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背後的故事:沈默君《南徵北戰》後第二部劇作《渡江偵察記》

2020-12-18 連趣網趙剛

湯曉丹(1910-2012年),福建華安人。童年曾僑居印度尼西亞,十歲回國。1931年到上海,任天一影片公司布景師、導演。後赴香港拍片。抗戰爆發後拍攝了《民族的吼聲》等抗日影片。香港淪陷後拒絕與日本佔領軍合作拍片潛往重慶。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建國後入上海電影製片廠。擅長導演現實主義題材、尤其是戰爭題材的影片。

代表作:《白金龍》(戲曲片)、《天堂春夢》、《南徵北戰》(與成蔭合作)、《渡江偵察記》、《不夜城》、《紅日》、《南昌起義》等。

《渡江偵察記》是沈默君繼《南徵北戰》之後的第二部電影劇作,這一次是獨立創作。為了這個戲, 1952年他就到皖南地區收集當地遊擊隊的材料了。劇本的創作,還引起了元帥、將軍們的特別重視。

湯曉丹導演拍戲有個特點:不給演員講戲,讓他們按自己的理解放手去演,不過在正式拍攝之前,每場戲必須排練得很熟。圖為導演闡述手稿。

最有爭議的是湯曉丹選定的主演孫道臨,你肯定對他在《南徵北戰》裡那只有一句臺詞的戲沒什麼印象了。新中國建立之前他總演知識分子一類的角色,這回演解放軍,還是偵察連長,能行嗎?

「劉四姐」這個人物原來劇本裡並沒有。當初陳毅看過劇本後提出意見,說女性是生活的一半,遊擊隊也少不了女的,為什麼不寫呢?於是沈默君就把「老遊擊隊長」改成了「劉四姐」,演員是來自老區的李玲君。

孫永平的「小馬」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挺深,而他偏偏在馬上栽了跟頭。拍戲時他不幸從馬上摔了下來,因為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到現在身上受過傷的地方還時不時地疼呢。

看到這個英勇犧牲的「吳老貴」,你能想起來他就是《萬家燈火》裡那個滿口洋文的大老闆嗎?「演什麼像什麼」可能是很多演員的夢想,而齊衡(1912-1972年)無疑是少數能真正達到這種水平的演員之一,由於在《渡江偵察記》裡出色的表演,他獲得了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個人一等獎。

既然是「渡江偵察」,自然少不了遊泳的戲。論遊泳,演員裡誰也比不上「情報處長」——陳述。拍戲之前,他先幫助孫永平練好了遊泳、又教會李玲君完成了漂亮的撐竿跳。可惜他自己在戲裡卻沒有展示泳技的機會。

「李連長」和「劉四姐」之間那一點點沒能充分表現出來的男女之情給這部緊張的戰鬥片增添了一縷溫柔的氣息。

工作照。拍戲的時候,劇組請到了戰鬥英雄做軍事顧問。在 「下生活」的日子裡,大家過的就是偵察員的生活,摸爬滾打天天練,甚至還摸過解放軍的崗。這麼認真的創作態度、這樣優秀的創作者,拍出來的作品就是好看。在1957年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的評獎中,本片獲得了一等獎。

電影海報

演職員表

黑白11本

上海電影製片廠1954年出品

職員:編劇沈默君 導演湯曉丹 攝影李生偉 美術設計丁辰 作曲葛炎 錄音苗振宇 軍事顧問慕思榮(華東二級人民英雄) 顧問助理高錦堂(渡江先遣營英雄連連長) 副導演葛鑫 副製片主任江雨聲 劇務主任徐進 演奏上海樂團交響樂隊 指揮黃貽鈞 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炮兵部隊/公安部隊/裝甲部隊/騎兵部隊/海軍部隊協助演出

演員:孫道臨(李連長) 李玲君(劉四姐) 康泰(周長喜) 齊衡(吳老貴) 孫永平(小馬) 中叔皇(楊威) 穆宏(參謀長) 王少奇(偵察科長) 莫愁(陳老奶奶) 李農(陳老爹) 崔超明(敵軍長) 辛克(敵連長) 王鈞(敵諜報隊長) 石靈(敵炮兵參謀) 鄭敏(侯登科) 馬驥(侯妾) 李季(侯七) 陳述(敵情報處長)

電影連環畫《渡江偵察記》封面

電影連環畫內頁欣賞:

謝謝欣賞!

