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血管成像,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2020-12-20 瀟湘晨報

很多人都聽說過血管造影,主要是通過穿刺將造影劑注入血管來觀察判斷血管以及心臟的情況,屬於一項有創檢查。那有沒有更好的檢查方式呢?貴州華夏骨科醫院採用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就是一種無輻射、無需造影劑的無創檢查。

據放射科主任王金星介紹,頭頸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對血管和血流信號特徵顯示的一種技術,不僅可以對血管解剖腔進行描繪,還能反應血流方式和速度的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能快速的預評估頭頸部血管有無畸形、狹窄、動脈瘤、鈣化斑塊等血管相關性的病變,以及各級分支的血管供血情況,為臨床精準的評估血管病變和制定治療手術方案提供有利的佐證。

比如說,頸動脈斑塊不僅造成管腔的狹窄,而且會破裂、出血、脫落和阻塞血管,通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檢查,不僅能清楚顯示頸動脈管腔的狹窄程度,並且顯示管壁和斑塊的病變,準確估價和精確測量硬化斑塊的範圍、成份、易損程度,避免了不必要的合併症,對於血管病變的早期發現和準確的診斷及觀察治療效果有很大意義。

磁共振血管成像有哪些優勢?

1、無輻射:不會給身體帶來傷害,能詳細知道檢查部位的情況;

2、無需造影劑:不需要使用造影劑,只需要通過血液的流動效應來進行腦動脈成像,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過敏反應以及使用造影劑後帶來的傷害;

3、無創檢查:由於不適用造影劑,不會帶來有創傷害,引發危險;

4、適用範圍廣:對顱腦及頸部大血管顯示效果好,可檢出 90% — 95% 的動脈瘤;可檢出顱腦及頸部血管的硬化、狹窄;可檢出頭頸部血管的變異;在頸椎骨折致頸部血管的壓迫和損傷方面的應用。

磁共振血管成像的適應症和禁忌症有哪些呢?

適應症:

1、顱內動靜脈畸形 2、顱內動脈瘤 3、顱內動脈粥樣硬化 4、椎動脈型頸椎病(血管狹窄) 5、頸椎骨折致頸部血管壓迫及損傷 6、Moyamoya 病(即煙霧病);

禁忌症:

1、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2、手術後動脈夾存留患者;3、體內有鐵磁性異物患者;

4、換有人工金屬瓣膜患者;5、金屬假肢、金屬關節患者;6、體內置有胰島素泵或神經刺激器者

據介紹,目前貴州華夏骨科醫院放射科擁有美國 GE 核磁共振成像系統、螺旋 CT、超聲骨密度測量儀等先進設備,開展了全身各部位 DR、CT、MR 成像以及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再現(VR)等多項技術。

