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清代康熙時期瓷器概述:瓷器數據較豐富

2020-12-04 搜狐網

  景德鎮清代康熙時期無論御窯,還是民窯均取得了新的成就。明王朝滅亡後,清王朝接收了明代御窯。清初朝廷曾多次命御窯廠燒造瓷器,如現在在北京雍和宮佛座前之青花雲龍紋香爐上以青料楷書「順治八年江西監察奉敕敬造」。再如,順治十一年景德鎮奉旨造龍缸(未成),順治十六年又奉旨造欄板(亦未成),康熙十年又奉命造 祭器等。1至康熙「十九年九月奉旨燒造御器,差廣儲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嬉、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筆帖式 車爾德於二十年二月駐廠督造」。2標誌著御窯廠制度正式恢復,御窯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民窯延續了明代晚期以來的發展勢頭,產量、質量均有了明顯的提高,特別是康熙中晚期。

  景德鎮清代康熙時期瓷器數據比較豐富,一是傳世品數量比較多,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 上海博物館等博物院、館;二是水域沉船遺址出水了一批,如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碗礁一號沉船遺址等;三是城 址、墓葬出土了一些,如明清都城遺址等;四是個人收藏了一些。這四方面的數據合起來,數量是很可觀的。現將 康熙時期御窯、民窯瓷器分別概述如下。

  御窯瓷器

  御窯瓷器做工精細,質量高,代表了康熙時期瓷器的最好水平。御窯瓷器品種很多,大體可以分為釉下彩、釉 上彩、單色釉瓷器三大類。

  1、釉下彩瓷器

  釉下彩瓷器主要有青花、釉裡紅、青花釉裡紅瓷器三種,以青花瓷器為多。

  青花瓷器是以鈷料在未經素燒的坯體表面繪畫花紋,之後施一層透明釉,放入窯爐中以高溫一次燒成,釉下便 呈現出藍色花紋的瓷器。青花瓷器出現於唐代鞏縣窯4。元代尤其元代晚期批量生產,製作工藝成熟;明清時期成為 了瓷器生產的主流產品。5青花瓷器也是所見康熙時期數量最多的產品,器型有大碗、小碗、蓋碗、高足碗、碗、 杯、託杯、盤、盤、洗、大瓶、棒槌瓶、葫蘆形瓶、瓶、蓋罐、執壺、賁八壺、壺、雙陸尊、尊、印盒、筆筒、圓 花盆、方花盆等。花紋裝飾規範,紋樣豐富,計有山水紋、纏枝蓮紋、勾蓮八寶紋、纏枝牡丹紋、纏枝花卉紋、 月季花紋、山石雀鳥紋、松鼠葡萄紋、雙鶴銜花紋、花鳥紋、雲龍紋、夔龍紋、夔鳳紋、龍戲珠紋、竹紋、松竹梅 紋、雙龍紋、龍鳳紋、壽山福海紋、海水魚龍紋、壽字紋、如意紋、八卦紋、雲鶴紋、瑞獸紋、仕女遊園紋、十二 月花卉紋、雲鶴紋、仕女遊園圖、高士賞古圖等。紋飾布局疏朗,紋樣用料濃淡有序、層次分明,色調一般呈藍或 鮮藍色。絕大多數以鈷料書寫「大清康熙年制」楷書款,書寫格式多為豎排二或三行雙圈、豎排三行無圈,也有的 (花盆)單行橫書於口沿下。

  釉裡紅瓷器是繼白地黑花、青花瓷器之後出現的又一種頗有影響的釉下彩瓷器。它是以銅料在未經素燒的坯體 表面繪畫花紋,然後施上透明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釉下便呈現出紅色花紋,故稱「釉裡紅瓷器」。其燒成時 花紋對窯內溫度、氣氛要求嚴格,燒成技術難度大,產量不高,傳世品和出土的數量、器類都不多。康熙時期見到 的器型有玉壺春瓶、水丞、筆筒、碗等。紋樣有雙龍戲珠紋、雲龍紋、折枝菊花紋、纏枝牡丹紋、「壽」字紋等。 有的以鈷料書寫「大清康熙年制」豎排二行雙圈或豎排三行無圈楷書款。

  青花釉裡紅瓷器是青花和釉裡紅相結合的釉下彩瓷器。現存數量不多,器型有碗、花口盤、盤、筆筒等,以盤 為多。紋樣有魚藻紋、福壽紋、山水紋、樓閣紋、西廂記圖6、山水人物圖、樓閣人物圖等,有的還題有詩句,如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山水人物紋盤題「欲為萬裡贈,杳杳山水隔」。落款是「漱玉亭」,有「瞻公」篆書方 印。外底釉下多以鈷料書寫「中和堂」款,計有「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癸丑中和 堂制」款。

