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內戰時的捷克軍團:打遍戰鬥民族 萬裡回歸祖國

2020-12-12 一笑走天下

一戰時俄國境內有一支捷克軍團,由一戰中被俄國俘虜的原奧匈帝國軍隊的戰俘以及僑居俄國的捷克斯洛伐克人組成(約5萬人)。俄國十月革命後退出一戰, 捷克軍團的處境十分尷尬。經過與蘇維埃政府的談判,他們被允許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從海參崴坐船繞半個地球在回到歐洲參戰,繼續自己國家的「解放大業」。於是捷克軍團準備踏上去海參崴的近1萬公裡徵程。

雖然和蘇維埃達成協議,不過此時,這支捷克軍團官兵的內心是充滿焦慮的。根據《布列斯特合約》協議,其他奧匈籍的戰俘都可以直接回家了,但他們卻必須繼續為協約國打仗。同時,在西行的一路上,他們不但遇到的其他民族戰俘對其報以「叛徒」的鄙視,同時布爾什維克人對他們這些「帝國主義的炮灰」也十分不友善。

這種猜疑在一次打架中得到了升華:5月14日,在車里雅賓斯克市等待轉運的匈牙利戰俘和捷克人發生了一起普通械鬥,隨後當地的蘇維埃政府做出了抓捕捷克肇事者的決定。而手裡還有武器的捷克軍團自然不答應,反而解除了當地蘇俄工人的武裝。此事引起了蘇俄政府的震怒,其當即宣布:捷克軍團已經發生叛亂,命令紅軍部隊立即予以鎮壓。

不過,做了決定之後蘇俄政府才突然發現,由於剛剛革命後整個俄國極為混亂,原來的沙俄軍隊大部分被解散而紅軍還沒有建立,從莫斯科以東到整個西伯利亞大片土地上,居然沒有一支可以制約其的正規部隊存在。而捷克軍團本來就是人家的炮灰亡命之徒了,那還不如幹票大的。於是他們沿著西伯利亞鐵路一路殺回來,先後攻佔了車里雅賓斯克、奔薩、託木斯克、鄂木斯克、薩馬拉等重鎮。

捷克軍團創造的「奇蹟」遠遠不止幾乎打下了半個俄國,其佔領車里雅賓斯克後,曾分兵向北逼近了葉卡捷琳堡,而末代沙皇一家正好被軟禁在葉卡捷琳堡。由於怕沙皇再次翻盤,當地蘇維埃政府緊急情況之下只好將沙皇一家滅口。可以說是捷克軍團間接滅掉了沙皇一家。沙皇的死亡繼而引起了更大的混亂,一時間俄國大地上狼煙遍起,紅白百餘萬士兵開始了殊死搏殺,蘇俄內戰全面爆發。

不過到此時,已經把俄國攪得天翻地覆的捷克軍團此時卻冷靜了下來:自己作為異國孤軍,離本國有萬裡之遙,如果深陷蘇俄內戰,其結果必然還是難逃一死。於是,戰無不勝的捷克軍團開始停下腳步,他們拒絕了白軍政府的參戰要求,推脫說「已經盡到了斯拉夫兄弟的責任和義務」,然後又收縮到西伯利亞大鐵路上,投靠於法國人麾下,靜靜地旁觀雙方惡鬥。

捷克軍團的抽身而退使得紅軍獲得了喘息之機,到1921年初的時候,白軍的敗局已定。其最高領導人高爾察克帶著沙皇遺留的600噸黃金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撤退,準備東山再起。當其政府一行抵達伊爾庫茨克時,捷克軍團又出現了。不過這次,他們是來給前一陣還並肩戰鬥的「斯拉夫兄弟」背後捅刀子的。

深感危險的捷克軍團決定再次與蘇維埃政府談判,他們把高爾察克和沙皇的黃金為籌碼,換取了安全從海參崴撤退回歐洲。不過,捷克軍團也非常自覺的留下了五分之一黃金作為自己撤退經費——這已經是一筆天價的財富了。到1920年9月2日,共有67739人的捷克軍團撤離了俄國,幾乎完整地終於返回了自己故鄉。而剩下的黃金,還被他們開設了一家名為軍團銀行的銀行。今天在布拉格仍然可以看到這家銀行的大樓。

