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務印書館慶百年 已成香港出版及文化行業領頭羊

2020-12-03 人民網

  本報香港10月22日電 (記者尹世昌)香港商務印書館今天慶祝成立100周年,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主持儀式。商務印書館1914年在香港設分館,以「昌明教育」為文化使命,從經營門市、開辦印刷廠到編輯出版圖書,紮根香港已經整整一個世紀,成為香港出版及文化行業領頭羊。

  商務印書館(香港)公司董事長文宏武說,百年香港商務,經歷了時代變遷,發展中也曾遇到不少曲折、艱辛,但始終抱持四個堅持:一是堅持根植香港;二是堅持以文化為本;三是堅持不斷創新;四是堅持培育和傳承優秀企業文化,得以匯集賢才,成長壯大。香港商務將繼續傳承商務印書館的優良傳統和文化理念,為繁榮香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做出新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23日 12 版)

相關焦點

  • 香港商務印書館舉行110周年館慶 董建華出席
    新華網香港10月22日電 (記者張雅詩 劉志傑)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2日在此間舉行110周年館慶酒會,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出席並擔任主禮嘉賓。  香港商務印書館董事長陳萬雄表示,雖然商務印書館只是一個文化企業,但其百多年來對近代中國文化教育的貢獻、影響之深廣,已垂史冊;其百年曆程,屢僕屢起,也是中國近現代化過程的一面鏡子。  商務印書館成立於1897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現代出版機構。
  • 香港商務印書館成立百年:植根香港 昌明教育
    「香港開埠才100多年,有100年歷史的企業不多見,香港商務印書館便是其中之一。」在香港商務百年慶典酒會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李焯芬如此評價道。  「100年來的香港商務印書館隨著歷史時勢,時有起伏。但總能挫而不折,愈挫愈勇。最難能可貴的是,不管逆順,香港商務印書館仍堅守創業者和先賢的『昌明教育』為最高目標。」
  • 商務印書館香港百年:承啟迪民智 倡昌明教育
    新華網香港7月20日電(記者牛琪)人潮如織的2014年香港書展上,「書香人情——香港書業世紀回眸」展覽吸引了諸多目光。歷史照片、印刷技術變遷、新舊書刊對比……在這個勾勒出香港書業百年發展脈絡的回顧中,商務印書館恰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不管在老上海,還是現在的香港,100年來商務印書館一直秉承了『啟迪民智、昌明教育』的宗旨。」
  • 中國百年商務印書館迎來一百一十周年館慶
    他,就是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楊德炎。   在商務印書館一百一十周年的今天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第一家現代出版機構,一八九七年二月十一日成立於上海,秉承「昌明教育,開啟樹智」之宗旨,是中國唯一一家橫跨三個世紀的出版社。  一百餘年來,商務印書館共出版圖書近四萬種,為昌明教育、傳播文化、介紹新知作出了卓越貢獻,與北京大學一起,被並稱為「中國近代文化的雙子星座」。歷史上延攬了蔡元培、張元濟、高鳳岐、夏曾佑等名人。
  • 香港商務印書館成立100周年,兩任特首出席誌慶酒會
    1914年,商務印書館在香港成立分支。              據新華網香港10月22日消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2日舉行「香港商務印書館100周年誌慶酒會」,回顧百年來成績與經驗的同時,也為新時期發展作出規劃。
  • 香港商務印書館在深開設內地首家書店
    羊城晚報訊 記者王俊報導:7月19日,由香港百年文化品牌香港商務印書館在內地開設的首家書店——本來書店,在深圳福田深業上城小鎮正式亮相。作為香港商務印書館全資子公司,本來書店致力於成為聯通深港文化的平臺,將香港商務印書館、聯合出版集團的作者與知名文化人帶到深圳,豐富深圳市民文化生活,加強兩地文化發展與交融。
  • 商務印書館 穿越百年的文化符號
    核心閱讀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現代出版機構之一,在其1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積極面對各類機遇與挑戰,做好文化整理,探索出版創新,承擔社會責任,用百年耕耘擦亮金字招牌。
  • 【商務印書館】香港規模最大的書店連鎖系統
    名字: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店)地址: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
  • 商務印書館出版新版《徐志摩全集》
    近日,新版《徐志摩全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也是該書目前問世的版本中最完整的一套。在新書發布會現場,該套叢書的編者韓石山從陸小曼編纂的最早一版《志摩全集》談起,為讀者介紹了這八十多年間、不同版本的《徐志摩全集》背後的故事。
  • 徐志摩逝世88周年 | 商務印書館出版最新《徐志摩全集》
    1936年,當胡適得知陸小曼已將《志摩全集》編好後,便向她提議將《志摩全集》交給商務印書館出版。當時的商務印書館總編輯王雲五欣然應許,並與陸小曼談妥了稿酬、籤訂了合同。但《志摩全集》的出版工作終因時局動蕩而未能在當時順利進行下去。 徐志摩與陸小曼在過去近百年的時間裡,徐志摩全集和補遺文集分別在大陸和港臺地區有不同版本出版。
  • 錢穆與商務印書館