  2、釉上彩瓷器

  釉上彩瓷器,顧名思義,即是在釉上以彩料繪畫的瓷器。在明清時期有釉下青花釉上以多彩或單彩繪畫的瓷 器,在這裡將其歸入釉上彩瓷器。康熙時期釉上彩瓷器常用的彩料有紅、黃、綠、藍、紫、黑、金彩等多種。釉上 彩瓷器主要有青花紅彩、鬥彩、五彩、琺瑯彩、粉彩、素三彩、單彩瓷器等,以鬥彩、五彩瓷器為多。 青花紅彩瓷器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相結合的彩繪瓷器,見到的數量不多。器型有碗等,紋樣有海天浴日紋、

  海水龍紋等。外底釉下以鈷料書寫「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圈楷書款。

  鬥彩瓷器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相結合的彩繪瓷器,數量比較多。器型有瓶、蓋罐、碗、盤、雞缸杯、杯、方 盒,六方花盆等,以碗的數量為多。紋樣有團花紋、團花牡丹紋、竹紋、串枝桃紋、魚藻紋、雉雞牡丹紋、花草雞 紋、梅鵲紋、團龍紋、團螭龍紋、雲龍紋、龍鳳紋、龍鶴紋、八仙人物圖、人物圖等。外底釉下以鈷料書寫「大清 康熙年制」六字雙圈楷書款。

  五彩瓷器約出現於明代宣德時期,嘉靖、萬曆時期興盛,清代康熙時期進入了高峰。五彩瓷器是康熙時期釉 上彩瓷器的亮點。器型有碗、蓋碗、盤、杯、八方花盆、橢圓形花盆、花盆等。紋樣有雲龍紋、龍鳳紋、魚藻紋、 十二月花卉、花鳥紋、花果紋、折枝桃紋、瑞獸紋、仕女圖等。圓器外底釉下以鈷料書寫「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 圈楷書款,花盆口沿下以鈷料橫排書寫「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

  琺瑯彩瓷器創燒於康熙時期。其是在景德鎮御窯廠燒好白釉瓷器或內施白釉外不施釉的瓷器,運到清宮造辦處 琺瑯作繪彩,外側無釉者塗上顏色地,常見紫地、紅地、黃地、藍地,然後放在窯裡烘燒而成。器型有瓶、碗、杯 等。紋樣有蓮紋、牡丹紋、花卉紋、花卉團壽紋等。一般以藍料或胭脂紅料書寫「康熙御製」雙方欄四字楷書款, 個別的外底無釉在方框內刻寫「康熙御製」款。

  粉彩瓷器是康熙晚期創燒的又一個彩瓷新品種。所見數量很少。器型有盤、水丞、鍾馗醉酒像等。紋樣有花蝶 紋等。圓器外底釉下以鈷料書寫「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圈楷書款,鍾馗像所依山石一側刻「康熙年制」款。 素三彩瓷器也是康熙晚期所創。見到的數量也不多。器型有碗、盤等。紋樣有雲龍紋、花果紋、花蝶紋等。外 底釉下以鈷料書寫「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圈楷書款。

  單彩瓷器即是在一件瓷器的釉上以一種彩料繪畫花紋,有紅彩、綠彩、黃彩等,大多為白地(白釉),也有 黃地(黃釉)、藍地(藍釉)者。器型有蓋罐、碗、盤、盅等。紋樣有二龍戲珠紋、雲龍紋、勾蓮團龍紋、團壽字 紋、嬰戲圖等。外底釉下以鈷料書寫「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圈款,大多為楷書,個別為篆書。

  3、單色釉瓷器

  康熙時期單色釉瓷器燒造量也很大,品種比較多,計有黃釉、郎窯紅釉、豇豆紅釉、祭藍釉、茄皮紫釉、淡 綠釉、冬青釉、天藍釉、白釉、黑釉瓷器等。器型有提梁壺、蓋罐、太白尊、螭耳尊、尊、梅瓶、蒜頭瓶、瓶、花 觚、印盒、碗、盤、雙耳杯、託杯、洗、水丞等。一般在外底釉下以鈷料書寫「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圈楷書款。 花紋裝飾情況不盡相同。黃釉瓷器一般採用細線劃花技法,紋樣有雲龍紋、海水紋、奔鹿紋、飛鳥紋等;豇豆紅釉 瓷器一般沒有花紋裝飾,個別器物上見有菊瓣紋和劃花團螭紋;祭藍釉瓷器有的飾白魚藻紋;茄皮紫釉瓷器見有劃 花回紋、饕餮紋、卷枝紋等;淡綠釉瓷器有刻花螭龍紋;冬青釉瓷器多有花紋裝飾,見到的有印花菊瓣紋、海水龍 紋等;白釉瓷器見有印花團螭龍紋等;郎窯紅釉、天藍釉不見花紋裝飾。

