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

2020-12-16 浙江新聞

  在台州市椒江區楓山北麓的烈士陵園裡,長眠著454位為祖國統一、解放一江山島而獻出生命的勇士。

  50年前,新中國成立才4、5年,從大陸退踞臺灣的國民黨軍隊除踞守金門、馬祖、彭湖等福建沿海諸列島外,還孤守浙東南台州灣外的大陳列島、漁山、披山、麓幾等島嶼。盤踞在這些島嶼的國民黨殘餘部隊不斷襲擾我浙東沿海地區。為徹底粉碎蔣介石「反攻大陸」的美夢,保衛社會主義建設,1954年7月,中央軍委命令華東軍區儘快解放一江山島。8月,華東軍區組成浙東前線指揮部,以時任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為司令員,確定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解放一江山島。

  一江山島位於台州灣椒江口海面,西北距大陸30多公裡,分北江、南江兩島,北江島稍大,面積約1.7平方公裡;南江島細長,約0.7平方公裡。南北兩島隔海峽對峙,相距100-200米。蔣介石一直視大陳島為臺灣的東大門,而一江山島猶如大門的門閂。因此,在一江山島的蔣軍駐防兵力和火力配備都很強,防禦設施也十分堅固。全島共築三線陣地,配置4層火網,築有明暗碉堡154個,陣地和各碉堡之間有塹壕和通道相連。陣地前鐵絲、地雷、絆網等障礙物密布,再加島上陡壁巖礁,山勢險峻,使攻打一江山島的戰鬥顯得非常艱難、殘酷。

  再難的戰鬥難不倒我英雄的人民軍隊。1955年1月18日上午8時,解放一江山島的戰役正式打響。經過2個小時的激烈戰鬥,登陸部隊全部佔領一江山島。一江山島戰役為我陸、海、空三軍首次協同作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作戰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為紀念這一戰役和英勇犧牲的454位烈士,浙江省人民委員會(浙江省人民政府)先後於1956年、1959年和1974年在椒江楓山興建了戰鬥紀念塔和紀念碑、烈士紀念館、戰鬥陳列館,構成佔地面積446220平方米的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張愛萍、周建人、許世友、譚啟龍、崔乃夫、林維先、廖政國等軍政領導以及原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副主席沙孟海等為陵園題了詞。

  為使烈士陵園建設與台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同步,使「一江山精神」代代相傳,2002年1月18日,台州市委、市政府和台州軍分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用3年時間、投資1.92億元,將陵園改建成一流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省級國防教育基地。歷時三年多的緊張施工,該工程已於2005年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島50周年紀念日前基本完工。現成,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集愛國主義教育和市民健康休閒活動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公園,面貌煥然一新。一江山島登陸戰紀念館前是一座栩栩如生的由當年戰役決策者和指揮者彭德懷、張愛萍等7人組成的群雕。紀念館由下下兩層三角形展廳組成,裡面展有反映一江山島戰役全貌及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與台州今昔等內容。場館中穿插一江山島沙盤模型和參戰飛機、魚雷艇、機帆船等模型及槍炮實物。在多媒體演示廳內,還可領略高科技聲光電技術再現的當年戰鬥場景。紀念館的左邊是19位將軍於1月18日親手種植的「將軍林」。

