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從全市層面來說,老靜安的教育處於高位,形成了
一師附小的愉快教育
等特色教育。(資料圖)
【新民晚報·新民網】「兩區合併,我家孩子將來上小學、中學,是不是可以有了不是多選擇?」「兩區原有的優質教育資源,是不是會在新區域裡讓更多的學生共享?」作為民生之重的教育,自兩區調整的消息傳出後,已在坊間引起熱議。據記者走訪相關教育部門得知,未來的新靜安,注重教育均衡發展、把新優質學校建在每個孩子的家門口,已成為切實的教育民生保障。
兩區教育均為「發達」
從全市範圍來看,閘北基礎教育有著紮實的根基,也是歷來的教育大區。閘北有市北中學、新中高級中學、風華初級中學、市北初級中學、閘北一中心小學、閘北實驗小學、大寧國際小學、和田路小學等一批叫得響、有特色的中小學。上海市教育功臣劉京海在閘北八中首創的「成功教育」經驗,如今已經輻射到全國乃至海外。上海唯一一所為品學兼優且家庭貧困學生提供免費教育的久隆模範中學,也建在閘北。
老靜安區則是愉快教育的發源地。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一師附小在時任校長倪谷音的帶領下,針對當時學生學習負擔較重的社會狀況,開展了以愉快教育作為主題的整體性改革實驗,實施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並重的人格教育,提出了讓孩子擁有愉快的童年,在社會上激起熱烈反響。1990年5月,原國家教委把它作為第一批教改的成功經驗向全國推廣。
從全市層面來說,老靜安的教育處於高位,處於邁向優質均衡的進程中。區內學校總量雖然僅為40餘所,但大部分學校已形成具有自身鮮明特徵的教育品牌,除了一師附小的愉快教育,還有靜教院附校的「後茶館式」教學等。
生源增多機會更多
肖麗是土生土長的閘北人,兒子在閘北一所知名公辦初中讀初三。她說,雖然有閘北情結,但家長們普遍覺得,撤二建一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好事,畢竟,閘北雖然名校林立,但生源多,競爭壓力較大,如今,選擇面更多了,機會也更多了。從高中來看,靜安老牌名校市西中學和育才中學,對閘北學子有著相當吸引力。肖女士的兒子聽到撤二建一的消息後,第一反應是可以去育才中學試一試,雖然學校搬遷至嘉定,但小夥子就是想體驗一下寄宿生活。不過,在學校裡,一切還如常進行,初三一模考也是閘北靜安分頭組織,「家長們都希望政策儘快明朗,心可以定一點。」肖麗說。
師資流動更趨均衡
「相對於幼兒園、小學的教育,初高中的升學會隨著拆二建一發生一些變動。」一位中學校長坦言,從中考人數而言,無論是原靜安還是原閘北,隨著考生人數上升,競爭都會比以往更激烈,這點給老靜安的學生帶來的衝擊更大些。「不過,對於學習能力處於偏上的初中生而言,中考競爭人數增加了,但報考高中的選擇也多了,比如,對原來靜安的學生而言,市實驗性示範性學校由原來的3所擴大到了7所。但對於學習能力中等或偏下的學生而言,可能要考取一所心儀的學校就要花費更多努力了。」
也有一些教育專家對拆二建一後的教育發展有所期待。「比如,靜安的優質資源共享可以通過教育培訓、人才流動等方式,在更大的區域內產生積極影響,如果說原來在區和區之間還有一定的交流『不暢』,今後『不暢』就會被疏通了。從長遠角度來說,這對教育均衡和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都會是十分有益的。又比如,對原靜安的教師來說,可以走出自己的圈子,看到更多元化的辦學格局,包括怎麼辦好公辦學校之外的學校,在這方面,原閘北的經驗是比較多的。這也可以滿足人們對教育的需求,探索出另外一條路。」(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馬丹)
》》》記者手記
區域調整的教育「風頭」 從今天起,上海沒有了原來行政區域概念的靜安區和閘北區。單從教育這個局部領域來看,住在南京西路的孩子,和住在彭浦新村的孩子,將來所享有的區級層面公共教育政策,就會完全一致。再從更細微和更專業的角度來說,今後的學校布局調整、師資力量調配、學生對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乃至學前教育和民辦教育的選擇面,也會更為寬泛,更為合理。同樣,包括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在內的大教育,可以斷言,原來靜安、閘北各自的優勢,不僅不會消失,反而只會變得更強,百姓從教育上得到的實惠也會更多。
想當年,閔行區與上海縣、浦東新區與南匯區,以及仿佛近在眼前的新黃浦區的「合體」,每每最先砸人眼球也是被炒得最熱的事情,除了房價便是教育,而且,房價又是跟著學校亦步亦趨。
教育成了區域調整中最出「風頭」的話題,這是好事,說明越是民生的事情越容易引起百姓共鳴,也越需要規範與透明。但是,教育太「熱」,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缺憾,至少說明我們的優質教育資源還不普及,孩子擇校的心願還沒有回歸常態。這多少也給未來新靜安區的教育當局提出了一個新課題。
放眼全市、全國,地方區域調整不可能終止,或許調整拆並的力度還會更大。只有當「到哪裡上學」不再成為熱點話題了,教育才算得上真正「更上一層樓」了。(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
》》》延伸閱讀:當年黃浦盧灣名校直面挑戰與機遇 走出「疊加」優質教育新路
區域合併、拆二建一,在上海已有多次的成功經驗。放到教育這個局部領域來看,平穩過渡、讓優質教育資源擴容和「增值」,一直是主旋律。
黃浦區北京東路小學校長王燕萍對當年的區域調整頗有感觸。原盧灣區鼓勵各校建立「創新實驗室」,創出特色,新黃浦區成立後,這一做法被推廣到全區。以北京東路小學所在的龍頭塊內,以「零起點」教育聞名的瞿溪路小學、學區化辦學頗有經驗的海華小學以及裘錦秋實驗學校等三所原盧灣的小學加盟進來,帶來了各自不同的辦學心得。
對於一線教師來說,最擔心的莫過於薪資待遇和晉升通道是否會受到影響。記者了解到,黃浦、盧灣撤二建一時採取了班主任津貼、體育教師津貼、學科帶頭人津貼福利待遇「就高不就低」的原則,並且在評優評級上採用「疊加」的方式,此舉有效確保了教師的積極性。
雖然曾經面臨挑戰,但黃浦區中小學校長和教師普遍認為,撤二建一確實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區域變大了,給家長和學生的選擇面廣了,對推動區域內良性競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教師專業水平、促進校園特色建設大有裨益。
當年向明中學必須直面大同、格致領銜的原黃浦「軍團」的衝擊。在向明中學校長芮仁傑看來,這確實給學校帶來了壓力,但他明顯感到,競爭也促使教師團隊爆發出活力,觸動了學校以「創造教育」為特色再次發展。學校新建了「震旦書院」,建立10間專題教室,推出科學藝術、科技創新、文化素養教育等一系列研究型課程,並規定每名學生高中3年必須讀30本書,理科則強調精煉習題,不打題海戰,各科僅需完成老師精選的每年100題即可,其餘時間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實踐證明,近兩年,向明中學在高校自主招生過程中錄取學生人數在全區各校數一數二。芮仁傑將此歸功於區域內良性競爭帶來的結果,而對一所學校來說,應對這種競爭並在競爭中保持不敗,靠的不是「生源大戰」,而是做好、做強自己的特色。(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