  康熙時期單色釉瓷器中值得一提的是郎窯紅釉、豇豆紅釉瓷器。高溫銅紅釉瓷器是將銅料摻入釉中作呈色劑, 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燒成的瓷器。高溫銅紅釉瓷器早在唐代晚期長沙窯就有極少量的燒造7,大約是由於銅在高溫下 容易揮發,燒成技術難度大等原因,唐以後,在宋代、金代皆不見這種瓷器。元代景德鎮的工匠們較好地掌握了銅 紅釉的呈色機理和燒成技術,將銅紅釉瓷器的生產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元代景德鎮的燒造量仍不大,發現的數量 和器類很少,所見有高足碗、碗、盤、梨形壺等;釉多呈暗紅色;大多有花紋裝飾,常見以印花或刻花的技法做出 雲龍紋等。8銅紅釉瓷器到明代永樂時期進入了新階段,釉呈鮮紅或寶石紅色,少數有印花雲龍紋,有的還有「永 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時期釉色濃豔,並在器物的口沿等稜角處呈現出白色,有的以刻花或印花技法做出折帶 雲紋、雲龍紋等暗花裝飾,有一些刻寫或以鈷料書寫「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圈楷書款。宣德以後因種種原因,銅 紅釉瓷器逐漸少了,到清代康熙時期再度興盛,並創燒了郎窯紅釉、豇豆紅釉等名貴的紅釉新品種。郎窯紅釉釉色 鮮紅濃豔,似牛血一樣,由上往下漸深,口沿呈白色,釉面瑩潤光亮,器型有觀音尊、穿帶直口瓶、膽式瓶、印盒 等,一般無紋飾、無年款。豇豆紅釉色一般呈深淺不同的粉紅色,其間或局部有綠色苔點,有的可見深紅點,色澤 滋潤淡雅、清新明麗,器型有菊瓣紋瓶、柳葉瓶、萊菔瓶、太白尊、印盒、小盂、洗、印盒等,外底釉下以鈷料書 寫「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太白尊上有細線劃花團螭紋。郎窯紅釉、豇豆紅釉瓷器的燒製成功,將銅紅 釉瓷器的工藝推向了新高度。

  民窯瓷器

  康熙時期民窯非常興旺,產品質量普遍好,有一些可與御窯產品篦美。同時,在器類、器型、裝飾花紋內容上 與御窯有明顯的差別,具有鮮明的自身特色。民窯瓷器也大體可以分為釉下彩、釉上彩、單色釉瓷器三大類。

  1、釉下彩瓷器

  釉下彩瓷器大多為青花瓷器,也有少量的釉裡紅、青花釉裡紅瓷器等。

  青花瓷器是民窯的大宗產品,數量相當多。器型很多,計有梅瓶、長頸瓶、棒槌瓶、葫蘆瓶、玉壺春瓶、筒 瓶、方瓶、觀音尊、鳳尾尊、尊、筒形花觚、花觚、將軍罐、蓋罐、罐、執壺、茶壺、蓋碗、高足碗、碗、盤、 碟、高足杯、杯、盞、蓋盒、盒、缸、筆筒、鼻煙壺、三足爐、鼎式爐、簋式爐、掛鍾等等。裝飾題材廣泛,花紋 內容非常豐富而富有濃鬱的民間氣息,特別是當時盛行的版畫藝術對民窯瓷器裝飾題材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流行 了戲曲、小說、神話傳說等人物故事題材。紋樣有纏枝蓮紋、纏枝牡丹紋、纏枝山茶花紋、折枝牡丹紋、折枝花卉 紋、折枝花果紋、菊紋、靈芝紋、團花紋、松竹梅紋、冰梅、雙龍戲珠紋、穿花龍鳳紋、鳳紋、團獅紋、瑞獸紋、 奔馬紋、鬥雞紋、花鳥紋、湖石牡丹紋、牡丹蟠螭紋、蟠螭紋、八卦紋、雜寶紋、山水紋、山水四時盆花紋、山石 麒麟紋、松鼠葡萄紋、錦雞山石花卉紋、山石青松鹿鶴紋、蕉葉獸面紋、博古圖、人物異獸圖、八駿圖、童子牧牛 圖、山水人物圖、攜琴訪友圖、仕女圖、龍輦圖、十八學士紋(登瀛洲圖)、紅拂圖、邴吉問牛圖、祝壽圖、漁家 樂圖、行樂圖、四雅圖、錦地開光八仙圖、四皓圖、撫嬰圖、赤壁賦圖、空城計圖、劉備娶親圖、西遊記故事圖、 西廂記圖、虎溪相送圖、竹林七賢圖、戲彩娛親圖、高士賞古圖、十八羅漢圖、仕女嬰戲圖、琴棋書畫圖、西湖景 色圖、人物故事圖等。畫面清新,層次感強,有一些還在畫面的空白處書寫詩句,發展了明代末年以來興起的詩、 書、畫相結合的畫風。款識種類也比較多,有紀年款,如「康熙三十四年置」、「康熙三十六年丁丑歲仲夏月置用 記」等;幹支紀年款,如「大清丙午年制」、「大清丁未年制」、「戊申年制」等;寄託款,如「大明宣德年制」 六字楷書款、「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款、「成化年制」四字楷書款、「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書款等;圖記 款,如靈芝形、葉形、海螺等;花押款,有方形單框、雙框窗格式和雙框回紋式等多種;堂名款數量很多,如「安 素草堂」、「稽古堂制」、「清玩雅制」、「淡寧堂制」等;吉言款,如「奇石寶鼎之珍」、「如意珍玩」、「清 玩」、「在川知樂」等款。

