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話裡的「62」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2020-12-12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06月03日訊昨天,「62」的勢頭遠蓋過粽子節。

  熟人之間問候的不是「端午快樂」而是「62快樂」。不少人還把頭像改成了「We are 62」(我們是「62」)的漫畫。

  甚至,有網友調侃,「設立6月2日為杭州市民節」,理由是這是專屬於杭州人的節日。

  他的理由是,「人,只要是人,都會犯二。只是有些人執著於『二』,『二』到底,有些人笑而『二』之。其實生活裡只要有『一』,就會有『二』,如影相隨。所以讓『二』來得更猛烈些吧!」

  一個「62」,令杭州話聞名於全國。

  這個在杭州話裡與「盒子」諧音的數字,怎麼就成了形容人呆笨的調侃之語?

  如此重大的節日,可不能就這麼稀裡糊塗地一笑而過。昨天,我們刨根問底,請教了杭州方言權威研究專家曹曉波,一揭「62」的老底。

  網友眾說「62」:

  是混混發明的詞兒,還是跟民間喪事、周易爻卦有關?

  關於「62」的來歷,可謂眾說紛紜。好學的網友們紛紛現身說法,對「62」津津樂道。

  有網友說,這是個新詞,20世紀80年代末,從杭州沈塘橋附近流傳開來。當時,一幫街頭混混學著古文中「老兒」罵人。

  跟帖的網友不樂意了,「這個詞早就有了。」南宋時期,有個詞叫「落魄人兒」,形容人的境遇不濟。對此,元代《武林舊事》(詳細記載南宋都城臨安的風貌,全書共十卷)中就有記載。之後歷經演變,乾脆簡稱為「落兒」。

  還有網友說,這個詞跟杭州民俗有關係。親人去世,家人以每「七」天為一個單位進行祭奠。「滿七個『七』即四十九天時叫『斷七』,過了『斷七』喪事才了,這與佛教六道輪迴之說有關。」

  不過,「頭七在親人去世後的第六天做,第六天一早,拿水果點香燭祭奠。這時杭州人習慣叫『做頭六兒』。」後來,掐去一個「頭」,統稱弄不清事的人為「六兒」。

  接下來的說法,更加神乎其神。「『六二』源自八卦,根據一個『爻』排列的位置而得名,意為『潛龍勿用』,表示低調、謙虛、不張揚、忍氣吞聲(因為小不忍則亂大謀)。」

  這些人藏拙,看上去愚笨。「所以呢,大家就以為他們是木頭,是傻瓜。」漸漸地,「這種難得糊塗的智慧被誤解,留傳至今。」

  杭州方言專家曹曉波:

  「62」正確的寫法應是簏兒,古代一種竹編的裝書盒

  這4種說法都有板有眼,迷惑性還挺大。可是,早報要負責任地闢謠說,他們都錯了!

  「62」最初可是相當的雅,文化人用來不帶髒字地譏人。對此,杭州方言研究專家曹曉波頗有發言權。2005年,他出版的《杭州話》一書,就對「62」有過大揭底。

  昨天,他對早報說,「數字『62』只不過是後來以訛傳訛的諧音化罷了。這個詞的正確寫法是『簏(記者註:音lù)兒』,就是古人用竹編的盒子,最常見的是用來裝書。它最早見於二十四史中的《晉書》第六十一卷《劉柳傳》。」

  「書中這麼寫道:(劉柳為僕射,傅迪為右丞相)迪好廣讀書而不解其義,柳唯讀《老子》而已,迪每輕之。柳云:『卿讀書雖多,而無所解,可謂書簏也。』」

  「『書簏』就用來形容一人讀書讀很多卻無所用。嚴重點說,數落一個人腦袋空空,愚笨。」

  「後來,『簏』這個詞,在《新唐書·李德裕傳》、明話本《三言二拍》中都出現過(記者註:『三言』是指明代馮夢龍所編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二拍』是指明末凌濛初所編《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

  「『書簏』內部是空的,漸漸地,空這個意義又為簏兒添了幾種意思,形容人辦事稀裡糊塗,形容人說話不靠譜,近代還用來形容人落魄。」

  「現在嘛,這個詞已沒有惡意,倒是有了不少樂趣。朋友之間常會以此開玩笑互相調侃,反而顯得彼此親熱。」

  有記載的書中出現的「簏」字,都不帶「兒」話音。那麼,究竟何時從「書簏」演變為「簏兒」?

