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科院培育出兩個高產早稻新品種

2020-12-15 中國金華網

  「平均畝產591公斤,畝產最高的一塊達到762.6公斤!」

  7月20日下午,在婺城區蔣堂鎮種糧大戶盛桂有家的「金華市農科院早稻新品種金早239百畝示範方」,婺城區農技站農技人員把剛剛收割下來的所有稻穀進行過秤,報出了這樣的數字。

  「金早239」是市農科院去年品種審定獲得成功的早稻高產新品種,今年進入大面積示範推廣階段,蔣堂鎮示範方進行了收割機全田實割測產。

  新品種畝產超500公斤

  收割機全田實割測產是一種新的測定產量的方法,它的優點是更加貼近於農戶的種糧生產實際,更能保證產量數據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近期風調雨順,市農科院各塊示範方基地早稻成熟,於是進行了一系列收割機全田實割測產。7月20日在蔣堂鎮,19日在衢州,都取得不錯的數據。這些面積大於一畝的田塊,每一塊的畝產量都超過500公斤。

  畝產量超過500公斤是什麼概念呢?統計顯示,2015年浙江省早稻平均畝產387公斤;2016年浙江省早稻平均畝產426公斤;2017年浙江省早稻平均畝產407公斤;近三年平均畝產量為406.7公斤。也就是說,新品種在示範方裡的產量,比目前的全省平均畝產量高了100多公斤。

  市農科院的高級農藝師王孔儉說,新品種能夠獲得高產的原因,一方面是水稻品種本身的優勢;另一方面是農民栽培技術不斷提高;加上今年天氣好,使新品種的高產特性充分表現出來。

  早稻品種分成「常規早秈」和「雜交早秈」兩種。市農科院培育的「金早239」是常規早秈,而上周,該院的另外一個名為「株兩優831」的雜交早秈新品種則在武義縣測產,3塊示範田平均畝產672.63公斤,高產攻關示範田產量714.64公斤/畝。

  「株兩優831」是我市育成的第一個雜交早稻,2016年通過浙江省審定,是當年浙江省唯一通過審定的早稻品種。2017年,該品種江西引種成功。2014年省區試平均畝產537.3公斤。2015年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9.6公斤。2016年衢州龍遊百畝示範田經專家組現場抽樣測產,平均畝產達674.9公斤,高產田塊畝產達703.7公斤,創金衢稻區早稻畝產新紀錄。而今年7月16日在武義縣桐琴鎮趙宅村機插百畝示範方基地經武義縣農業局驗收,平均畝產達672.63公斤,最高田塊714.64公斤/畝,創該品種歷史新高。

  我市早稻育種達到全省先進水平

  作為常規早秈,「金早239」2017年通過浙江省審定,也是去年浙江省唯一通過審定的早稻品種。2018年6月下旬該品種已通過國家水稻品種初審,意味著明年早稻「金早239」除在浙江省推廣外,還將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省進行推廣種植。

  除了產量比較高,「金早239」還有一個優點是「比較好種」。

  它對肥力的要求不是特別高,這樣可以讓農民節約種地的成本;它的抗病性比較強,根據省農科院的鑑定結果,抗稻瘟病的能力是中抗。

  它的產量穩定性好。有些高產稻種,某些年份產量特別高,某些年份產量比較低,表現不夠穩定,而「金早239」則能夠獲得比較穩定的高產。

  它的廣適性特別好。「金早239」現已在別的省做了引種試驗,在長江中下遊五個省的十幾個試驗田都達到了相關的產量要求。

  此外,早稻主要作為儲備和加工用糧,除了產量以外,加工性也是重要的考察因素。「金早239」加工品質比較好,直鏈澱粉含量為26.4%,比較適合加工成米粉、味精等產品。

  當我們問到「為什麼要不停地研發新品種」時,王孔儉的回答是,這是現代農業生產的需求。

  王孔儉解釋說,一是因為水稻品種是有區域性的,同一個品種不可能所有地方都適合,需要根據各自的生態區域,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二是優良品種在生產上種植多年後會發生種性退化,所以需要不斷地選育新品種來代替已有的品種,相當於工業產品需要不斷的更新換代一樣;三是種植方式的變革,需要選育出新品種適宜新的栽培方式,比如一個種糧大戶承包了大量土地,那麼假如能夠同時種植早熟、中熟、晚熟的品種,就能更好地利用時間,達到人力物力的更佳配置。因此,我國一直非常重視農業新品種的研發。

  2016-2017年,連續兩年浙江省審定的早稻品種都是由金華市農科院獨家貢獻,這說明市農科院的早稻育種水平達到了全省先進水平。

  十年培育一個新品種

  從湖南農大畢業的王孔儉是市農科院第一個科班出身的碩士。來到金華以後,在早稻育種前輩的言傳身教下,他一頭撲進早稻新品種研發。

  「對於我們育種人來說,一個新品種的誕生是需要付出很多耐心的。需要單位提供的優質平臺,需要育種團隊各成員間的頭腦風暴,更需要在漫長的時間裡沉下心去做事。從剛開始配組到最後品種通過審定,需要10年左右時間。」王孔儉說。

