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80後就開始想養老問題?是不是太早了?我想說其實一點都不早!我們可以先看以下的一些數據。
2050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預計超過4億,接近總人口比重的1/3,屆時,大約10%的家庭中至少有一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受家庭小型化的影響,獨居老人的數量預計將從2010年的1754萬快速上升至2050年的5310萬。老年人口的快速上升,使得老年撫養比預計在2030年前後超過少兒撫養比,養老負擔日益成為勞動年齡人口的主要壓力來源。
最早的70後已經步入50歲行列,80後步入到40歲行列,而現在因為結婚成本高,晚婚晚育的人又多,很多80後可能到了退休年齡,孩子都還沒出道,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養兒是為了防老,可現在真的可以指望孩子嗎?
先不說能不能指望孩子養老,其實現在還有很多沒孩子的丁克一族,還有一些是單身一族,他們老了該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一、不是孩子指望不上,而是現實很殘酷
現在其實先不說70後80後未來如何養老,就現在7080的父母養老都已經存在很大的壓力,特別是80後,我們都是獨生子女,結婚後2個經濟主力要養4個老人和自己的孩子,這種壓力是很大的。
在城市裡的老人不管怎麼說還有養老金,只要不生什麼大病,養老金足以他們正常的日常開銷,有時還可以貼補一些子女的家庭壓力。
現在的職場已經不是7080的天下了,可為了生存,不得不壓低自己,曾經的風光都成了過去,只要不與時俱進,不積極進取,這個年齡就是尬尷的存在。
這個時候,7080們要到處為生活拼搏,還要兼顧孩子的讀書問題,老人身體好也就讓我們安心點,可如果家裡有一個老人身體不好,經濟狀況達不到不去工作還能正常生活,到底該如何?
說真的,現在的7080後根本不敢輕易辭職,老人有病你不能不管,孩子讀書你不能不供他讀。
說個去年我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去年年頭我以前公司剛剛經歷了裁員,那時我被勉強留下來了,所以我在公司小心翼翼地。
沒多久,我婆婆在外面摔了一跤,腰椎骨裂,然後那時我老公也剛剛換新工作,他只能請假,幫我公公一起去醫院幫忙,我公公70多歲了,他一個人根本搬不動我婆婆。
那時我家娃還沒讀幼兒園,婆婆因為要休養,我爸媽過來幫我白天帶孩子,但是事情就是那麼巧,我的親叔叔突發疾病去世了,叔叔沒有結過婚,所以後事全靠兄弟姐妹,我爸是大哥,他要跟我媽去幫忙安排後事,沒法幫我帶孩子。
這個時候我只能跟公司請假,自己回家帶孩子,因為真的沒人帶孩子了,可是我跟領導說了自己的處境,我竟然受到領導的嘲諷,他說:「你不想幹就不要幹了!工作重要還是帶孩子重要?」
那時聽到領導說這句話,我心裡挺難過的,可老公當時工作還沒穩定,而我不敢反駁,自己也沒底氣,我需要這份工作。雖然假請到了,但是在領導那裡已經有了更不好的印象。
有時我們可以聽到有些人會說一些風涼話,說是你自己沒本事,有本事的人會賺大錢,一旦有了錢這些事都不是問題。
的確,可是真正能賺大錢的能有多少?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賺著普通的工資,過著普通的生活。
因為年齡的問題,我們被職場排擠,但該有的生活壓力一點也不會少,唯有靠自己不斷提升,多找一些出路。
所以現在很多7080後父母會焦慮孩子的學習,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不會像自己,希望他們能勝過自己。
不過我作為80後,體會到了這個年紀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容易,我未來養老也不會指望孩子,我相信他們未來的壓力也不會小。
現在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雖然開放了二胎,但是出生率卻並沒有提高,所以在未來10-20年,我們還是要努力給自己存本錢。
二、觀念問題,去了養老院就是被子女拋棄
其實在老人的觀念中,只有沒子女要的老人才會住進養老院,那跟孤兒院一樣,老人待的地方就是孤老院,一旦進去了,就等於是被遺棄了一樣,所以對於老人來說,哪怕孩子沒空來看自己,最起碼住在自己的家裡,還是有其存在感。
在老人的心裡,自己當年把孩子辛苦養大,現在自己老了,是需要孩子來照顧的時候,孩子卻顧不上自己,還要把他們送去養老院。這種想法我能理解 。
因為現在很多老人根本也不在乎你給他們買多少東西,給多少錢,他們要的只是陪伴,可往往陪伴的時間卻是現在最為奢侈的東西了。
子女有自己的家庭,一天工作下來,回去還要弄孩子,到了周末可能要奔各種補習班,或者社交活動,留給老人的時間越來越少。
子女結婚後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不希望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其實老人跟孩子之間的作息也會不同,所以有條件的讓老人跟自己住的近一些,雖然不在同一屋簷下,但是相互也有照應,也不容易產生矛盾。
有人採訪過一些老人,有位李阿姨說,「如果不能自理了,再害怕我也得去養老院了,不能給兒女添麻煩啊!我不缺錢,去養老院我去得起。在家裡養老,我也有錢請保姆,但是感覺只有去養老院才不會給孩子添麻煩。」
所以這些老人其實也想的很開,就像我媽經常說的一樣,她說只要自己身體好其實就是在幫孩子了。
誰說不是呢?老人身體好,請個保姆幫忙做點家務就好,可是老人身體不好,無法自理問題就多了,像我們都是一個孩子,沒兄弟姐妹,父母有事只能自己來,都沒法找人調劑,有錢你請護工,可是沒錢呢,沒錢的時候你又要賺錢又要想辦法照顧老人,這個時候老人心裡何嘗舒服?