  曹曉波說,「口語上的演變,很難確切地劃分時代。」但可以肯定地是,兒話音是從北方傳入杭州。

  杭州話由來:

  南宋的國語,融北方官話和本土越語

  說到這,就得講講杭州話的由來。

  南宋建都杭州,達官貴人、紳士巨商大量湧入。北方官話,隨之進入杭州。「它與南宋時杭州本地越語融合,形成了『國語』。」曹曉波說。

  不少明清小說中,就有杭州話的影子。反映最多的是俗語小說,比如《三言二拍》、《金瓶梅》。

  「杭州話有一國之大,曾具有南宋『國語』的身份,亦有一城之小,與周圍地道的吳越口音明顯不同,其範圍之小,出了老杭州城,就是『烏拉』、『伊拉』的吳越語音了。」曹曉波說。

  明朝杭州本土藏書家郎瑛就說過,「杭州官話保留最差的是城南,就是現在的江幹一帶,越往城裡保留得越多。因為,城南受錢塘江南岸影響大,這裡說的是越語蕭紹話,越語比較硬。」

  如今,能保留下來的越語,已微乎其微。「原杭州大學教授陳橋驛先生說,現在最明顯的越語,只是地名。譬如義烏、諸暨,鄞縣的『鄞』,上虞的『虞』,還有錢唐、餘杭。所以,後人說『錢唐』,『餘杭』的故事由來,好聽是好聽,只是杜撰。」

  北方話在杭州話上留下了不少痕跡,最常見的就是「兒」話音。「加個『兒』字,可以讀得更響亮。北方話裡的『兒』一般加在詞後綴,到了杭州話裡,還演變出了加在詞中間。」

  北方話愛在動詞加後綴「勢」作形容詞的習慣,也在杭州話中保留。「為潘金蓮與西門慶『穿針引線』的王乾娘,《金瓶梅》中稱作『虔婆勢』,一種認錢不認情的『虔婆』相。還比如『排場勢』、『花頭勢』」。

