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是我最近一個月以來,憋出來最最重要的思考
當你打開百度,搜索:順勢而為;
百度百科裡,對這個成語的解釋如下:
做事要順應潮流,不要逆勢而行。
當下的你八成會覺得:這不說的廢話嗎?這還用講嗎?誰會逆勢而為呢?
OK!看來你很清楚這個道理,的確很棒!
那麼此時你就要反思一下:如果你的人生並不那麼成功,你的創業或工作並不那麼成功,或者你以前成功,現在逐漸在沒落;這是為什麼呢?
或許你真的要重新思考這四個字。
很可能你沒有順勢而為,反倒經常逆勢而為。
只是你自己一廂情願覺得自己懂,而懂了和做對又恰恰是兩碼事。
是不是開始覺得有些打臉了?慢慢往下看吧!
(看之前,請先關注我的百家號,OK?)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
我大學在國外讀書,國外大學的成績是用GPA(平均學分績點)衡量成績。我有一個特別鐵的兄弟,好哥們。論智商程度,我相信他和絕大部分人一樣(或許比我聰明),但我肯定,他絕不是天才。可他每學期結束GPA都是4.0滿分,這讓我特別詫異。
4.0的GPA什麼概念呢?每門課都是A,一般聽到的人都會帶著羨慕的眼神,誇張的表情,發出這樣的聲音:Oh!my god!that’s incredible!
我們大家都是在一起學習,或許他更用功一些,但怎麼想也覺得不至於每學期都是滿分呀!
帶著這個好奇我和他深入交流過一次,這次交流讓我感觸很深。
當時大一,大二我們努力學習的目的是因為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通過轉學換專業的方式,實現去更牛X的大學。而我這個好兄弟目標很明確:要去加州大學裡最好的那一所:UC Berkeley,(有興趣的朋友自行百度,科研水平秒殺清華18條街!)
如圖:Berkeley校園一角
那麼去這個學校,成績就一定是最高的標準:GPA 4.0。
為了這個目標,我這位好哥們開始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發現當時所在的學校裡,大部分亞洲本科學生都喜歡選:ECON(經濟),BUSINESS(商業),因為課程比較簡單,只要不亂折騰,正常學,基本都能保持在3.0以上的GPA,順利畢業或者轉到一個比現在好一些的學校。
但是Berkeley的門檻可不是這樣,凡是學這兩個專業,即便GPA 4.0,轉學的競爭已經不能用激烈來形容,要用慘烈,甚至你有各種社學活動經驗(美國很看重課外活動),也是難於登天。
於是,他仔細查了整個Berkeley各個專業對錄取學生GPA的要求,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統計學,數理經濟學的門檻比別的專業低不少,甚至本土學生很少有人去選,而之前一些選這些專業的學長們GPA即便沒有到4.0,轉Berkeley成功的機會也會比其他專業高很多。
這就相當於你在商業領域裡發現了藍海市場,所以他毫不猶豫選擇了統計學。(統計學是數理類學科中相對簡單,且實用性高)
但同時也出現了新問題,美國大學上課都是自己去選課,選課是針對不同學生分批次的,如果你排在後面,很多時候你根本搶不到好老師的課。不是每次選課都能選到容易的老師,尤其數理類的課程。
因為有的老師很變態,基本不會給A的老師,每次考試出題的難度高的可怕。
這時絕大部分人的思維方式是:我一定拼命學,為了目標,我就不信,我考不了A。
我當時就是這個想法,覺得: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而我這個好兄弟從第一學期選課就和我們有了本質的區別:去學校官網搶好老師的課。
但從第二學期開始他就沒那麼幸運了,因為要開始排隊了。之前的優先選擇權沒有了。
這時候他怎麼辦呢?
曲線救國!
(此處不該來一波關注嗎?)
為了保持每學期GPA 4.0,他會先正常選課,同時再去旁聽同樣課程且是另一個好老師的課。每節課都會按照旁聽課裡老師的要求完成各項作業,積極回答問題,下課後經常和這個課程的老師交流,跟老師混成了臉熟。這個時候他就向老師申請:能否中途加入您的這節課?一旦老師同意,他之前正式選的其他老師的課就可以Drop掉(退掉),換成他旁聽的好老師的課。
後面結果就不用多講了吧!
他用這個方法屢試不爽,統計學裡最難的幾門數學課,他都在好老師的課裡拿了A,最難的幾個大坑就全部越過。
當時他告訴我:很多時候我們為了實現目標總是喜歡不撞南牆不回頭;有決心是對的,堅持也是對的,但為什麼不順勢而為呢?
明明有一條路可以更順利達到目標,明明有方法可以繞過牆到達目的地,只不過需要多付出一點時間和精力。而大部分人都不會去動腦或者死腦筋,明明可以繞個彎順著名校錄取要求的點找到突破口,達到你的理想目標。
可大部分同學非要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去硬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導致GPA不能滿分或者即便滿分,可那個專業競爭激烈,不能進到心儀的學校,最終產生了不同的結果(一個是頂級名校,一個是普通名校)。
最終我這個兄弟順利進入Berkeley,開學的時候我開著車從洛杉磯送他到舊金山上學。
補一句:我也是通過這種方式順利進入了我心儀的學校。
但!請注意!但!請注意!
