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首先祝大家端午節安康,千萬不要對人說端午節快樂,這個是不禮貌的哦!【原因見下文】端午節與吃粽子、屈原、賽龍舟這些詞會聯繫到一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幾個節日之一。今天古今中外奇談與大家聊一聊端午節代表性人物----屈原。
問題1、屈原到底姓什麼?
問到這個,估計會有很多人說,「屈原!屈原!肯定姓屈唄!」屈原要委屈死了,付出生命代價為你們爭取一個假期,沒想到很多人並不知道他姓什麼。
其實屈原並不是姓屈,那只是他的氏。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中記載:「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意思是屈原的姓是楚國的國姓,和國君一樣,而當時楚國的國君姓羋。沒錯!就是羋月傳的羋。
屈原的姓氏名字分別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古時候,姓是族號,而氏是作為姓的分支。
問題2、普遍認為端午節是紀念屈原而來,那麼屈原有吃過粽子麼?
民間流傳最多的一個關於端午節的版本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忠臣屈原,鬱郁不得志,被放逐。在五月初五這天聽聞秦軍破了楚國都城,屈原非常痛心,抱石投入汨羅江中。老百姓為了不讓屈原的屍身遭到魚蝦啄食,於是想了個辦法,紛紛將粽子投到江中餵食魚蝦。之後,漸漸的端午節、粽子和屈原聯繫到了一起。
但是事實上端午節、粽子和屈原一開始並沒有多大關係,端午節不是紀念屈原而創立的。其實端午節在屈原之前就已經存在,粽子也很早就存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粽子在古代叫角黍,而在西晉周處《風土記》和東晉範汪《祠制》都均有記載仲夏和端午吃角黍的習慣。而黍是我們古代五穀之一,在《詩經》中有關於「豐年多黍」的記錄,黍也是仲夏時期天子祭祀的重要祭品。黍在農業中的地位慢慢被大米所取代,之後粽子都變成由糯米做成。而做成粽子的形狀,比較像牛角,所以粽子應該最早出現於祭祀活動中。
而粽子一詞,在許慎《說文解字》中有出現,比屈原去世早400年。
而端午節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這個比屈原更加古老,比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等都要早很多。所以這些人物與端午節的傳說都是經過加工流傳,所以屈原是吃過粽子的,就是不知道是喜歡甜的還是鹹的。
問題3、屈原與端午節一說起源於哪裡
其實在屈原所在的楚國,在之後經過秦、漢、三國時期都沒有關於屈原與粽子、端午的說法。一直到南朝梁吳均所著志怪故事《續齊諧記》中所寫故事: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自盡,老百姓為紀念屈原,用粽子投到江中祭祀屈原,每年如此。在東漢年間,有個長沙人碰到一個自稱屈原的人,對他說:「你們每年給我投筒粽,但是都被水中蛟龍吃了,下次祭祀用菰葉把粽子包住,再用五彩線綁住,蛟龍就怕這兩樣東西。」之後老百姓便開始用菰葉包粽子了!
問題4、為何不能說端午快樂
因為端午不管是紀念屈原、伍子胥、介子推、還是曹娥,都是悲劇的故事,所以在這一天人們都是祈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