相關焦點

  • 杭州話四六級怎麼說? 看小伢兒來挑戰
    商報訊 (記者 嚴斐 通訊員王嘉鈺 施琛)「瞌衝懵懂」「螞蟻擁鯗頭」「黃瓜兒跟著絲瓜兒蕩」……這些杭州方言,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上周日下午,11位小伢兒聚集在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進行杭州話四六級系列挑戰賽決賽。 本次決賽分為個性風採展示、趣味互動答題和杭州話脫口秀三個環節。
  • 杭州話裡的這18個字,你可能一直在講,卻不認識
    ◇本字①【網絡原文】《盪》杭州話:dang,意思:搖動,晃動水的意思。老派杭州人把「漱口」講成是「dang嘴巴」,例如:你拿只碗來嘴巴盪盪清爽!② 【網絡原文】《恘》上海話:qiu,意思:去你的,不相信,不要聽。【勘誤】徐越說杭州話裡沒有聽說過qiu這個音,按照這個字,杭州話應該是念「xīe」,意思是「水平比較低」。例如「噶恘的。」意思是「太差了」。【說開去】杭州話「恘」有時候也表示尷尬,比如「味道有點恘。」
  • 從「圓兜兜」到「癟塌塌」,原來杭州話裡的這些疊詞你都理解嗎?
    杭州老城杭州話原則上指吳語杭州小片方言,使用的範圍並不大,主要分布在杭州老城區及附近,具有吳語的一般特徵。杭州話裡還有用一炮仗路來形容近!其實真當蠻多的!在你看來,杭州話有意思吧!慌兮兮杭州話的分布區域大致東至餘杭下沙,南到錢塘江邊,西自五雲山、轉塘至留下附近,北經拱宸橋至餘杭三墩,東北經筧橋至餘杭喬司之間。
  • 說杭州話的小伢兒寥寥無幾
    安峰(《阿六頭說新聞》主持人) 杭州話也到了需要被「搶救」的地步嗎?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至少身邊能說一口麻溜杭州話的小伢兒已經寥寥無幾了。別說曾經的《開心十三點》和《青春門5號》,連91.8的老馬都不用杭州話播節目了。所以,各種保護和傳承杭州話的方式我都支持,包括開社團、申請非遺、建立資料庫。怕的就是,到時候都無疾而終了。
  • 杭州話為何與周邊吳語格格不入?
    直觀感受如果用杭州話讀書,基本不會出現文讀音還是白讀音的糾結。而吳語方言中,文白兩讀的字很多,杭州話卻是例外,基本沒有白讀的方言,這是它一大特點。其中的演變過程可能是這樣的:宋室南遷後,本地的白讀音與官話有著很大的差異,逐漸被排斥。而文讀音與北方官話相似則取得了主導地位,在後來幾百年裡就取代了白讀。到了民國時有學者對杭州話做了調查,發現當地幾無文白差異。
  • 一首杭州話rap刷爆朋友圈!網友:個裡是杭州,聽到心裡去了
    首期節目中,一位叫TangoZ的歌手,用杭州話說唱的《love paradise》成功引起了評委們和彈幕們的注意。   聽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些彈幕!   我的杭州話都是爺爺教的   我跟爺爺間從沒說過杭州話以外的方言   這位叫Tangoz的說唱歌手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1988年出生,中文名字叫鍾祺,現在是浙江空管的一員。   作為一名30+的說唱圈裡「老人」,鍾祺說他並不介意年齡這個問題,「我不覺得我現在在這個時間做這個事情是錯的。」
  • 一個班只有7人會講 為啥說杭州話的人越來越少?
    可康康不會說杭州話。不僅不會說,很多杭州話他也聽不懂。記者用杭州話說了十個詞語,他只聽懂了兩個詞,「葛毛(現在)」和「發靨(有意思)」。  杭州人怎麼不會說杭州話?康康說:「爸爸、媽媽從不和我說杭州話,爺爺、奶奶也都和我說普通話。在學校裡,大家也都說普通話。」  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
  • 「做壽」在杭州話是什麼意思
    一個是杭州人,滿嘴杭州話;另一個聽口音是外地人,只見那杭州人惡狠狠扔出一句:「你再弄不靈清,我要給你做壽了!」  外地人一時沒回過神來,有旁觀者提醒他:「人家罵你呢!」  頓時,口水戰升級成了肉搏戰……  這是下城區公安分局的PTU警察沈宏出門後看見的一幕。
  • 能講出62來歷的你,才是最666666
    △《杭州方言詞典》裡對「籙兒」的解釋另外一位杭州方言專家曹曉波先生,在2005年,他出版的《杭州話》一書,也對「62」有過比較全面的考證:「數字『六二』只不過是後來以訛傳訛的諧音化罷了。「翅膀」用杭州話怎麼講一個詞看出是不是最地道的味兒但是,有記載的書中出現的「簏」字,都不帶「兒」話音。那麼「書簏」怎麼演變為「簏兒」的?
  • 杭州話的優勢和表面特徵,是南腔北調,北調是源於古代漢語
