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現代人的安心之道

2020-12-21 正心正舉

明代大儒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自此,儒家「心學」道統,從孟子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到陸九淵的「同心同理」,再至王陽明的「致良知」,一脈相承,發揚光大,圓融純熟。

儒家「心學」的挺立,在一定意義上,是人之本心彰顯的歷程,是人之主體性的自立自足,是內在良知覺醒的精神求索過程。其發明本心、知行合一的智慧魅力對於現代人的精神成長仍然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啟示價值。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發明本心 剝落物慾

中國傳統文化智慧凡是講求一個「心」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心誠則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等等,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就是一部關於「心」的致思歷史。何為心?如何為天地立心?這方寸之間到底蘊涵著怎樣的人生智慧?在與天地的精神往來之中,「心」又如何指引人的生命踐行?

陽明心學是儒家「心學」的一個精神高峰,其對生命本心的發明和闡揚,開啟了一段心學的哲學解構之旅,使得人之本心從森嚴的理學程式中掙脫出來,獲得解放,重新煥發生機,如自性具足的種子,破土而出,自然生發。

從這個意義上說,陽明心學具有一種思想變革的時代價值,是中國哲學理路的一次「大轉向」,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的一個「大融合」和「大淬鍊」。

陽明心學以本心涵容事理,其「本心」並非一顆肉團之心,也不是一種現代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感知,而是一種生命本體的靈明覺知,一種觀照宇宙萬物的功能, 一種整體生命的全息湧動的能量。

如果用精神分析中的「冰山理論」進行直觀解釋的話,此心並非海平面之上「冰山一角」的自我之心,而是涵括了整個海平面以下的「冰山全貌」,是本我、自我與超我相互辯證的「大我」之心,是意識與無意識相結合的「無我」之心,正所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陽明心學是一種時代的辨證精神,是對人之本心迷失於物慾的一次精神拯救。直至如今,我們對於「發展」這個概念其實還沒有一個全面、準確和清醒的認識和理解,我們總是習慣於「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這樣的宏觀敘事辭說,但是我們是否真正地反思過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和進步呢?是快速膨脹的物質財富?是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還是人對自然界一次次傲慢地「徵服」?

當我們直面現實,不得不接受這樣一種質疑和假設:如果人類並沒有從「發展與進步」中獲得更多幸福的能力和創造的可能性,那麼這種「發展和進步」或許就是一種妄想和執念,這將把整個人類的生存拖進絕望的深淵和惡的泥沼。

陽明心學的時代意義正在於此,針砭時弊,滌蕩思想上的陋習,剝落遮蔽本心的物慾,讓生命回歸樸素和真實,這就是儒家心學真正的力量,從歷史的深處走來,攜帶當下的渴盼,成為指引未來的精神啟示錄。

啟迪多元思維

本心一明 萬物皆舉

陽明心學的修養工夫強調發明本心,切己自反,從自身上下功夫,開掘自家珍寶,不注重對外在事理的求索,其為學路徑是「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這種直指人心的修養工夫,與禪家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頗為相近,都是深刻領悟了自性本自具足,何須外勞的生命真義。

用現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解讀的話就是為學修養要善於抓住事物的根本和重點,之後才能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從本根處培養,方能開枝散葉,發揚光大。

《道德經》有云:

「為學日進,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陽明心學是集儒釋道之大成,其修養功夫不是沉迷於文字傳注,外索物理,如此「負重」只會迷失本心,壓抑人性,而是講求一種易簡便行,是為道減損的工夫,是對外在物慾不斷剝落的辨證過程,直至身心妄念俱脫落,輕安自在,本心發明,「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

陽明心學本心修養的簡易工夫對於現代人的精神成長具有一種「減負」的價值,尤其是身處「知識爆炸」的資訊時代,人被片段化信息所支離,捨本逐末,離散消沉,如能發明本心,識得真性,定能不斷開拓出嶄新的人生局面。

正心正舉

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真正的志趣不在理論思辨,而是一種躬身踐履的實踐精神,是切實用功的知行合一的實踐哲學。

玄談巧辯只會蒙蔽本心的發揚,最後迷失本心,審視現代人的生存境況,我們會發現一個鮮明的標識——「分裂」,無論是精神病學意義上的「精神分裂」,還是日常生活語境中的「身心不一」、「言不由衷」或「身不由己」,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是如此的飄忽不定,反覆無常,其根本原因是生命意義的消解和心靈空間的失重,進一步說就是知與行的分離,或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生命中沒有真知,只是盲目行動。

