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危機:階層固化

2020-12-09 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作者 伍治堅,著有《小烏龜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36氪經授權發布。「伍治堅證據主義」(ID:wzjevidence)

標籤:哲學、經濟、政治

二戰結束以後,本土沒有被攻擊過的美國,一躍而起變成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其軍事和經濟實力遠超世界其他各國。同時,遍地都充滿機會的「美國夢」成為全世界無數年輕人追求的目標。一個不會講英語的奧地利年輕人施瓦辛格,憑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就能在美國獲得令人矚目的成功,這就是美國夢的最佳註解。

但是2008年發生的金融大危機,讓很多人開始產生懷疑,甚至看到美國國內由於貧富差距和階層固化而產生的矛盾激化。該矛盾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得到徹底的爆發。

美國這個國家到底怎麼了?美國是否因貧富差距而導致階層固化問題?如果真的存在,這個問題有多嚴重?「美國夢」是否已經不再可能?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先來回答是不是。讀者朋友們首先需要理解的,是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很多人可能憑印象覺得美國的貧富差距和階層固化問題很嚴重,底層草根看不到任何通過努力改變自己命運的希望。

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每年全世界還是有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湧去美國求學和就業。如果一個年輕人有夢想和野心,那麼美國可能還是他/她實現自己夢想的第一選擇。美國產生了諸如柯林頓和歐巴馬這樣的普通家庭出身的總統,這在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幾乎無法想像。

所以要回答「美國是不是存在階層固化」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僅憑自己的印象亂下結論,我們需要從證據和事實入手,比較客觀的看待和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讓我來和大家分享一張非常有趣的圖表,該圖表的名字叫做「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線」(The great Gatsby curve)。

「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線」由加拿大經濟學家邁爾斯·克拉克提出。該曲線說明了這樣一種社會經濟現象:高度不平等的國家具有較低的代際流動。社會越不平等,個人的經濟地位就越由其父母的地位決定, 出身普通的平民要想翻身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越難。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處於圖表的右上角。就是說,美國這個國家,其貧富差距非常大,同時代際間的流動性非常低。

這張圖體現了美國目前面臨的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成為一個社會現實。那些處於財富金字塔頂端的「既得利益集團」,當然不可能願意主動放棄自己和下一輩的各種優勢。在這樣的社會中,處於金字塔底端的草根階層漸漸失去了奮鬥的希望。分化的階級之間的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甚至到了一觸即發的危機狀態。

這種「精英」和「草根」之間的對立矛盾,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得到了充分暴露。在一篇分析美國大選為什麼川普會獲勝的報告(Rothwell and Diego-Rosell,2016)中,作者收集了125,000份調查問卷,發現川普的支持者主要集中在那些健康程度比較差,代際間社會流動性比較差,以及移民和種族混居比較少的社區。這些地區的選民感到自己被「精英階層」拋棄,同時在社會變革(比如全球化)中成為了犧牲品,因此產生了極大的憤怒,並將心中的憤怒通過選舉釋放了出來。

在美國學者Peter Turchin寫的Ages of Discord: A Structural-Demographic Analysis of American History一書中,作者統計了美國很多經濟和社會學方面的指標,得出結論:美國社會正在向一個錯誤的方向前進。Turchin將這個不好的現象稱為「精英過度」(Elite overproduction)。

上圖顯示的是Turchin根據一系列指標編制的美國「精英指數」(上圖紅線)和「平民福利指數」(上圖綠線)。「精英指數」由一系列指標組成,比如大學學費,貧富差距,政治分化程度等。就是說,一個社會如果高等教育學費越貴,貧富差距和政治觀點差距越大,那麼該社會的「精英指數」也就越高。

上圖顯示的是美國的「精英主義」指數的歷史變遷情況。我們可以看到,組成「精英指數」的大學學費(上圖綠色),貧富差距(上圖藍色)和政治分歧(上圖紫色),在過去20年都有顯著的上升。這些變化表明:美國社會正在變得越來越「精英」化。

