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在歷史的哪個時期,其實都有出現過貧富差距的情況,直到今天同樣也是如此。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我們有意識到,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因而採取了很多的相關措施。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朋友就會提出疑問了,那麼在古代的時候,古人是如何控制貧富差距,防止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的呢?
其實在先秦時期,古人就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當時由於生產力比較低下,其實雖然存在著貧富差距的情況,但是這種情況還不是很明顯。而這個問題最開始的時候,也是由孔子最先提出來的。
他覺得,應該優先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做到合理的分配「蛋糕」的問題,而不是如何將「蛋糕」做大的問題。其實這種思想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的,不過因為那時候主要是靠農業生產,技術產業十分的落後,因此經濟增長的速度十分的緩慢,所以孔子提出這樣一種看法也是無可厚非的。
而到了唐代的時候,他們在面對兩極分化的情況,朝廷採用了兩個辦法,即「抑強」和「扶弱」。而在高宗時期,更是還進行過明文規定,要求豪強將兼併過來的土地,必須要歸還給原主人才行,否則的話就會對他們先進一定程度的懲罰。
而到了宋代的時候,他們不僅採用了「不抑兼併」的政策,而且朱熹還提出了建立「社倉」的主張。所謂「社倉」其是就是指,通過接收社會捐助,來幫助貧困的百姓,算是一種援助弱勢群體的體系。根據他的設想,在每個州每個郡,都應該設定這樣的社倉,在其中可以囤積各種各樣的物資,一旦百姓們有苦難,就可以將這些物資低價售給他們,等有了收成之後,再讓他們還回來。
其實,通過上述的種種內容,我們已經可以發現,其實在古代很早的時候開始,古人就已經發現了貧富差距的問題,而且更是試圖通過各種辦法,來將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因此,一旦哪個朝代沒有控制好這個問題,就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事件,國家因此而滅國的事件也是出現過的。
其實現如今時代雖然是進步了,但是古人的很多措施未必就不適用於今天,其實古人的一些理念和智慧,還是十分值得我們去學習的,畢竟當今社會,貧富差距的問題已經是越來越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