  王孔儉說,「金早239」這個品種的雙親都來自我省的兄弟農科院所,綜合性狀表現並不是特別好。有的時候,並不是雙親都特別好才能配出好品種,突然的驚喜也會出現在兩個比較普通的雙親之間,只能說,生命是非常神奇的。金早239的母本為「杭06-08」,表現為分櫱力強;父本為「溫624」,表現為千粒重高、抗病性好,兩個品系通過雜交和人工定向選育,發生了「化學效應」,最終成為了高產穩產廣適的「金早239」。

  而在品種審定後,農技人員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他們要進行大面積的示範推廣,以取得農民的信任。示範推廣需要種子管理部門、農技推广部門、種子企業多方合力,在推廣中還要不斷總結配套的栽培技術、良種配良法等。正如王孔儉所言:「我們一直在路上。」

相關焦點

  • 厲害了,這兩個「金華創造」的早稻品種屢創畝產新高
    無限金華客戶端7月20日消息 金華廣電融媒體記者 葉晨慧連日來,金華市各地屢屢傳來早稻畝產創新高的消息。為何我市早稻能持續高產?品種突破是關鍵。由金華市農科院自主選育的兩個早秈稻新品種不光惠及金華本地的種糧大戶,在周邊地市區也備受種糧戶的青睞。在衢州市龍遊縣湖鎮鎮的水稻高產示範區,來自金華市農科院和衢州市農技推廣站的農業專家們正在對眼前的這片近5畝的早稻田進行測產。
  • 我市7個水稻新品種(不育系)通過審定
    11月12日,記者從市農科院獲悉,今年由該院自主選育的7個水稻新品種(不育系)通過湖北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單次通過審定數為我市歷年最高。今年,全省共有99個水稻品種(不育系)通過審定。此次我市通過的7個水稻新品種主要為早稻、中稻、抗旱稻、四特稻4大類,分別為優質雜交早稻「芯兩優9011」,具有高產特性,畝產比普通稻高50公斤;新品種雜交中稻「E兩優15」,具有抗病高產特性,對稻瘟病有很好的抗性;新品種「節優804」,具有節水抗旱特性,適合「望天收」的缺水田;另外4個晚秈稻系列組合「璽優447」「益9優447」和水稻三系不育系「璽A」「益9A」,為四特水稻新品種,具有特早熟、特高產
  • 為培育早熟早稻品種,他們一年要在寧波和海南種三季稻
    日前,由中國水稻研究所主辦的「浙江省常規早秈稻新品種選育」新品種展示現場會在我市舉行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由寧波市農科院自主培育的「甬秈」系列早熟早秈稻品種有特色,有創新,為浙江省早稻育種開闢了新路徑,為實現糧食增產增添了新動力。 盧方興今年早稻種植面積650畝,大多數早稻品種是「甬秈15」。 老盧告訴記者,「甬秈15」非常適合輕型栽培,抽穗早,熟期轉色好,年份間產量穩定。
  • 甜櫻桃、蝴蝶蘭新品種來了 山東省農科院首次拍賣24項農業科技成果
    屆時,山東省農科院將競拍24項科技成果,這些成果根據技術水平、賦能農業的影響力和意向競買方等方面綜合考慮篩選而出,包括農科院13家單位的24項品種和技術,涵蓋了作物、蔬菜、果樹、疫苗、農機、農藥等各領域。其中,作物品種4項,果蔬品種7項,中草藥品種1項,動物疫苗3項,專利技術及集成9項。
  • 新時代的奮鬥者| 海南省農科院嚴小微選育出12個水稻新品種
    省農科院嚴小微選育出12個水稻新品種,致力於海南野生稻保護  青春綻放田野間  汗水澆出稻花香3月9日,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水稻抗逆性育種及資源研究學科帶頭人、研究員嚴小微告訴記者,她做了23年水稻育種工作,選育了12個水稻新品。今年春耕時節,她們選育的特種水稻的秧苗已開始在海南「下田」。  對水稻品種進行選育和改良,是收穫高產優質水稻的基礎,是農民增收的保障。育種工作急不來,從篩選親本到培育新品種,再等一代代新品種成長至穩定,每一步都得經過氣候、病蟲害的考驗。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傅向東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歷時8年協作與攻關,研究發現並從現有水稻品種中獲得關鍵基因NGR5,有望培育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既為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理論基礎,也提供出具有育種利用價值的基因資源。
  • 上海農科院科研團隊培育節水抗旱稻及其新品種
    它既節約水———只需基本的生理用水,不必全生育期建立水層,每畝節水50%以上;又能粗放生長,免耕栽培、旱種旱管,在「望天田」裡也高產,畝產超過600公斤,產量毫不遜色於傳統水稻。  這些年,節水抗旱稻陸續在安徽、江西等地試種。
  • 安徽農科院水稻所培育「鐵桿」水稻
    筆者日前從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獲悉,由該所選育出的一種既高產又抗倒伏的雜交水稻新品種皖稻153,經過3年的大面積推廣,取得了平均畝產600公斤的優異成績,被農民譽為穩產高產的「鐵桿」水稻。目前我國許多水稻雜交品種雖然高產,但有遇大風不抗倒伏的缺點。大面積倒伏既影響稻子的產量和品質,又增加了機械化收割的費用。
  • 安徽省育出優質高產旱稻新品種
