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兩區合併新靜安優質教育資源瞬間擴容

2021-01-09 環球網

圖說:

從全市層面來說,老靜安的教育處於高位,形成了

一師附小的愉快教育

等特色教育。(資料圖)

【新民晚報·新民網】「兩區合併,我家孩子將來上小學、中學,是不是可以有了不是多選擇?」「兩區原有的優質教育資源,是不是會在新區域裡讓更多的學生共享?」作為民生之重的教育,自兩區調整的消息傳出後,已在坊間引起熱議。據記者走訪相關教育部門得知,未來的新靜安,注重教育均衡發展、把新優質學校建在每個孩子的家門口,已成為切實的教育民生保障。

兩區教育均為「發達」

從全市範圍來看,閘北基礎教育有著紮實的根基,也是歷來的教育大區。閘北有市北中學、新中高級中學、風華初級中學、市北初級中學、閘北一中心小學、閘北實驗小學、大寧國際小學、和田路小學等一批叫得響、有特色的中小學。上海市教育功臣劉京海在閘北八中首創的「成功教育」經驗,如今已經輻射到全國乃至海外。上海唯一一所為品學兼優且家庭貧困學生提供免費教育的久隆模範中學,也建在閘北。

老靜安區則是愉快教育的發源地。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一師附小在時任校長倪谷音的帶領下,針對當時學生學習負擔較重的社會狀況,開展了以愉快教育作為主題的整體性改革實驗,實施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並重的人格教育,提出了讓孩子擁有愉快的童年,在社會上激起熱烈反響。1990年5月,原國家教委把它作為第一批教改的成功經驗向全國推廣。

從全市層面來說,老靜安的教育處於高位,處於邁向優質均衡的進程中。區內學校總量雖然僅為40餘所,但大部分學校已形成具有自身鮮明特徵的教育品牌,除了一師附小的愉快教育,還有靜教院附校的「後茶館式」教學等。

生源增多機會更多

肖麗是土生土長的閘北人,兒子在閘北一所知名公辦初中讀初三。她說,雖然有閘北情結,但家長們普遍覺得,撤二建一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好事,畢竟,閘北雖然名校林立,但生源多,競爭壓力較大,如今,選擇面更多了,機會也更多了。從高中來看,靜安老牌名校市西中學和育才中學,對閘北學子有著相當吸引力。肖女士的兒子聽到撤二建一的消息後,第一反應是可以去育才中學試一試,雖然學校搬遷至嘉定,但小夥子就是想體驗一下寄宿生活。不過,在學校裡,一切還如常進行,初三一模考也是閘北靜安分頭組織,「家長們都希望政策儘快明朗,心可以定一點。」肖麗說。

師資流動更趨均衡

「相對於幼兒園、小學的教育,初高中的升學會隨著拆二建一發生一些變動。」一位中學校長坦言,從中考人數而言,無論是原靜安還是原閘北,隨著考生人數上升,競爭都會比以往更激烈,這點給老靜安的學生帶來的衝擊更大些。「不過,對於學習能力處於偏上的初中生而言,中考競爭人數增加了,但報考高中的選擇也多了,比如,對原來靜安的學生而言,市實驗性示範性學校由原來的3所擴大到了7所。但對於學習能力中等或偏下的學生而言,可能要考取一所心儀的學校就要花費更多努力了。」

也有一些教育專家對拆二建一後的教育發展有所期待。「比如,靜安的優質資源共享可以通過教育培訓、人才流動等方式,在更大的區域內產生積極影響,如果說原來在區和區之間還有一定的交流『不暢』,今後『不暢』就會被疏通了。從長遠角度來說,這對教育均衡和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都會是十分有益的。又比如,對原靜安的教師來說,可以走出自己的圈子,看到更多元化的辦學格局,包括怎麼辦好公辦學校之外的學校,在這方面,原閘北的經驗是比較多的。這也可以滿足人們對教育的需求,探索出另外一條路。」(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馬丹)