  釉裡紅瓷器,見到的數量不多。器型有梅瓶、玉壺春瓶、瓶、缸等。紋樣有龍紋、桃樹果實紋、纏枝牡丹紋、 魚藻紋等。

  青花釉裡紅瓷器,見到的較釉裡紅瓷器為多。器型有蒜頭瓶、瓶、盤、盆、水丞、筆筒等。紋樣有折枝蓮紋、 折枝菊紋、竹紋、梅花紋、梅竹紋、山水紋、鷺鷥荷花紋、松鼠葡萄紋、喜鵲登梅紋、雲鳳紋、龍虎紋、小舟水榭 圖、題詩博古圖、攜琴訪友圖、人物故事圖等。有的有雜寶圖記款,有的有「球琳珍玩」吉言款和方框式花押款 等。

  2、釉上彩瓷器

  釉上彩瓷器大多為五彩瓷器,另見少量的鬥彩、素三彩、單彩瓷器等。所用彩料有紅、黃、綠、藍、紫、黑、 金彩等多種。

  五彩瓷器是康熙民窯彩瓷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彩瓷。器型有梅瓶、棒槌瓶、葫蘆瓶、長頸瓶、方瓶、瓶、 鳳尾尊、茶壺、將軍罐、蓋罐、花觚、蓋碗、碗、盤、杯、套盒、印盒、筆筒、蟋蟀罐、枕、缸、三足爐、爐等。 裝飾題材、花紋內容大體同民窯青花瓷器,戲曲、小說、神話傳說等人物故事題材非常盛行。紋樣有纏枝牡丹紋、 纏枝蓮壽紋、壽字纓絡紋、花果紋、折枝花果紋、折枝桃鶴紋、桃紋、錦地蓮花紋、錦地蝴蝶紋、雉雞牡丹紋、花 鳥紋、山水花鳥紋、團壽花鳥紋、獅紋、鷺荷紋、竹雀紋、蝴蝶紋、花蝶紋、螭龍穿花紋、戲珠龍紋、蛟龍出海 紋、魚藻紋、花籃紋、人物鹿紋、山水人物圖、仕女圖、仕女童子圖、嬰戲圖、博古圖、耕織圖、蘭亭會圖、漁家 樂圖、漁舟唱晚圖、西廂記圖、臨潼鬥寶圖、仙女獻壽圖、壽星祝壽圖、人物福壽圖、八仙圖、人物故事圖等。 此外,在花紋的空白處多見有題詩句的情況。款識也比較多,紀年款,如「康熙丙子年汪以仁置」等;寄託款,如 「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款、「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書款等;圖記款,如靈芝、葉形等;花押款,如雙方框式 等;堂名款,如「世錦堂制」、「聚玉堂制」、「朗潤堂」、「紹聞堂」等。

  鬥彩、素三彩、單彩瓷器所見數量很少。鬥彩瓷器見瓶、筆筒等,紋樣有松竹梅紋、魁星點鬥圖等。素三彩見 虎皮紋碗等。單彩瓷器見白釉紅彩蒜頭瓶、瓶、盤、筆筒等,紋樣有龍紋、鳥獸紋、八寶紋、詩文等。

  3、單色釉瓷器

  單色釉瓷器數量多,品種比較齊全,計有黃釉、紅釉、祭藍釉、灑藍釉、綠釉、醬釉、黑釉、白釉瓷器等。 器型有棒槌瓶、瓶、提梁壺、壺、花觚、碗、盤、盒、筆筒等。有花紋裝飾的不多,灑藍釉瓷器見描金斑點、團鳳 紋、如意紋、海水魚紋等,黑釉瓷器見描金蘭草紋、山水紋。個別的有字款。

  此外,康熙時期還仿宋元名窯瓷器,見到的有,仿龍泉青釉梅瓶,哥釉長頸瓶、筒瓶、盤,仿定窯白釉刻花蟠 螭紋瓶、白釉刻花雙魚紋洗、白釉刻花雙魚紋蓋盒(外底有「宣德年制」款)等。豐富了康熙時期單色釉瓷器的品 種。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康熙時期是景德鎮清代制瓷手工業發展的重要階段,上承順治乃至明代晚期,並多有創 新,下被雍正時期所繼承、發展,在清代制瓷手工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權奎山

  嫵媚典雅的康熙豇豆紅釉瓷器

  中國傳統高溫顏色釉瓷器釉中所加入的著色金屬氧化物有氧化鐵、氧化鈷、氧化銅等,釉色有青(黑)、藍、 紅等。其中燒成難度最大、顏色最奪人眼目的當推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高溫銅紅釉。我國傳統高溫銅紅釉瓷器主要 有三種:即色調深沉的祭(霽)紅、光亮濃豔的郎窯紅和嫵媚典雅的豇豆紅。豇豆紅又名「吹紅」、「美人醉」、 「美人霽」、「桃花片」、「娃娃面」等,是康熙晚期在仿製明代宣德鮮紅釉瓷器的基礎上所派生出來的高溫銅紅 釉瓷器新品種,堪稱享譽海內外的顏色釉名品。康熙以後一度技術失傳,直至光緒、民國時期才開始出現仿製品。 康熙時,可能先是在仿燒明代宣德鮮紅釉瓷器的過程中偶然出現類似豇豆紅的釉色,引起陶工們的注意並對其產生 興趣,隨後陶工們便刻意去追求。