相關焦點

  • 《渡江偵察記》故事,老電影也有浪漫愛情,兩位元帥親自指導
    《南徵北戰》《紅日》等電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電影的代表,這兩部影片包括那個時代的其他大部分戰爭題材電影,在感情戲上都是著墨不多或者乾脆沒有,像《南徵北戰》裡稍微有那麼一點兒苗頭,《鐵道遊擊隊》裡進了一步但還不完整,也不是很浪漫。相對來說,誕生在1954年的《渡江偵察記》裡卻擁有一段比較完整也比較浪漫的感情戲,這在當時的戰爭電影裡是極少見的。
  • 長篇電視連續劇《渡江偵察記》啟動
    《渡江偵察記》這部電視連續劇是在沈默君先生的原電影《渡江偵察記》劇本的基礎上重新結構和創作的。這是一個不僅可以作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1周年,而且也可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的選題,是繼往開來,承上啟下的選題,一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一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共同的目標是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
  • 電影人物|新中國第一代電影劇作家
    (1924-2009)沈默君,我國著名的電影劇作家,曾用筆名遲雨。原籍安徽壽縣,一九二四年出生於江蘇常州市。他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南徵北戰》、《渡江偵察記》、《自有後來人》、《海魂》、《臺島遺恨》等經典作品直到現在仍是百看不厭。
  • 經典老電影《南徵北戰》為何被影迷排在「老三戰」之首?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南徵北戰》與《地道戰》、《地雷戰》被影迷們親切地稱為「老三戰」,在「老三戰」中《南徵北戰》排在第一位。為什麼《南徵北戰》能「坐上老三戰」之首的位置呢?
  • 她是《渡江偵察記》劉四姐,《405謀殺案》仲星火妻子,現狀如何
    No.1 說起《渡江偵察記》,出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們可以說耳熟能詳,這部電影和《南徵北戰》《平原遊擊隊》《英雄兒女》《地道戰》等一樣,可謂百看不厭。「黃河,黃河,我是長江!」「長江,長江,我是黃河!」曾是多少男孩子百喊不厭的經典電影臺詞。
  • 經典戰爭片《渡江偵察記》,兒時記憶,還記得「香菸洋火桂花糖」
    小時候很喜歡看電影,愛看打仗的電影。對於電影《渡江偵察記》,印象最深的是那句「香菸洋火桂花糖」。小時候光知道這部電影好看,還有小人兒書也好看,根本不知道這些演員是誰,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部電影,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197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渡江偵察記》。1949年,在人民解放軍渡江前夕,某部偵察連李連長率一班偵察員渡江偵察。
  • 《渡江偵察記》中李連長的原型曹興德將軍 講述真實版渡江偵察記
    原標題:《渡江偵察記》中李連長的原型曹興德將軍 講述真實版渡江偵察記   中國江蘇網4月23日訊 65年前的今天,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強渡長江,南京解放。1954年,新中國首部以偵察兵為原型的電影《渡江偵察記》問世,電影中深入敵軍內部獲取重要江防情報的李連長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英雄。昨天,記者採訪了《渡江偵察記》李連長的原型,原南京軍區情報部部長,91歲的曹興德將軍。曹老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記者講述了渡江戰役一場鬥智鬥勇的情報戰。
  • 宋時輪、郭化若在江北吃盤炒韭菜,後來引發出電影《渡江偵察記》
    △強渡長江他們過江後,通過電臺把成功登陸的喜訊報告軍首長,並又很快報告了九兵團首長。廣大官兵聽到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後,無不歡欣鼓舞,渡江的熱情一下沸騰了起來。軍部又及時上報兵團和渡江總前委,他們的偵察工作得到了上級首長的充分肯定。4月20日晚,當華東野戰27軍展開渡江時,先遣大隊配合大隊人馬渡江,在敵佔區以放火為記號,為炮兵指示射擊目標。並突然從敵人背後先敵開火,搞得敵人措手不及。他們奪陣地、佔山頭,左衝右突,打得敵人心驚膽顫,驚慌失措,為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立下了卓越功勳。
  • 電影《南徵北戰》
    電影《南徵北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0日 15:35 來源: 《南徵北戰》  上海電影製片廠1952年出品  編劇: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  導演:成蔭、湯曉丹、蕭朗  主要演員:馮?
