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皇帝如何也不會想到,他的名字,是因為一個小酒杯而聞名於世的。
2014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公司舉辦的一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會。會前,一件明代的小酒杯早已引起了收藏界的廣泛關注。當這件小酒杯最後的成交價格是2.8億港幣時,世界為之震動。其實在這之前,收藏界早已對此件國寶級的收藏品議論紛紛,但落錘的那一刻,大家仍然感覺不可思議。

這件酒杯的全名,便是「大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在民眾的眼裡,這就是富豪們的又一次炒作。拍下這件藏品的劉益謙,在不久之前還陷入了蘇東坡墨跡《功甫帖》的真假風波,這使得人們更相信這件事情其實就是有錢人在自導自演而已,因為這個價格早已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範圍。

雖然民間議論紛紛,但收藏界對此酒杯的價格並不意外。在拍賣之前,這件國寶級的藏品早已被眾多學者估價在2-3億港幣,拍賣的最終僅僅是印證了學者們的判斷,並沒有超出預期。在這之前,這件雞缸杯於1980年就被世界最著名的古董商人埃斯肯那收藏著。而1999年,同一件雞缸杯,以2917萬港幣成交,當時創出了中國瓷器的拍賣紀錄。時過多年,雞缸杯只是續寫著自己作為瓷器收藏品的神話罷了。
鬥彩雞缸杯在明朝時的價值
鬥彩雞缸杯並非如元青花大罐那般橫空出世,在歷史上它早就身份顯赫。事實上,只要稍稍了解鬥彩雞缸杯在明清兩代的身世,那麼它近些年的表現,就感覺理所應當了。

鬥彩雞缸杯生於大明成化年間,此後不久,它便始終保持著自己陶瓷明星的地位。明《神宗實錄》中已經有「神宗尚食。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的記載,這裡便是十分官方的記載。而《萬曆野獲編》裡說「成窯酒杯,每對至薄銀百金」,是文人收藏者的記載。
兩種說法在數字上是比較接近的,可以互相印證。值錢十萬,換成白銀就是一百兩。薄銀百金,不是黃金,意思是白銀一百兩。這樣的價錢換算成當時的物價,購買力是非常驚人的。一百兩銀子,在成化時的北京可以買到一套不小的院落了。當然現在拍賣價2.6億港幣,在北京似乎也就差不多的購買力。

成化鬥彩雞缸杯的影響力
儘管如此,單純價格上判斷,不足以說明雞缸杯的地位。
雖然陶瓷在古代人們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生活中無處不是瓷器的身影,文人階層也鍾愛有加。但奇怪的是,文人士大夫對日常的所用瓷器極少記錄、談論。唯獨對雞缸杯,卻被他們反覆提及,欣賞,不少溢美之詞。

非但如此,歷朝君王,無論是帝王的官窯,還是市井的民窯,都在不斷地仿製鬥彩雞缸杯。最為著名的仿品,出自雍正與乾隆兩朝。皇帝不但命令御窯廠原樣仿製,還不滿足於原來的工藝,希望擁有自己的風格。雍正覺得成化雞缸杯略顯粗獷,於是要求上面的圖案更加真實,細膩,甚至將這種改良後的鬥彩風格用在其它器物之上,如碗、罐、筆筒等。乾隆帝則完全擺脫了原有器型與畫面的工藝,不但杯子的形狀完全不同,畫面也重新設計過,有些畫面的主題由雞變成了嬰孩,還多有配詩句的。在製作工藝,也有鬥彩變成了粉彩,因為粉彩可以把畫面展現得更加精細,如羽毛部分,可謂細如髮絲。

如此,雞缸杯不但自身就是一件名品,進而還演化成一個家族,引領著瓷器風格的變化,及君王乃至百姓的審美觀念。
雞缸杯的拍賣價格究竟如何,早已不再重要了,與其去在乎那些浮世的名利,還不如好好地欣賞鬥彩雞缸杯所帶來了獨特魅力。找尋它身上的的每一處細小美麗,一飽眼福才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