相關焦點

  • 西伯利亞萬裡長徵:捷克軍團在俄國
    3月25日,雙方籤訂奔薩(Penza)協定,規定捷克軍團交出大部分武器,以換取安全通行去海參崴的權利。但是雙方互不信任,氣氛越來越緊張。馬薩裡克命令捷克軍團在俄國內戰中保持中立,但布爾什維克黨還是相信捷克軍團會加入反革命力量。而另一方面,在蘇俄領導下的捷克斯洛伐克裔共產黨員在試圖顛覆和控制捷克軍團,這讓軍團官兵非常厭惡和反感。軍團還懷疑蘇俄在德奧的壓力下,企圖阻滯軍團向海參崴的撤退。
  • 金雁:捷克軍團「叛亂」始末
    但軍團士兵拒絕交出武器,與布黨正式鬧掰了。於5月末在西伯利亞鐵路沿線從喀山到海參崴全線向蘇俄紅軍發動武裝進攻。所謂的「捷克軍團叛亂」開始。 在巴黎成立指導捷克軍團的捷克民族委員會領導人、後來首任捷克總統馬薩裡克曾多次發表支持臨時政府的演說與聲明,後來也曾表示「我們的位置是在民-主和constituent assembly這一邊」。
  • 捷克軍團"出蘇聯記":兩萬裡長徵血戰令英美動容
    馬薩裡克命令捷克軍團在俄國內戰中保持中立,但布爾什維克黨還是相信捷克軍團會加入反革命力量。而另一方面,在蘇俄領導下的捷克斯洛伐克裔共產黨員在試圖顛覆和控制捷克軍團,這讓軍團官兵非常厭惡和反感。軍團還懷疑蘇俄在德奧的壓力下,企圖阻滯軍團向海參崴的撤退。
  • 協約國為什麼要武裝幹涉「蘇俄內戰」
    英、法、美等國最初希望通過扶植俄境內的捷克軍團和高爾察克、鄧尼金等部來打敗蘇俄紅軍,協約國的軍事顧問們不停地出謀劃策,他們的船隊源源不斷地駛向白軍控制的港口。名義上協約國的目的是要撤出協約國曾經給予沙皇政府的補給和彈藥,但實際上,令人可笑的私下裡的想法,則是以這支小部隊侵入蘇俄,向南和向東打通與在烏拉爾山的捷克軍團的聯繫。協約國太小看布爾什維克在俄國民眾中的號召力了。
  • 古今戰役之蘇俄內戰
    保衛十月革命成果的一場決戰  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幹涉是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俄國為保衛新生的革命政權,同國內反革命武裝和外國幹涉軍進行的戰爭。十月革命的勝利,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給世界無產階級、被壓迫人民與民族的革命鬥爭帶來了希望,也引起國內 外反革命勢力的仇恨和反抗。國內被推翻的剝削階級企圖通過武裝暴亂恢復其失去的政 權,是蘇俄內戰爆發的主要起因。國際帝國主義的幹涉則使這場內戰更為尖銳化和複雜 化。
  • 從勞工裡走出來的百戰精銳,蘇俄軍隊中的中國軍團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赴俄勞工中有一群人卻在一戰結束後加入了蘇俄紅軍,並且在廣袤的俄國土地上打出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十月革命之後,俄國爆發內戰,國內混亂的秩序導致赴俄勞工無法按計劃歸國。經北洋政府反覆交涉,蘇俄政府同意滯留蘇俄境內的中國參戰人員分批次經西伯利亞回國。
  • 蘇俄內戰初期(1917年11月至1918年底)
    1917年10月時,該軍團人數大約3萬人,控制著西伯利亞鐵路和沿線主要城市。他們已經和蘇俄政府達成協議保持中立並計劃經符拉迪沃斯託克撤退到法國以便在西線協同「一戰」協約國。在混亂中,軍團的撤離行動延緩下來。在「一戰」同盟國的反對和壓力下,蘇俄軍委會主席託洛茨基(Trotsky)命令捷克斯洛伐克軍團解除武裝並拘捕一些軍人,這導致他們和蘇俄政權關係緊張。
  • 1917年12月15日:蘇俄同德奧集團籤署停戰協定
    他認為蘇俄沒有軍隊,進行革命戰爭是不可能的;而在屈辱的和約上簽字也是不可能的。他提出不戰不和的策略,認為這樣作可以保持道義方面的純潔性,同時也不會威脅蘇俄的安全,因為德國懾於本國工人革命是不敢進攻蘇俄的。1918年2月9日,德方宣稱他們的條件是絕對必須接受的。第二天,蘇俄代表團長託洛茨基發表聲明,拒絕在割地條約上簽字,同時宣布結束對德奧的戰爭,並準備復員俄國的軍隊。
  • 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做不到,這支軍隊卻從西到東打穿蘇俄
    此時的捷克軍團處境艱難,蘇俄禁止他們在東線作戰,他們想去西線作戰但是道路又被德軍封鎖。這時由於託洛茨基拒絕籤署苛刻的合約,德軍發起了拳擊行動戰役,兵臨聖彼得堡城下。蘇俄被迫遷都莫斯科,並籤署了布列斯特合約割地賠款。 捷克軍團由於被奧匈帝國視為叛國者,德軍抓獲後可以不當戰俘直接槍斃,蘇德議和讓捷克人對蘇俄嚴重不信任。
  • 14國武裝幹涉蘇俄,另類的日本人出兵出錢最多,為何卻倍感窩囊?