    杭州,靈隱寺,今天蓓蓓來了.你聽」角角…兒兒…」的耳語是它特有的標誌.相傳杭州話的來歷有典故. 杭州話裡的『兒』字特別多,如花兒、鳥兒、豆兒等等.杭州人喜歡將詞語加個尾巴「兒」(術語叫「兒綴」),歷史很久很久了,乃南宋時期受「官話」影響的遺蹟。 是唐宋官話的遺存。
  • 湯唯昨天回娘家 想教女兒說杭州話 帶她去看老師
    我問:「關於杭州,你最想跟你女兒分享的是什麼?」本來以為她會說西湖美景、杭州美食之類,要是文化一點會說杭州的歷史吧?結果她說:「想教她說杭州話,帶她去看老師,一起說杭州話」。而那個老師,是眼下唯一與她說杭州話的人,好有感情!
  • 杭州話到底屬於官話還是吳語呢?
    不過,該觀點主要是根據現代杭州話特點和移民史而推測得出。南宋臨安官話的具體面貌今人並不十分清楚,臨安官話演變至現代杭州話的過程也缺乏大量細節證據,一千年的時間裡或許還有不止一次劇變。 明代開始才有關於杭州話語音的記錄。明代中期杭州仁和人郎瑛《七修類稿》記載: 城中語音,好於他郡,蓋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
  • 杭州話遇上古詩詞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這些小伢兒的杭州話可有「四...
    來自杭州各個小學的10位小伢兒登臺進行了杭州話大比拼。活動現場分為:個性風採展示、趣味互動答題、杭州話詩朗誦和即興情境戲劇四個環節。別開生面的杭州話詩朗誦,生動有趣的即興情景劇,全方面考驗小選手們杭州話的口語、聽力和表達能力。個性風採展示環節,小選手們用杭州話展示了一段個性十足的「脫口秀」。
  • 62從最初不受待見的罵人話 到如今流行的調侃詞
    昨天,「62」的勢頭遠蓋過粽子節。熟人之間問候的不是「端午快樂」而是「62快樂」。不少人還把頭像改成了「We are 62」(我們是「62」)的漫畫。其實生活裡只要有『一』,就會有『二』,如影相隨。所以讓『二』來得更猛烈些吧!」一個「62」,令杭州話聞名於全國。這個在杭州話裡與「盒子」諧音的數字,怎麼就成了形容人呆笨的調侃之語?如此重大的節日,可不能就這麼稀裡糊塗地一笑而過。昨天,我們刨根問底,請教了杭州方言權威研究專家曹曉波,一揭「62」的老底。
  • 會wo杭州話的小伢兒,真當毛靈光哩
    可能有部分老杭州人知道吳山腳下十二生肖石西側草叢裡 有一塊石頭像極了翻轉過來的瓢羹說起這塊「瓢羹石」其實史路引是浙江寧波人,2002年來杭州生活,對杭州的城市文化非常感興趣。史路引的搭檔陸琦倒是一名地道的杭州人,這兩人搭檔做原創音樂將近二十年,用原創童謠的音樂形式講杭州故事,傳播杭州城市文化。
  • 一個班只有一位學生會講地道杭州話!現在的孩子在失去什麼?
    都市快報訊 「現在的伢兒,都不會窩杭州話了。唉,都忘了本了。」「小辰光我帶的時候還會窩,現在讀書了反而不會窩了。」……前段時間,記者坐公交車,聽到幾個奶奶在聊天,說起孫輩不會說杭州話的事,很是感嘆。的確,記者看看周圍朋友的孩子,都是一口的普通話。真像這幾位奶奶說的一樣,孩子們都已經不會說杭州話了嗎? 小調查:一個班裡有多少孩子會說杭州話?
  • 杭州話中的經典語句
    杭州話屬於吳語杭州小片方言,是浙江吳語中最小的方言點之一,主要分布在杭州老城區及附近,具有吳語的一般特徵,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以杭州話為母語的人口在120萬~150萬之間。杭州話詞語豐富,隨著普通話影響的擴大,杭州話詞語也出現了一些發展與變化,而其中仍有很大部分保持其地方語言變體的獨立性。
  • 會杭州話的伢兒越來越少 該...
    東邊出一拳,西邊踢一腳 ,膽小不要來,拆天拆地隨便我們搞。我們個童年莫牢牢個有味道。會杭州話的孩子越來越少不會杭州話怎麼唱童謠?引哥老家寧波,在杭州待了十多年,太太是紹興人,兩人在家都說普通話,但能聽得懂杭州話,兒子讀小學二年級,引哥也沒專門教他學方言。
  • 杭州水上巴士試行「三語報站」 童聲杭州話版本受熱捧
    他說,一開始,他以為是國外的語言,聽著聽著就知道了是杭州話,而且還能聽懂大半,「好像是提醒我們下船要注意安全之類的。」  張思聰說,這個他在南京還沒碰到過,感覺有意思,有杭州特色。  「ji ji(註:謝謝的杭州話發音)!」新杭州人劉磊,帶著自己五歲的兒子一路跟著報站學杭州話,「我覺得這個杭州話報站很實用!我來杭州15年了,平時杭州話大部分聽得懂,就是不會講。
  • 在距離杭州336公裡外的江西上饒 有個通用語言是「杭州話」的鐵路...
    幾天前,當我隨著龐大的人流,走出上饒站的出站口,耳邊傳來的卻是熟悉的鄉音——杭州話。出站口旁,兩位正在維持秩序的鐵路工作人員用我最熟悉的杭州話談論著工作。這讓我既親切又驚訝,便上去問道:「你們說杭州話,是杭州人嗎?來這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