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不再登月了?

2020-12-20 虎嗅APP

雖然我們都知道今年是人類登月50周年(當然,同時也是網際網路發明50周年),然而一個耐人尋味的數據是:人類的登月史只維持了短短三年(1969~1972)。此後連續47年,再無任何一位人類登上過月球。

這就導致了一種聲音在全球廣為流傳:50年前的那個登月神話,那些誕生於媒體和網際網路都不完善年代的國家級工程,是不是壓根都是假的?

別笑,隨著時間推移,這種質疑不僅未見消失,反而還愈演愈烈——1979年只有6%的美國人相信「阿波羅11號」飛船載人登月是騙局,到了1999年,相信「登月陰謀論」的美國人增加到了11%,2009年時這一數據上升到了22%。而最近的調查表明,10%的美國人,16%的英國人和20%的義大利人,都覺得50年前的那場登月不靠譜。如果你打開中國高知網際網路用戶比例最高的知乎,搜索「登月」,那麼關聯的詞彙自動就會顯示「騙局、造假、是真的嗎」。而在豆瓣的「登月50年專題」中,用戶們自發上傳的內容中,也不乏大量質疑登月造假之聲。

關於「登月陰謀論」相關的討論早已汗牛充棟,常見的質疑和謠言也都早被駁斥不知多少遍(比如月球上的美國國旗被吹動等),然而這似乎並沒有打消公眾的廣泛疑慮。

問題出在哪裡?顯然,大多數人是不可能具備足夠知識儲備和邏輯素養,更沒時間去詳細查證的,這是其一。更關鍵的是,權威科學機構或媒體們,此前很少從用戶心理出發,沿著他們樸素的認知推斷,去找到質疑發生的根源。而唯有解釋清楚這些根源,才可能真正動搖公眾的觀點。

所謂樸素的認知推斷,大致有以下三類——

一是「50年前技術那麼落後,怎麼可能把人送上天?」; 二是「你說能把人送上天,為什麼1972年之後40多年來,再沒人類登過月?」;三是「登月肯定沒什麼價值,否則除了美國別的國家為什麼不登月?」

本文將就這三個問題,逐個聊一聊。

為什麼50年前的科技能把人送上月球

這是所有質疑的原點之一,正如美國的「國博雜誌」《史密森尼》撰文所述——

「當約翰·甘迺迪總統在1961年宣布美國將要登月時,他正致力於讓國家做一些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情。我們缺乏工具或設備——火箭、發射臺,太空服、計算機或微重力食物。而且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需要什麼,我們沒有清單,世界上沒有人有清單……為了讓我們登上月球,必須解決一萬個問題。」

然而事實上,情況遠沒有當時和後人想像的那樣糟糕。1960年代的美國,已經擁有了足以將登月夢想變為現實的基礎科技儲備。

首先是運力,載人登月的基礎,是能夠把一百多噸重的太空人、登月艙、生存補給、計算機等負載,送上近地軌道。這就要求必須有強力且穩定的巨型火箭。

幸運的是,NASA在1960年啟用了馬歇爾空間飛行中心,而這個中心的主任,就是德裔火箭專家馮·布勞恩——他在二戰時設計出了著名的V2火箭,幾乎是20世紀最出色的航天天才之一。

馮布勞恩此前設計洲際飛彈的經驗,已經成功將人造衛星送上天。隨後他又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了人類至今無法逾越的巨型火箭「土星5號」。這個高111米,總質量3000噸,能將118噸負載送入近地軌道的巨無霸,幾乎以零失誤率圓滿保障了阿波羅系列的所有任務。相比之下,同時代蘇聯N1火箭的試射,則每次都以失誤和事故收場。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起飛 圖:NASA

第二個決定阿波羅計劃的關鍵技術,也恰好誕生於甘迺迪講話的三年前——1958年,美國物理學家傑克·基爾比完成了一個名為晶片(集成電路)的雛形產品。這種當時還並不足夠成熟的技術,卻是50年後每個地球人如同空氣與水般不可或缺的產品。