  • 記得《渡江偵察記》敵軍長嗎?《不夜城》飾孫道臨父親,反派名家
    說起1954年版老電影《渡江偵察記》,中年以上的觀眾都比較熟悉,尤其是其中「黃河,黃河,我是長江!」「長江,長江,我是黃河!」「香菸洋火桂花糖!」的經典臺詞,小時候小朋友們玩耍時恐怕都喊過。1954年版《渡江偵察記》由湯曉丹執導,孫道臨、李玲君、齊衡、孫永平、康泰、中叔皇主演。
  • 電影《南徵北戰》徵南北
    話劇《戰線》的出現及反響引起了兩位有心者的共鳴與關注,他們就是最先介入電影劇本《南徵北戰》創作的沈默君、顧寶璋,當時他們分別為三野文化部創作員、華東軍區政治部文藝科研究員。就在這時,傳來了作為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最高領導陳毅觀看話劇《戰線》演出後的意見,認為基礎很好,如果拍攝成電影可以更廣泛地宣傳人民戰爭的思想。
  • 這部影片是新中國第一部史詩級的戰爭片
    這個故事與中央電影局要求反映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思路比較吻合,導演組最後決定在話劇戰線的劇本基礎上改編,很快由戰線劇本的主創沈西蒙牽頭的電影文學劇本創作小組成立了。為了表現出解放軍戰士轉戰南北,經歷了眾多的戰鬥,電影定名為南徵北戰,建國初期,陳毅是華東軍區及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又是上海市市長。
  • 暴露年齡的時間到了,這些老電影海報,你看過幾張?
    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 製作發行,由趙心水執導,梁音、阿依夏木、谷毓英等人主演。影片從真假古蘭丹姆與戰士阿米爾的愛情懸念出發,講述了邊疆戰士和楊排長一起與特務假古蘭丹姆鬥智鬥勇,最終勝利的阿米爾和真古蘭丹姆也得以重逢的故事。
  • 從《南徵北戰》的新老版本看中國的戰爭老電影
    說這兩部新老版本的《南徵北戰》打雞血般的乏味,也是老K對大部分中國戰爭電影的看法,電影要好看,編劇就要下工夫,橋段、臺詞都要有匠心,同時還得精心,而一件事老K是確定的:共產黨打敗國民黨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肯定會有很多即有意思又令人動容的人和事發生過。
  • 《渡江偵察記》見分曉
    比如介紹三大戰役後蔣軍的殘餘兵力時,通常要這麼列出:京滬杭警總湯恩伯,下轄19個軍60個師,兵力328000餘人,非正規軍23000餘人,「特種兵」32000餘人;華中剿總白崇禧,下轄12個軍37個師,兵力208000餘人,非正規軍11000人,「特種兵」21000餘人等等。
  • 下周起看足「戰爭片」 電影頻道播出90部軍事題材電影
    原標題:下周起看足「戰爭片」 本報訊(記者王金躍)「紀念建軍90周年軍事題材電影播映暨座談會」7月17日至18日舉行,包括王曉棠、明振江、陸柱國、韋廉、柳建偉、蘇小衛、康麗雯等在內的電影藝術家們現場回顧了軍事題材電影的創作故事。
  • 《渡江偵察記》中「木盆渡江」英雄原型是他
    電影《渡江偵察記》中「木盆渡江」英雄,就是以齊進虎為主要原型——一位以偵察情報影響全國解放戰局的優秀偵察員。當年齊進虎等人乘坐的木盆,現仍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1948年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後,齊進虎奉命帶領三名偵察員偵察敵情。
  • 追夢之影(26)|渡江偵察記——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典電影剪輯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渡江偵察記》。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解放軍某部李連長率領偵察員橫渡長江偵察敵情。勇敢機智的偵查員們排除千難萬險,成功探明敵人江防部署,為渡江戰役全面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周長喜我們集結了一百萬大軍,渡江勝利,那是不成問題的。李連長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我們也要把敵人這個炮兵陣地的情況查清楚報告給江北。
  • 最真的戰爭電影《南徵北戰》:拍攝經費100萬元,按演習費報銷了
    195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黑白戰爭電影《南徵北戰》,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電影,新中國軍事電影的「老三戰」之首。 197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用原版的導演成蔭和王炎執導,拍了一部新的彩色版《南徵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