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長平之戰發生時,趙國人才濟濟為什麼棄而不用

2020-12-11 文史控

文/王國棟

公元前260年,秦趙在長平進行了人類冷兵器時代規模最大的一次決戰。雙方都投入了超過國家人口總數百分之十五的兵力(秦軍65萬,趙軍近50萬),並傾盡國力相互拼殺。最後的結果是趙國戰敗,降卒四十五萬人被坑殺。而獲勝的秦軍也死傷了超過三十五萬人,可謂慘勝。

長平之戰使唯一一個有實力和秦國一較高下的趙國淪落為二流國家,客觀上縮短了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但是今天小編想跟大家說的是,長平之戰發生時,趙國擁有比秦國還多的優秀軍事將軍,比如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幫助弱小燕國攻佔齊國七十多坐城池的名將樂毅。這兩位將領能力不輸老將廉頗,比年輕的趙括強很多,為什麼趙孝成王棄而不用?

先說李牧。李牧出生年月失考,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長平之戰發生時,老將廉頗採取堅守不出的策略,整整和秦軍耗了三年。這三年的時間,以秦國的強大和富饒,都被消耗得庫存一空,全國等待新糧。而不以耕種為主的趙國,更是到了舉全國之糧不夠食半年的窘境。所以趙孝成王急於更換不敢出戰的廉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廉頗因為不敢戰而被撤,趙王要找一個敢打敢拼的軍事主帥,為什麼不啟用以進攻犀利著稱的李牧,而是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的貴族子弟趙括呢?原來當時的李牧只是一個年輕的邊境太守,而且屢次違反趙王的命令,並不得趙王的歡心。說白了,一是李牧當時的資歷不夠擔任數十萬大軍的統帥,二是李牧行軍打戰太自以為是,趙王對他不放心,所以棄而不用。長平之戰後,李牧率領弱小的趙軍多次擊敗強大的秦軍,為趙國延續了三十多年的國祚,那就是後話了。公元前229年,趙王遷誤殺李牧,七年後趙國就滅亡了。

再說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公元前279年,樂毅投奔趙國後,燕國立刻被齊國打回了原型。於是燕惠王派人到趙國責備樂毅,說樂毅誤會自己想謀害他,要樂毅回燕國。燕惠王並不是真心想請樂毅回燕國,而是想阻止樂毅為趙國所用。樂毅果然上當,奔走於燕趙兩個之間,成了「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長平之戰爆發時,樂毅已經是個垂暮老人,又腳踏兩隻船,自然不會成為趙軍主帥的人選。而且長平之戰最艱難的時候,趙孝成王親自向燕國求援,身為燕國重臣的樂毅之子昌國君樂間也沒有幫上什麼忙。趙國戰敗後不久,樂毅就去世了,連史書都沒有記載。

