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南京長江大橋

2020-12-14 中國青年報

2018年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經歷全面修繕後重新通車。當日,擔負守橋任務的武警南京支隊官兵在大橋上巡邏。徐宜佳/攝

哨位裡,執勤官兵警惕地注視著江面。徐宜佳/攝

2018年12月29日清晨,當晨光拂過50周歲的南京長江大橋,三聲厚重的汽笛聲響徹江面。擔負大橋江面巡查任務的武警南京支隊船艇大隊01號巡邏艇,緩緩從巨大的橋墩下穿過。甲板上,官兵們整齊列隊,向著大橋敬禮,官兵的目光中寄託著大橋水兵對長江大橋的美好祝福,承載著50年忠誠守橋的莊嚴承諾。

1968年12月29日,中國第一座自行勘察設計、施工,全部採用國產材料的「爭氣橋」——南京長江大橋全面建成通車。從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從2016年10月開始,服役48年的大橋迎來閉門改造,實施改造的大橋上層公路橋全長4589米,改造的主要內容是將正橋範圍原混凝土橋面板更換為正交異性鋼板面板,並對大橋的橋頭堡建築、雕塑、路燈、欄杆等進行修繕。

歷經長達27個月的施工,南京長江大橋在50歲生日這天迎來了全面通車儀式,人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大橋上,見證這個歷史性時刻。人群中,護衛大橋安全的武警江蘇省總隊南京支隊守橋官兵格外引人注目。熙熙攘攘的公路橋面上,巡邏的武警戰士行走在凜冽的寒風中,迎著朝陽,步履鏗鏘;高高的橋頭堡上,武警哨兵昂首挺胸,目光如炬;波濤洶湧的江面上,武警巡邏艇來往穿梭……用生命護衛,以青春相守,無數官兵的軍旅生涯就在護衛南京長江大橋中度過。

平安

繁忙的長江大橋公路橋日均車行量約8萬輛,日平均通過列車約200對,每天還有2300艘次船舶在大橋下通過。「大橋無小事,守橋的時候每分每秒都馬虎不得。」士官張延帥說,守橋官兵處理的一起險情讓他印象深刻。

有一年的一個深夜,哨兵黃磊、孫文東巡邏到109橋墩附近。一個30來歲的年輕人從橋墩旁忽然走出來,左手拎著一個空編織袋,看到他倆,掉頭就朝相反的方向走去。

看樣子不像附近晚歸的群眾,黃磊和孫文東一使眼色,兩人一前一後快速接近那人,把他夾在中間。「這麼晚了,去哪兒呀?」「俺……回家去。」那名操著外地口音的男子很緊張,說話磕磕巴巴。

「家在哪兒住呢?」他們接著問。話音未落,那人拔腿就跑,兩名戰士猛撲上去,把他牢牢控制住。隨後得知,這名男子是個網上通緝犯,他在老家與父親發生矛盾後,殘忍地殺死了父親,逃到南京,想要通過炸毀大橋發洩對社會的不滿。他剛把烈性TNT、雷管、導火索等爆炸物藏到橋墩下,就發現有巡邏的武警,本想先躲避一下,不料被哨兵識破了陰謀。

「守橋時間長了,不少士官都練就一項『絕活兒』,聽火車過橋的鐵軌聲,就能分辨出是客車還是貨車,甚至能判斷出貨車裝的是什麼貨物。」支隊士官魏龍說。

2002年冬天的一個深夜,一列南下的貨車從38號橋墩哨兵李洋身旁呼嘯而過。3塊大鐵錠和數十個小鐵塊從貨車上墜落在鋼軌附近。

「上行線的列車隨時可能通過,必須馬上排除險情!」為了搶時間,李洋果斷地採取「先排除後報告」的辦法,迅速投入排險。一不小心,李洋的左手被鐵塊壓在鋼軌上,鮮血直流。但他顧不上這些,咬牙忍著痛,繼續搬鐵錠。

一列火車呼嘯著越開越近,李洋迅速打開執勤手電筒,迎上前去發出緊急停車信號!當這列滿載1600多名乘客的火車停穩後,司機被眼前的險情嚇得倒吸一口冷氣,他緊緊拉住李洋的雙手,激動得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一周後,原鐵道部致電武警部隊:「感謝哨兵忠於職守,果斷處置,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引發車毀人亡的特大事故。」