》》》記者手記

區域調整的教育「風頭」 從今天起,上海沒有了原來行政區域概念的靜安區和閘北區。單從教育這個局部領域來看,住在南京西路的孩子,和住在彭浦新村的孩子,將來所享有的區級層面公共教育政策,就會完全一致。再從更細微和更專業的角度來說,今後的學校布局調整、師資力量調配、學生對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乃至學前教育和民辦教育的選擇面,也會更為寬泛,更為合理。同樣,包括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在內的大教育,可以斷言,原來靜安、閘北各自的優勢,不僅不會消失,反而只會變得更強,百姓從教育上得到的實惠也會更多。

想當年,閔行區與上海縣、浦東新區與南匯區,以及仿佛近在眼前的新黃浦區的「合體」,每每最先砸人眼球也是被炒得最熱的事情,除了房價便是教育,而且,房價又是跟著學校亦步亦趨。

教育成了區域調整中最出「風頭」的話題,這是好事,說明越是民生的事情越容易引起百姓共鳴,也越需要規範與透明。但是,教育太「熱」,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缺憾,至少說明我們的優質教育資源還不普及,孩子擇校的心願還沒有回歸常態。這多少也給未來新靜安區的教育當局提出了一個新課題。

放眼全市、全國,地方區域調整不可能終止,或許調整拆並的力度還會更大。只有當「到哪裡上學」不再成為熱點話題了,教育才算得上真正「更上一層樓」了。(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

》》》延伸閱讀:當年黃浦盧灣名校直面挑戰與機遇 走出「疊加」優質教育新路

區域合併、拆二建一,在上海已有多次的成功經驗。放到教育這個局部領域來看,平穩過渡、讓優質教育資源擴容和「增值」,一直是主旋律。

黃浦區北京東路小學校長王燕萍對當年的區域調整頗有感觸。原盧灣區鼓勵各校建立「創新實驗室」,創出特色,新黃浦區成立後,這一做法被推廣到全區。以北京東路小學所在的龍頭塊內,以「零起點」教育聞名的瞿溪路小學、學區化辦學頗有經驗的海華小學以及裘錦秋實驗學校等三所原盧灣的小學加盟進來,帶來了各自不同的辦學心得。

對於一線教師來說,最擔心的莫過於薪資待遇和晉升通道是否會受到影響。記者了解到,黃浦、盧灣撤二建一時採取了班主任津貼、體育教師津貼、學科帶頭人津貼福利待遇「就高不就低」的原則,並且在評優評級上採用「疊加」的方式,此舉有效確保了教師的積極性。

雖然曾經面臨挑戰,但黃浦區中小學校長和教師普遍認為,撤二建一確實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區域變大了,給家長和學生的選擇面廣了,對推動區域內良性競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教師專業水平、促進校園特色建設大有裨益。

當年向明中學必須直面大同、格致領銜的原黃浦「軍團」的衝擊。在向明中學校長芮仁傑看來,這確實給學校帶來了壓力,但他明顯感到,競爭也促使教師團隊爆發出活力,觸動了學校以「創造教育」為特色再次發展。學校新建了「震旦書院」,建立10間專題教室,推出科學藝術、科技創新、文化素養教育等一系列研究型課程,並規定每名學生高中3年必須讀30本書,理科則強調精煉習題,不打題海戰,各科僅需完成老師精選的每年100題即可,其餘時間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實踐證明,近兩年,向明中學在高校自主招生過程中錄取學生人數在全區各校數一數二。芮仁傑將此歸功於區域內良性競爭帶來的結果,而對一所學校來說,應對這種競爭並在競爭中保持不敗,靠的不是「生源大戰」,而是做好、做強自己的特色。(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相關焦點

