦點

  • 最新國家級非遺名單出爐,南豐儺舞上榜
    最新國家級非遺名單出爐,南豐儺舞上榜 2019-12-03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潮州6名工藝大師上榜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單
    近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我市吳維清、劉耀生、蔡賽花、謝華、謝金英、葉竹青等6名大師榮登榜單,涵蓋大吳泥塑、潮州花燈、潮州抽紗、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潮州彩瓷燒制技藝等非遺代表項目。
  • 句容茅山1人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推薦名單
    日前,文化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道教音樂(句容茅山道教音樂)代表性傳承人何春生榜上有名,如果20天公示期滿無異議,他將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62年出生的何春生,是茅山道教音樂唯一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擅長笛子、二胡和笙的演奏,笛子用平均孔,笙用固定音位,二胡用一個把位,能自如吹拉出五個調性,能隨「高功」的聲調從低八度到高八度任意轉換,準確地表達該音樂的特色,在正一道派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力。
  • 製作龍遊皮紙40年 萬愛珠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製作龍遊皮紙40年 萬愛珠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2012年12月24日 14:50:28   萬愛珠在製作皮紙的刮洗山椏皮程序   浙江在線12月24日訊12月21日,文化部網站正式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公布
    本報訊(記者張玉玲 光明網記者靳鈴涵、樂通)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已確定100名候選人名單。自本屆推選宣傳活動啟動以來,社會各界反響熱烈,相關文旅廳非遺處、非遺保護單位、專家和網友積極推薦候選人。
  • 雲南57人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央廣網昆明1月11日消息(記者李騰飛)近日,文化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雲南省57人入選。  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保護和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組專家在各地推薦申報的基礎上,對全國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有關部門及港澳地區推薦的申報人進行了評審,提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共1113人。
  • 非遺|諸暨有了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日前,國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其中,諸暨市蔣桂鳳和趙伯林兩人入選。他們也成為諸暨市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指經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認定的,承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傳承保護責任,具有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的傳承人。為保護和傳承國家傳統文化,我國從2008年開始至今,先後公布了5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 深圳中醫陳榮鍾當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原標題:深圳中醫陳榮鍾當選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日前,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深圳市中醫院陳榮鍾教授當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點穴療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據悉,這也是我市首個國家級中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 人民日報:常州開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
    本報記者 史一棋攝原題:江蘇常州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非遺傳承,與時間賽跑2016年,對江蘇省常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來說,是不幸的一年,也是幸運的一年。不幸的是,在4月和9月,97歲的錫劇傳承人吳雅童、77歲的常州吟誦傳承人秦德祥,兩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先後與世長辭。
  • 最新國家級非遺名單公布 炎帝陵祭典上榜
    關注我們,輕鬆點播看節目 12月2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調整後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共有3154個, 其中,炎陵縣炎帝陵祭典上榜。
  • 王君安成為「越劇(尹派)」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2018年05月31日 14:30:38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5月31日電 (記者 劉可耕)31日,記者從福建省芳華越劇團獲悉,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福建省芳華越劇團一級演員
  • 莆田市第四批非遺項目 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
    東南網6月16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偉強)記者昨日獲悉,近日,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日前已公布,共有121人被確定為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截至目前,莆田已擁有9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5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14個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 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立此存照」
    2015年,文化部啟動300名年滿70周歲以上及不滿70周歲但體弱多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希望通過影像、音頻、照片、文字等技術手段,全面系統地記錄他們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藝,為後人留下珍貴資料。
  • 江西首部非遺藍皮書正式出爐 省級非遺項目南昌上榜42項
    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該報告是江西省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全面分析總結了近十年江西非遺保護發展整體狀況、特點趨勢、熱點難點等。據了解,江西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70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488項。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秦禮剛表演雲夢皮影戲《武松打虎》(短視頻)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孝感9月25日訊(記者李冬陽) 今年68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秦禮剛,連續堅持了30年,每年表演皮影戲364天,僅僅大年三十休息一天。9月23日下午,參加「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湖北行的一眾媒體記者來到了湖北省孝感市臥龍島非遺文化園。
  • 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公布
    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公布  光明日報北京11月28日電(光明網記者靳鈴涵、王媛)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已確定100名候選人名單。
  • 泉州「陳三五娘傳說」入圍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
    ……陳三五娘傳說,不知感動了多少人。近日,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公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泉州「陳三五娘傳說」和「安溪竹編」成功入圍。而此前,已有國內其他地方的竹編項目入圍國家級非遺,故此次安溪竹編是作為擴展項目入榜。據了解,國務院先後於2006年、2008年和2011年,分三批批准了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來自泉州的有31項。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繼洲針灸傳承人、市中醫醫院副院長...
    5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並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1082人,其中中醫藥領域有58名傳承人入選,針灸項目7名傳承人入選。其中,來自衢州市中醫醫院的楊繼洲針灸傳承人金瑛成功上榜。楊繼洲針灸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金瑛和他的團隊用了十多年時間,而獲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後,需要他傾注畢生心血。
  • 孫臏拳傳承人劉海港致力弘揚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
    孫臏拳,以「避實就虛,打陰不打陽,挫其銳,毀其利」為進攻原則,因拳法以《孫臏兵法》智略文化為理論基礎,被稱之為一部肢體語言版的《孫臏兵法》,是目前濰坊市唯一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武術類項目。日前,記者來到安丘市青雲山下,了解孫臏拳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劉海港與這套拳法背後的傳承故事。
  • 深圳中醫陳榮鍾當選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餘海蓉)日前,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深圳市中醫院陳榮鍾教授當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點穴療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