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9 15:40:52 來源:全球紡織網
近期,「地攤經濟」一詞頻上熱搜,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一直以來,地攤經濟是城市的一種邊緣經濟。最近,中央定調:「擺地攤」合法化,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不再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那麼如何讓小「地攤」惠及大民生?近日,記者走訪中國輕紡城國際面料採購中心三樓時有了新發現和新見解。
據了解,中國輕紡城國際面料採購中心是中國輕紡城國有全資市場,位於中國輕紡城商圈核心地段,是中國輕紡城市場集群設施設備最先進的市場綜合體之一。一至二樓為紡織面料區,主營毛紡、花布、針織、襯衫布等時裝面料;三樓為紡織品零售區,同時也兼具服裝設計、家紡定製門店;四層則為外貿企業專營區。
據中國輕紡城國際面料採購中心負責人徐秀雲介紹,近期倡導重啟的「地攤經濟」,是拉動經濟、促進消費和擴大內需的有力之舉,其主力軍是由小微企業和個體經商戶組成的。但想要「地攤經濟」合理化、持續化發展,就需要讓這些主力軍從「臨時」變為「長期」。在這一點上,市場已經將「理想」變為「現實」。目前,中國輕紡城國際面料採購中心三樓的紡織品零售區,就是以「地攤經濟」概念而衍生發展的新興業態。
跟隨著徐秀雲的指引,記者來到了市場三樓的紡織品零售區。雖然是上午時段,但是這裡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徐秀雲邊走邊向記者介紹,中國輕紡城國際面料採購中心的前身是中國輕紡城西市場,主要經營牛仔面料、褲料及庫存布,擁有商戶千餘家,是名副其實的「貨源充足、客商雲集」的標誌性市場。早期,西市場三樓也是以紡織品零售為主,當時,政府為解決下崗工人的「就業」問題,引導其入市營商,而後,市場對這批經營戶實行划行歸市,隨之便發展培育了初具規模的小型紡織品零售市場。
「你現在看到的這些經營形式,還是『原汁原味』的。」 徐秀雲繼續說道。為了契合新時期「國際紡織之都」的發展目標,中國輕紡城西市場於2013年開始計劃升級改造,向著「開放、時尚、智慧、高端」進化提升。今年3月,中國輕紡城國際面料採購中心(原中國輕紡城西市場)在疫情期間迎來鳳凰涅槃新生。儘管市場盛大開業後以「高精專」為定位,但考慮到傳統模式的生存空間,市場放寬準入,以原還原,保留了原先這種極具特色的商業風貌,重新為這批紡織品零售群體開闢了經營專區。
徐秀雲還向記者提到:「市場拆遷後,紡織品零售的商戶都去了東門市場、杭州大廈等其他市場,各謀發展。但市場升級改造完成後,這些老商戶又聞訊而來,在招商階段就踴躍入駐。」 據徐秀雲透露,原先,他並未計劃開闢紡織品零售區,而是以經營模式細分為面料零售區和服飾、家紡定製區。但經過深入了解後,徐秀雲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以「順其自然」的形式,為老商戶們打造了一片的紡織品零售「新天地」。
走進三樓一區的「惠英布行」,映入眼帘的便是色彩各異、花型多樣的真絲面料。「近期生意怎麼樣?」進門後,徐秀雲像往常一樣詢問老闆娘以了解最新的經營現狀。得知生意頗好後,他又說道:「像你這樣的情況,需要擴大店面、打響品牌。」老闆娘繆惠英笑著回應,明年是有考慮擴充3-4間營業門店。隨後,徐秀雲表示,市場會為其留意相鄰區域的營業店面的出租情況,後期也會提前告知新的招商計劃。
徐秀雲又來到了三樓一區的「迎紅服裝」,這是一家服裝定製門店。老闆娘汪迎紅得知徐總的來意後,立馬放下手中的活,說道:「現在天熱了,生意好起來了,最近下單的客戶要排期十天左右拿貨。」 徐秀雲表示,服裝定製是個特色產業,將來的發展空間還會更大。對此,老闆娘也非常認可,她表示,做這一行已經有十來年了,客源一直以裂變的形式,不斷增長。除了了解經營情況外,徐秀雲還表示如果在經營方面遇到難題,可以隨時來找他溝通解決。