1962年時,麻省理工的工程師正式使用晶片技術改進太空計算機,讓計算機運行速度提升了2.5倍,所佔空間減少了40%。1965年時,摩爾定律被提出:每兩年計算機晶片的能力增加一倍,即使成本在同時下降。

當時,計算機還是重達幾百公斤充滿整個房間的龐然大物。在15噸重的登月艙中,每減少一公斤質量,每降低一立方釐米體積,都是了不得的成就。晶片,讓計算機進入天空成為可能。

阿波羅號導航計算機的封裝集成電路 圖:NASA

如果說前兩項技術拓展了可能性,打開了技術上限。那麼第三項技術突破則是關鍵的「技術兜底」,保障了登月工程的可行性,夯實了整個系統的下限。

早在阿波羅計劃的起初,NASA就已經開始考慮人類登陸月球所需的計算能力。這不僅僅是對太空艙的計算能力,還需要一個複雜而強大的網絡來處理月球任務的所有數據,一個可以接收,管理,使用和轉移所有數據——發送到太空飛行器的信息以及傳回地球的信息。那個數據量對於當時的計算能力而言,無疑是海量的。

更可怕的是,當時人類使用計算機的習慣,是發送一個計算指令後,往往就去做別的事情了,因為計算機往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後才能得出結果。甚至於,當時的計算機平均年故障率有幾個星期。這對於要在月球實時接受地面指令,並事關生死的太空人來說,都是完全不可想像的。

好在1964年4月7日時,IBM推出了一款名為system/360的大型機,這個產品的設計融合了IBM從早期與航天局合作中汲取的經驗教訓——

首先,這個產品的兼容性是劃時代的,人類可以從利用「計算機」實現特定任務的自動化,飛躍為通過「計算機系統」管理複雜的流程。阿波羅控制中心利用五臺System/360搭建了被稱為RTCC(實時計算機綜合系統)的大型機房,負責收集、處理並發送任務控制信息,並且計算速度之快幾乎沒有延誤。

其次,IBM員工研製了微型集成電路,用於將System/360大型機從相當於電冰箱的尺寸縮減到公文包大小,並使其足夠堅固,能夠進入太空。而系統的穩定性也遠超NASA制定的標準。

此外,整個土星5號火箭的導向、指揮、遙測等功能,完全依賴於火箭第三級上安裝的IBM計算機,其每秒發布25次信號,幫助火箭在發射過程中處於正確的路線。總計有四千名 IBM 員工研製了相關計算機系統,並且為阿波羅計劃的啟動和指導其安全登陸月球而編寫了複雜的軟體程序。

IBM程式設計師在查看登月計算機的方程式

1967年,在美國紐約州Owego的IBM辦公室,阿姆斯特朗(最右)等太空人們參觀了雙子座宇宙飛船模型。Owego的測試使用了太空飛行器模型和IBM 7090編程,就像一臺機載計算機。兩年後,阿姆斯特朗使用IBM Gemini計算機引導Gemini 8在太平洋安全著陸。

阿姆斯特朗在IBM參觀飛船模型

1969年7月20日,就在距離阿姆斯特朗邁出「人類一大步」約122米的月球上空,登月艙裡突然響起了刺耳的警報聲。警報向NASA顯示機載電腦可能會隨時停機並導致無法順利登月。當時,留給阿姆斯特朗決定是否繼續執行登月計劃的時間只有短短幾秒鐘。

嚴謹和可靠在此刻顯得如此可貴,參與登月項目的IBM工程師團隊在此前的模擬測試中對這一情況早有演練。他們迅速向NASA報告,這一警報不會導致電腦停機,可以繼續執行登月計劃。

幾分鐘後,背負著人類使命的阿姆斯特朗從登月艙走出,在月球上留下了那個載入史冊的腳印。

阿波羅11號的飛行指揮員Gene Kranz曾說過:「我們在做出繼續還是停止決定時使用的系統信息由IBM開發,而當天的最終決定是由IBM工程師操作的計算機提供給我的。如果沒有IBM及其提供的系統,我們就無法成功登月。」

IBM工程師在監控阿波羅號的發射

如上所述,總之在1961年5月至1969年7月期間,這些挑戰中的每一個都得到了解決。太空人之所以能飛向月球,因為美國數十萬科學家,工程師,管理人員和工廠工人解開了一系列謎題,也因為當時的美國恰好已經具備了火箭、晶片、大型機等劃時代的質變級科技儲備。

為什麼40多年來,再沒人類登過月?