從字面上來講,趙國確實擁有比秦國更多的軍事人才。但很可惜的是,這些名將要麼就是生不逢時,要麼就是沒有上位的客觀條件。所以趙國戰敗,與他們沒有直接的關係。

相關焦點

  • 秦趙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一聲嘆息一生痛
    秦趙長平之戰是一場決定六國命運的戰爭,是整個戰國時代的巔峰之戰,參戰人數達到接近百萬,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戰爭最終以趙國的失敗告終,四十多萬趙國軍隊被殺死,趙軍的統帥趙括也陣亡。秦趙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
  • 秦趙長平之戰後,趙國奄奄一息,為什麼還能打的燕國滿地找牙?
    韓國馮亭向趙國獻上黨引起秦趙長平之戰。 這是整個戰國時代最慘烈的戰爭,雙方傷亡無數,白起坑殺了趙國殺40餘萬人。 山東各國都很吃驚。  在這場戰鬥中,趙國尋找了齊國這個幫手,燕國還認識到了自己和趙國的差距,之後很長時間都不敢和趙國戰鬥了。 但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又讓燕國對趙國蠢蠢欲動,尤其是秦國包圍邯鄲,趙國要舉全國之力進行邯鄲防衛戰。  藉此機會,燕國再次插手。 這次燕國不是直接派遣軍隊,而是派遣使者誘降趙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投入燕國。
  • 秦趙長平之戰,廉頗如果沒被趙括取代,秦軍會撤兵還是強攻?
    韓國打不過秦國,就把上黨地區割讓給秦,可上黨郡守馮亭與秦國爭戰多年,不願意投降秦國,就把上黨十幾座城市送給趙國。趙國對此事有兩種意見:老成持重派覺得這是秦韓兩國的事,趙國不應該介入;年輕少壯派覺得,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當然要收下。趙王最後還是選擇了收下,開疆拓土。
  • 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有機會贏嗎?
    公元前260年,秦國派出大將王齕帶領秦軍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起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我們早已知道,趙國被秦國打的大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從此趙國一蹶不振。趙國為什麼會敗的這麼徹底呢?
  • 秦趙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趙括犯了什麼錯?趙國到底因何而敗
    長平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趙括可謂一戰成名,可惜這個「名」卻是罵名。那麼,長平之戰中,趙括到底錯在了哪裡呢?在我看來,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慘敗,其實是朝堂決策失誤、情報嚴重滯後、朝野盲目自信等原因綜合導致的,趙括的錯誤其實只有一個,那便是「盲目輕敵」,面對白起這樣一個可怕的對手,其實當趙括下令全面進攻的那一刻起,局勢已經不可扭轉了。
  • 秦趙長平之戰,趙軍敗在趙括?敗在國力?軍事專家:敗在此地
    引言公元前260年結束的秦趙長平之戰,以趙軍40萬被秦軍坑殺為結局,至今令人心悸,「紙上談兵」的趙括也淪為千古笑柄。那麼,趙軍到底敗在哪兒?是大將趙括的無能,還是趙國國力的不濟,抑或是戰國外交的困境?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時,秦將白起曾偽裝置糧於此,故名。山嶺縱橫南北,蜿蜒起伏,夕陽晚暉宜人,有「天晚日不落,黃昏當天明」之述。
  • 長平之戰,趙國必敗之戰?
    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
  • 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38年後才攻滅趙國?
    說起距今兩千多年,秦、趙兩國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未必人人知曉,但要說到成語「紙上談兵」,幾乎是無人不曉。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趙括自幼熟讀兵書,但是基本上是沒有上過戰場,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這樣的人如若率軍打仗,很可能就會敗北。
  • 秦趙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一聲嘆息一生痛
    秦趙長平之戰是一場決定六國命運的戰爭,是整個戰國時代的巔峰之戰,參戰人數達到接近百萬,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戰爭最終以趙國的失敗告終
  • 淺析秦趙長平之戰勝敗之因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的上黨郡,韓國上下恐慌,於是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以息秦兵,然而郡守馮亭卻不願入秦,寧願將上黨郡獻給趙國也不給秦國。趙孝成王在巨大誘惑面前接受了上黨郡,這直接惹怒了秦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由此爆發。