  • 上海兩區合併|大城並區在中國成趨勢,過去劃分瑣碎不利發展
    上海兩區合併|大城並區在中國成趨勢,過去劃分瑣碎不利發展 澎湃新聞記者 陳伊萍 綜合報導 2015-11-04 11:45
  • 上海黃浦盧灣兩區合併
    繼南匯區劃入浦東新區之後,日前,上海浦西的盧灣區與黃浦區合併方案獲國務院正式批覆,兩區共同構成大黃浦區。這兩個同處黃浦江沿岸的相鄰區,擁有世博浦西區、外灘、新天地、南京東路和淮海中路,將構成上海最為發達的商業中心。
  • 徐匯70個瞬間|徐匯常熟兩區合併
    徐匯70個瞬間|徐匯常熟兩區合併 2019-09-15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黃浦盧灣兩區合併成新黃浦區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勇 6月8日,繼南匯區劃入浦東新區之後,日前,上海浦西的盧灣區與黃浦區合併方案獲國務院正式批覆,兩區共同構成大黃浦區。接近上海市政府人士向本網記者介紹,此次兩區行政區劃的調整是基於上海長遠發展考慮,兩區合併後,將使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牢靠,有利於優化城市布局和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他表示,兩區合併後,新的黃浦區面積達20.5平方公裡,戶籍人口90.9萬。黃浦、盧灣兩地匯集了金融證券、現代服務、商貿物流、休閒旅遊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的優勢資源。
  • 案例首發|從舊閘北到新靜安 北上海 CBD 煥新記
    1995年,縱跨當時閘北、靜安、黃浦及盧灣四大區的南北高架一期工程正式通車。曾經綴連著閘北四面八方的小巷,搖身一變成為了復甦北上海的交通動脈。接棒著閘北弄堂裡漸行漸遠的叫賣吆喝,屬於北上海現代化商業中心的輪廓開始有了愈見清晰的身影。
  • 上海臨港奉賢園區正在形成優質教育資源集群
    8月9日,坐落在上海臨港奉賢園區內,毗鄰上海海灣國家森林公園的上海外國語大學臨港外國語學校封頂,這是臨港藍灣的重點配套項目,將通過集聚優質教育資源,打造成為臨港地區教育新亮點,為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提升提供強有力支撐。
  • 上海兩區合併|上海幾經區劃調整,黃浦將成全市面積最小區縣
    原靜安區位於上海的市中心,總面積7.62平方公裡,是上海面積最小的中心城區,下轄 5個街道,2014年有常住人口 24.86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 5.89萬人。有關方面表示,合併後的新靜安區將坐擁上海頂級高端寫字樓與高檔人文住宅區,能完美融合優秀傳統及海派文化,將是各種優質資源的互補雙贏,這次合併將是底(地)氣與貴氣的強強聯合。
  • 上海兩區合併|「上下只角」是文化潛意識,早已因浦東而改變
    上海城市以蘇州河為界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之分的陰影,自然成了社會學的遺傳因子,至今還在一些人的頭腦裡生根發芽。此次靜安閘北「撤二建一」的消息傳出後,有學者表示,這是兩區發展的必需。這次「撤二建一」是「順勢而為」。
  • 大時代 小確幸|資源擴容,五年新增27.9萬優質學位
    「十三五」期間,長沙教育與城市共生長、與群眾的期盼共進步,始終以奔跑的姿態,加大力度供給優質教育資源,奠定城市發展的基礎,夯實長沙市民幸福的指數!
  • 上海這區優質小學大盤點!教育資源不斷優化,潛力小學層出不窮!
    隨著華師大二附中等在普陀區開設新校區,普陀區的教育資源也在逐漸崛起。如果對普陀教育不滿意,小升初的時候不妨去外區追求更優質的資源。以市西、靜教院為主的一些靜安學校,以西南位育為主的少數徐匯學校,以及嘉定華二等,都很歡迎普陀的優秀學子。
  • 上海行政區劃四次大合併:大整合背後的大邏輯
    再加上歷史基礎的不同,導致了教育、醫療、文化領域的社會優質資源大量集中在黃浦、靜安、盧灣等中心區,外圍區的優質社會資源相對缺乏,公共服務資源分布極不均衡。通過調整行政區劃,可以加強外圍區的建設實力,促進中心城區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利於改善民生,推動上海率先建成和諧社會。
