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旅遊,總免不了要買一些當地的產品,那麼哪些該買,哪些又不該買呢?
該買什麼範圍很大,根據實用性的不同每個人需求都不一樣,只要性價比合適都能購買。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不值得買的東西,你必須要提前知道才行,別再什麼都買回來了!
說在最前面:導遊帶去的免稅店都有可能有坑,什麼指甲鉗啊手機貼啊等等。這裡先總結幾個品類的店,如果跟團遊可以利用晚間前往,如果自由行自行地圖搜索,很容易找到。電子類:yodobashi,big camera;綜合類:daiso,can do;藥妝類滿街都是,基本沒差。但切記別再免稅綜合店購物。
近年來其實不僅僅是日本,很多地方都傳出消費陷阱,不論是泰國乳膠還是雲南手鐲,日本也在其中之列,這其中包括尿布、頂格製作的非處方藥等等。其中有些的確有門道,有些則需要一點常識。先從有門道的說起:不一定要買免稅的。
出門購買免稅商品一直是很多人的一個誤區,而其實日本並不是一個消費稅很高的國家。在日本真正的打折神器並不是退稅,而是銀聯卡。而且即便是在能免稅的地方,有些東西也是不能免稅的,這就牽涉到一種叫一類商品的東西,也就是真正的日本限定。
這裡為了大家方便理解,舉個例子:大王尿布。實則是分為全球版與日本版,品質一樣,但是日本版國內版就是要好點,是不是覺得很矛盾?即便是同一個工廠用料一樣,但是全球版和日版的驗收標準是不一樣的。海外版的尿布尿量顯示和屁屁的維C保護層是沒有的,日本就有。對,品質一樣,可以理解為簡配版。價格差距並不是特別大,但是日版的基本都在日本本土無免稅的店有銷售,而能免稅的就本都是國內買也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區別。這條也適用於電吹風、馬桶蓋等商品,海外版一樣的東西,但就是減配版而已,如果說對商品配置不太講究,直接國內買,講究的,去費免稅本地人的商店買。
再說常識類,這裡是一個糾正常識,被代購帶跑偏的常識,藥品類。日本的藥妝一直很有名,但事實上,直接不需要醫生指導的藥品,都為二類藥,說的通俗點:治標不治本的藥。所以真正建議購買的比如:吃藥不吃藥你都一禮拜好的感冒,緩解症狀用的龍角散;大姨媽不靠熱水的止疼藥;傷筋動骨疼到不行貼一下的膏藥等等。並且不用大量,藥品都會過期,也並不常用。而眼藥水之類的,並不是特別建議購買,真要買也只需要買一些便宜的,因為真正效果也只是環節一下眼疲勞而已。
最後說一下能買的,日用品和衣物。日本有許多小東西比較神奇也值得購買,但要看品牌。大創的百元店值得一逛,烘焙用品啊材料啊什麼的比淘寶還便宜。衣物類特別是日本品牌的值得購買,大約是國內一半的價格,但是對「大隻」的人群不太友好,因為日本高大的人比較少……電子類最便宜的大概就是蘋果了,除此之外的包括相機在內的電子產品,國內價格和日本相差無幾,並且沒有全球聯保的話在日本買售後會很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