1972年12月14日,美國太空人尤金·賽爾南鑽進了登月艙,身後是人類在月球留下的最後一個腳印。此後,再無人類登上過月球。

「你說50年前就有人登過月,那為什麼隨著技術進步,後來反而再沒聽說有人上去過?」這幾乎所有「樸素質疑」中最核心,也是最強有力的一個。

而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50年前人類為什麼要上月球。上一個問題我們解決的是「為什麼能」,這個問題則是「為什麼要」。

上世紀60年代初,NASA局長曾經向政府要求撥款,用於太空環境的研究。甘迺迪總統打斷了他:「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比蘇聯人更早登上月球,否則絕不會花這麼多錢給阿波羅,因為我對太空不怎麼感興趣。」

現實的確如此,整個美國載人航天計劃的初衷,就是冷戰環境下為了打擊對方氣焰、彰顯自身優勢、佔據戰略高地的需要。這也就導致在開銷上的經濟不敏感,在目標和路線上顯得不足夠理性(同時代的蘇聯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人估算,整個阿波羅計劃前後花費折合計價,相當於現在的2000億美元。僅1966一年的費用,就相當於美國GDP的4.5%。再形象一些地說,每發射一艘用於登月的土星五號重型火箭,就相當於燒掉一艘航空母艦。上文提及的集成電路,麻省理工從德州儀器公司買一塊就相當於如今的9000美元,每次都是一買幾十塊。

這種開銷,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持續的。

1965年的美國宇航局戈達德飛行中心

甘迺迪角,此刻人們在觀看阿波羅發射

甘迺迪航天中心,經費在燃燒……

再說技術路線上的不理性。實際上,很快就有人發現,登月的直接收益並不顯著。月球基本上就是一片孤寂的荒漠,整個月球上最有用的氦三也無法開發。如果只是派人上去採採石頭,拍個照,那還不如派機器人上去——這就免掉了大量的成本和空間,任務難度大幅下降。

尤其是「太空戰」原本的軍事目的,近地空間爭奪遠比登月有價值多了。近地衛星的收益大,成本低,空間站還可以加裝武器。離地球幾十萬公裡遠的月亮,可起不到這些作用。

所以,當技術已經磨練打通之後,就沒必要再一次次重複燒錢。這是美國之後不再登月的根本原因。

至於其他國家……就在前兩天,印度的「月船2號」火箭發射因技術故障臨時取消;中國和日本雖說要爭奪登月機會,也都把日期設定在2030年左右。不得不說,在登月的這條路上,行者眾多,但大都剛剛邁過起跑線。

登月沒有價值嗎?

正因為上述原因,才有人隨之判斷,「你看,登月勞民傷財,又沒啥發現和可利用資源,所以除了美國沒人搞」。

實際上,各世界主要國家都在搞航天和探月工程,如上文所述,只是和美國差距太大搞起來沒那麼快。至於有人質疑登月沒有價值,那可是完全說錯了。

除了晶片和大型機的發展,阿波羅計劃為了在月球採集地表下面的巖石樣本,最終推動了可攜式無線吸塵器的發展;為了檢查火箭與登月飛行器零部件的結構是否完整,最終推動了CT掃描技術的發展;為了創造出更能耐受撞擊與壓力的航空服,最終推動了NIKE的氣墊式運動鞋;為了能夠源源不斷地從太陽輻射中獲取能量,最終推動了太陽能電池的發展;為了能夠控制月球著陸器與月球車,最終推動了滑鼠的發展……這個長長的名單還包括脫水蔬菜、石英鐘、軟體工程、實時資料庫,甚至於女性的平等就業權……

