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徐歐露

9月27日,農民操作機械在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鹽鹼地水稻基地收穫水稻 徐欽攝 / 本刊 雜交水稻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雜交水稻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也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具備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解決了地球上數十億人口的飯碗問題,對世界糧食安全和良種技術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將來,中國雜交水稻必將不斷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問題尋找新出路。可以說中國雜交水稻是中國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標誌性成就。 ◇從改革開放初期至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7%提高到59.2%,這些貢獻正讓更多的土地發揮出巨大的潛力,最終轉化為大地上的生產力和碗裡的糧食 ◇中國成功讓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吃得飽吃得好的同時,還為全世界提供了解決糧食短缺的中國技術 2020年11月2日上午,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年屆九旬的袁隆平透過大屏幕,盯著200公裡外的稻田。氛圍有些緊張。他等待的是一場考試的結果,考生是水稻,分數是畝產。 「剛接到現場電話,我的信心,從九成五上升到九成八了。」通過視頻連線了解到現場情況後,這位雜交水稻之父說道。 中午,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宣布測產結果——平均畝產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測得這個基地的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超世界紀錄。 這次測產的晚稻,是屬於雜交水稻最新攻關技術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在經歷今年罕見的低溫寡照天氣後,這位「尖子生」表現依然較穩定。 「非常滿意!」幾天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袁隆平時,他還很興奮,「第三代雜交稻又是新的突破,平均畝產比現有的高產雜交稻增產10%~20%。」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彭超認為,第三代雜交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創紀錄,是生產力提高的主要衡量標誌,真正落實了藏糧於「技」,也實現了藏糧於「地」的戰略目標。 中國養活中國 21世紀誰將養活中國? 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布朗提出的疑問。當時的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新中國成立前的歷代政府都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未來,以全球的糧食生產也難以滿足中國巨大的需求。 近30年後的2020年,當由聯合國糧農組織等聯合編寫的最新版《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預測,全球範圍內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2020年飢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時,中國繼夏糧、早稻豐收之後,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預計有望增加。 這一年,我國穀物自給率超過95%,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的209公斤增長了126%,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豐收的背後,水稻以約佔糧食總面積25%的播種面積,貢獻了近32%的產量。其中50%左右是雜交水稻。 作為我國第一大口糧品種、全國超65%人口的主食,保飯碗,首先保大米。「提高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對保證糧食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袁隆平說。 面對布朗的質疑,這位雜交水稻之父的回應是:「(布朗)低估了科學、科技進步對提高糧食產量的巨大潛力。」他認為,通過科技進步,可以大幅度提高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 中國早就是這樣做的。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我國攻克、推廣水稻矮化育種技術使稻穀產量增加20%~30%,給水稻生產帶來第一次突破性飛躍。隨後雜交水稻的出現,正式按下增產的加速鍵—— 上世紀70年代,袁隆平團隊在海南島發現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通過全國大協作,將三系法雜交水稻配套成功,被稱為「第二次綠色革命」,平均畝產在矮化育種的基礎上增產20%。 上世紀90年代,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平均畝產又增5%-10%。 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從第一期到第四期,示範田每次都比上期平均畝產提高10%以上。 正在測產的第三代雜交稻,平均畝產比現有高產雜交稻再增10%-20%…… 2019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到2017年,我國稻穀每公頃產量已達6916.9公斤,較1996年增長11.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0.1%。 