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東湖位於淮河右岸,六安霍邱縣城東部,東起羅家崗,向南經汪咀子、黃泊渡、胡家埠、孟集,然後向西越汲河至三流集,再向北經曹墩子、滕橋、茅橋、趙咀子至唐家衝。湖泊主要來水為汲河流域面積2200 km2,於三流集注入後,穿湖而過,自南向北流,至溜子口注入淮河。
1951年治淮工程中
將城東湖列為蓄洪區
設計蓄洪水位為25.5米
蓄洪總面積378平方公裡
相應總蓄洪量15.9億方
分別於1954年、1956年
1968年、1975年
1991年、2003年6次蓄洪
城東湖非汛期一般控制水位為20.0米,蓄水2.8億立方米,面積140平方公裡,具有蓄洪、灌溉、水產等功能,區內耕地28萬畝,現狀區內總人口6.69萬人,湖內盛產蝦蟹、銀魚,是安徽省重點發展養殖基地之一。
城東湖蓄洪區內建有撤退道路24條、總長141.4公裡,有主要排澇泵站18座,總裝機49臺套6600kw。2003年淮河流域災後重建項目批建了7 座保莊圩,其中霍邱縣3 座,分別是新湖、龍騰、胡姚保莊圩;裕安區4 座,分別是固鎮、佛庵、彭橋、陳圩保莊圩,7座保莊圩保護面積61.84km2,圩堤總長度69.16km,堤防級別均為4級,保護人口5.30萬人。
今年以來,全市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八成。6月10日入梅後我市出現了多次強降水過程,6月21日-22日全市大到暴雨,汲河流域平均面雨量達130毫米,城東湖水位上升至22米,湖區面積204平方公裡,蓄水6.25億方,由於此次降雨淮河水位不高,持續不長,沒有形成較大洪澇災害。
7月10日-15日淮河流域持續陰雨天氣,平均面雨量120毫米,淮河水位迅速上漲,7月13日17時淮河潤河集22.86米、高於城東湖水位,17時55分城東湖閘關閉,湖內形成「關門淹」,7月13日18時,城東湖水位20.68米,湖區面積160平方公裡,蓄水5.32億方。
特別是17日夜裡開始我市出現特大暴雨,17日19日20時,霍邱南部、葉集區、金裕兩區大部等地平均降雨超過300毫米,汲河流域上遊平均降雨超過400毫米。我市境內多條河流超保證水位。
7月20日12時24分淮河潤河集水位27.92米,超歷史最高0.1米,正陽關16時54分達26.75米,接近歷史最高水位,汲河流域降雨量及固鎮站水位均超過有水文資料以來極值,超過百年一遇。作為汲河入淮的唯一通道城東水位不斷上漲。7月18日23時36分,城東湖內水位22.28米,湖區面積213平方公裡,蓄水6.86億方。
7月20日2時30分,東湖閘淮河水位26.17米,城東湖水位23.16米,湖區面積243平方公裡,蓄水8.86億方。20日6時接省防指命令,20日11時前城東湖做好運用蓄洪準備工作,共轉移安置人口2.9萬人。
7月20日以來,淮河幹流陸續運用了蒙窪、南潤段、邱家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姜唐湖、董峰湖、荊山湖八處行蓄洪區,淮河水位逐漸緩落,防汛形勢總體可控。由於淮河持續高水位,城東湖內水無法排除,水位持續升高。
截至7月27日10時,城東湖水位到達25.27米距蓄洪最高水位僅低0.23米,蓄水15億方。(2003年城東湖開閘進洪時閘下水位26.85米,最高蓄水位25.3米,蓄水量15.12億方,進洪3.25億方)。湖區面積360平方公裡(54萬畝),比常年140平方公裡(21萬畝),擴大了220平方公裡(33萬畝,擴大157%),湖內周邊圩區、農田、村莊等被淹,共淹沒20餘萬畝農田,孟集鎮大城圩、黃衝內圩、黃衝外圩等58個圩口出現漫溢,面積約13.83萬畝。
雖然此次城東湖蓄洪區
沒有正式運用
但是城東湖有效攔蓄汲河來水
為淮河攔蓄消峰滯洪約12.2億方來水
有效保障了下遊淮北平原
兩淮煤礦、大中城市的安全
來源:霍邱發布、人民網-安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