支隊船艇大隊的官兵是大橋最底層的守護者,他們每天3次巡邏警戒著以大橋為中心、上下遊各2000米以內約10平方公裡的水域。江面上飄來的一根木頭、一個油桶、一隻竹籃,都逃脫不了官兵警惕的目光。每一年,大隊官兵從江面上打撈起的各種漂浮物就有幾十噸。

2015年6月的一天,夜色籠罩下的江面煙波浩渺,一條600多噸的駁船滿載貨物,在大橋上遊的江面上拋錨後準備轉站。凌晨,由於風大水急,駁船發生「溜錨」,直衝大橋橋墩撞來。船艇大隊碼頭嘹望的哨兵借著探照燈光,發現了夜幕下這條駁船的不規則運行,那時它距離橋墩已不足100米。

接到哨兵報告的01號巡邏艇艇長劉培峰一面迅速通知海事部門做好用大型船舶控制駁船的準備,一面帶領巡邏艇迅速出動,從側後方強行靠近駁船,將纜繩套在駁船的纜柱上,使值班艇靠上駁船右後弦,向駁船駕駛員發出緊急信號。

驚出一身冷汗的駁船駕駛員立即採取緊急措施控制方向,使駁船偏離了橋墩,避免了一起可能出現的重大撞橋事故。

武警南京支隊支隊長姜金耀介紹,據不完全統計,近些年來,船艇大隊官兵義務救助遇險船隻460多艘,搭救落水及輕生群眾500餘人,成功處理各類險情1900多次。

奉獻

哨兵韓碩剛入伍那年,坐了幾個小時的專列,從睡夢中醒來,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大橋。接兵幹部指著橋頭堡前筆直站立的戰士說:「看,這就是南京長江大橋,那裡站著的,就是咱們支隊的哨兵。」

透過車窗,看著滾滾車流前巋然不動的哨兵,韓碩心想:「能夠威風凜凜地站在那兒,吹吹江風,看看江景。當這樣的兵也挺有意思!」3個月後他真的成了那個「站在橋上吹江風、看江景」的哨兵,韓碩這時才知道,這江風吹著的滋味並不好受。

冬天,凜冽的寒風像夾著刀子似的刮過來,就像「割」在臉上。韓碩說:「站完一班哨,感覺自己立馬老了一歲,多了好幾道皺紋。」

七八月,暴曬的橋面熱氣蒸騰,地表溫度逼近50攝氏度。士官韓博文說:「現在哨位上都安裝了空調,條件好多了。以前的哨兵夏天上哨時,被曬暈昏倒在哨位上是常有的事。」

冷熱的考驗還好忍受,噪音汙染是官兵們要克服的更大難題。一級警士長周德衛每年都會對來隊的新兵說:「過了睡覺關,才算是合格的守橋兵。」

在南京長江大橋上,每6分鐘就有一列火車經過,公路上每分鐘約有50輛車開過,每天從大橋下江面上駛過的輪船有幾千艘,這些車船發出的噪音高達90多分貝,比正常人所能接受的40餘分貝,高出了一倍有餘。有的中隊營房離鐵軌只有十幾米遠,一天24小時官兵都要聽著車輪撞擊鐵軌的「咣當」聲。對於入伍的新兵來說,首先要過的就是睡覺關。

為了能夠睡著,戰士們各顯神通,他們發明了「六分鐘強行速睡法」「數車廂法」「深呼吸法」等。義務兵小張說:「剛到這裡,怎麼也不適應,每天最多只能睡五六個小時。」但經過半個月,耳朵習慣了噪音就好了。

或許有人會說官兵們「傻」,戴個耳塞睡覺不就解決問題了嗎?然而,為了做到一聲令下快速出動,時刻保衛大橋的安全,這種簡易的辦法守橋兵卻不能用。

南京長江大橋周邊是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站在大橋上放眼望去,南京都市的繁華景象盡收眼底。緊臨船艇大隊碼頭,停泊著一艘豪華遊輪,哨兵眼皮下的大橋公園裡,天氣晴好的日子,年輕的戀人們在那裡卿卿我我。距離大橋10分鐘車程,就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購物商場——弘陽廣場,裡面人潮湧動,熱鬧非凡。

但官兵們的守橋生活與附近豐富多彩的時尚元素無關。長江大橋頂層的公路面和下層的鐵路都是官兵們守衛的目標。為了開闊視野,不留監視死角,無論春夏秋冬,哨兵們都站在離公路、鐵軌不到2米的崗亭外、路基上執勤。每逢火車過橋放氣減速,哨兵都要飽嘗高壓水蒸氣的「強力襲擊」,甚至客車上排下的大小便、汙水,還會濺到哨兵的臉上、身上。