從一定意義上說,陽明心學可謂現代人的一劑「強心劑」,其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源自人之本心的澄澈明淨,圓融自如,自然由內而外,發揚光大,知行合一,無有分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與行本是同一個生命體驗的過程,王陽明進一步闡釋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與行打成一片,根源在於人之本心的挺立。現代人在追逐物慾滿足的過程中,不可迷失了本心,本心蒙蔽,精神渾噩,意志消沉,只有在方寸間下深工夫,才是現代人安身立命的正道。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致良知

陽明心學中的「良知」即人之本心,是後期陽明心學更加成熟的表達,也是儒家心學重視現世人生價值的必然之義,其發明本心,最終要歸於對現世人生的自洽安排,實現一種道德理性判斷,注重內在道德良知向外的推衍和發用流行。

良知具有靈明覺知的特性和常知常照的功用,能夠觀照一切外在事理的是非善惡。所以,致良知就是要把人的內在善良的秉性由內而外推至開來,使其發揚光大,滲透到人的一舉一動,一念一想之中,使得人在舉手投足、起心動念之間都能不離本心,行於大道。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每每讀至陽明心學的「四句教」,總能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激越和醒覺,也每每感喟古來聖賢求學問道的天地氣概,文明的傳承和文化的興盛,不在時空的流轉變遷,而在文化深處人之本心的薪火相傳,繼往開來。