    而後參加古詩辨、著《國史大綱》、創辦香港新亞書院、提倡新儒學運動、著《朱子新學案》,以中國士傳統的通儒與《春秋》家的角色參與著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的進程。一部新作《通儒與春秋家——錢穆與中國文化通論》即將在商務印書館付梓出版,回眸錢穆先生一生的學術足跡,不難發現著作等身的他曾經與商務印書館結下不解的淵源。或許正是當年張元濟先生不遺餘力地提攜人才,或許就是那張百元商務書券成就了日後一代學術宗師錢穆。
  • 劉奇葆會見香港商務印書館高管訪問團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查文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18日在京會見香港商務印書館高管訪問團一行。    劉奇葆祝賀香港商務印書館創辦100周年,他希望香港商務印書館始終高舉愛國愛港旗幟,堅持植根香港、文化為本、創新發展,積極弘揚中華文化、傳播主流價值,實現香港發展、海外拓展、宏圖大展,為維護香港繁榮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香港商務印書館負責人表示,將切實履行文化使命,立足香港做大做強,發揮好文化主陣地作用。
  • 徐志摩逝世88周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最新《徐志摩全集》
    1936年,當胡適得知陸小曼已將《志摩全集》編好後,便向她提議將《志摩全集》交給商務印書館出版。當時的商務印書館總編輯王雲五欣然應許,並與陸小曼談妥了稿酬、籤訂了合同。但《志摩全集》的出版工作終因時局動蕩而未能在當時順利進行下去。在過去近百年的時間裡,徐志摩全集和補遺文集分別在大陸和港臺地區有不同版本出版。
  • 商務印書館: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引擎
    他們自覺地接受時代的提醒,有一種文化自信和底氣,中西平衡,是舊學新知的平衡和完美結合。商務印書館,不只是一家出版社。  低調的理想主義者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說,做出版若不賺錢必定是短命的。歷史上的商務印書館首先是個成功的現代企業,既堅守自家立場,又身段柔軟,隨時準備吸納人才和新鮮思路,其經營理念、組織架構以及管理方式均讓人嘆為觀止。
  • 商務印書館 穿越百年的文化符號(講述·老字號新生態)
    核心閱讀商務印書館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現代出版機構之一,在其1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積極面對各類機遇與挑戰,做好文化整理,探索出版創新,承擔社會責任,用百年耕耘擦亮金字招牌。於殿利說:「一代有一代之學問,商務印書館的學術出版,也應該與歷史發展『同頻共振』。」和歷史「共振」,《辭源》就是一例。面對外來侵略,1915年,《辭源》第一版出版。蔡元培評價說,《辭源》的出版是「保種」行為——保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留住文化的根。參與《辭源》第二版編纂的許振生,已年逾七旬。
  • 香港商務印書館開首家澳門分館
    本報訊香港商務印書館日前宣布,正式將業務拓展至澳門,於3月4日開設首間商務印書館澳門分館,為澳門讀者建立世界性書架,提供優質中外圖書及文化服務。  香港商務印書館目前於香港共有20間分店,遍布港九新界,而首間澳門分館則設於澳門半島中部大堂區水坑尾街,位處當地交通樞紐,期望新店可成為澳門重要文化地標之一。
  • 日軍炸毀商務印書館,用意何在?
    日本人早就知道,商務印書館是當時中國文化的大本營。他們說,炸毀閘北幾條街要不了多久就可以恢復,而只有炸毀商務印書館這樣的機構,斬斷中華文化根脈,中國才會沒有復興之日。 這場日軍精心策劃的轟炸,給商務印書館留下的是大片廢墟,是生活無著落的三千六百多名總廠職工,更是瀕臨絕境的出版事業。
  • 永存在出版人心中的暖色——出版界隆重紀念商務印書館第二個百年...
    在他44年的職業生涯中,在商務印書館先後服務32年,擔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12年。其主要成就,在於經營商務印書館的12年對商務印書館的發展與中國出版事業的繁榮做出的傑出貢獻。他堅守商務出版傳統,勇於開拓新的出版領域。他訂立了定期修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源》等品牌工具書的制度,持續擴容「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維護和鞏固了商務印書館「工具書王國」和「學術出版重鎮」的文化地位。
  • 出版論壇第99期 | 於殿利:商務印書館與中國現代文化的興起
    在本講中,於殿利老師從商務印書館以增資擴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講起,敘述了商務印書館的出版活動與我國現代文化的密切聯繫,向聽眾全方位展示了商務這一中國現代文化發展中的時代縮影。而企業組織是現代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企業制度上,商務印書館開國內企業的重要先河。 商務的創始人中,夏瑞芳和鮑鹹恩、鮑鹹昌兄弟都是在清心書院的同學。鮑氏是浙江寧波人,其父開了一個美國基督教印聖經的印刷所,後來遷到上海取名「美華印書館」。夏瑞芳和鮑氏兄弟一邊上學一邊在美華印書館打工。夏瑞芳18歲時到北華捷報館,很快成了上海排字工人的領袖。
  •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管家」眼中的百年擔當
    「商務印書館」,一個承載了幾代中國人成長記憶的地方,在走過120多年的歷史之後,站在一個新時代的新起點上,正在開啟新的篇章。   使命文化和擔當精神   一提起商務印書館,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從小伴隨到大的《新華字典》。這本從出版至今已歷經十一次修訂的字典早已成為了幾代國人的成長記憶,承載著民族的共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