  從登陸戰紀念館出來,沿石級上陵園北山,山頂上的三層圓形建築便是始建於1960年的烈士紀念館。館前是當年張愛萍與許世友將軍題詞的石碑,館額與楹聯是時任浙江省省長周建人手書。進入烈士館,迎面是一面由陸海空三軍將士雕塑和遲浩田「浩氣長存,英烈千秋」題詞組成的背景牆。展廳四周弧形牆上是四組由紅楓葉作襯底的烈士遺像版面,每組兩端陳列著立功英雄的烈士塑像。沿室內圓盤樓梯上二樓,可見分別陳列著的烈士軍功獎狀、獎章、功勞證和烈士遺物。從紀念館東北面下山,穿過青少年宮廣場,呈現在面前的就是烈士墓道牌坊及墓道石級。牌坊作為陵園始建時的文物,風韻依舊,位於牌坊後面墓道石級最前端的是「祖國、和平、昌盛」雕塑,雕塑正中是一面鮮豔的黨旗,兩旁潔白的漢白玉花圈寄託了人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哀思與仰慕。雕塑群後是氣勢宏偉的新改建的寬敞石級墓道,蒼翠欲滴的松柏分布兩邊。拾級而上,陸續可見新增設的8根淺紅色花崗巖浮雕柱和8座陸海空三軍戰士及支前民兵銅像。矗立在小山頂上的,便是當年建造的烈士紀念塔,它在風雨中已歷經半個世紀,就像不朽的烈士精神。從烈士紀念塔往南走過一個下坡,就到了悼念廣場。昔日,該廣場中心是一座六角碑亭,碑刻浙江省人民委員會修建烈士陵園記事。改造後的廣場移去了碑亭,在中心新建了一個名為「光照千秋」的雕塑,寓意三軍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今天的幸福與安寧,便於人們在這裡獻花、悼念。「光照千秋」雕塑南面是三組高3.2米的花崗巖浮雕牆,中間浮雕組長9米,正面為歡慶戰鬥勝利場景,旁邊兩組浮雕牆弧長均為15米,正面為解放一江山島的登陸戰鬥場景。三組浮雕牆的背面為獻身解放事業的英烈頭像「三軍豐碑」,碑的左下方就是454位為解放一江山島而英勇獻身的烈士墓區,一溜溜翠綠的松柏叢中,斜放著一方方精緻的漢白玉墓碑,白綠互間,莊嚴肅穆。擴建後的陵園,已被列為我省繼嘉興南湖、紹興魯迅紀念館後的又一處國家級紅色旅遊景點。

  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既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也是省國防教育基地,每年約有20萬人前來瞻仰、悼念、參觀、遊覽,是台州的一張歷史名片。在海內外同胞齊盼祖國統一的今天,來這裡緬懷先烈的人們更是絡繹不絕。