多出來的50.1%,幫這個曾為吃飽肚子愁了千年的東方古國,養活了數億人——近年來,我國大面積推廣應用優良品種,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達到1700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總面積50%以上;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以上,每年增產的糧食可養活7000萬人,相當於兩個黑龍江省。 美國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認為,雜交水稻是中國人戰勝飢餓的重要方法。「袁隆平為中國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這樣也降低了人口增長率。隨著農業科學的發展,飢餓的威脅正在退卻,他正在引導我們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 不斷刷新世界紀錄 中國有句古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斯瓦米納森博士看來,這句話也可以改一改,變成「上有天堂,下有長沙」——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長沙,這位國際水稻研究所原所長認為,那是各國雜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聖地。 上世紀六十年代,從這裡走出的袁隆平科研團隊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中國已經實現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同時,我國全面建立起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深入推進水稻國家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在雜交水稻前沿不斷創新。 1973年,在各國普遍認為自花授粉的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的情況下,袁隆平帶領研究組成功實現雜交水稻三系配套,育成具有根系發達、穗大粒多等優點的強優勢雜交水稻。世界首次。 1976年,雜交水稻迅速擴大到208萬畝,並在全國範圍開始大面積應用於生產。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在生產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大面積推廣。中國獨創。 1996年開始實施的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在基礎理論和品種選育方面都取得較大進展。分別於2000、2004、2011、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畝產700、800、900、1000公斤的「四連跳」。隨後,超級雜交稻最高單產突破每公頃18噸,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2002年,中國水稻(秈稻)基因組「精細圖」正式完成,標誌著我國水稻基因組研究正式進入世界前列,隨後鑑定並克隆出控制水稻農藝性狀的一系列關鍵基因。 近年來,我國育種技術推陳出新,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融合不斷加深。如2018年,由我國科學家李家洋、韓斌、錢前、王永紅、黃學輝為代表的研究團隊,歷時逾20年合作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項技術將極大推動作物傳統育種向高效、精準、定向的分子設計育種轉變。 2019年10月,兼有三系不育系育性穩定和兩系不育系配組自由等優點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首次公開測產,畝產達1046.3公斤,表現出株型優良、莖稈粗壯、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籽粒充實飽滿、不早衰等特性。又是世界領先…… 中科院院士李家洋認為,中國水稻育種技術的發展同時反映出我國科技發展軌跡。「早年間我們的水稻研究跟著別人走,慢慢地並駕齊驅,到現在各個方面正逐漸形成引領。」 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7%提高到2019年的59.2%。這些技術正讓更多的土地發揮出應有的潛力,最終轉化為大地上的生產力和碗裡的糧食。 今年4月,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表示,農業科技對豐富中國人的「米袋子」「菜籃子」作出了歷史性貢獻。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取得歷史性的「十六連豐」,總產量增加了54%,單產提高對總產增長的貢獻達到66%。 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還成為中國農業走出去的急先鋒。 上世紀80年代,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轉讓給美國。此後,中美間的雜交水稻技術合作持續至今。有學者研究中國海關資料庫後指出,種用稻穀是中國具有競爭優勢的農作物種子,已成為大田作物種子中出口最多的產品。 隨著中國水稻研究連續取得突破性進展,2017年2月,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植物》雜誌發表文章稱,中國的植物生物學研究已經確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別是水稻生物學、遺傳學和群體基因組學研究已經引領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學研究,可謂「中國的復興」。 「中國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8月,馬達加斯加農牧漁業部植保司司長薩乎裡一行專程來到湖南長沙,為袁隆平帶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張面值2萬阿里亞裡的新版馬達加斯加幣。上面印著一束雜交水稻。 薩乎裡向袁隆平介紹道,水稻是馬達加斯加人民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中國的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馬達加斯加人民基本已經擺脫了飢餓。「為了感謝您,我們特地選擇水稻作新版貨幣圖案」。 這個位於非洲大陸以東、八成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的島國,氣候適宜水稻生長,但水稻產量一直不高,近200萬人面臨饑荒威脅,每年需要進口大米四十萬噸。 