    早在蘇俄退出一戰時,英法等國就以保護協約國軍事物資為由出兵摩爾曼斯克,在他們看來,蘇俄極有可能將這些重要的戰爭物資交給德國人。期間,邱吉爾在一次講話中提到聯合多國軍隊進駐俄國幹涉,而列寧在電文上寫下了「有可能加入武裝幹涉」的十四個國家。至此,十四國武裝幹涉蘇俄成為一個「歷史概念」。
  • 蘇俄內戰初期、中期和末期概述,傷亡,結果和分析
    1918年7月,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在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控制的大部分地區建立建立了立憲會議成員委員會(Komuch)。1918年7月,白軍向西擴張。為避免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落入白軍手裡,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於1918年7月17日被蘇俄秘密警察處決。1918年下半年,協約國加強對蘇俄內戰的幹涉。
  • 趁蘇俄內戰打得一團糟,「大波蘭」跨過寇松線,以一敵三加入混戰
    新的波蘭國家元首畢蘇斯基提出「大波蘭」計劃:藉助三個帝國同時覆滅這一千載難逢的時機,一舉恢復1772年被他們第一次瓜分時的波蘭版圖,即大致以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為界。如此得寸進尺,必然與新生的蘇維埃俄國產生衝突。「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俄幾乎從誕生伊始就面臨著夭亡的威脅。各種敵對勢力紛至沓來,國內叛亂此起彼伏,紅色的蘇維埃政權被內戰搞得焦頭爛額。
  • 蘇俄建立之初,手中僅有爛攤子,卻為何仍能擊潰100萬敵軍?
    眾所周知,自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蘇俄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世界舞臺之上。蘇俄建立初期,國內外的整體情況並不樂觀。首先,蘇俄的社會制度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迥異,引起了西方世界的猜忌;其次,蘇俄宣布退出一戰,更加劇了西方國家的敵視。
  • 1918年俄國內戰華僑陷入困境 北洋政府武裝撤僑
    俄國內戰導致華僑告急之時,祖國的內戰也正打得如火如荼,各種勢力在動聽的口號下互不相讓,紛紛指責對方「假共和」,宣稱自己才是「新共和」。遙遠的西伯利亞的華僑命運,也就只能留給當家當得焦頭爛額的北洋政府去操心了。對於海軍部的婉拒,外交部卻並不氣餒,當天再度發函,要求海軍部以華僑為重、以大局為重。海軍部一時處在兩難的境地,直到半個月後的聖誕節當天,才答覆:依然是無艦可調。
  • 1.3萬美軍大舉入侵蘇俄?冰天雪地打糊塗仗 遭紅軍痛擊傷亡超500人
    這場針對蘇俄的軍事幹預,時間距今已超過1個世紀。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蘇俄由此誕生。但是,新生的蘇俄政權遭到保皇派的強烈敵視,後者希望恢復沙皇權威與帝國榮光,再加上一戰期間的動蕩歲月裡外部勢力頻繁插手、各路野心家層出不窮,一場名為「內戰」實則玩家眾多的烽火很快在俄羅斯大地上熊熊燃燒起來。
  • 芬蘭內戰解讀:德國派軍支持右翼黨派戰勝蘇俄支持的社會民主黨
    1918年1月27日,芬蘭內戰爆發;在德意志帝國派遣軍隊的直接武裝支持下,芬蘭右翼黨派領導的「白軍」戰勝蘇俄支持的芬蘭社會民主黨領導的「紅軍」;1918年5月15日,芬蘭內戰結束。芬蘭隨即被德意志帝國控制,並改制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 內憂外患:蘇俄內戰時期的國內外形勢
    內憂外患:蘇俄內戰時期的國內外形勢
  • 「中國軍團」名揚海外:北洋時期,6萬中國人,在異國打出了威風
    據不完全統計,1912~1922年,比較大的內戰有179次之多。戰爭最激烈時,北京軍閥政府的軍事開支,一度佔到其財政支出的70%多。軍閥政府的外債支出,則更是層出不窮。1912~1926年,北洋軍閥舉借的外債,達99110萬元。
  • 「中國軍團」名揚海外:北洋時期,6萬中國人,在異國打出了威風
    但正當北洋軍閥相互混戰之時,一部分中國人,卻在異國海外打出了名聲,間接幫助中國提升了國際影響力。這群中國人,便是蘇俄內戰時期的「中國軍團」。一戰爆發後,段祺瑞執政府向歐洲輸送了數十萬「華工」。十月革命後,俄國發生內戰,國內秩序崩潰,旅俄的中國參戰部隊和勞工無法回國,遂在蘇維埃政權的號召下,加入了蘇俄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