相關焦點

  • 兩代「守陵人」同掃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位於浙江省台州市的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取消一切外來團體性祭掃活動,由烈士陵園工作人員代替各界人士和烈士親屬,祭奠長眠于楓山北麓的574位英烈。清明前夕,在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台州市椒江區日前舉行「緬懷先烈·致敬英雄——我代您祭掃活動」。現場,參祭人員面向紀念碑,向革命烈士三鞠躬,並依次向每一位烈士革命烈士獻上菊花,致以深深的敬意。
  • 英雄·緬懷|新老守陵人同掃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取消一切外來團體性祭掃活動,由烈士陵園工作人員代替各界人士和烈士親屬,祭奠長眠于楓山北麓的574位英烈。今天(4月2日)上午,由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主辦的「緬懷先烈•致敬英雄——我代您祭掃活動」在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舉行。   鮮花祭英靈
  • 繼承先烈遺志 台州各地祭掃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
    清明時節,台州市椒江區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內哀樂低回,氣氛肅穆,前來祭掃緬懷的市民絡繹不絕。沿著200多級臺階的烈士墓道拾級而上,烈士墓區位於草木蔥蘢之間。「爸爸,我來看你了。」4月4日上午9時許,從江蘇溧陽趕來的史榮喜和丈夫站在父親史鼎烈士的墓碑前,俯下身,擦去照片上的氤氳水氣,細讀碑文,敬獻鮮花。
  • 尋找解放一江山島烈士親屬:從未忘卻的英雄
    椒江區新聞中心提供中新網台州4月4日電 (見習記者 範宇斌 通訊員 王涵雪)「這麼多年了,烈士親屬到底能不能找到一江山島?能不能找到烈士犧牲的地方?」這句話退休老兵楊立剛念叨了半輩子。圖為: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
  • 尋訪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 先烈應笑慰 海島迎巨變
    近日,記者和台州軍分區官兵一同來到台州市椒江區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不忘初心、牢記宗旨」,官兵們在這裡舉行了一次特殊的主題黨日活動。  「為解放一江山島獻出生命的陸海空先烈永垂不朽。」凝視著一江山島戰役總指揮、國防部原部長、浙東前線總指揮部司令員張愛萍親筆題寫在紀念碑的文字,官兵們仿佛穿越回到當年戰火紛飛的一江山島,感受著革命烈士們並肩作戰、奮勇殺敵的豪情歲月。  回望歷史,大陸解放後,國民黨軍隊仍孤守在浙東南台州灣外的大陳列島等島嶼。盤踞在這些島嶼的國民黨殘餘部隊不斷襲擾我浙東沿海地區。
  • 台州軍地舉行紀念解放一江山島60周年活動
    新華網消息:近日,台州軍地舉行紀念解放一江山島60周年活動。在當年一江山島戰役的發生地,台州市委、市政府、軍分區聯合舉辦系列紀念活動。來自台州市及椒江區的各界代表、當年參戰的部隊將領和老戰士代表共1000多人參加了活動。    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一江山島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登島作戰。
  • 解放一江山島:我軍歷史上唯一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登陸作戰
    1955年1月18日,我陸海空三軍集中優勢兵力,對位於東海上的一江山島國民黨守軍發起進攻,迅速解放了一江山島。這是我軍歷史上唯一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登陸作戰。尋訪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的歷史遺痕時,記者常有這樣的感受。  發生在54年前的那場戰役,雖然只打了3個小時,卻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戰役的勝利使附近島嶼上的國民黨部隊望風而逃,浙、閩沿海島嶼隨之解放,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夢想從此破滅。
  •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台州檢察全體黨員參觀解放一江山島紀念館
    為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今天上午,台州市檢察院組織黨員幹部赴解放一江山島紀念館現場學習,觀看展覽、祭掃烈士墓、重溫入黨誓詞,深刻體悟初心使命,深化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堅定政治立場,提升宗旨意識。
  • 第一次參加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解放一江山島
    1月18日,浙東前指決定向一江山島發起登陸進攻。凌晨 4 時 41 分,空軍第一批殲擊機出動,掩護集結於頭門山、高島等地的登陸部隊完成登艦起航。隨後輪番出動殲擊機 168 架次,分批在戰區上空巡邏,在登陸作戰全程進行掩護護航。
  • 一江山島:從「英雄島」到紅色旅遊的華麗轉身
    一江山島被人稱做「英雄島」。2011年5月10日,「紅色浙江行」採訪團的記者們來到台州市椒江區,踏訪一江山島登陸紀念館、烈士陵園、烈士紀念塔等地,感受歷史,緬懷先烈。  走進一江山島登陸紀念館,目睹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伴隨著講解員滿懷感情的講述,那炮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戰場仿佛浮現在記者眼前。