貴州華夏骨科醫院

來源:貴州華夏骨科醫院

編輯 柴瀟蕾 / 編審 李楓 / 籤發 黃震

【來源:ZAKER貴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神經影像| 無需注射造影劑的腦灌注成像:磁共振ASL技術進展及應用
    的功能磁共振技術。筆者在簡要回顧ASL技術基本原理及標記類型的基礎上,綜述上述專家共識發表後ASL相關技術及應用的新進展、在腦血流成像上面臨的挑戰及相應的解決方案。 ASL血管成像 通過ASL實現MRA成像的方法很多,空間選擇和非空間選擇ASL均可。目前報導中應用前景較好的包括加速度選擇ASL MRA、4D ASL MRA和血管選擇性ASL。
  • 心理所等通過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評估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脊髓磁共振成像為非侵入式研究脊髓病變提供可能,但在這種體積較小且不斷隨生理節律移動的結構上成像,具有技術挑戰性。該研究為單中心臨床磁共振成像研究,運用多模態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quantitative spinal cord MRI)技術,招募多發性硬化症患者、MOG-Ab疾病患者、AQP4-Ab疾病患者和健康志願者共80人,獲取其頸部等區域脊髓的截面積、病灶分布、纖維束各向異性分數和磁轉化率等定量指標(圖1),用於區分三種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並評估其與殘疾指數和病理性疼痛等臨床指標的關聯性。
  • 心慌、氣促、冒冷汗……幽閉恐懼症患者要如何完成磁共振檢查?
    紅網時刻10月21日訊(通訊員 佔捷)長沙38歲的王先生因反覆發作頭暈、頭痛來到長沙市第三醫院神經內科就診,醫生為他開具了頭部磁共振檢查以查看顱內血管情況。檢查前,醫生仔細地交待注意事項。王先生自信地說:「沒事沒事,我知道了,快點做吧!」然後昂首闊步進入放射影像科核磁共振檢查室。
  • 楊躍進:有心梗,但無冠脈狹窄患者的診治思路
    根據國外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有9~10%的女性及7~8%男性為無冠狀動脈狹窄的冠心病
  • 天台縣人民醫院新成員磁共振領航者SIGNA™ Voyager前...
    說到磁共振,相信大家多少有所耳聞。磁共振是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簡稱,利用人體氫質子在磁場內的自旋屬性進行成像的檢查,是目前最先進的醫學影像學檢查方法。 相對於其他檢查方法,磁共振具有明顯的優勢,有助於改善臨床診斷精確性和治療結果,是醫院高新技術水準的標誌。
  • 行業|他們花了600萬,打算把「大塊頭」磁共振搬上麵包車!
    患者的身體以矩形模式進行物理移動,直到獲得所有像素的信號為止。達馬迪安將他的成像方法稱為「場聚焦NMR」或FONAR,並成立了第一家生產臨床MR的公司。很快,人們意識到以場為中心的方法對於常規的臨床成像而言太慢且笨拙,因此在後續版本的掃描儀中使用的是勞特伯和豪斯菲爾德(CT的發明者)的方法——斷層投影成像法。
  • 磁共振(MRI)內耳掃描技術
    使用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偽影。頻率編碼方向為前後。橫斷面:AX 3D TOF MRA,橫斷面TOF血管成像序列複製Ax3DFiesta-c定位線,但建議適當增加範圍及FOV。可不使用脂肪抑制技術,為了更好的抑制背景信號,可使用MT(磁化傳遞)技術。
  • 金醫Skyra3.0T磁共振開展頸動脈血管壁斑塊檢查
    金鄉縣人民醫院西門子全新一代Skyra3.0T磁共振又新增影像檢查項目了!!!Skyra3.0T磁共振憑藉其獨特的優勢在診斷頸動脈易損斑塊上表現優秀,目前在分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不僅可以顯示血管狹窄程度、斑塊大小和潰瘍,還能提供斑塊成分、纖維帽厚度和血管壁特徵等易損性指標,已成為目前臨床識別易損斑塊最具效果的無創檢查手段。
  • 臨床醫生應該知道的磁共振知識二
    人體正常生理組織磁共振 信號的基本表現 急性腦出血首選CT,主要是由於CT掃描速比MR快;亞急性腦出血首選MRI;腦梗塞明顯優於CT,發現早、不容易漏病灶,DWI (彌散加權成像)極具特異性。腦血管畸形、動靜脈畸形、動脈瘤明顯優於CT,可以利用時間飛躍法(TOF)和相位對比法(PC)血流成像技術,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SWI技術對血管性病變進行三維觀察。隨著MR技術的不斷進步,磁共振MRA的圖像質量與診斷能力已與DSA非常接近。
  • 磁共振檢查序列總結
    磁共振檢查要用到序列,什麼是磁共振序列(Sequence)呢? 序列,簡單的講是指具有一定帶寬、一定幅度的射頻脈衝與梯度脈衝的有機組合。
  • 神經外科手術技術 | 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和術中磁共振成像
    系列回顧 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和術中磁共振成像 作者:Michael R. Greene, Garnette R.
  • B超、X線、CT、磁共振,都有何區別?腦梗需要全部做這些檢查嗎?
    B超、X線、CT、磁共振,都有何區別?在醫院,B超屬於超聲科,B超是利用超聲波在不同組織的傳播速度和反射情況不同,用來診斷疾病的。超聲和影像不同之處在於,超聲藉助超聲波原理獲得器官成像,放射影像科則通過放射線成像,前者基本沒有輻射,後者則輻射較強。一個腦梗的人為何都要做這些檢查?有無必要呢?B超、X線、CT、磁共振在神經內科是如何分別發揮作用呢?
  • 磁共振檢查有什麼特點 居然還有這些作用
    磁共振檢查是近年來越來越被廣泛運用的醫學影像檢查方法,雖然會有一定的輻射,作用卻是很多的,並且具有其他檢查所沒有的特點。在這裡,盤點一下磁共振檢查的作用和特點吧。磁共振檢查的特點磁共振檢查是臨床常見的檢查。可以診斷內耳是否有病變佔位。
  • 人工智慧:心血管醫學影像突破性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人工智慧在心血管影像診斷與預警中的應用心血管疾病是人類的頭號殺手,因此開展心血管疾病診療至關重要。近年來心血管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產生了大量的影像數據,本著"影像引領臨床並服務臨床"的發展目標,充分發揮心血管影像的潛能與價值刻不容緩。
  • 普通CT和磁共振同時檢查能發現腦腫瘤嗎?醫生給您講清楚
    普通的CT和磁共振檢查但並不一定能定性,如果想要進一步明確是哪種類型的腫瘤,還需要結合磁共振增強掃描以及一些特殊的成像方式進行綜合判斷。CT和磁共振各具優勢,它們相互結合可以發現大部分顱內病變。我們上面講了,CT和磁共振檢查可以發現腦腫瘤,但並不一定能夠確診時哪一種類型的腫瘤,因為顱內腫瘤的類型是非常多的,而如果想要更為準確的診斷,我們則可能還需要結合磁共振檢查的一些特殊成像。1、頭顱MRI增強掃描。
  • 心血管患者警惕「馬上風」 佔猝死人群很大比例
    記者從醫院急診科了解到:近期接連收到好幾位性生活猝死的病人,且大多為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    對此,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心血管內科主任王景峰教授表示,秋天本就屬於心血管疾病的多發季節,而性生活猝死也最常見於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及其他各種心臟病的患者,如果兩者疊加,則很可能引發不幸。「高度興奮的性生活易引起心肌缺血、心電生理不穩定,誘發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由此導致猝死。
  • 疏通血管,其實是心血管領域最大的謊言!不添堵才是關鍵!
    生活中不少人相信,心梗腦梗是因為血管堵了,血管堵是因為血管中垃圾多了,用某些藥物清理血管垃圾,就可以使血管恢復通暢,於是就不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病了。這些話聽上去很有道理,實際上是最大的謊言!③ 與其不切實際地想著靠輸液、吃保健品「疏通」血管,不如從生活入手,不要給血管添堵!想要血管不堵,別給血管添堵!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損傷、硬化。
  • 雙11熬夜剁手突然「中風」,常備賽立復血管黃金,防心血管病!
    由於高度緊張的奮戰在雙11的戰場上,交感神經異常興奮,血管緊張度猛然增加,大腦疲勞缺氧,誘使血壓突然升高,引發短暫性腦缺血,是腦梗死的前兆,幸虧送醫及時。三成心臟病患者是青壯年熬夜會造成不可逆的心腦血管損傷,不得輕視!很多人以為腦梗塞、腦出血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隨著發病人群的擴展,疾病已經呈低齡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