不過在這麼多林林總總的時代進步中,我覺得最溫馨的一個細節是這個——

「阿波羅11號的三位太空人彼此個性不同,他們從未成為好朋友,只是工作夥伴。在不需要工作和直播的時間裡,飛行器中保持著長久的沉默,三人之間並沒太多交流。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會研究月球表面照片,柯林斯則有時自說自話。三人有時會欣賞古典音樂,在靜謐的氛圍中奔向月球。」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有隱患的狀態。因為科學家公認,人類未來最有可能移民,獲得航天大發現的地方,是火星,這也是人類的下一個技術攻關熱點。然而火星是個距離地球往返600多天的星球,太空人在這漫長而孤獨的旅途中,無論在心理還是生理上都會遭遇巨大挑戰,漫長的任務時長,逼仄狹隘的空間,極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這和幾天就能到達的月球完全不同。

所以當年幫助阿波羅登月的IBM,如今又研發了人類的第一個人工智慧太空人助手CIMON,並已於去年進入太空,協助太空人工作。這種機器人不僅能對話,有表情,還可以幫助太空人工作,減輕其負擔,並給太空人解悶。

第一個人工智慧太空人助手CIMON

保持這些人類先驅的良好狀態,也是人類航天從當年粗放驅動,到如今理性發展的一個轉變縮影。

後記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50年前的那個登月神話,究竟是不是真的?它也有最簡單直觀的回答:數十萬的親歷者,他們在年輕時投身於登月這項人類的壯舉。IBM採訪了五十年前參與登月項目的工程師們,親述五十年前的登月故事。聽聽登月是如何投射在這些工程師身上,真真切切地影響了他們一代人。

【視頻】IBM與登月50周年 https://v.qq.com/x/page/u0900fv4ssw.html

登月不僅僅影響了參與者個體,它也帶動了人類科技進入資訊時代。

美國幾乎所有的技術領域都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這筆投資中受益。有專家估算,政府每往NASA投入1美元,就會產生價值7至8美元的商品和服務。IBM、惠普、微軟、英特爾、AT&T和高通等美國商業公司都是或多或少受此恩惠而發展起來的;而波音和通用電氣等公司則直接受益於航天科技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阿波羅計劃,很難想像今天的人們會花大量時間用筆記本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玩社交網絡。「功耗、質量、體積和數據速率——所有這些因素都對實現空間飛行至關重要,而它們又帶來了技術的重大變革。」

