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訊(記者劉睿徹 胡義華)武漢人買菜的體驗上了一個檔次。這個國慶,武漢史上最大規模的農貿市場改造完成,318家農貿市場新裝迎客,受到市民熱捧。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武漢這一輪農貿市場改造始於今年1月,市區兩級財政和社會三方共同投入,改造規模之大、標準之嚴、投入之高,均創歷年之最。
改造後,全市保留318家農貿市場,無法改造的107家全面關停或轉向。據悉,升級市場按3個標準改造,分別是1.0、2.0、3.0。其中,1.0版是指標準化的菜場,2.0版強調菜場的智慧化功能,3.0版則是比照商超標準。
改造後的菜場更美觀、衛生、安全。記者看到,無論是3.0的沙湖邊市集,2.0的漢陽區龍陽世紀生鮮市場,還是1.0的天惠佳市場,都有了垃圾分類及現場回收處理設施。菜場內設立農藥殘留快檢室,當天抽檢即公示。入口測溫,室內不定時保潔,配備病媒生物防制設施、藥品,疾病防控更嚴格。
在江岸區百步亭生鮮市場、洪山區創億農生鮮市場,買個菜,查產地資質,比價、稱量、付款等手指一點,或是手機一刷,就能完成。像這樣具備智慧化功能的菜場已超過百家。
「攤位費沒漲」「菜價沒漲」,記者聽到多位市民的反映。「菜場改造真心為市民,我們真點讚。」居民們說。
「318家農貿市場,小的菜場有600平方米,大的菜場有5000多平方米,分3個改造檔次,可謂318種改法。」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改造實行「一場一策」,加強了市場環境衛生整治,更加突出市場品質、城市功能提升和人居環境改善,特別注重提升智慧服務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據悉。經過這輪改造,武漢建成19家現代商超化菜場、143家智慧化菜場、156家標準化菜市場。
連結>>>
拍照打卡喝咖啡 買菜也可以如此精緻
國慶假期,武漢市15個區318家提檔升級的農貿市場全部改造完成、迎新納客。市民們說,改造後的菜場更加精緻。
創造高品質生活,是超大城市治理之「本」。即使在疫情防控的艱難時刻,武漢對提升群眾生活品質的追求,也從未止步。
9月底10月初,長江日報記者走訪了15個區的15家農貿市場。走訪中感受到,市民俗稱的菜場大變樣,「髒亂差」的印象遠去,整潔、溫馨、現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生鮮可追溯系統、新風系統、垃圾分類、智慧顯示屏等成了菜場標配,有些菜場還能休閒喝杯咖啡……逛菜場成了一種享受,熙來攘往的買菜人群中,出現了不少年輕的面孔。
環境變美 菜價沒漲
達到改造目標,十分不易。各區成立農貿市場改造工作專班,實行「一場一策」。
7日,東湖高新左嶺大市場修葺一新,迎接市民。這家左嶺街唯一的菜場,改造前為臨時大棚結構,這次推倒重建。3000平方米的菜場投入1000萬元改造,集合了食品快檢、入口測溫、價格公示、產品溯源等智慧化標配,周邊5萬群眾的生活品質從此上了臺階。
漢陽區的鄧甲市場、龍陽世紀生鮮市場則是按照2.0標準改造。記者進入市場看到,智慧大屏隨處可見,客流統計、當天交易筆數、菜品追溯隨時可查。「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統,是市場改造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龍陽世紀生鮮市場楊經理說。
9日清早,鄧甲市場檢測室內,兩位檢測員正在對當天菜品隨機抽檢。消費者通過透明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步操作。檢測結果出來,在菜場內電子大屏上滾動播放,同時上傳至漢陽區市場監管局平臺,監管人員可隨時回溯查看。
龍陽世紀生鮮市場每一個攤位上,安裝了智慧屏和智慧秤。顧客掃一掃,攤主的資質、菜品來源信息立即呈現。
「環境變好了,租金都沒漲。」鄧甲市場經營戶褚臘祥很高興。龍陽世紀生鮮市場甚至為經營戶減免了300萬元的租金。
「買菜更放心,菜價也沒漲」,在水果湖中百市集、天惠佳市場、鄧甲市場、百步亭生鮮市場,記者聽到市民一致反映。
武漢農貿市場改造,拿出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繡出城市的品質。
長江大橋、手搖電話植入菜場 買菜有了「儀式感」
解決環境衛生問題,特別是垃圾分類處理成為這次改造的重點。
記者在沙湖邊市集看到,垃圾處理設備處理廢棄蔬菜後,分流出汙水,減少垃圾儲量。
百步亭生鮮市場的每一個攤位裡,都備有兩個塑料垃圾桶,用於分別存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市場經理斯豐賢告訴記者,市場的地下管網進行了改造,每個攤位的汙水全部流入汙水處理機,處理達標後再排放。
9月6日,武昌區沙湖邊市集創始人周明成舉辦了首場菜場舞會,一群年輕人以舞蹈的方式回歸菜場。周明成認為,菜場不僅僅是買菜的地方,還是市民休閒、聚會、溝通情感的場所。
記者來到沙湖邊市集、水果湖中百市集、鄧甲市場,與逛超市的感覺已經無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菜場各有特色,給了市民不同的文化體驗。
水果湖中百市集在地面上模擬了70後、80後童年時愛玩的跳格子遊戲,還有老街景塗鴉的水彩窗戶;沙湖邊市集融入長江大橋元素,在一樓與二樓樓梯之間欄杆上,安裝了3000個類似長江大橋上的螺釘。磁帶、縫紉機、手搖電話這些少見的老物件也一一呈現;鄧甲市場模仿了徽派建築風格;東湖高新區的關南生鮮市場定製了「荷花」牆磚、燈飾,寓意高潔、清廉。
在武昌沙湖邊市集,拍照打卡,坐二樓喝咖啡聊天,是件挺愜意的事,90後女孩芳芳說。
看似農貿市場功能的延展,實際上是對市民「精神需求」的滿足。群眾的需求就是治理的方向。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洪山區名都菜場負責人夏天為把市場改得有特色,專門去上海學習。她說,硬體設施要改,服務也要更優化。
「來這裡買菜感覺很舒服,雖然市場比較小,但是環境好,乾淨,有條理。」家住名都花園的李珊說,雖然現在網上買菜也比較方便,但還是喜歡來菜場買菜,「好像有一種儀式感」。
(長江日報記者胡義華 劉睿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