支隊政委王餘根介紹,5年前,戰士趙帥懷著美好的憧憬來到守橋部隊「鍛鍊鍛鍊」,面對艱苦的環境,他沒幾天就鬧著要回家。然而,在聆聽了陳玉軍等守橋前輩的故事後,趙帥漸漸改變了想法。

陳玉軍曾是船艇大隊的一名巡邏艇駕駛員。他的父親陳西連曾在守橋部隊服役13年,4次榮立三等功。那一年,當得知守橋部隊來家鄉徵兵時,陳玉軍二話不說,辭掉高薪工作報名參軍。義務兵服役期滿時,三家船隊的老闆相中了陳玉軍過硬的技術,都想高薪聘用他。但陳玉軍還是選擇與大橋相伴,留在了部隊。守橋的5年裡,陳玉軍先後榮立三等功1次,3次被評為優秀士兵。

2018年8月,滿服役期的趙帥面臨走留的抉擇,家鄉的女友希望他退伍回家完婚,而大橋卻成了趙帥心裡難以割捨的牽掛。

「大橋見證著我的青春和奮鬥,我離不開一同吃苦守橋的戰友。」最終,他選擇繼續留在部隊,守護著大橋。12月28日是趙帥的生日,戰友們將大橋通車50周年的第一班哨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

文明

住在長江大橋下的張奶奶和官兵們很熟悉,30多年裡,她含辛茹苦獨自撫養兩個喪失勞動能力、依靠輪椅出行的兒子。2013年春節前的一次走訪中,張奶奶向官兵們說出了深埋心底多年的願望。她們母子30多年來與長江大橋日夜相伴,但因為行動不便,想上橋遊覽卻始終無法成行。

「我們背您去看大橋!」官兵們背起老人的兒子,登上10層樓高的鐵路橋面和13層樓高的公路橋面,一路上講解大橋和守橋部隊的歷史,並為他們拍照留念。看著兒子們興奮的笑容,張奶奶眼含熱淚,緊緊握住守橋官兵的手說:「養了兒子30年,從沒見他們像今天這麼開心!」

駐守在長江大橋上,官兵們沒少碰到跳江輕生者。

現任執勤六大隊大隊長的蘆義就在大橋上救過自殺者。2012年8月的一個晚上,時任二十中隊中隊長的蘆義正在公路橋北大堡哨位查勤。20時許,他看到哨位北側有一個女子哭哭啼啼,滿臉沮喪。

蘆義走出哨位想去勸導一下,就在此時,那名女子突然就往橋欄杆上爬。蘆義不顧自己可能被拖下去的危險,一個箭步衝到近前,在女子墜落的瞬間抓住了她的右腿,把她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

原來,這名女子因家庭矛盾一時想不開,想跳江尋死。蘆義把她帶回營區,一邊耐心開導一邊設法與她家人取得聯繫。女子的丈夫聞訊趕來,激動地握住蘆義的手:「感謝您的大恩大德救了我妻子,救了我們全家啊!」

2007年夏季,下關區女青年小葛與母親大吵一架後來到長江大橋,從70米高的正橋上縱身躍下,想要「死了一了百了」。船艇大隊接報後迅速出艇施救。小葛當時意識已經模糊,戰士們抓住纜繩跳入湍急的江中把她推到艇邊救了上來,隨後立刻送到醫院急救。

在死亡線上走了一圈的小葛為自己的一時糊塗深感後悔。出院後她捧著鮮花來到船艇大隊答謝救命恩人,還羞愧地說,今後再也不會做這樣的傻事了。

士官劉元波說:「並不是每次捨身救人的善舉都會換來感激,也有個別『去意』堅決的輕生者,被救後反而責怪官兵『多管閒事』。」對此,守橋官兵總是一笑了之。據不完全統計,幾十年來,守橋官兵共勸阻和救助上千名輕生者,挽救了數千個瀕臨破碎的家庭。