下次再質疑登月的真相或意義的時候,可以回想他們說過的話。或者最簡單地,請低下頭,好好看看掌中的手機。

特別策劃

相關焦點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紀念,人類為什麼自此不再登月了?
    我在網上整理了一下那些討論的內容,發現對於登月的質疑大致分為三類:1、「50年前技術那麼落後,怎麼可能把人送上月球?」2、「你說能把人送上天,為什麼1972年之後40多年來,再沒人類登過月?」這本書開啟了此後幾十年甚囂塵上的登月陰謀論。書中展示了一些NASA有很多頗「科學」見解,比如:「在真空條件下旗幟為什麼會飄揚?」「照片上天空中為什麼沒有滿天繁星」「 為什麼同一張照片上不同物體的陰影方向不同?」等等論點。雖然書中的質疑都被科學家們一一解釋。
  • 人類為什麼不再登月了?是經濟問題,還是真的遭遇到外星人了?
    人類最後一次登陸月球距今已經快50年了,為什麼不再登月了呢?是經濟問題?還是真如傳說中所說遭到外星人幹擾,才暫停登月計劃的呢?最近看到一則報導,美國將在50年後重返月球,報導還說馬斯克和貝索斯都拿到了美國航天局10億美元的大訂單,只是不知道為什麼要把時間放到50年後。美國人曾在1969年和1972年兩次登上月球,按理說他們現在的航天科技技術要比以前成熟,先進得多,可為什麼美國卻不再登月了呢?
  • 阿波羅登月騙局:美國為什麼48年來不再登月?
    這是人類在月球上活動時間最久的一次,也是目前為止的最後一次載人登月任務。48年過去了,宇航科技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為什麼美國不再去登月呢?是美國不敢,還是沒有能力,又或是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呢?這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 人類為何不再登月?難道登月行為受到月球背面的外星人警告?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關係著我們的未來,每一代科學家都在這一方面努力,無論是哪個國家,都不會輕易放棄對太空的探索,總想要將太空的奧秘進一步挖掘出來。眾所周知,美國在太空事業的發展當中佔據了世界第一位置,曾經也是對月球進行探索的第1個國家,可是「阿波羅17 號」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後一艘曾經登月的載人飛船。
  • 人類不再登月的原因不是技術不允許,是這些原因太現實了
    自上個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人類甚至依靠自己的智慧政府踏上宇宙之路,這一切都歸功於人類航天科技的非凡突破。人類最後一次登月已經過去很久了,為什麼人類不再向月球進軍?為什麼我們的國家不努力走向月球呢?秘密是什麼?為什麼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保持同樣的態度,不再向月球發送太空人。畢竟月球作為離我們的行星,應該是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站。然而人類最後一次登月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在此期間,人類已經將其航空目標轉移到其他星球。為什麼?我想告訴大家,人類停頓登月有幾個實際原因!
  • 為什麼人類不再登月?科學家們解釋,月球可能一直在「監視」地球
    為什麼人類不再登月?科學家們解釋,月球可能一直在「監視」地球我們現在不單單是對地球進行探索,同時也在不斷地向宇宙方便前進,不管是哪個國家都沒有輕易放棄對對太空的探索,如是也快,而是佔據世界第一位的,還是美國,同時也是一個對月球進行探索的國家,不過很多年過去了,人們在沒有處理球有多少就提出了為什麼人類不在一個人,因為這個問題很多問題很多人的難題。
  • 人類為何不再登月,不是科技不允許,而是這幾個原因太現實
    從上個世紀後半段以來,世界的科技就以一個非常快的速度在進步著,人類甚至靠著自己的智慧政府了天空,繼而將腳步踏上了宇宙之路,這些都是得益於人類的航天科技有了非比尋常的突破。但是距離人類最後一次登月已經過去了這麼久,為何人類不再向月球進軍了呢?
  • 在過去的40年裡,為什麼人類不再擁有登月,因為月球正盯著地球
    人類最後一次登陸月球已經40多年了,我認為登月項目將大大加快速度,然而很難預測自以來人類從未踏上月球。美國是第一個在世界登陸月球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登上月球的國家,以來,美國進行了一系列載人航天飛行,實施了阿波羅登月工程,這是一件舉世矚目的事情。
  • 美國為什麼自1972年之後不再登月了?
    首先,當時美國之所以實施「阿波羅計劃」是為了確立美國的領先地位,當時正處於美蘇冷戰時期,所以這項登月計劃實則是一項政治性的任務,當然了也不可否認登月所帶來的巨大科學成就,以及從長遠來看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至於為什麼時隔五十年不去登月了,這是因為短期內投資太大了,一時難以有直接的經濟回報,所以再次登月就擱置了下來,等候新的時機。
  • 人類為何不再登月?NASA:太燒錢,唐納德:登月技術失傳