  20世紀80年代以來,景德鎮珠山明代御器廠遺址曾出土少量宣德朝燒造的釉色類似豇豆紅的瓷片標本,應是當 時燒造鮮紅釉瓷器過程中偶然窯變的產物,並非特意燒造的豇豆紅釉瓷器。

  豇豆紅釉瓷器是因其釉色頗似豇豆皮的顏色而得名。但從傳世品看,其呈色也深淺不一,變化莫測,因而繁衍 出許多名稱。呈色通體明豔著,為其上乘之作,名曰「大紅袍」或「正紅」。顏色淺一些的略呈粉紅色,泛有深淺 不一的紫紅色暈點,恰似老豇豆皮之色,被稱作「娃娃面」、「娃娃臉」、「桃花片」、「海棠紅」、「貴妃色」 等。也有人賦予它更文雅的名稱,如「美人齊」、「美人醉」、「美人霽」、「美人祭」等。

  豇豆紅釉因氧化作用而泛出的綠色斑點叫「苔點綠」,綠色連成一片的稱「蘋果綠」。清末寂園叟撰《陶雅》 曰:「紅中有綠,謂之苔點,其最佳著暈成一片,則謂之蘋果綠。」綠色稍淡的稱為「蘋果青」。色調灰暗的豇豆 紅釉叫「乳鼠皮」或「榆樹皮」。

  民國初年許之衡撰《飲流齋說瓷》在談到豇豆紅釉時曰:「此色亦由祭紅演化而來,以類於豇豆,故以豇豆紅 呼之。釉中多有綠苔點,或大片綠斑,亦有純紅者,以康熙款者為最多。若雍正款者,則其釉雖與豇豆紅無異,人 亦輒亦雍正祭紅呼之矣。豇豆紅之暗敗者,俗稱乳鼠皮,價值殊貶,稍深則入芸豆色,近紫又入茄皮色。豇豆紅之 所以可貴者,在瑩潤無比,居若鮮若暗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這段品評可謂恰到好處。

  康熙時期的景德鎮窯所燒造的霽紅釉、豇豆紅釉和郎窯紅釉瓷器,宛如高溫銅紅釉瓷器中的三朵奇葩,如果說 郎窯紅釉瓷器是以豔麗的釉色耀人眼目、霽紅釉瓷器帶給人的是深沉穩定的美感,豇豆紅釉瓷器則以曼妙神奇的色 彩使人賞心悅目,豇豆紅釉給人們視覺帶來的是意味更為深長的美感,即使用清人洪亮吉(號北江,1746~1809 年)的詠蘋果綠詩句「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來形容它,也未必能確切地表達出這種富有詩意的釉色 之韻致。

  康熙時的制瓷工匠可能是考慮到豇豆紅釉與玲瓏小巧的器物相配更能彰顯其嬌麗的美感,因而均將豇豆紅釉瓷 器做成小件器物,一般不超過24釐米高。常見器形主要有八種,即菜菔尊、菊瓣瓶、柳葉尊、太白尊、蘋果尊、糖 鑼洗、印泥盒及塑貼蟠螭瓶等。另有極少見的盤、碗等。菊瓣瓶一類稍高的器物,高度也只有20釐米左右。器物一 般為圈足,足壩較窄,修足規整。胎質潔白細膩。足內施白釉。郎窯紅釉瓷器鮮有署款者,豇豆紅釉瓷器則反之, 均署年款,除了柳葉尊和盤外,均在器物外底白釉下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款字外無邊欄。應 引起注意的是柳葉尊的外底署有青花楷體本朝六字雙行款,款外無邊欄。盤之外底則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 六字雙行仿款,外圍青花雙圈。

  一、太白尊

  小口,大肚,圈足。通體施豇豆紅釉,尊內及圈足內均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 行款。腹部均勻分布三個暗劃的團螭紋。太白尊堪稱康熙豇豆紅釉瓷中最常見的作品,又名「漁父尊」、「雞爪 尊」。腹部錐拱均勻分布的團螭紋三個。《陶雅》曰:「太白尊,又名雞爪尊。」又曰:「太白尊,口小不及寸, 項長不及半寸,肩、腹及足愈趨下亦愈大,足之圍徑尺餘矣,有平雕團螭三面。」《飲流齋說瓷》則曰:「太白尊 亦名漁父尊,形似魚父之罾魚,故得名也。腹有三團螭暗花,乃淺凹雕也。除康熙朝外,歷朝甚罕仿製,故價值之 昂等於拱璧。」康熙時期景德鎮窯燒造的太白尊除了豇豆紅製品以外,尚見有白釉、黃釉等製品,造型、大小基本 相同,款字風格也基本相似,說明是同一時期產品。至於太白尊的用處,筆者認為既可用作水丞,也可用作插花的 瓶子。目前所見光緒至民國仿康熙豇豆紅釉太白尊,稱得上是最早的仿品。