「平民福利」指數,則包括其他一些指標,比如人均工資/GDP比率,平均壽命,失業率等等。該指數的目的是計算作為一個社會中的草根,他/她在某一時點的生活質量是好還是不好。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歷史上在1880-1910年間有過一個「精英」和「草根」內部矛盾最為激烈的時段。那個時候的「精英指數」處於高位,而「平民福利」指數則處於低位。而當今美國,似乎又回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片段。

在美國歷史上,1880-1910年大致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代,叫做「鍍金時代(Gilded age)」。該名稱來自於馬克·吐溫和查·華納合寫的一本同名小說《鍍金時代》。該小說通過對一位企業家兼政客的描寫,揭露了西部投機家、東部企業家和政府官吏三位一體掠奪國家和人民財富的黑幕。比如上面這副漫畫,描繪的就是「鍍金時代」時期資本家通過低工資和高房租雙重壓榨工人的社會現實。

美國「鍍金時代」佔主流地位的思想體系是經濟自由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一方面,美國有著悠久的個人主義價值傳統。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西部開發,造就了許多白手起家成為鐵路大亨、石油大王的美國夢。「自由放任、反對國家幹預」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另一方面,推崇優勝劣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也得以盛行。美國的普通公民,特別是中產階級普遍認為擁有大量財富是神權的標誌,救濟窮人或者限制富人是對上帝意志的幹擾。

令人擔憂的是,如果我們從「精英指數」和「平民福利指數」的角度來分析美國的社會狀況,就會發現當代的美國有回歸到第二次「鍍金時代」的跡象。一方面要成為精英的成本大大增加,社會財富和資源越來越集中在一小部分家族手裡,代際間的社會流動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的福祉呈現出每況愈下的情況。無論是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資,醫療福利還是健康狀況,都比30年前變得更差,而非更好。這種「剪刀差」的變化是當今美國社會問題背後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上圖顯示,美國高等教育的費用(上圖深藍線)在過去30年間上漲了11倍,而同期的工人工資只上漲了不到3倍,全國平均房價也只是上漲了3倍左右。如果一個工薪階層的孩子連大學都上不起,還談什麼出人頭地,改變命運?

上圖來自於美聯儲的數據顯示,美國工人工資在GDP中的比重,從2000年以來就逐年下降,目前已是歷史新低。而同期的公司利潤在GDP中的比重(上圖藍線),則不斷上升。廣大中產階級的主要收入都來自於工資,而資本家的收入則主要來自於公司利潤(股票)。因此這種剪刀差造成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就不難讓人理解了。

這種精英和草根之間的矛盾對立,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得到了進一步惡化。

上圖顯示的是世界銀行的兩位經濟學家做過的一個全球經濟增長分析(Lakner and Milanovic, 2013)。圖中顯示的是在世界範圍中,不同的收入群體(從低到高,從左到右)在1988-2008年間的收入增長。平均來講,全世界在這20年間的收入增加了25%左右。但是絕大部分的財富增長,都被發展中國家本來收入比較低的人群(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群體)享受,而發達國家的工薪和中產階層(上圖85%-99%的收入人群),其財富增長遠低於世界平均,甚至接近0(就是說20年前和現在沒啥區別)。而那些收入在全世界最高的1%的群體,他們的財富增長並沒有受到影響,其增長的幅度大約為70%左右,接近全世界最高水平。

這張圖揭示了世界經濟在過去30年發生的深刻變化:第三世界起來了(中國,巴西,印度等國),發達國家停滯了。但是發達國家中收入最高的1%的精英階層並沒有停下來,反而其財富繼續快速增長,導致發達國家內的貧富差距更加明顯。

而最「受傷」的那部分人群,就是美國的低學歷白人。如上圖所示,在過去15年中,美國其他人種的死亡率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但是低學歷的白人的死亡率,卻不降反升。這和一開始本文提到的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者人群不謀而合,顯示了其背後深刻的經濟原因。

