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是本講道理的書,那道理的本意是什麼?事情或者論點是非得失的根據和理由。有根據有理由的事情,就可以說「有道理」。有些人就是不講道理,不講道理的背後有道理嗎?
馬癯仙要為師傅拿回「劍鞘」,「劍鞘」在宋雨燒手裡,宋雨燒想把這個劍鞘送給陳平安,無論馬癯仙出多少錢都不賣。馬癯仙威脅宋雨燒,如果不賣「劍鞘」,他可能殺掉宋雨燒的晚輩,宋雨燒無奈之下,將「劍鞘」賣給了馬癯仙。這就是馬癯仙強買強賣「劍鞘」的經過。
在陳平安看來,強買強賣沒道理,所以問拳馬癯仙,將對方打到跌境,算是斷了他的前路。馬癯仙認可被問拳,也將「劍鞘」歸還了陳平安,但並不認為「強買強賣」就錯了。
馬癯仙死不認錯,這背後的「道理」是什麼?馬癯仙強買強賣的依仗,是他的武力遠比宋雨燒強,我是強者我說了算,這就是馬癯仙的根據和理由。同理,現在陳平安比他強,那陳平安就應該拿走「劍鞘」,馬癯仙的邏輯是一脈相承的,說明他並不是不講道理,只是他的道理與陳平安並不一樣而已。
馬癯仙原本是邊境將領,領兵數十年,完成任務是唯一的目標,至於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並不再考慮範圍之內,這其中就有道德陷阱。一位將軍帶兵被敵人追著跑,路遇一個樵夫,樵夫告訴了他們逃跑的捷徑,樵夫對將軍和士兵有恩,但將軍不能帶樵夫走,那會拖慢逃跑的速度,請問要不要殺掉樵夫?不殺樵夫,暴露逃跑線路,所有人都會死。這就是將軍的道理邏輯,為了任務必須看輕生命。
有人會說,那不對啊,殺樵夫是在戰爭期間,視人命如草芥算是理由,他在與宋雨稍交易的時候,可沒有敵人追他,他也沒有生命危險,強買強賣,甚至用人家全家的生命威脅別人,這就沒道理了。
其實不然,馬癯仙必須堅持他原本的「道理」。如果馬癯仙不在領兵,就一下子成了尊重生命的人,請問他應該怎麼看待曾經的自己,殺「樵夫」這樣的事,也許發生過很多次,他在自己的思想裡怎麼自圓其說,他要不要愧疚?他要不要恕罪?是不是索性強硬到底,始終堅持原本「道理」更便捷些。
墨家鉅子「大義滅親」,殺掉了自己的兒子,不管當時具體情景,事情已經成為了事實。現在看到陳平安,否定陳平安?找不到合適理由,肯定陳平安?他維護了同樣犯大錯的顧璨。肯定陳平安就是否定自己的「大義滅親」行為,難免想當初不殺兒子,有沒有其它的選擇?一旦這麼想,恐怕鉅子會立刻崩潰掉吧。所以,墨家鉅子只能不置一詞,與陳平安永遠劃清界限。
推翻自己曾經的道理,會付出不可承受的代價,兩者相害取其輕,只好死不認錯,你說你的道理,我說我的道理了。既然不講道理都有道理,那是不是就沒道理可講了呢?其實也不是,當一個道理被多數人接受,這個道理就是對的,你勉強講自己的道理,就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就是在自說自話。
馬癯仙強買強賣「劍鞘」,只是馬癯仙自己的道理,他的同門師妹、師弟是不認可的。裴杯與曹慈有過一段對話,大致意思是,他取來劍鞘,我就收下,不問過程,如果其中有錯,那也是他自己承受。就連受益的裴杯都不認可,這就是違反大家公認道理的後果。
儒家一直在做的,就是要把儒家認可的道理,讓普羅大眾知道並認同,成為大眾的道理所在,大家做事才能遵循差不多的道理,減少必須通過問拳問劍講道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