  二、柳葉尊

  是豇豆紅釉瓷中的名品,亦稱「柳葉瓶」,俗稱「美人肩瓶」、「車油瓶」。高約15釐米。素以造型秀美而 著稱。《飲流齋說瓷》曰:「柳葉尊,口較身稍大,項短而身長,腹略與口相等,至足而愈小,纖跌瘦削,幾難立 穩,惟須檀座夾輔之耳。形似柳葉,故名。以豇豆紅者為貴。」從傳世品看,其造型為撇口、溜肩、肩以下漸斂, 瘦足,形體比例適度,線型變化柔和,曲直有致,顯得勻稱俊雅。內外施豇豆紅釉。尊底內陷,有深有淺,多數較 深。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可以想像,在這種窄小的底足內以毛筆蘸青料寫 款是非常困難的,但窯工們仍能將蠅頭小字書寫得清晰工整,令人嘆服。

  三、菊瓣瓶

  因腹下部凸雕一周菊花瓣而得名。高約20釐米。其造型為撇口,細長頸,溜肩,鼓腹,腹下部漸收斂,圈足。 近足處凸雕30個細窄菊瓣,宛如將秀美的瓶體安放於盛開的菊花朵中,構思巧妙。瓶內外均施豇豆紅釉,圈足內施 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四、萊菔尊

  因形體頗似萊菔(蘿蔔)而得名。高約20釐米。撇口,短細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長圓腹。圈足。內、外 均施豇豆紅釉,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造型端莊穩重。頸下部凸起三道細 窄的弦紋。當置於窯內燒成升溫至釉料呈熔融狀態時,釉層稍有垂流,弦紋凸起處釉層變薄,透出潔白的胎骨,在 紅釉的映襯下,三道弦紋宛如鑲嵌的白玉箍,格外醒目,取得較好的裝飾效果。

  五、糖鑼洗

  亦稱「鏜鑼洗」,因形似鏜鑼而得名。口徑約8釐米。斂口,扁圓腹,淺圈足。洗內及圈足內均施白釉,外壁施 豇豆紅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造型穩重,內外釉色對比鮮明,可謂文房佳器。

  六、印泥盒

  形似扁饅頭,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通體施豇豆紅釉,盒內及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 制」六字三行款。形體小巧,秀美可愛,堪稱文房佳器。

  七、塑貼蟠螭瓶

  細長頸,溜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通體施豇豆紅釉,瓶內及圈足內施白釉。肩部塑貼綠蟠螭一條,在紅釉 的映襯下格外醒目。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塑貼蟠螭瓶是康熙豇豆紅釉瓷器中唯一附加裝 飾物的器物,而且傳世極為稀少,故彌足珍貴。

  八、蘋果尊

  小口,肩部凹下,鼓腹,圈足。通體施豇豆紅釉,尊內及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 字三行款。造型穩重,傳世稀少。

  九、盤

  屬於罕見之作。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豇豆紅釉盤,高3.1釐米,口徑21.1釐米,足徑12釐米。撇口,淺弧 腹,圈足。內外施豇豆紅釉,外底施白釉,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仿款,外圍青花雙圈。

  十、碗

  傳世見有口徑22.4釐米的敞口碗,內施白釉,外施豇豆紅釉,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 制」六子雙行款,外圍青花雙圈。

  豇豆紅釉所具有的柔和色調,系因釉中銅膠體粒子錯綜複雜分布而形成的。燒成時如果氧化氣氛超過需要的 量,就會出現綠斑,其燒成技術很難掌握。正是由於其燒造難成,從創燒至停產時間較短,且又是康熙時宮廷御用 品,流傳下來的很少,因此成為高溫銅紅釉瓷器中最為名貴的一種。其中的大部分已於20世紀初流散到國外,收藏 於各國著名的博物館和收藏家手中。

  豇豆紅之名始見於清末文獻,在此之前,成書於雍正、乾隆時期《南窯筆記》一書所談到的「吹紅」,可能 即是豇豆紅。書中曰:「吹青、吹紅二種,本朝所出。」這裡將吹青與吹紅並列談,因吹青肯定是高溫鈷藍釉中的 灑藍釉,那麼吹紅應是高溫銅紅釉中的一種。由於在高溫銅紅釉各品種中,景德鎮現今燒造豇豆紅釉瓷仍採用吹釉 法,因此,《南窯筆記》所謂吹紅,應是豇豆紅。吹釉的操作方法是:截一長七寸口徑一寸竹筒,一頭蒙上細紗, 蘸著釉水吹到坯上。按坯的大小和釉料的性質不同,吹釉的遍數亦不同,多則十幾遍,少則二、三遍。清道光年間 龔鉽在其所撰《景德鎮陶歌》一書中,對吹釉有精彩的描述,書中曰:「看他吹釉似吹簫,小管蒙紗蘸不澆。坯上 周遮無糝漏,此種元氣要人調。」