上面這些分析說明,貧富差距和階級固化,確實已經成為困擾美國社會的一個嚴重問題。

那麼這樣的問題,對於美國和世界來說,意味著什麼呢?簡而言之,可以用兩個字概括:衝突。

上圖顯示的是Peter Turchin基於美國歷史統計的衝突數量。這些衝突包括恐怖襲擊,騷亂和私刑。我們可以看到,當歷史上的「精英」和「草根」開始脫節,人民內部階級矛盾激化的時候,這些衝突的數量也會快速上升。筆者在上文中提到的「鍍金年代」,恰恰也是這些衝突數量最多的時候。

通過對這些歷史上的各種衝突的回歸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衝突的數量,和「精英-草根」間的內部矛盾程度成正比。矛盾和分歧越大,衝突的數量越多。

這些分歧和爭端在政治上的表現形式就是政黨極端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兩黨之間的分歧(藍色為民主黨,紅色為共和黨),是過去40年以來最大的。很多時候,政治變成了一場簡單的站隊遊戲。在討論任何問題之前,參與者首先要明確的是自己屬於哪一派別。在這種「派系政治」下,很難能夠聽到理性的中立意見,很多實際問題也因此而被拖延擱置。

貧富差距和階層固化,是阻礙文明社會發展的一顆毒瘤。如果這個社會的上升通道被阻塞,那麼看不到希望的中下層草根,就很可能由「不滿和憤怒」而逐漸演變到「暴力革命」,而該社會也可能會逐漸失去生命力和競爭力,從此慢慢沉淪失敗。

在詹姆斯·羅賓遜和德隆·阿西莫格魯所著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作者提到了威尼斯的例子。在中世紀,威尼斯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1330年時,威尼斯擁有11萬人口,其規模和巴黎差不多,比倫敦大三倍。

但是從1310年左右開始,威尼斯的政治上升通道被漸漸關閉。在多個法令被通過後,能夠有資格進入威尼斯議會的候選人被越來越限制在小範圍的世襲家族之中。在政治通道被關閉後,威尼斯貴族們開始接管該城鎮國家的經濟支柱:國際貿易,並開始向從事貿易的個人徵收很高的關稅。也就是說這些貴在關閉政治通道後逐漸轉移去關閉經濟通道。從1350年左右開始,威尼斯不斷走下坡路。到了1500年,其人口縮減到10萬左右。兩百年前的輝煌轉瞬即逝,從此成為歷史。

現在斷言美國會重蹈威尼斯的覆轍顯然為時過早,但我們需要注意貧富差距拉大和階層固化這樣的社會變化,以及該變化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我們也應該學習美國的經驗教訓,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墮入社會階層僵化,內部矛盾激化的可怕陷阱。給每個人一個「美國夢」,或者「中國夢」這樣的奮鬥機會,才是真正的強國之道。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據來源:

Jonathan Rothwell and Pablo Diego-Rosell, Explaining nationalist political views: the case of donald trump, November 2016

Peter Turchin, Ages of Discord: A Structural-Demographic Analysis of American History, 2016

Christoph Lakner and Branko Milanovic, Global Income Distribution, From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to the Great Recession,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13

http://malcolmtravers.blogspot.sg/2014/06/political-polarization-why-it-threatens.html