  • 紅色景區格外紅 走進椒江區一江山島戰役紀念地
    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島52周年紀念日,一江山島登陸戰紀念廣場新添一座青銅雕塑——解放一江山島戰役三軍聯合作戰前指群雕。前指群雕以頭門山陣地為基座,再現了當年三軍聯合作戰前線指揮部司令員張愛萍等6位首長給部隊下達作戰任務的情形。它和「眾志成城」、「光照千秋」、「和平昌盛」等雕塑一道,為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增輝,也為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紀念地紅色旅遊景區增添一道紅色光芒。
  • 椒江一江山島烈士陵園祭掃儀式「雲直播」
    4月2日上午10時30分,位於台州市椒江區的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內,氣氛肅穆莊重。在沉鬱的音樂聲中,原一江山島戰役登陸艇艇長、90歲的老英雄陳士勤,用白毛巾仔細地擦拭戰友墓碑,輕輕地放上一束菊花,並向長眠於此的英烈行三鞠躬禮。
  • 18位解放一江山島老兵「回家探親」
    丁玲 攝中新網台州1月18日電(記者 範宇斌 通訊員 王涵雪)1月18日,是解放一江山島65周年紀念日。18位來自浙江各地的解放一江山島戰役參戰老兵17日重聚台州椒江,「回家探親」。據悉,1955年1月18日-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據守的浙江東部一江山島進行進攻作戰。
  • 從昔日戰場到軍事旅遊 一江山島路線圖讓人期待
    一江山島有多大?總面積1.75平方公裡。在遼闊的東海之中,實在太渺小。它在地圖上需要用放大鏡才能找得到。然而,半個多世紀前發生的一江山島戰役,卻讓人們記住了這個「彈丸之地」。  50多年來,為緬懷先烈,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一江山島登陸紀念館、烈士紀念塔……相繼建立。
  • 中國防化兵:解放一江山島
    中國防化兵發展壯大紀實(二)陳輝中國防化兵解放一江山島防化兵建立奇功,抗美援越、自衛還擊戰,防化兵屢建功勳1955年1月18日,我軍陸海空三軍聯合向盤踞在一江山島的國民黨軍發起了總攻,隸屬於原20軍60師178團,我軍防化兵第一個噴火連在登島戰役中建立了奇功。
  • 尋找解放一江山島濱州籍烈士親屬,這對父子堅持了10年
    2010年4月5日,在山東濱州市台州商會和江蘇東海縣浙江商會的幫助下,濱州日報社記者帶著在解放一江山島戰役中犧牲的濱州籍革命烈士的31位親屬(共28戶)趕赴千裡之外的台州,祭掃安息在解放一江山島革命烈士陵園的濱州籍革命烈士,替他們的父母圓55年的夙願,為自己的父兄掬上一捧家鄉的黃土。如今,這位居住在江蘇省東海縣的老兵楊立剛已經92歲。
  • 銘記歷史、傳承精神——軍地隆重紀念解放一江山島65周年!
    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島65周年紀念活動隆重舉行共同追憶光輝歷史緬懷革命先烈解放一江山島戰役是中國革命史上光輝一頁65年前的今天,由毛澤東同志親自決策、中央軍委精心部署,在張愛萍將軍的直接指揮下,英勇無畏的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聯合渡海登陸作戰。
  • 尋訪紅色足跡 聽老戰士講一江山島的故事(圖)
    ——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  節選自《沁園春·一江山登陸戰即景》  吟起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將軍的這首《沁園春·一江山登陸戰即景》,76歲高齡的張欽增心潮澎湃,連呼「好詞,好句」!  浙江在線06月24日訊昨日,「尋訪紅色足跡」——紀念建黨90周年大型新聞行動第一站,我們來到椒江的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和紀念館,聽老戰士講解放一江山島的故事,回味我軍第一次成功實施的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場景。  「拿不下一江山島,就打不通航線」  說起當年的這場戰鬥,曾參與作戰並擔任船長的朱挺安歷歷在目。
  • 縉雲:李一波等赴一江山島開展「軍事日活動」
    追憶崢嶸歲月 緬懷革命先烈縉雲縣副處級以上領導集體到一江山島開展「軍事日活動」  一江山島位於浙江省東部沿海,屬東磯列島,又稱英雄島,屬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一江山島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組建以來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的主戰場而載入史冊,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浙江海警官兵為解放一江山島戰鬥犧牲烈士「描紅鑲金」
    人民網杭州3月29日電 清明節來臨之際,3月28日下午,浙江海警總隊海警第一支隊官兵來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首次協同作戰—— 一江山島登陸戰紀念館開展「我為英雄正名」活動。 海警官兵首先聆聽了發生於1955年1月18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登島作戰的英勇事跡。海警官兵在一江山島登陸戰紀念館內舉行了宣誓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