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歲末辭舊迎新之際,官渡法院再獲捷報:立案庭庭長盧旭與審管辦員額法官嚴華共同撰寫的論文《論繁簡分流改革背景下司法確認程序的優化路徑——立足於K區法院規制虛假調解的系統實踐》在全國法院第三十二屆學術討論會中獲二等獎,全省法院僅有三篇論文榮獲二等獎,基層法院僅有我院榮獲該獎項。全國法院學術論文會由最高人民法院主辦,國家法官學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人民法院出版社聯合承辦,每年一屆,代表了全國法院學術調研的最高水平。
2020年來,昆明市官渡區人民法院調研之路多點開花、亮點紛呈,擷取了碩果纍纍。兩篇案例入選中國法院年度案例(刑事編和人格權編),三篇論文分獲「當代刑事司法暨法治昭通建設研討會」徵文活動一、二、三等獎,一篇論文獲「第二屆滇峰法治論壇」徵文二等獎;兩位員額法官被授予「雲南省審判業務專家」榮譽稱號。
務實篤行,革故創新
官渡法院的調研成果覆蓋了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家事審判機制改革、司法確認制度優化、掃黑除惡線索排查等多方面。
其中一個顯著特點在於,都是從完善司法責任制和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滿足人民群眾多元、高效、便捷的司法需求的「大處著眼」,從基層法院案件多元化解、繁簡分流、訴訟服務升級等具體創新措施的「小處著手」,以問題為導向,制度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探索相互支撐,不斷將官渡法院探索成果上升為可複製、能推廣的改革樣本。其中,最高人民法院與司法部將官渡法院和昆明市明信公證處合作模式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
交流思想、內引外聯
官渡法院秉持「包容、開放、融合、進取」的調研方針,致力於將先進思想理念引進來,將研究創新成果帶出去。
司改創新方面,官渡法院作為雲南省唯一受邀的基層法院,先後在最高院舉辦的「新時代糾紛解決機制創新交流會」、 「全國部分法院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調解前置程序改革專題調研座談會」作改革調研成果主題發言。學術研討方面,官渡法院多次受邀在「滇峰法治論壇」、「人民法庭建設高層論壇」、「西部法治論壇」 「2020年國際調解高峰論壇」以及「第一屆西部自貿司法協同創新論壇」等國家級、省級學術論壇作重要發言。經驗分享方面,官渡法院先後兩次受邀在國家法官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訓班院長論壇」及「全國法院中青年法官培訓班」作專題報告,並多次在各類省級、市級調研專題班中授課。
為了在調研中挖真問題、找真藥方,官渡法院組織中青年調研骨幹到成都、重慶、廣州、深圳、濟南等地法院實地考察,對標一流法院在制度創新、機構改革、審判方式優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做法。同時,官渡法院敞開大門,近兩年就接納來自各級法院及社會各界調研考察70批次600餘人次,在跨地區、跨行業的互動交流中完成進一步促進思想的碰撞和升華。
靶向施策、精準推進
01
細化組織分工
官渡法院已形成「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分項抓,全院幹警各顯所長」的「大調研」格局。對於全局性、指導性的重點課題,院領導親自參與選題、確定研究方向、指導中期報告、完善調研成果。涉及民商事、刑事、執行、綜合配套等各專項領域的調研工作,由分管領導牽頭,組織相關部門立足專業分工實際,群策群力,積極參與。
02
轉化精品案例打造思路
將優質案例素材的積累工作從「判後篩選」前移至「審前預選」,加強對具有典型性、發掘潛力案件的庭審程序把控和裁判文書撰寫,為優秀案例的撰寫工作築牢根基。同時融合研究室的多層次挖掘和審委會的深入指導,保證官渡法院每年持續穩定地打造出全國性精品案例。
03
強化人才培養
成立法官調研興趣小組,開放「法官沙龍」,形成覆蓋全院的調研工作網絡格局;對小組成員實行梯度、動態調整,不斷補充朝氣蓬勃的新生力量,強化調研工作「傳幫帶」效應。拓展青年幹警的鍛鍊機會,從新聞簡報、工作總結、綜合分析信息、精品案例撰寫到專項課題調研,逐級逐項發掘和培養青年幹警的綜合調研素養。增加審管辦(研究室)人員配置,由審管辦牽頭,按照不同課題的特色,統籌組建以部門業務骨幹為主的專項課題組,或跨部門擇優建立綜合性調研組。
04
優化激勵機制
在每年的工作總結表彰會上,官渡法院均向調研工作出色的幹警授予專項表彰。為沉心調研的幹警提供所需的經費、書籍、信息化裝備等物質支持。將幹警調研工作和調研成績納入年度績效考核的指標,在評先評優時給予加分,在幹部提拔使用、員額法官遴選時予以優先考慮。
官渡區人民法院
官渡法院將始終堅持「全院一盤棋、全員數杆筆」的指導思想,鞭策和吸引更多中青年幹警投入調研事業,注重審判經驗總結和典型案例提煉,在各項調研工作中攻堅克難,集思廣益,將共建「學習型法院」的任務落到實處、推向長久,打造響噹噹的基層法院調研品牌。
供稿:審管辦
原標題:《積厚成勢,業廣惟勤 ——官渡法院在全國法院第三十二屆學術討論會中榮獲二等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