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朋友願意到博物館看一看古人的智慧結晶,若論哪裡的藏品最多,想來非「故宮」莫屬;按理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應該是古之帝王的御用之物,可臺灣省故宮卻別出心裁,拿一塊「五花肉」當了文物,而且是「三大鎮館寶物」之一。遠觀這件珍貴文物,怎麼看都是一塊色澤誘人的「五花肉」,若非隔著玻璃罩,怕是早被人咬過了;可專家非說這是塊「石頭」,還是塊有歷史的「石頭」。
了解歷史的朋友或許猜出來了,這塊石頭「五花肉」,專家稱之為「東坡肉」,乃是康熙年間的一件貢品;當然,普通的石頭,長得再像「肉」也難入貢品之列,正因如此,這件文物的材質是一整塊天然玉石,又經能工巧匠稍加琢磨而成。這塊「東坡肉」高5.73釐米,寬6.6釐米,「肉質」肥瘦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如果不說它是石頭,怎麼看都是一塊上好的「五花肉」;不過專家卻說:仔細看還是和「真肉」有些區別的,其肉皮上曾經以「琥珀燙」的方式輕微染色,但就其石質、雕工和外形來說,仍不失為一件國寶珍品。
追溯歷史,這塊「東坡肉」是康熙年間,內蒙阿拉善左旗進貢的一件寶物,其原型是塊天然玉石,但因色澤紋路與「真肉」十分相似,因此在能工巧匠的雕刻加工之下,就成了今天這塊能以假亂真的「肉石」;當然,數百年前這是一件專供皇帝把玩的「奢物」,但在今天看來,其歷史意義也反映出了我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手工技藝,因此「東坡肉」與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並列,成了故宮的「三大鎮館之寶」。也正是這塊「東坡肉」掀起了一股長達數百年的收藏熱,圈裡有句話「玩石不知東坡肉,好比木匠不知魯班是何人」;當然,「東坡肉」還有個學名,圈裡稱「肉石」,或者乾脆叫肉形石,但千萬別覺得這塊「東坡肉」就是唯一的珍品了。
懂行的朋友或許知道,如今和「東坡肉」齊名的還有兩塊石頭,一個叫「蜜醬雞腿」,另一件叫「紅燒肘子」,說起來都是「肉菜」,但卻只能看不能吃;先說「蜜醬雞腿」,據說屬於一位民間藏友,最初只發了一張照片,可多數人都覺得這不是石頭,肯定是飯桌上隨手拍的一根「雞腿」。有朋友這麼想倒也合情合理,懂行的朋友或許知道一句話「三分真,七分像」這就算是肉石裡面難得的「奇石」了;可這根「蜜醬雞腿」肉、骨、皮、毛孔,甚至是皮下纖維都清晰可見,若非在上海曾露真身,怕是誰都以為這就是一根能吃的「雞腿」。這裡強調一下,據說「蜜醬雞腿」的原產地也是內蒙阿拉善,但是否經人工雕琢,或是雕琢程度等信息至今仍不清楚;這也可以理解,能與故宮文物相媲美,可想其貴重程度,因此顯得這位藏友十分神秘。
再說另一件「紅燒肘子」,原產浙江金華,還是塊天然瑪瑙原石,且不說外形,僅其石質已經可與故宮文物相提並論;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其酷似「肘子」的外形,用專家的話說:造型逼真,石質細膩,皮、膘、肉、骨、毛等品相俱佳。正因如此,這塊「紅燒肘子」屢次參加大型活動,諸如2011年國際奇石節、2013年北京的精品邀請展、2014海峽兩岸賞石文化交流展等;公正的說,這些大型展出中的「奇珍異寶」眾多,肉石精品自然也不少,可等「紅燒肘子」一出現,其它展品馬上顯得黯淡無光。由於「紅燒肘子」較為高調,因此最終拔得頭籌,被稱之為「中華第一肉石」;目前輾轉落戶於河北張家口肉石展館,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專家建議:吃飽了再去,不然看著會「餓」。
說到這或許有朋友會問 「究竟什麼是肉石呢?」站在科學的角度去看,所謂「肉石」是一種天然石材,多數是沉積巖,矽質巖、變質巖等;形成與一億年前,是地質運動過程中長期與其他礦物質接觸,發生局部色化而成。當然,這麼解釋還是比較「複雜」的,畢竟這些石頭紋路「肥瘦」均勻,想要形成外皮層次,這樣的演變過程可謂神奇;簡單的聽專家解釋似乎已不重要,更多的還是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力,目前的「肉石」主要分為兩種,即天然肉石和工藝肉石。「天然肉石」的代表便是故宮的「東坡肉」了,以天然原石為基礎,人工雕琢為輔,這樣的奇石也是目前價值最高,且較為稀有的品種;至於「工藝肉石」,這要得益於如今的發達科技,想來也不用多加解釋了。
說到這或許有朋友會問「除了東坡肉、蜜醬雞腿和紅燒肘子,是不是就沒有其他的天然肉石了?」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中華地大物博,歷代能工巧匠何止千萬,目前已知的還有「同安封肉」、「五香牛肉」和一種「象形肉石」;乍一看似乎挺多,但對於多數朋友來說還是比較「稀罕」的,想看真品還需要一定的「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