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梁」指上級或長輩,「下梁」指部下或晚輩。該俗語比喻領導或長輩不正派,下邊的人就會跟著學壞。俗語的意思差不多人人都懂,但這樣理解該俗語際上是以訛傳訛,習非成是,既不符合原義,也違背生活常理。
既然是以「梁」作比,大概是源於蓋房子。房子的造型或規模雖不盡相同,但建造的過程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從下往上蓋的,從打地基開始到封頂結束;沒有人會反著來,先起屋頂最後打地基,那樣不僅難度高,也很危險。因此,安裝房梁的程序一定是先安放下邊的梁,然後用下梁支撐上邊的梁。一個現實規律是,如果下梁裝歪了,一定會造成上梁「不正」;可是上梁「不正」不一定會造成下梁歪。依此,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上梁不正是因為下梁歪。
好多人認為,「上梁不正下梁歪」一語,出自晉代楊泉《物理論》:「上不正,下參差。」「參差」就是高低不平。從物理上講,如果下面的支墊物高低參差不平,必然導致上面的物體「不正」。所以這句話的實際表達的是:「上不正,是因為下參差。」
「上梁不正」是因為「下梁歪」,這顯然不符合人們使用這一俗語的真實意思。
該俗語的字面意思與要表達的雖然是矛盾的,但根據具體語境人們也不會產生歧義,這樣說的人多了,用的次數多了,也就「約定俗成」了。這種隨錯就錯「約定俗成」的例子並不鮮見。比如「每況愈下」本來是「每下愈況」,「射」按字形會意應該表示身材短,「矮」按字形會意卻應該表示推出或彈出箭頭,但如果有誰真的這麼去用,反倒成了笑話了。魯迅先生說過:「地上本沒來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人們都這麼寫,這麼說,誰都知道說的是什麼,因而,「上梁不正下梁歪」盡可以這樣說下去,用下去。
退一步說,「上梁不正」是因為「下梁歪」,說的也不是沒有一點兒道理,現實社會中,有些時候,「上梁不正」還真的是因為「下梁歪」造成的。人們之所以把「出淤泥而不染」頌為美德,就是因為好多人會被「淤泥」浸染;身邊包圍著讒佞之徒,為首者如不警惕,遲早也會「順湯」幹壞事。不過,對這類事例,沒有誰會用「下梁不正上梁歪」來作比喻。
(文章源自公眾號「 老莊呔兒語聊吧」,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