而如果因此找個養老院送進去,老人心裡就是覺得我們不要他們了,這種孤獨感是很強烈的。
現在說回我們7080後,我身邊沒結婚的還是不少,她們也都有了自己的打算,因為她們沒子女,也沒兄弟姐妹,她們就打算結伴去住養老院。
因為對於她們來講,等身邊親人都走了,也沒什麼可以牽掛,他們唯有朋友可以說說話,賣了房子找個養老院住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養老方式了。
而對於結婚有孩子的往往有個牽掛,就像現在我們的父母一樣,幫我們搭個手照顧孩子,等我們老了,也會為這事操心。
其實老人是喜歡熱鬧的,並不是因為老了就要清淨,進了養老院是最好身邊有個熟悉的人陪伴,不然真的會有「這世上真的沒人理我」的感覺。
這也是老人害怕進養老院,因為養老院通常很遠,讓子女來看一次不容易,那種等待就像剛進幼兒園等媽媽來接的小朋友一樣。
養老院不是家,而家的意義是親人在哪,哪裡就是家,因為沒有熟悉的人在身邊,再好的環境都沒有歸屬感。
三、養老院並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
我前些天也陪公婆爸媽出去玩,參觀了上海某處的養老院,那是我第一次去參觀養老院,顛覆了我以往對養老院的認知,可是我也明白那裡也不是普通工薪階層去得起的地方。
我在上海佘山拍的養老院的照片
那些稱之為養老項目,裡面的環境、設施沒話說,不管房間大小都是獨棟,每家門口還可以自己種點菜啊、花什麼的。而且裡面還有護理院,如果在裡面有點什麼小痛小病的,有專業的護理人員可以照看。
但是入住需要先支付200萬-600萬不等的購買房子的費用,根據住的年限和房子的大小來付這筆費用,不過這個錢並不是產權,只是居住權哦!就是付了錢才有資格住進去。
然後每個月再支付管理費5000元-15000元左右,水電煤和飯費是另外再算的。
這是佘山養老院裡的樣板房
想想這種費用,就看我父母現在的養老金他們是肯定住不起,看看是蠻好,但只限看看。
這些養老院其實越來越多,因為公立的養老院太少,老年人又那麼多,有些老人不想給兒女添麻煩就賣了房子住進去,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我老公的阿姨,也已經訂好養老院了,雖然沒我們看的這家貴,但也不算便宜,今年年底就打算入住。
其實她年紀並不大,也才60多歲,只是姨夫身體不是最好,她怕姨夫有什麼事她沒辦法,而養老院有護理院,可以先緊急處理,再加上她是跟自己要好的朋友一起住進去的,兩家就有個聊天玩伴了。
但是有一點的是還是他們家有這個條件,姨夫是大學教授,工資高,他們可以住,而普通的工人退休也就兩三千塊,怎麼可能住?
當然也有公立的養老院,可是那些規模不錯,價格實惠,設施全面的養老院基本要排隊,就像我公婆去參觀過那些他們心動的養老院,一個月4000塊/間,沒有那些亂七八糟費用的,他們的養老金完全可以承受的,可是登記後,養老院告知基本等到他們100歲也不一定住得上。
要知道我公公現在都已經77歲了,等到100歲就是還要等20多年!
所以說這個養老院也並不是你想住就住得進的,公立的床位少住不進,私立的價錢貴你住不起,這其實才是現實。
據一些分析師調侃,現在老的人沒有錢,有錢的人還沒有老。
結束語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董登新表示,在未來,以社區為依託的居家養老,應該是成本最低、也是大多數人可以受益的一種養老方式。
其實作為我們7080後,還是要身體好才是王道,不管以後是住養老院還是居家養老,身體一旦不能自理才是最麻煩的,在家連累孩子,去養老院還要被嫌棄,可自己又沒辦法照顧自己,最怕到時自己也做不了主。
所以不管有沒有孩子,我們在賺錢的同時,更不能忽視身體,身體好未來還可以自己做主,身體不好連做主都難。
還有對自己的養老保障也別只放在一個地方,就是所謂的每個口袋都放點錢,學學正規的理財,也別別人說什麼就聽什麼,不懂的千萬不要碰,不要想想有高回報就腦袋一熱,最後真的得不償失。
培養孩子沒錯,可也別忘了投資自己,投資自己的腦袋!
部分圖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