據徐秀雲介紹,目前中國輕紡城國際面料採購中心三樓的紡織品零售區商戶入駐率已達70%,以多品類服飾面料、家紡面料及紡織品輔料的零售和服裝、家紡定製為主,當前的客流絕大多數是搬遷商戶的老客戶。
「彩琴定製」位於三樓一區,相鄰兩間店鋪內分別掛滿了款式別致、色彩豔麗的中高端真絲服裝。據老闆娘黃彩琴介紹,店內大部分是客戶定製的成衣,有些客戶還未拿貨就又下單了。其他剩下的就是一些樣衣,供客戶挑選。「她的手藝很好的,我經常找她來做衣服,有時候買來的衣服尺寸不對,我也會來找她改。」從店內的一位老客戶口中,記者了解到這家有著三十多年歷史的服裝定製門店,在業內已經有了一定的口碑,不少顧客慕名而來。
在市場內,各家服裝定製也大有不同。位於三樓四區的「智能小裁縫」,就與上一家走的是不一樣的營銷路線。老闆娘黃新藍告訴記者,她的客戶主要以年輕化消費群體為主。所以在選款、設計方面,會更注重流行趨勢,大部分來店諮詢下單的客戶比較在意時尚化的效果呈現。「我會針對顧客的髮型、膚色、身材、氣質和職業、穿著場合設計適合顧客的時裝和穿著效果,給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老闆娘補充道。
在三樓,記者發現最多是面料商鋪。走進三樓四區的「阿英布業」,各色印花面料,讓人眼花繚亂。據老闆娘俞李英介紹:「我們主營貢緞、人棉、真絲、醋酸等中高端面料,兩間店鋪內大約有1000多個花樣。」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不時有老顧客登門。據老闆娘透露,她做這行已經有25年了,客源以紹興及周邊城市為主。
位於三樓四區的「姐妹布行」,也是以中高端面料為主。老闆娘胡玲琳告訴記者,近段時間,真絲、薴麻這兩款面料銷量最好。由於目前正值換季,來選料的老客戶特別多,營業情況基本已經恢復到疫情前了。
服裝定製除了面料,輔料也必不可少。位於三樓四區的「胖子輔料」,有兩間相鄰的門店,裡面的紡織品輔料擺放得滿滿當當,紐扣、拉鏈、鬆緊帶、棉線、花邊、盤扣、縫紉機配件……品種繁多、應有盡有。老闆李偉向記者介紹:「我們家的紡織品輔料不敢說最齊全,但絕對豐富。光紐扣的品種,我店裡就有幾百種。」老闆還未說完,老闆娘魏麗君就向記者展示了多款紐扣樣卡,她表示準備這些樣卡是為了以「隨找隨供」的模式來滿足零售、批發等不同客戶。
家紡定製也是三樓紡織品零售區的一大特色。位於三樓四區的「古力家紡」,主營貢緞絨、長絨棉、柔雅緞、鵝絨緞、高支棉等中高檔床上用品。老闆何炎祥告訴記者,早年下崗後,在機緣巧合下來到西市場開始了家紡定製這個營生,一做就是數十年。由衷感謝政府和市場的支持,因為在這裡已經產生了一種歸屬感。
經過多家門市部的走訪後,記者發現三樓的經營體系看似以定製零售為主,實則頗具潛力。只要一說到「扯布做衣裳」,不少人便立馬想到了中國輕紡城國際面料採購中心三樓的紡織品零售區。可見,這裡已經形成了固有的商圈,有力帶動了人氣回升和市場復甦。
徐秀雲表示,無論是經營模式還是經營體系,市場的紡織品零售區與「地攤經濟」在大體上有著相似之處。「地攤經濟」還未成為新一輪風口前,市場就瞄準了這一經濟的新增長點,率先優化營商環境,合理進行業態布局,為商戶打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同時,提升市場服務效能,引導個體經營戶向新市場主體成長發展,進一步推動市場走向繁榮。
中國輕紡城國際面料採購中心以需求為導向、以創新為引領,積極為民營小微企業擴大孕育空間,同時,發揮市場機制優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為「地攤經濟」的合理化、規範化、持續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讓市場版「地攤經濟」提檔升級、走在前列!
(文/張燕 攝/謝聰 統籌/孫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