德隆·阿西莫格魯/詹姆斯·A. 羅賓遜,《國家為什麼會失敗》,2015

相關焦點

  • 五十年來,美國階層在固化
    (原標題:五十年來,美國階層在固化)
  • 不要陷入固化階層的低端!
    隨著社會發展,要素流動,財富逐漸向官宦、地主階層流動,貧富差距開始拉大,階層固化隨之越來越嚴重,最後整個階層也就基本完全固化、板結,下層往上流動、實現階層跨越的機會雖然也有,但相當稀少。比如美國,現在貧富分化、階層固化就相當嚴重。美聯儲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美國最富有的10%家庭掌控著全國70%的財富,1%的人群控制著全國32%的財富。
  • 從美國的快樂教育看階層是如何固化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階層越來越固化,底層人民向上流動的概率越來越小,窮人無論如何努力也很難翻身,而中層階級也可能因為一點變故就到底層來了,然而想向上流動卻越來越難。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那麼上層階級是如何設置障礙,讓人難以突破的,本文將通過探討美國的教育來分析上層階級是如何通過教育來設置障礙的。
  • 泰國社會階層:從固化到被打破
    無論是「黃衫軍」還是「紅衫軍」,他們所進行的各種政治訴求而引發的社會動亂,從根本上說,是一個社會的階層,從原來固化的狀態下到被打破之後所必然產生的。加之泰國不完整的民主政治與制度,在司法缺乏獨立性,在名為君主立憲,但泰王卻擁有近乎神聖地位,以及軍隊對其無限的忠誠等等各種因素集合在一起,也就產生了現時下的泰國政局。  在他信之前,泰國的社會階層可以說已經是完全固化的狀態。
  • 網際網路階層固化?倒也不盡然
    於是,關於網際網路階層固化的說法不脛而走。本文作者對這個現象提出了自己的一點思考,與你分享。或許不是什麼「網際網路階層固化」,是我們的想像力還不夠。為了償還美國,中興賣了很多旗下公司,從同學那裡獲得消息,稱公司好幾個項目回不了款,就是因為中興子公司破產,中興裁業務主攻5G。
  • 當我們談論階層固化時在談什麼?
    最近階層固化成了熱門話題,甚至還有一篇文章在討論30多歲的80後有沒有下半場?其實大家討論的就是80後的集體焦慮,是一種共同體危機,甚至韓寒也在呼籲階層上升通道逐漸關閉,窗口期會消失云云。然鵝筆者認為大多數人談論的固化不是階層,而是階級。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我們認為,如果「階層固化」漸已成為社會現實,那麼在宏觀層面,過低的流動率會使得公眾總體的自我流動感知惡化,觸發人們對「階層固化」的關注:流動感知越向下,固化關注度就越高。反之,如果「階層固化」並非現實而只是一種預警,社會流動率並沒有降低到危險點,那麼公眾對「階層固化」的關注和自身的流動感知就不會存在關聯。
  • 社會階層固化的成因與對策
    上世紀80—90年代末,中國的工人、農民這兩大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迅速分化。其間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分配模式的變化加劇了階層的多元性。但是不到20年的時間,階層分化的速度趨緩,開始呈現固化趨勢。科學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現狀,對有效落實政策,完善社會管理,保障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 安倍晉三:日本社會階層固化的縮影
    這句話之所以在當今中國的語境之下尚有意義,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家對實現階層跨越的前景比較樂觀,但近年來擔憂階層固化的聲音此起彼伏。階層固化到底是什麼樣的?筆者將從安倍晉三談起。
  • 階層固化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以前一直覺得是制度和文化讓階層形成了固化,信了好像就是在告訴自己,努力掙扎啥啊,再努力也已經被牢牢固化了,沒用的。現在回過頭再來看,這不正是標準典型的慫逼思想、弱勢文化嗎?所以哪裡有什麼階層固化,有的只是被錯誤觀念束縛下的無知與短視。因為不懂事物發展背後的規律與原則,因為不懂人性原理,所以無法通過原理和原則推算出未來一定會發生的事情,也正是因為算不出,所以看不到,所以一臉懵逼不相信。正是因為不相信,所以短視。
  • 古代有階層固化嗎?人們是怎麼跨越階層的?
    古代當然有階層固化,而且大多數時間階層都是固化的。而在古代,想要跨越階層,其難度要比今天大得多,但也不是毫無辦法。身處亂世,雖然命如螻蟻,但階層流動更快,想要完成階層跨越就相對容易;相反,身處和平年代想要完成階層跨越,就非常難。
  • 古代有階層固化嗎?人們是怎麼跨越階層的?
    古代當然有階層固化,而且大多數時間階層都是固化的。而在古代,想要跨越階層,其難度要比今天大得多,但也不是毫無辦法。身處亂世,雖然命如螻蟻,但階層流動更快,想要完成階層跨越就相對容易;相反,身處和平年代想要完成階層跨越,就非常難。