相關焦點

  • 武警守橋兵50年如一日守護南京長江大橋 被譽為「守護神」
    1968年12月29日,中國第一座自行勘察設計、施工,全部採用國產材料的「爭氣橋」——南京長江大橋全面建成通車。它結束了津浦、滬寧鐵路57年隔江相對的歷史,成為連接華東路網的重要交通樞紐。2018年12月29日,雄偉的南京長江大橋將迎來了50歲生日。
  • 守護南京長江大橋半世紀!帶你走近武警南京支隊守橋官兵
    忠誠守護半世紀——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50周年武警南京支隊守橋官兵執勤一線見聞■ 記者代烽 通訊員 王鳳國 徐宜佳
  • 南京長江大橋「真愛粉」頂風冒雨睹新顏
    經歷了26個月的封閉維修改造,昨天起至12月28日,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向公眾開放三天。昨日的南京寒風冷雨,卻阻擋不了廣大市民參觀長江大橋的熱情。人們有的三五成群,討論著大橋的變化;有的互相幫忙拍照,記錄下大橋的新模樣。
  • 南京長江大橋
    雄偉壯麗的南京長江大橋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是南京標誌性建築,在中國橋梁史乃至世界橋梁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裡程碑,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
  • 誰的南京長江大橋?
    從12月20日零點起,南京長江大橋開始禁止外地中小客車、過境大客車和貨車通行。禁止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南京長江大橋的交通壓力,並充分發揮長江二橋、三橋以及板橋汽渡的作用。解決交通壓力,此舉的出發點無可非議;但是在執行的具體手段上僅僅針對外地車輛,就瀰漫了濃濃的歧視色彩,令人不吐不快。
  • 同為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和武漢長江大橋誰才是長江第一橋
    建橋,是中國人的歷史,是中國人的強項,從1400多年前的趙州橋,到充滿歷史的盧溝橋,到過去的南京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到大勝關長江大橋,到矮寨大橋,到杭州灣跨海大橋,到膠州灣跨海大橋,以至到新近通車的港珠澳跨海大橋,中國人的橋,越建越大,越建越高,越建越長,越建越好,讓世界震驚!但是萬裡長江第一橋,是武漢呢?還是南京呢?
  • 武警官兵40年守護南京長江大橋鑄忠誠(組圖)
    2月26日電(記者郭海湧通訊員李桐唐斬)近日,記者在素有萬裡長江的「第一橋」的南京長江大橋採訪,守橋武警官兵41年守護南京長江大橋的事跡讓記者深深感動。作為我國首座橫跨長江天塹之上的特大型公路、鐵路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打破了世界橋梁建築史上3項吉尼斯紀錄:鐵路橋長6772米,鋼梁跨徑160米,江水中的9座橋墩穿透地表72米,牢牢紮根在巖石層上!40年來,一茬又一茬的南京支隊守橋官兵傳承著「忠誠守大橋,奉獻為人民」的守橋精神,確保了大動脈絕對安全與暢通。
  • |南京長江大橋|南京|長江|老五|斜拉橋
    這兩天「老五」在南京人的朋友圈刷了屏長江南京段上的第五座跨江大橋——南京長江第五大橋於6月28日順利合龍這是世界首座輕型鋼混結構斜拉橋南報融媒體記者 徐琦 攝作為南京長江大橋系列裡攝/杜文雙作為長江南京段的第五座跨江大橋,同時也是南京規劃的27條過江通道之一,南京五橋的任務是與南京長江二橋共同溝通南京繞城公路跨江成環,舒緩周邊大區域過境交通。同時兼顧南京多個新城新區之間的交通紐帶,也為江北國家級新區連接高鐵南京南站和祿口國際機場打通了一條快速通道。南京長江第五大橋。
  • 檔案中的南京長江大橋
    為實現長江兩岸鐵路公路的直接通達,1956年,國務院批准鐵道部對南京長江大橋進行勘測設計,從而拉開了建設南京長江大橋偉大工程的序幕。195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設委員會」正式成立。1960年1月18日,南京長江大橋正式開工建設。1968年9月,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建成通車,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全面建成通車。中國人民夢寐以求南北通達的夙願終成現實。
  • 南京長江大橋人行道
    今年年底,修整一新的南京長江大橋將再次和大家見面:橋頭堡回歸「本色」的金粉色旗尖,玉蘭花燈裝上黃白色燈盞……在老南京人心目中,人行道上紅色的地磚也是大橋的顯著特徵之一。27日,一位當年參與過大橋建設的熱心市民趕到現代快報,特意向記者介紹了大橋人行道上紅缸磚的故事。
  • 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旅行的時候,在桂林遇見幾位好心的南京阿姨,她們向我推薦南京,傳統印象受到一些文章和人們相傳的影響,當時是拒絕的,我說南京會很壓抑吧,阿姨們告訴我南京很好的,沒有那麼多所謂壓抑。沒想到,2019年旅行第一站就是南京。