    自從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後,時至今日五十年過去了,再也沒有人類登陸過月球,NASA對這件事最初的解釋是當時阿波羅計劃的耗費資金已經超過了千億美元,登月實在是太花錢了,但這個說法顯然無法說服那些陰謀論者,登月花錢那登陸火星就不花錢嗎?
  • 美國登月風波(三):人類為何不再登月?NASA:太燒錢
    自從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後,時至今日五十年過去了,再也沒有人類登陸過月球,NASA對這件事最初的解釋是當時阿波羅計劃的耗費資金已經超過了千億美元,登月實在是太花錢了,但這個說法顯然無法說服那些陰謀論者,登月花錢那登陸火星就不花錢嗎?美國整天喊著移民火星,那最起碼NASA 也應該先用離我們最近的月球來練習一下吧。
  • 為何半個世紀人類不再登月?NASA不說的秘密
    自從1972年「阿波羅17號」(APOLLO 17)完成任務返回地球後,美國就終止了登月計劃,半個世紀以來人類都沒有再登上月球。對此,外界傳聞、猜測甚至陰謀論從未間斷,而NASA(美國國家航空太空總署)官方也從未給出令外界滿意的回答。
  • 霍金曾警告人類不再登月?阿波羅計劃是真是假?他發現什麼了嗎?
    月球可以說得上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體了,從古至今,人類對於月亮就充滿著無盡的嚮往,無數的文人墨客更是把它當成了傳遞思念的信物。從人類進入航天時代以來,月球變成了我們探測的第1顆星球,只不過從阿波羅計劃後,人類再也沒有提出重返月球的計劃了,這是因為什麼呢?
  • 人類登月的謊言
    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從上個世紀我們美國和前蘇聯登月之後再也沒有聽到人類登月的消息。其實並不能夠說現在人類不登月了,只能夠說人類的登月腳步放緩了而已。那為何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呢?人類想要登陸到其他星球之上,這其中需要的成本可謂是巨大的,即便是一個國家,對這種太過於耗費成本的事情,畢竟花費了那麼多的成本之後,還並不知曉是否有相應的收穫。上個世紀,美國的太空人就曾經登陸上過月球,雖然有人對它的真實性抱有懷疑的態度,不過不管它是真是假,美國從此次登月基本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收穫。
  • 霍金警告人類不要再登月:為什麼不能登月,霍金是知道什麼了嗎?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所以人類關於月亮的神話傳說那是多了去,也是人類最嚮往的目的地之一,而自阿波羅登月任務完成後後,卻再也沒有重返月球!據說霍金也曾警告過人類,不要再嘗試登月!為什麼會這樣,霍金這是知道什麼了嗎? 關於月球,到底有多少真相?
  • 人類的第一次登月
    另一個就是這個1961年-1972年的登月計劃,也就是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美國幾乎把全年科研經費的5分之1都撥給了阿波羅計劃。整個阿波羅計劃花費255億美元。按照黃金比值來算,相當於現在的2000億美元。前後共有2萬家企業30萬人參與阿波羅計劃。這是當時人類最宏偉的項目。登月的第一步就是制定方案。
  • 人類為什麼沒有再次登月?是被月球上的外星人「嚇」到了嗎?
    距離第一次登月已經快有50年的時間了,人類每年都會發射不計其數的火箭用來探索宇宙,但是為什麼在將近50年的時間裡沒有再次登陸月球呢?之前有文章猜測月球背面是外星人的基地,人類第一次登月發現了一些秘密,所以不敢再次登月,小編覺得這個說法是比較離譜的。
  • 為何美國宣布不再登月?太空人都崩潰了,他們看到了什麼?
    導讀:為何美國宣布不再登月?太空人都崩潰了,他們看到了什麼?由於人類的飛速發展,現在的科技十分強大,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完成了古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古時我們都曾幻想過月球上到底有什麼?是真的有嫦娥與玉兔麼?
  • 人類為什麼無法再次登陸月球?美國登月技術已失傳,這是故意的?
    美國人登陸月球的場景在最近幾十年內,人類社會也發生了一次先進技術失傳的事件,那就是美國的登月技術。美國的登月技術,實際上已經失傳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美國人在1969年7月20日,就成功登陸月球了,也就是說在將近半個世紀以前,美國人就掌握了登月技術,但是,現在美國人想要再次登陸月球,非常的難。登月技術的失傳其實和木牛流馬、千裡船的技術失傳是一個道理,人類有些科技失傳了,並不是因為人類的科技在退步,而是有些技術在後來的歷史時期因為遭到棄用而漸漸被人們遺忘。
  • 美國登月計劃從奇蹟到被質疑造假,人類的登月計劃經歷什麼?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目的是實現載人登月飛行和人對月球的實地考察,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劃時代意義的一件事情。但是最近為何有人質疑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假的,並且還有人認為登月計劃其實是美國軍方在沙漠搭建基地中完成的,那麼為何有人提出質疑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