在2006年的中非合作論壇上,我國承諾在非洲建立10個有特色的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湖南省農科院援建的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示範中心是其中之一。 十幾年過去,雜交水稻在當地已累計推廣種植四萬公頃,平均單產從原來的每公頃3噸左右,提升到現在的每公頃7.5噸。這個以稻田、稻穗入國徽的國家,靠雜交水稻,即將終結進口大米的歷史。 當年布朗關於中國糧食危機的預言非但沒有發生,在成功讓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吃得飽吃得好的同時,中國還為全世界提供了解決糧食短缺的中國技術。 上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袁隆平被聘為首席顧問。到2016年底,已有100多個國家的4000多名研究人員、農業技術人員和官員到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接受了雜交水稻技術培訓。 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奈及利亞的丘陵河谷地帶……雜交水稻已經推廣種植和引進試種到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美洲的美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當地引進的中國雜交水稻就較美國原有高產常規水稻良種產量高出165.4%至180.3%,美國人驚呼其為「東方魔稻」。 東南亞的印尼,雜交水稻產量高出當地品種一倍多,被當地農民親切地稱為「隆平稻」。 非洲的奈及利亞,中國種子使當地水稻產量提高近3倍。在大米幾乎完全靠進口的賴比瑞亞,吃大米原本只能是打牙祭,中國培訓班開班後,當地人說自己可以天天打牙祭了。 特別是在《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將使全球糧食體系的脆弱性凸顯的情況下,雜交水稻在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中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顯得尤為珍貴。袁隆平說:「全世界有一億五千萬公頃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有七千五百萬公頃稻田種上雜交稻,按每公頃增產兩噸算,就可以增產一億五千萬噸糧食,可以多養活四到五億人口。」 2010年,時任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總幹事喬塞特·希蘭撰文寫道:「當我在世界各地訪問時,人們問我為什麼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們這一代消除飢餓——這確實是我深信不疑的,中國就是我的回答。」 拓寬糧食生產的戰略空間 糧食連年豐收,並不等於可以高枕無憂。 「從中長期看,中國的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中國的糧食安全》寫道。而今年,糧食安全被同時寫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和十四五規劃建議。 在袁隆平看來,我國人口在增加,同時耕地在逐年減少,面對這種人增地減的嚴峻形勢,通過科技進步才能守好糧食安全這道關。 「現在有一種聲音說,追求高產已經過時了,應該重質不重量,這可能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俊說,「量」是基礎,我們只有儲備了超高產技術,才能備不時之需。 他指出,目前科學家們所做的提高種子質量、降低種子成本、研究鹽鹼地種植水稻等一系列研究,實際上都是在拓寬糧食生產的戰略空間。 這樣的探索,正在良種、良法、良田、良態上齊頭並進。 例如,我國雜交水稻研究正與現代遺傳工程技術加速結合。11月測產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的晚稻品種,之所以在極端天氣的不利條件下還能表現優秀,就是其藉助相關技術具備了更好的抗病、抗寒、抗倒等特質。 例如,近年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唐文幫及其研發團隊經過10餘年研究,實現了雜交水稻輕簡機械化制種,在降低雜交稻種子生產成本、促進產業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2018年,專家評定,兩系雜交稻品種「悅兩優2646」和三系雜交稻「泰優農39」的米質均達到國標一等,填補了雜交稻沒有國標一等米的空白。 「雜交水稻研究的發展,將進一步提高新品種的雜種優勢利用水平,從而提高產量,並且稻米品質、綜合抗性、肥料利用率等將進一步提高。這將降低生產成本,顯著提高種田效益。」吳俊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拓寬糧食生產的戰略空間另一層含義在於,在現有的18億畝耕地外要面積。吳俊說,比如我國有15億畝荒蕪的鹽鹼地,其中約2億畝具備種植海水稻的條件,是國家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 就在今年10月,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平均畝產達802.9公斤,創下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按照規劃,今年全國「海水稻」的推廣面積擴大至10萬畝。袁隆平說,明年準備發展到100萬畝。 有業內專家認為,將雜交「海水稻」研究作為未來雜交水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不僅可以提高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而且能解決越南、孟加拉國家等國海水入侵造成稻穀失收的問題。 「我們現在有兩張王牌,一張王牌是超優千號(第五期超級雜交稻),還有一張王牌,就是第三代雜交稻。」袁隆平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他說他現在有兩個目標:一個是這兩張王牌發展到一億畝,按照每畝增產最低100公斤來算,可以增產100億公斤。另一個目標是,「海水稻」發展到一億畝,按照每畝增產300公斤算,可以增產300億公斤糧食。 什麼概念?「100億公斤糧食可以多養活4000萬人口,相當一個山西省的人口。300億公斤是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可以多養活1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