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丹(1910-2012年),福建華安人。童年曾僑居印度尼西亞,十歲回國。1931年到上海,任天一影片公司布景師、導演。後赴香港拍片。抗戰爆發後拍攝了《民族的吼聲》等抗日影片。香港淪陷後拒絕與日本佔領軍合作拍片潛往重慶。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建國後入上海電影製片廠。擅長導演現實主義題材、尤其是戰爭題材的影片。
代表作:《白金龍》(戲曲片)、《天堂春夢》、《南徵北戰》(與成蔭合作)、《渡江偵察記》、《不夜城》、《紅日》、《南昌起義》等。
《渡江偵察記》是沈默君繼《南徵北戰》之後的第二部電影劇作,這一次是獨立創作。為了這個戲, 1952年他就到皖南地區收集當地遊擊隊的材料了。劇本的創作,還引起了元帥、將軍們的特別重視。
湯曉丹導演拍戲有個特點:不給演員講戲,讓他們按自己的理解放手去演,不過在正式拍攝之前,每場戲必須排練得很熟。圖為導演闡述手稿。
最有爭議的是湯曉丹選定的主演孫道臨,你肯定對他在《南徵北戰》裡那只有一句臺詞的戲沒什麼印象了。新中國建立之前他總演知識分子一類的角色,這回演解放軍,還是偵察連長,能行嗎?
「劉四姐」這個人物原來劇本裡並沒有。當初陳毅看過劇本後提出意見,說女性是生活的一半,遊擊隊也少不了女的,為什麼不寫呢?於是沈默君就把「老遊擊隊長」改成了「劉四姐」,演員是來自老區的李玲君。
孫永平的「小馬」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挺深,而他偏偏在馬上栽了跟頭。拍戲時他不幸從馬上摔了下來,因為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到現在身上受過傷的地方還時不時地疼呢。
看到這個英勇犧牲的「吳老貴」,你能想起來他就是《萬家燈火》裡那個滿口洋文的大老闆嗎?「演什麼像什麼」可能是很多演員的夢想,而齊衡(1912-1972年)無疑是少數能真正達到這種水平的演員之一,由於在《渡江偵察記》裡出色的表演,他獲得了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個人一等獎。
既然是「渡江偵察」,自然少不了遊泳的戲。論遊泳,演員裡誰也比不上「情報處長」——陳述。拍戲之前,他先幫助孫永平練好了遊泳、又教會李玲君完成了漂亮的撐竿跳。可惜他自己在戲裡卻沒有展示泳技的機會。
「李連長」和「劉四姐」之間那一點點沒能充分表現出來的男女之情給這部緊張的戰鬥片增添了一縷溫柔的氣息。
工作照。拍戲的時候,劇組請到了戰鬥英雄做軍事顧問。在 「下生活」的日子裡,大家過的就是偵察員的生活,摸爬滾打天天練,甚至還摸過解放軍的崗。這麼認真的創作態度、這樣優秀的創作者,拍出來的作品就是好看。在1957年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的評獎中,本片獲得了一等獎。
電影海報
演職員表
黑白11本
上海電影製片廠1954年出品
職員:編劇沈默君 導演湯曉丹 攝影李生偉 美術設計丁辰 作曲葛炎 錄音苗振宇 軍事顧問慕思榮(華東二級人民英雄) 顧問助理高錦堂(渡江先遣營英雄連連長) 副導演葛鑫 副製片主任江雨聲 劇務主任徐進 演奏上海樂團交響樂隊 指揮黃貽鈞 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炮兵部隊/公安部隊/裝甲部隊/騎兵部隊/海軍部隊協助演出
演員:孫道臨(李連長) 李玲君(劉四姐) 康泰(周長喜) 齊衡(吳老貴) 孫永平(小馬) 中叔皇(楊威) 穆宏(參謀長) 王少奇(偵察科長) 莫愁(陳老奶奶) 李農(陳老爹) 崔超明(敵軍長) 辛克(敵連長) 王鈞(敵諜報隊長) 石靈(敵炮兵參謀) 鄭敏(侯登科) 馬驥(侯妾) 李季(侯七) 陳述(敵情報處長)
電影連環畫《渡江偵察記》封面
電影連環畫內頁欣賞:
謝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