  • 網傳上海盧灣靜安兩區合併 兩區新聞辦:"沒聽說過"
    東方網記者孫曉菲8月2日報導:網上近期流傳一則「上海盧灣、靜安兩區將於年中合併」的消息。對此,兩區新聞辦均表示「沒聽說過」。    東方網記者在維基百科上看到,在詞條「盧灣區」的「行政區劃」欄下寫有:「有消息指上海市靜安區和盧灣區將於2010年中合併」。
  • 上海官媒首次確認靜安閘北兩區將合併
    據10月12日發行的上海市閘北區下屬《閘北報》確認上海市下屬閘北靜安兩區將實施合併。這是官方媒體第一次確認上海市下屬閘北靜安兩區將實施合併。 之後,原南匯地區內的大小知名樓盤迅速成為上海樓市的「熱門樓盤」,房價在兩個月內逆勢飆升10%左右。8000元/平方米的南匯某著名開發商樓盤,一晚上便漲至12000元/平方米,且遭投資者哄搶。 由區域合併引發地產樓盤漲價的一幕,在兩年後再次重現。2011年,隨著黃浦區與盧灣區的合併,兩區域內的房價應聲而上。
  • 人大聯合黨組召開兩區人大機關幹部會議
    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撤二建一」工作大會精神,進一步形成共識,明確目標,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確保各項工作紮實平穩推進,11月16日下午,人大聯合黨組召開兩區人大機關幹部會議。閘北區、靜安區「撤二建一」聯合黨委副書記、人大聯合黨組書記李葳萍在會上講話,閘北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楊惠德主持會議,兩區人大常委會領導金寶根、葉堅華、宋震、馮璐、吳麗萍、江天熙、嚴俊瑛及兩區人大機關幹部參加會議。
  • 上海或有變化!這兩區有望合併,組成一個「新城區」
    上海的實力不用我多說了吧,在我國城市當中和北京兩地一直是位於「前二」的,並且上海還是一座非常具有歷史特色的城市,境內有著很多的歷史遺蹟,並且保存的十分完好。實力強勁的上海還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金融中心,並且還是我國的一個大型城市。在其歷史上,周邊的轄區都是通過調整行政區劃而形成的,這也是周邊城市對上海所「嚮往」的原因。
  • 上海昨日宣布閘北區與靜安區合併·杭州日報
    昨天上午,上海召開全市工作大會,宣布撤銷閘北區、靜安區建制,設立新的靜安區。這已經是新世紀以來上海第五次進行區劃調整。 對於此次行政區劃調整,上海方面更多的是出於破解「中心城區區劃面積過小、資源分布不夠科學合理的弊端。」
  • 上海各區戶口教育價值PK:量化對比上海14個區的教育資源 | 芥末堆
    上海本區升學保護政策研究:幼升小篇我們選取了上海主要區的一些提及較多,較為優質的民辦小學,來對比各區的本區保護程度。以下數據為2018年,樣本民辦小學在主要區的招生情況。 在主要區,民辦小學招生比較多的區包括:浦東,閔行,徐匯,楊浦,2018年招生都在1000人以上,可以認為,這些區的民辦小學教育,是比較強的。
  • 閘北靜安今日正式宣布合併 商業地產之戰即將打響
    有關閘北和靜安兩區合併事宜傳聞已久,今年9月份,就有消息透露稱,上海閘北區靜安區「撤二建一」的工作正在醞釀和聽取意見過程中,隨後在10月初傳出消息稱,兩區合併將在10月10日上海展覽中心召開的兩區幹部大會上宣布,但最終被擱淺。11月4日,該政策終於塵埃落定,在召開的全市幹部大會上,正式宣布了閘北區和靜安區合併。
  • 上海16區初中梯隊排名,看看孩子要去的學校排在第幾?
    小編將上海16區中各區名列前茅的初中整理了一下,因為個別教育大區競爭十分激烈,所以分了四個梯隊,一起來看看吧~全上海市初中TOP101. 徐匯-民辦華育中學2. 楊浦-民辦蘭生復旦中學3.這些初中可都是上海市教育競爭的「佼佼者」!那麼看完了全上海市TOP10的初中,你一定會好奇每個區又有哪些優質初中呢?先來看看各區初中梯隊的評價標準吧!梯隊評價標準本次排名以近年來中考升學率為主,結合各區綜合實力。
  • 上海兩區合併|靜安區曾消失4年,閘北區那麼大區域從哪裡來
    上海兩區合併|靜安區曾消失4年,閘北區那麼大區域從哪裡來 澎湃新聞記者 李繼成 2015-11-04 11:52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