  • 韓國社會階層固化嚴重
    3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了「經濟增長成果的分配——亞洲的不平等分析」報告,顯示截止到2013年,韓國前10%上流階層的收入佔整體收入的比重為45%。這是亞洲國家中的最高值。韓國這個收入比重1995年為29%,18年後猛增了16個百分點。而同一時期內亞洲國家整體的上流10%收入佔有率平均只增長了1~2個百分點。
  • 直面中國階層固化的現實,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經濟觀察報 陶舜/文 就當下中國而言,階層固化了嗎?答案因人而異。有人說固化了,因為通過教育,階層會遺傳。有人說階層固化論不成立,當今中國著名的企業家如馬雲、王衛、劉強東等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著名演員王寶強就是農民家庭出身。
  • 人民日報:社會和諧穩定不等於階層固化
    此前,人民日報微信公號刊文《「階級固化」的論調不能成立》,並以王寶強舉例,稱其家庭條件、教育程度、社會資源,王寶強算是最差那一檔的,但他照樣成功了。因此,中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階級固化」的國家。 今天(13日),人民日報刊發題為《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暢通社會流動通道》的文章,再次談論「階級固化」。
  • 你所謂的「階層固化」,其實不過是中產階級的「無病呻吟」
    「階層固化」的話題 也不知道之前是被誰開了頭,「階層固化」這個話題在任何時候提出來,總能引發人們的關注和討論。 就在筆者(超人爸爸)的一些教育類文章下面,有時也會有一些評論,類似「普通人家/寒門子弟更難了」。
  • 美國總統選舉結局實質是社會階層對立和博弈的結果
    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塵埃落定,川普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在選舉結果出來後,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就刊文稱,大選揭示了當代美國正遭遇嚴重政治危機,根源主要是社會階級和貧富分化問題。這場大選實質上呈現出的是美國社會中貧富分化的兩極——希拉蕊所代表的極力維護現有體制結構、政治傳統和既得利益的精英階層和川普所代表的對現狀極為不滿、試圖藉助大選表達強烈變革願望的中下層民眾之間的嚴重分裂和對立,反映了近年來美國國內正面臨的越來越突出的社會矛盾,這種矛盾才是美國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的根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中產階級逐漸萎縮、不斷跌落,出現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局面。
  • 都在說「階層固化」,努力還有意義嗎?
    02 決定未來的,並不是所謂階層和原生家庭焦慮越來越是一種常態,我們被階層固化的輿論所禁錮,擔心不能衝破現有階層,而終將走向平庸。太多的社會實例,好像在嘲笑我們的不自量力,高考狀元是由家庭背景和教育資源決定的,職場上的關係戶總是被照顧的,很多人出生的起點是普通人遙不可及的天花板…但是,我始終相信,思維模式和選擇理念,才是更重要的。
  • 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縱向流動通道漸狹窄
    中新網6月27日電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最新一期刊登蔡志強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至今尚未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間階層總體比例較小,階層固化的趨勢明顯加速。表現為社會縱向流動的通道日漸狹窄,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受阻,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變慢,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動力減弱;大量剛剛擺脫貧困狀態的階層,面臨著難以共享發展成果的窘迫境地。
  • 坦腹東床的王羲之:一代書聖的成就來自階層固化
    從小的方面說,王羲之的成就,有他個人,也有時代的,更有他的階層造就的。以後,沒有這種條件,也就無法再有王羲之。但是,這種文化氛圍,上層社會極有保障,非常閒適,底層的百姓則要掙扎求生,卻無法影響上層。所以,東晉就是一個不思進取的朝代,在中國南方苟延殘喘,最後,被底層崛起的劉裕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