    選擇好的抗旱品種,在少水、缺水地區一樣能種出優質高產的水稻。省農科院水稻所日前在蚌埠舉辦節水稻綠旱639技術交流與培訓現場觀摩會,來自湖北、河南、江蘇以及省內的100多名農技人員、種植大戶對綠旱639的節水、高產、優質讚不絕口。    節水稻綠旱639是省農科院水稻所專家在綠旱1號的基礎上,從2010年開始自主選育的。
  • 育種專家的豐收故事谷 滿倉的背後,萌生著新品種的「密碼」
    作為山東農科院甘薯團隊學術帶頭人,王慶美帶領其他科研人員,培育出了優質鮮食型甘薯濟薯26等品種。濟薯26在2014年通過國家鑑定,2019年獲得植物新品種權,不僅口感好,產量也高。王慶美介紹,「該品種鮮薯一般畝產3000多公斤,最高畝產6000多公斤。」不僅如此,濟薯26還具有很強的抗逆能力,抗旱、耐鹽鹼、耐貧瘠。
  • 科技助力 讓秋糧顆粒歸倉——我省夏玉米新品種培育及應用項目取得...
    10月15日,在鶴壁市農科院高產玉米示範田,機收型玉米新品種進入成熟期,籽粒聯合收穫機轟隆駛過,一棵棵玉米被連根拔起,經過快速脫粒篩選,玉米籽粒傾瀉而出,甚是喜人。「這是我們剛剛通過省專家組審定的機收型玉米新品種浚單1668。你看這新收的玉米,籽粒收穫水分適宜、破損率低。」鶴壁市農科院副研究員張國合欣喜地說。
  • 上海市農科院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例如,市農科院作物所在油菜顯性、隱性核不育研究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培育形成了全國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高抗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品種「滬油雜1號」。如今,共有8個「滬油」系列雙低油菜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是農業部的主推品種,佔上海栽培油菜品種的95%以上,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累計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
  • 不用插秧 直接撒播 安徽育出優質高產旱稻新品種
    選擇好的抗旱品種,在少水、缺水地區一樣能種出優質高產的水稻。9月29日,省農科院水稻所在蚌埠市舉辦節水稻綠旱639技術交流與培訓現場觀摩會,來自湖北、河南、江蘇以及省內的100多名農技人員、種植大戶對綠旱639的節水、高產、優質讚不絕口。
  • 袁隆平水稻新品種為何早熟又高產?科學家挖掘出一個重要基因
    水稻如何能既早熟又高產?我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發現,一個名為Ef-cd的基因可將水稻成熟期提早7天至20天,不造成產量損失甚至具有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挖掘和利用該基因,將有力促進綠色超級稻品種培育的減肥增效需求。該研究成果8月27日在線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 一個新品種與黃淮稻米產業的復甦
    1997年,身為河南省農科院糧作所水稻研究室普通科研人員的尹海慶,和他的同事們一道,針對黃淮稻區水稻存在的問題,制定了一個看似普通但卻是難題的育種目標,即解決品種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以及抗病性差的問題,以自育的高產、抗病材料「鄭稻2號」為母本,以優質易脫粒材料「鄭稻5號」為父本,進行配組雜交。獲得的這個雜交組合,就成了「鄭稻18號」的第一粒種子。
  • 山東省農科院曬「十三五」成績單:百項成果與你我生活都有關
    11月23日上午,山東省農科院在濟南舉辦「十三五」百項農業科技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了該院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包括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其中8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
  • 中種集團優質、高效新品種德優4727創我省水稻高產新水平(組圖)
    水稻抗多種病蟲害、氮磷肥高效利用、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等多種綠色性狀開展種質創新和新品種培育技術育成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去年由中種綿陽公司獨家生產經營的雜交稻新品種,全國審定通過的德優4727創造了我省水稻高產新紀錄。
  • 「張雜谷」新品種DH2在甘肅敦煌試種成功
    近日,河北省科技廳在甘肅省敦煌市組織召開雜交穀子新品種試種觀摩暨創新團隊建設研討會。河北省科技廳副廳長陳衛濱、科技部農村司農業處主要負責同志,以及河北省農科院、山西省農科院、甘肅省農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單位有關專家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