相關焦點

  • 以陽明心學之道,御焦點解決之術
    小故事——事上磨心有一位地方官常去聽王陽明的心學講座,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偶爾會呈恍然大悟之態,眉飛色舞。月餘後,他卻深表起遺憾來:「您講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來聽,身為官員,好多政事纏繞,不能抽出太多時間來修行啊。」王陽明接口道:「我什麼時候讓你放棄工作來修行?」
  • 以陽明心學的「致良知」,提升「道」
    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要讓自己的心符合大道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萬事萬物的規律,就是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道心與人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中華心法十六字訣中認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陽明先生認為,心一也,未雜於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偽謂之人心,人心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失其正者即人心,人心經常把我們的道心給遮蔽了。
  • 浙江日報:紹興探索陽明心學踐行之道
    5月18日至19日,為進一步弘揚、踐行陽明心學,在陽明先生故鄉、陽明論壇永久會址地紹興,第三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的主論壇即將舉行。一輪燦爛心學之明月,將從這裡升起,再次點亮世界。陽明故裡·觀象臺(圖片由紹興市委宣傳部提供)古越大地遍布陽明足跡早在明朝之時,王陽明創立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核心的陽明心學體系,成為我國哲學史上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成為喚起人們覺醒、自強的雷霆之聲,五百年來,一直激蕩著人們的心靈。
  • 陽明後學與陽明心學的變異
    不少對初學心學的愛好者都有這樣這樣問題:為何陽明心學沒有取代程朱理學?有的愛好者還簡單地認為心學倡導人性解放、不利於統治者等。事實是怎樣呢?筆者帶大家了解一下陽明後學。王陽明去世後,陽明學派分裂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泰州等七個學派,其中泰州、浙中影響較大。然而,黃宗羲認為:「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王艮是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王龍溪是浙中學派的代表人物。
  • 陽明心學的世界影響與當代價值
    桂悟東歸,日本始知有陽明心學。明萬曆年間,陽明著作就傳入了日本,被稱為江戶儒學鼻祖的藤原惺窩就讀過《陽明文錄》。十六世紀中期,中江藤樹最先在日本傳播陽明心學,被稱為日本陽明心學的「元祖」。中江藤樹之後,出現了三輪執齋、佐藤一齋、大鹽平八郎等心學大師。三輪最先註解了《傳習錄》,這個註解本甚至早於中國本土。佐藤提出朱陸(王)會同的理論,從而使得日本陽明心學成為幕府之學,具有官方地位。
  • 聖人之學,心學也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如果說,象山先生是心學的開山之祖,那麼陽明先生則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陸象山在南宋就已經提出了他的心學理論。他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六經皆我註腳」。他認為,所有經典都是為自己的心做註解。陽明先生通過龍場悟道,以自己的人生體驗和生命經歷,來註解孔孟之道。所以,陽明心學也被稱之為「孔門正法眼藏」。陽明先生首提「致良知」於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這一年,在撫州知府李茂元刊刻《象山文集》之際,應邀作序,寫下《象山文集序》。這篇經典文章,之於心學,可謂正本清源。
  • 如何理解陽明心學的「格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盡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大學》在儒家心性學中起綱領性指導作用,也是陽明心學傳授時用的主要教材,從文章內容可知《大學》的根本在於「格物」二字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曾國藩、毛澤東、孫中山、梁啓超等人,其影響力甚至遠渡東瀛,影響了如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人。關於陽明心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繼承和傳播陽明文化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廣大黨員幹部、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
  • 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精髓
    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之說,被廣泛傳播,但陽明先生知行合一之說,與我們通常理解並不一樣。知和行,本是一件事王陽明認為,知和行不是分開的,分開說只是為了便於理解和解釋。所以,陽明心學讓人們警惕心中的念頭,有事省察,無事存養,一念萌動,便掃除廓清,連根去除。知,是良知,立志聖賢,專注並忙碌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知,其核心又是良知之說。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三:致良知
    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觀點,分別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三字,是陽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觀點,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終旨歸。陽明先生曾對其子正憲言道:「吾生平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其思想淵源是什麼?何以稱為「孔門正法眼藏」?
  • 陽明心學——感悟
    知行合一是偉大思想——心學的精髓。心學的創始人則是流芳千古的王陽明先生。王陽明何許人也,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的一生充滿神奇色彩,四歲之前就已將爺爺王天敘經常朗誦的書籍爛熟於心。年少的王陽明問私塾老師「何謂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回答道「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 理解陽明心學的精妙——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和我們通常的理解卻存在很大區別。首先,知行本一,真知必有真行陽明心學認為,不行,只是因為未能真知,真知必有真行。我們以為知道卻做不到,根本原因還是我們內心並未「真知」。比如我們知道晚上堅持學習比打遊戲要好,但是卻做不到。按照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觀點,是我們內心並未真正知道打遊戲不如學習好。
  • 董平:道在何處?理解陽明心學有幾個可能誤區
    王陽明心學是宋代以來整個理學傳統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以儒、釋、道三家為典範的中國古典文化的綜合。那麼,陽明心學究竟在中國傳統古典思想的整個脈絡當中處於一個怎樣的地位?如何走近王陽明,將他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歷史人物呢?
  • 穿越五百年的陽明心學
    聽完學生的問題,陽明先生高興地說:「正要二君有此一問(我正等著兩位同學問我)!」  今天的碧霞池上已無天泉橋。孟夏之際,站在普普通通四四方方的小池塘前,浮萍上冒出三朵潔白的幼荷,讓人無限遐想。  那天晚上,錢王二人的問題,圍繞著陽明先生的四句教誨——「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而展開。
  • 陽明心學是一劑良藥:專治現代人的焦慮,不但見效快,還能去根兒
    其實不用到別處找,老祖宗的文化裡就有治療焦慮的藥方,尤其是陽明心學,是一劑專治焦慮的良藥。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治,焦慮就是屬於心病,陽明心學正好是關於怎麼「修理」心的,對症。究竟是怎麼對症的呢?舉個例子。
  • 心學源流:從孟子到陽明
    「心學」作為中國哲學體系中的瑰寶,越來越顯示出重要作用。講心學源流,要從王陽明上溯到孔孟。從孔子的仁學、孟子的良知說、莊子和禪宗的心學以及儒學大師陸九淵的「心即理」,一路下來,到王陽明集其大成。孟子開掘了心學,陽明大師對孟子的心性所立之處體會甚深。筆者讀《傳習錄》,覺得字字句句都在講孟子。孟子講「良知」,陽明講「致良知」。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許嘉璐:陽明心學的落地與升華
    舉例說,姑且不論孔、孟、程、朱以及釋、道二家的經典,即使對今人而言,語言相當淺顯的王陽明遺著遺言似乎也當如此小心對待。陽明學的出現距今不過四五百年,但是在其「簡約而白,形象而透」的明代語言背後,矗立著自孔孟以來歷代傑出思想的遺教,如果僅就字面而解,也還會有許多隔膜、難以理會之處,即使懂得了字句,也未必一觸即通。例如,他說「道,一而已。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 陽明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陽明心學,先要弄清何為心,那麼必須先從概念上來明確為什麼是「心」。是心之動,是功夫。用現代哲學來說物質與意識的統一,「心」物質的存在與「心」的意識的整體。因此陽明心學之心,側重於後。心的思考過程、思維過程意識性質則就偏向了意識層面,有「有生俱來」的「心」,有需要「致良知」之「心」,是陰陽關係,辯證關係,一體兩面。
  • 問藥丨略答陽明心學與禪宗宗趣之異同
    禪宗可以以一個「心」字總持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教典,而陽明心學雖以一個「心」字融通六經六藝之學,卻不宜建立為儒家總持之法門。所謂三個不同,第一個不同是:見道的深淺不同。陽明心學與禪宗都以心為道體,以明見此心為見道,心學謂之「致良知」,禪宗謂之「明心見性」。雖然心之體無差別,但對於心的領悟與證入則有深淺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