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你的朋友圈變壞了嗎?以前都是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現在朋友圈裡什麼都有。那些曬包、曬美食、曬旅行,還有一些被自行車撞到的人,應該馬上發朋友圈。但有些人很少發朋友圈。
你怎麼不發朋友圈啊?這樣的人,應該活得很糟糕!真相就在眼前。
朋友告訴我,他的同事小A是一個從不發朋友圈、常年不更新狀態的人。讓人覺得他已經人間蒸發了。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很忙,除了日常的工作,周末他會選擇呆在家裡看書,或者去健身。閒暇時,他會和好朋友一起大吃一頓,他說自己一直在完善自己的人生,加速自己的成長。
的確,因為他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所以獲得了很多證書,在工作中得到了提升和提高。而這種忙碌,真的比天天發朋友圈更有意思。
小A不發朋友圈,但現實生活中不乏朋友。小A的同事打開他們的微信,幾千個好友名單,大部分都是陌生人,真正的朋友很少,不禁感到慚愧。
知乎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那些從來不發好友的人是什麼心態?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低調,在朋友圈裡私底下發給自己關心的人。你以為高調秀恩愛更有面子,其實低調甜蜜玩得更高級!
喜歡發朋友圈的人,他們的目的是什麼?
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都很清楚,我想在我的世界裡過我喜歡的生活,我只想過得舒服。現實中,頻繁發朋友圈的大多是演員,他們用鮮花裝扮自己,讓別人羨慕,但卻不是真正的自己。
旅行要發朋友圈,旅行不是最終目的。吃大餐、發朋友圈,享受美食並不是最終目的。甚至在看書的時候,有些人喜歡發朋友圈炫耀自己的博學多才,卻只發了一個書皮,最後看了一兩頁。
那些在朋友圈互動頻繁的人,很少在現實中交流。但那些幾乎不聊微信的朋友,在現實中總會混在一起。退一步說,網絡方便了生活、娛樂了生活,卻充斥著各種虛假和做作,金錢和地位隨處可見,充滿了虛榮和傲慢。
經常有人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感受,直言"承受這個年齡的壓力不應該",直言"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負面情緒滿滿。然後就會有很多評論,什麼不能過,什麼必須要強等等。
而那些從不發朋友圈的人,面對壓力選擇自我消化。他們用自己的方法去突破生活中的難題,而不是怨天尤人,各種安慰。可見,不發朋友圈的人似乎比經常發朋友圈的人更獨立。這是一個王國。不喜歡送朋友的人往往比經常送朋友的人更自信。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把包掛出來?為什麼這麼多人想曬值?
不只是炫耀,而是希望獲得認同感,當你缺乏自信的時候,就會拼命尋求認同感。越自信的人越有定力,不需要靠外界的評價來證明自己,自然也不需要每天生活在朋友圈裡。
不喜歡送朋友的人往往比經常送朋友的人更成熟。經常在朋友圈裡發信息的大多是女生和男生,他們每天都會搶到很多空閒時間,所以比較活躍。
常年不發朋友圈的人,似乎已經"看不起一切",覺得自己在網上很幼稚、很矯情、很浪費時間。
是啊,到了一定年齡,我就不喜歡玩了。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完全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到了一定年齡,就沒有表達的欲望了。既不發朋友圈,又不喜歡無用的社交,空閒時間多了,不如安靜地看會兒書,陪陪家人。
有的人在朋友圈裡幸福甜蜜,但現實生活卻糟糕透頂,有的人從不在朋友圈展示自己,但現實生活卻過得舒舒服服。
正如蔡康永所說,我們要恭喜那些不在朋友圈發帖,而把大部分精力用來處理現實生活的人,恭喜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生而為人,我們都需要生活,生活就是24小時真正的忙碌,不是像發朋友圈那樣吃飯,天天桑拿啊!
朋友圈存在的真正意義是記錄生活,而不是記錄人生。
不發朋友圈,遠離網絡喧囂,腳踏實地活在當下,這才是最值得推崇的!甚至可以想像,那些常年不發朋友圈的人,整天忙忙碌碌,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以至於不屑於把時間浪費在發朋友圈上。幾年後,他們回來了,仿佛天神的秀髮,驚豔四座。
那些經常發朋友圈的人,還在為生活瑣事斤斤計較。所以,減少在朋友圈裡毫無營養的分享,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在朋友圈表達自己並沒有錯,錯的是人們對虛擬的網絡形成依戀,試圖通過朋友圈尋找快感和樂趣。不如多留一點成長的時間,多陪陪家人。從不依賴朋友圈的人,才是真正的自我表達,活得踏實、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