  • 秦趙長平之戰,趙國為何在形勢向好之時,臨陣換將致功虧一簣?
    就在戰場形勢開始發生有利於趙國的變化時,趙國諸侯趙孝成王突然臨陣換將,撤掉廉頗,換上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趙王為什麼做出這個荒唐透頂的決定?這個決定導致了什麼後果?趙惠文王於公元前266年逝世,太子趙丹繼位,就是趙孝成王。
  • 鄗代之戰:長平之戰被打殘了的趙國,為什麼回首就能打殘燕國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趙國至少被乾死40多萬人;公元前259年秦趙邯鄲之戰,趙國國都邯鄲都被秦軍圍了。而且,長平之戰打了三年,邯鄲之戰也打了將近三年,所以自公元前262年馮亭降趙、趙國接收上黨起算,趙國打了將近六年的硬仗。所以,實力肯定是被大大削弱了。
  • 秦趙長平之戰坑卒45萬,誰之過?誰之錯?
    趙王問為什麼?他母親說:「當年我侍奉他的父親,他父親擔任將軍,親自為人捧著碗為人盛飯的,有幾十位,關係親密的有幾百位。國君和宗室賞賜的東西全部分給部下,從接受受命之日起不再過問家裡的事情。如今趙括一下當了將軍面東而坐接見部下,官兵們沒有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銀布帛他全部拿回家裡......趙王不聽,趙括的母親說,假如將來他有不稱職的事情發生,我請求不要受到牽連。
  • 長平之戰以後,六國合縱攻秦趙國為什麼沒有佔領上黨
    大家好,在長平之戰以後秦國攻打趙國邯鄲失敗,被六國圍攻,打的退守函谷關佔領的大量土地被六國平分,為什麼在此期間趙國沒有趁機佔領上黨,而是讓韓國收復了呢。合縱攻秦示意圖一、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什麼沒有佔領上黨我認為是趙國無力佔領上黨地區,國力基本上快耗盡。
  • 秦趙長平之戰
    秦自前後兩次奇襲趙之閼於(今山西省黎城縣東至涉縣間之山隘)失敗,深感超越韓魏以進攻趙國,乃不利之事。秦昭襄王採納範睢「遠交近攻,先攻取韓魏之地以使中原形勢穩固,然後再蠶食齊趙」的建議。決計先攻略韓之上黨,以為進攻趙國之基礎。因之遂惹起日後為爭奪上黨地區之長平大會戰。
  • 長平之戰時,秦國為何不一舉滅了趙國?為什麼又發生了邯鄲之戰?
    長平之戰時,秦國為何不一舉滅了趙國?為什麼又發生了邯鄲之戰?長平之戰後,趙國以被坑殺四十多萬軍士的慘痛代價而元氣大損,趙國整國的成年男子幾乎全部死於長平之戰,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此時指揮秦軍的是秦國名將白起,據史書記載,當年白起在長平之戰打敗趙國後,本來是想乘勝追擊,攻打邯鄲,把趙國一舉拿下。誰知道秦昭襄王一紙命令,不讓白起繼續進攻。
  • 為什麼說秦趙番吾之戰是秦國、趙國戰爭中,趙國的最後一次勝利?
    番吾之戰簡介在對番吾之戰簡介之前,先來介紹一下當時秦、趙兩國的形勢。自從秦王嬴政即位之後,驅逐權臣呂不韋,平定嫪毐叛亂之後,大權在握,便開始實施其統一七國的政治軍事目的。他先後對趙國三次用兵,都取得了重大的勝利,番吾之戰是秦王第四次攻打趙國。番吾之戰趙軍的指揮李牧的畫像秦王政十五年,秦軍兵分兩路,一路從鄴邑平陽一帶,直逼趙國的首都邯鄲,一路從太原直接抵達太行山的番吾一帶。此時趙國境內,正發生災荒,良田赤地,顆粒無收。
  • 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原因探秘,戰略豈能當兒戲
    敗局已定秦趙長平之戰是戰國,乃至中國歷史上規模最為浩大的一場戰略大決戰。這場戰役,基本奠定了戰國歷史的走向,為秦國的最終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長平之戰的序幕正式拉開。對抗強秦,趙國還是有一些底氣的。趙武靈王在位時「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趙國的軍事力量大為增強。史料稱「帶甲之士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尤其是騎兵,多年來在與少數民族的作戰中,趙國磨練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戰法先進,經驗豐富。
  • 秦趙長平之戰:千年戰役背後的3點疑雲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趙兩國之間的決戰。這場戰役是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秦趙兩國都下了「血本」去打這場戰役。因為這場戰役意義非凡卻又疑點重重,所以引發了很多後世爭議。那麼這場戰役背後的疑雲究竟是什麼呢?什麼樣的疑點千年之後還難以破解。今天我們就來解密長平之戰背後的3點疑雲。
  • 秦趙邯鄲之戰,解讀孫子兵法作戰篇
    秦趙長平之戰後,趙國的主力部隊悉被秦軍殲滅於長平,趙國形勢危急。邯鄲之戰關係到趙國的生死存亡,秦趙雙方均全力以赴,力爭取勝。但由於趙國吸取了長平慘敗的教訓,採取積極的防禦措施,堅守危城,襲擾疲敵,爭取外援,終於迫使秦軍屯兵堅城之下,師老兵疲,諸侯乘其弊而起,遭致失敗。秦軍曠日持久而遭敗績的史實,正好從反面印證了孫子「兵貴勝,不貴久」作戰指導原則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