  • 南京長江大橋獲獎啦!
    方飛 攝南京長江大橋獲獎啦!2020年國際橋梁大會(IBC)獎評審工作近日完成中國有6個項目獲獎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獎南京長江大橋改建工程——鐵路橋獎秭歸長江公路大橋——古斯塔夫斯·林德撒爾獎新首鋼大橋——尤金·菲戈獎山東潭溪山人行橋——亞瑟·海頓獎楊泗港長江大橋——喬治·理察森獎IBC
  • 新中國的第一: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鐵路輪渡第一艘渡輪」飛虹「號(資料圖) 20世紀50年代,在江面寬闊、水流湍急的長江下遊還沒有一座大橋,無論是汽車還是火車,過江只能靠輪渡,給新中國建設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1956年,武漢長江大橋還在建設之中,國家又做出了在南京建設長江大橋、貫通京滬鐵路線的決定。鐵道部著手進行橋址選擇和地質勘探、測量等工作。
  • 南京長江大橋:五弟,你好!
    6月28日上午隨著最後一盤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緩緩澆入橫向溼接縫中南京長江第五大橋跨江主橋順利合龍南京長江第五大橋。趙振宇攝為何如此萬眾矚目,有人給出了答案:南京長江五橋主橋是世界上首座採用粗骨料活性粉末橋面板結構的組合梁斜拉橋,也是世界上跨徑最大的鋼混組合索塔斜拉橋。南京長江第五大橋位於南京長江三橋下遊約5公裡處,南京長江大橋上遊約13公裡處,全長約10.33公裡。
  • 南京長江大橋初露新顏
    這是封閉維修中的南京長江大橋(9月18日無人機拍攝)。 日前,正在進行維修改造工程的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橋面開始攤鋪瀝青,橋頭堡及雕塑等處的圍擋已拆除。南京長江大橋建成於1968年,公路橋於2016年10月28日開始封閉維修,預計2018年年底前完成維修改造,恢復通車。
  • 武漢長江大橋入選"國保" 南京長江大橋為何落榜
    新晉「國保」中,通車56年的武漢長江大橋入選,通車45年的南京長江大橋意外落選。    同是長江大橋,同是公路、鐵路兩用橋,為什麼武漢長江大橋入選,而南京長江大橋落選呢?據介紹,「國保」單位最終由國務院批准通過,南京長江大橋入選了初定名單,但在徵詢國家相關部委意見一環中,被淘汰。「南京長江大橋具備了『國保』的基本條件,落選了挺遺憾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訓正嘆了一口氣說,隨它去吧。
  • 南京紅色日曆 | 護橋半世紀 南京長江大橋上的鋼鐵衛士
    半個多世紀以來,鐵打的大橋流水的兵,一批又一批的守橋官兵,傳承著「忠誠守大橋,奉獻為人民」的精神,用青春捍衛這條江面上的「鋼鐵巨龍」。許世友親選守橋部隊一架跨江大橋,為何會有部隊守護?這還要從大橋的建成史說起。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之前,火車、汽車過江只能依靠輪渡,一列火車過江需要2小時,遇到惡劣天氣還會停運。
  • 50歲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封閉維修後重新通車
    中新社南京12月29日電 (記者 申冉)29日中午12點,當第一輛小汽車從橋南引橋遠遠駛來,站在南京長江大橋兩側等待的人群中響起掌聲和歡呼聲,這一刻與50年前的12月29日12點重合,封閉維修了近27個月的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回到南京民眾的生活中,重新通車。
  • 老南京記憶(1、南京長江大橋)
    省城是南京,說遠不遠,就在離我們一百多公裡的地方;說不遠又很遠,要從縣城坐二個多小時的長途車才能到達。上學了,我們在其他人家看到了南京長江大橋的畫報,有毛主席像,有橋頭堡,有「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詩,於是對大橋就有了嚮往。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全國,我們的村莊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溫暖。
  • 南京長江大橋鐵路線上的守護者
    今年47歲的鄭煒是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橋工段南京大橋車間的一名線路工,他和班組其他7名線路工主要負責南京長江大橋南北之間鐵路線路設備的日常巡查、養修和臨時性搶修等工作。戴著安全帽,穿著防護服,線路工們趁著沒有列車運行的「天窗時間」,把大橋走了一遍又一遍,他們每天用腳步「丈量」大橋,確保長江大橋鐵路橋運輸暢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