  應引起注意的是,光緒至民國時仿製的康熙豇豆紅釉瓷器傳世很多,見有柳葉瓶、菊瓣瓶、太白尊、糖鑼洗、 印泥盒等,鑑定時應從造型、紋飾、胎釉、工藝特徵、款識等方面,仔細對比,尋找破綻。仿品或胎體過重,或胎 體過輕,或造型比例失調,或釉色失真,或款字筆畫生硬。尤其是康熙豇豆紅釉中的綠色苔點是很難模仿的。另 外,仿品中的有些造型,如石榴尊,是康熙豇豆釉紅瓷器中所沒有的。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呂成龍

(責任編輯:久黑必白)

相關焦點

  • 清代 瓷器各時期的主要特徵【收藏】
    故這一時期的無款瓷器常被籠統地稱為「明末清初」瓷,或者把明末崇禎青花瓷歸為順治青花,或者將順治青花瓷中質地細膩、青花發色翠藍的「上品器」歸為康熙時期。 康熙經歷了61年。
  • 清代各個時期瓷器的工藝特點!
    康熙康熙一朝長達61年,早期瓷器生產與順治時期相似,並未走上正軌。隨著政局的穩定,制瓷業得以慢慢恢復,康照十九年(1680),御窯廠奉旨制瓷,此後委派督陶官到廠督造,產品不斷豐富,質量不斷提高,開創了清代制瓷的新局面。早期胎體厚重,釉色泛青;中後期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給人敦重古拙之感。
  • 清代光緒瓷器鑑定-瓷器鑑定-古董鑑定
    清光緒朝歷時34年,期間民族資本有所發展,這個時間短的興盛時期,被歷史學家稱為「同光中興」。景德鎮處於內陸山區,相對堵塞,便於操控。清政府為了滿意花天酒地的日子,曾撥巨款給景德鎮燒制御用瓷器,並加強了處理,致使景德鎮官窯不管在數量仍是在質量上都有了較大的跋涉。
  • 清代早期豆青釉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的特點,如何區分
    青釉是中國瓷器中最古老的顏色釉,到了清代景德鎮青釉瓷器燒造達到了青瓷史上的最高峰。此時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殼青諸種。今天樣子收藏只介紹清代早期豆青釉瓷器特點。清代豆青釉瓷器整體釉色淡雅柔和,色淺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綠中泛黃,釉面凝厚。
  • 康熙時期瓷器特點
    康熙是我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在康熙十年以前因與南明對抗,所以在之前景德鎮基本沒有燒制官窯瓷器,康熙十年之後開始燒制官窯瓷器,康熙十九年朝廷開始派遣督陶官到景德鎮治理陶業,景德鎮制瓷業從此走上頂峰。
  • 瓷器鑑賞:一次看懂清代十朝瓷器
    順治瓷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不被人們重視與認識,歷史上文獻記載也不多。故這一時期的無款瓷器常被籠統地稱為「明末清初」瓷,或者把明末崇禎青花瓷歸為順治青花,或者將順治青花瓷中質地細膩、青花發色翠藍的「上品器」歸為康熙時期。
  • 原來康熙是一代創爺 揭秘清代瓷器新造型(圖)
    清三代是清代瓷器製造的頂峰,康熙、雍正與乾隆三朝民富國強,三朝君主皆極為關注景德鎮官窯瓷器的燒制。在強大的財力和三朝君主的大力支持下,清三代特別是康熙朝在瓷器器型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在瓶、罐、尊、壺等造型方面皆有所創新,成功創燒出諸如棒槌瓶、萊菔尊、觀音尊、轉心瓶、茄式壺等新品種,極大地豐富了已有的瓷器器型。
  • 集大成的清代瓷器特點
    清代瓷器可以說是集大成的瓷器,各時期瓷器也是各有其藝術特點。紫色百合香以最簡單的語言為您匯總了清代各時期瓷器精華知識,使您對清代瓷器逐步了解。一、集大成的清代瓷器清代是我國制瓷歷史上一個燦爛輝煌的時代,也可以說是集大成的一個時期,其制瓷業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國瓷器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而且天然原料十分充足,加上皇室的高度重視和督陶官親自管理燒造,使得清代瓷器成就非凡。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經濟繁榮穩定,國泰民安,制瓷技術高超,紋飾華美貴氣,是中國瓷器歷史上最具特色的典型時代。
  • 景德鎮官窯與清宮瓷器(圖)
    精美的清宮瓷器  李國榮  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其瓷器早在魏晉時期已很走俏,遠銷各地。唐宋時期,景德鎮瓷器進入宮廷,備受皇帝喜愛。明清兩朝是當地瓷業的黃金時期,朝廷在此正式設立官窯,匯集優秀瓷匠,壟斷優質的制瓷原料,燒造出巨量至精至美的御用瓷器,景德鎮從此成為中國的制瓷中心。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著大量的清宮瓷器檔案,透過這些皇宮秘檔,可從幾個側面了解到景德鎮官窯與清宮瓷器背後的隱秘。  異彩紛呈的清宮瓷  官窯是相對民窯而言的。
  • 細說清代瓷器,需用最美的語言讚美它!
    清代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的制瓷技術發展到清代,特別是在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盛世中,讓瓷器更是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這個時期的中國瓷器就是達到了捨我其誰的高度,過分講究工藝,過分追求的琺瑯彩和粉彩的美,讓世界感到了震驚。
