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崛起,讓在通信領域橫行幾十年的美國首次嘗到落敗的滋味。美國之所以不講武德的實施晶片禁令,一方面是忌憚中國圍繞5G主導權建立起來的智能生態圈,包括、自動駕駛,雲端服務、物聯網、遠程醫療服務、智慧城市等等,另一方面,則由於晶片製造是中國的薄弱環節,斷供晶片能有效地取得打擊成果。
事實也的確如此,製造高端晶片必須要用到EUV光刻機,全球能生產EUV光刻機的只有荷蘭的ASML,但其產線卻用到了大量的美國零件和技術,這也是美國對華為等國產企業實施晶片禁令的底氣所在。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美國擅自修改晶片規則,無異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據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統計,美國的出口限制政策讓其本土科技企業損失慘重,保守估計達到了11000億。另一方面則是含美科技的非美企業,臺積電、聯發科等代工巨頭,由於失去華為的訂單,業績報表相當難看,在提交供貨申請的同時,都在布局「去美化」的生產線。
晶片禁令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影響,是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進口市場,去年總進口值高達3400億,佔全球比例的60%,沒有企業想放棄中國市場這塊巨大的奶酪。
為了突破技術壟斷,讓中國科技更好的發展,中科院宣布將光刻等卡脖子技術列為緊急的科研任務清單,國內半導體企業也積極展開光刻技術的破冰。
有消息稱,中國財團已與日本的尼康和佳能建立了合作,中國出錢,日本提供技術,一起研發EUV光刻技術,要製造,日本的尼康曾經是光刻領域的霸主,即便如今不如ASML,但核心關鍵技術依然能給我們提供很大的助力。
這是ASML最不願意看到的,因為一旦我國實現了光刻自主,那麼它的唯一性和必須性優勢就蕩然無存了,再想踏足中國市場,更是難上加難。
為此,ASML繼進博會上示好中國市場之後,再次表態期待與中國達成合作,並且已經在開發繞開美國技術的新型光刻機,NA EUV光刻機,預計2023年可以實現量產。
這意味著中國科技企業只需再堅持兩三年,就可以進口到高端光刻機。那麼中科院這麼久以來針對光刻技術的努力豈不是白費了嗎 ?
答案很明顯,努力是不可能白費的。
值得強調的是,晶片問題亟待解決,兩三年的時間,華為等不起,中國科技企業更等不起。
中科院近期滿負荷研發光刻技術的同時,相繼完成了20比特量子晶片和8英寸石墨烯晶圓開發。不管是碳基晶片或是量子晶片,其性能都遠超卡我們脖子的矽基晶片。
在矽基晶片即將達到物理極限之時,碳基晶片和量子晶片的應用勢在必行,即便製造方面對光刻機沒有那麼高的要求標準,但對於志在建立完整科技生態鏈的中國而言,光刻技術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