我當時依舊沒有學會這種思考方式,只是學會了用這個方式進入了心儀的學校,而沒有深刻理解背後的本質。
大學後的軌跡再次因為這種思維發生了變化。
我選擇了創業(聽起來感覺不錯),他選擇繼續上研究生(去了另一所名校,因為伯克利不喜歡接收本校本科生考研),然後正常去求職找工作(看起來很正常的一條路)。投了很多公司簡歷,例如:微軟,谷歌,亞馬遜,FB等等大公司,都拒絕了他(很大程度是因為國籍的原因,不是每個名校畢業的學生都能留美國工作)。
只有一家中國公司給他發了Offer,這家公司叫:樂視。
沒錯!就是你知道的那個 「無生態,不超級」 的樂視公司。
當時樂視風頭正旺,北美分公司大面積招聘。他既是名校畢業,了解美國,又是中國人,兩種語言都很精通,所以很快就入職上班了(從事數據分析工作)。
在此期間他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兩年後順利進入到Facebook(臉書),在FB工作期間,他又利用空閒時間考了GRE,順利拿到MIT(麻省理工)的MBA通知書。由於今年疫情學校不能開課,他選擇繼續工作。
今年7月份又被高薪挖去了TIKTOK。
沒錯,你說對了!就是最近天天上新聞,被美利堅川建國總統揚言要封殺的「抖音海外版」。
但這次我這位好哥們轉行了,從之前的數據分析轉去做PM(產品經理),因為他認為,只有接觸產品了,才能對這家公司有更多觸感,未來工作內容範圍才能更廣。
他認為死磕數據分析崗位沒有太大的成長和前途,雖然數據分析也很重要。
此時,再回到我身上,聽起來感覺不錯的選擇:創業,也讓我吃盡了苦,受盡了罪,賠了不少錢。雖說成長了很多,收穫了,也賺一點點錢。
但最終的結果呢?實際的目標有本質的區別嗎?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很功利:你的目標就只有成功和賺錢嗎?
有人會告訴我:不同的路不同的體驗,不同的人生收穫。
但我想問一個最最實在的問題:我們這些年努力的工作,創業,真正為的是什麼?
不就是:滿意且穩定的收入,職業上有更多提升空間,幸福美滿的家庭,享受美好的生活!這不就是絕大部分人追求的事情嗎?
可能又會有人槓精的問:你當初偉大的夢想呢?你不是想要改變世界嗎?
OK!喬爺他老人家的話,我沒忘!!!
只是我發現用死磕的方式,永遠實現不了夢想!
這就是這個世界給你的最真實的反饋!很赤裸!很殘酷!
大佬名人們只是告訴我們要追尋偉大的夢想,要堅持自己的夢想,永不放棄;而沒有說當初他們為什麼堅持,為什麼追尋。
因為「順勢而為」這個背後潛在的大前提,才是讓他們實現成功最大的推助器。
當我們仔細審視每一位我們在電視上,新聞上看到的那些商業大佬,創業成功者,企業家,哪一個成功者不是順勢而為呢?
離我們最近的案例:淘寶,小米,美團,拼多多,抖音,他們哪一家是逆流而上呢?
摩拜創始人胡瑋瑋的順勢而為讓她成為了媒體頭條上報導的成功創業者,而ofo這個慘痛的故事告訴大家:胳膊扭不過大腿。
下圖為:2020年8月10日晚上,百度搜索ofo的最新相關消息。
大腿是什麼?大腿就是:勢。
因此,順勢而為+曲線救國+努力+堅持才能成功。
雞湯裡經常講:選擇大於努力!
而我恰恰認為:選對大於努力;那麼選對的隱含大前提則是:順勢而為。
這是「道」層面。
當你打通道「道」的層面,配合「曲線救國」這個「術」,想不成功都難。
直到這一兩年,我才深刻的參透,發現自己創業這麼多年其實走了很多彎路。
為了做電商女裝,各種死磕,各種嘗試,從韓版到網紅店再到歐美大牌風,基本都做到了順勢而為,但卻沒有做到「曲線救國」。
做產品和做任何事情底層邏輯都是一樣的。找到自己擅長的(會做什麼,喜歡做什麼,能做什麼),薄弱的(不會做什麼,不喜歡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通過「曲線救國」找到做事或做產品的切口。
最後,我用女裝舉例,具象描述一下:切口。
這個總結基本適用絕大部分產品以及做絕大部分項目(抖音,快手,淘寶,直播,甚至上班工作)。
女裝:以非常鮮明的風格為切口(發燒友類型的服裝:JK,洛麗塔,漢服,COS,民族風等);以功能性為切口(瑜伽服,內衣,羽絨服,運動,或像優衣庫,材質有一些特殊性);
正常的通勤女裝,時尚女裝,流行女裝,看似市場大,人群廣,但恰恰是最難聚焦切口;要靠選款的人(店主,老闆娘,網紅)等進行不同要素的重新組合(搭配,場景展示,視覺營銷等);通過要素的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切口(風格)來吸引對應的人群。
這種類型的女裝最難把控,考驗搭配者或選款者的能力。因為通勤女裝要匹配的用戶可能會發生的選擇需求太廣,只有通過新組合,新要素的重新連接,才能形成新的展示形式。凡是寬泛的賣貨只有拼價格。
想要有獨特性,必須能有超強的重新組合能力,也就是我前面文章講的:搬運+組合能力(連接要素)=新產品/新服務。
現在是不是覺得有必要重新理解「順勢而為」了呢?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我會持續輸出我的思考,我的經驗,讓更多人少走彎路,找到屬於自己的做事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