  • 清代瓷器斷代及鑑賞
    因順治民窯大多無年款,故易於明末和康熙初期的器物想混,鑑定師應從造型、胎釉、紋飾上作比較,有的還可以器上的幹支紀年款為佐證,去「對號入座」。2、圖案紋飾特徵。順治時期,瓷器的裝飾工藝,有印、刻、劃、繪。
  • 清代十朝瓷器:一文看懂!
    康熙是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他在位時期的瓷器早中晚期風格區別明顯,早期基本沿襲前朝,特指康熙二十年(1861年)以前景德鎮生產的御窯瓷器,總體風格上和順治御窯瓷器接近:仍是傳統的青白色,釉汁凝厚、個別有混濁現象。
  • 道光時期的瓷器,清代瓷器的轉折點
    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發了鴉片戰爭,內憂外患不斷,隨著經濟、文化的衰落,景德鎮瓷器生產也受到了影響,景德鎮的瓷業生產與嘉慶時期相比,燒造規模進一步縮減,無論官窯還是民窯的產量和質量都明顯下降。《陶雅》記有:「嘉道而降,畫工、彩料,直愈趨愈下」。  清道光 松石綠地粉彩福壽紋葫蘆瓶
  • 胭脂彩地瓷器創燒於什麼時期,清代胭脂彩地瓷器鑑賞
    胭脂彩地瓷器創燒於什麼時期?胭脂紅釉創燒於清康熙末年,胭脂紅釉創燒於清康熙末年,胭脂紅釉也叫胭脂彩、薔薇紅」,因為是從外國引進的釉色品種所以也叫洋金紅。清康熙胭脂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紋碗,碗撇口,深弧壁,圈足。
  • 清代官窯瓷器發展歷程?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清朝前期,景德鎮瓷器代表了國內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隨著國內外及宮廷對景德鎮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鎮瓷業進入了制瓷歷史高峰。
  • 清代康熙瓷器龍紋青花官窯,快來看看值多少錢
    康、雍、錢三代,由於清代官窯瓷器是「官燒民燒」,不是「官燒」或「特燒」,所以清代官窯瓷器的稱謂與明代官窯不同,以都窯官吏的名字命名。藏窯:它代表了清代前期康熙時期景德鎮瓷器的生產。Langyao:它代表了康熙第四十四年後的瓷器(1705)。年堯:代表雍正瓷器。唐窯:代表乾隆瓷器。嘉慶、道光、鹹豐時期,景德鎮御器廠沒有專門的監督員,由總督負責。
  • 清代康熙瓷器的概說,值得學習!
    景德鎮制瓷業,經過明末清初的戰亂,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官窯、民窯兩方面還是時斷時續地維持著生產,康熙初期可說是處於官窯生產的復甦期。康熙十年(1671年)景德鎮官窯又擔負起「奉造祭器」的任務。創世有一種「中和堂制」器(有康熙十年款的古銅彩碗,和康熙十年、十一年、十二年中和堂款的青花釉裡紅小盤),說明這一時期,確有官窯器存在。康熙十九年九月,清廷指派廣儲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德鎮駐廠督造,二十年二月又差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筆車爾德駐廠代理督造(《景德鎮陶錄》卷二)。
  • 清代康雍乾三代冬青釉瓷器特點,如何區分年代
    冬青是一種淡青色的青釉,又稱「東青」、「凍青」,起源於北宋開封東窯的瓷器品種。東青土脈黎細,質頗粗厚,淡青色,亦有深淺」明、清時期景德鎮曾仿製冬青釉生產大量冬青釉瓷器。清代冬青釉瓷器各個時期都有燒造,一直到宣統時期都有燒造,因為時代不同燒造的工藝和釉色還是有差別的,清代早期的冬青釉瓷器發綠,晚期光緒宣統時期的冬青釉瓷器釉色就成淡青色了,是我們今人理解上的真正意義上的青釉。
  • 清代廣彩瓷器知識概要
    清代時期,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及貿易逐漸擴展,使得廣彩瓷器遠銷歐洲市場。這些瓷器明顯帶有中西合璧的風格,是傳統的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結合體,備受歐洲人的喜愛和推崇。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廣彩瓷器收藏與鑑賞知識,通過知識概要,使您穿越歷史,領略廣彩瓷器的藝術風採。
  • 清代不同時期的瓷器特點,雍正時期達到巔峰!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政治清明,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史稱「康乾盛世」。由於統治者的愛好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使得清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細膩精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康熙時期瓷器造型古拙,豐滿,渾厚,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釉面細膩平滑,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等幾種色澤。康熙時期的青花瓷獨步整個清朝,其質地細膩,青花發色翠藍,其中以「翠毛色」和「寶石藍」為最佳,是清代景德鎮瓷器的重點之一。那麼在收藏康熙瓷器時,應當怎麼鑑定真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