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三分之一的電吉他,全球三分之一的襪子,全球八成的中高端小提琴,全球市場近一半的微波爐轉盤……你可能想像不到,以上的這些記錄其實都是一個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小鎮創造出來的。
他們雖然是小鎮,但是卻能迸發出巨大的活力,形成區域發展的強大動能,撬動全國乃至全球大市場。「十三五」期間,他們在取得自身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更在合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和扶貧攻堅。
小鎮為何能迸發大能量?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中國小鎮又在做著哪些探索和努力?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中國小鎮》:《吉他小鎮——用聲音徵服世界》,點擊收聽↓
小鎮名片
鄌郚(Tángwú)鎮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是一個因吉他而聞名中外的「網紅」小鎮,這裡是一大批國產品牌樂器的故鄉,被譽為「中國電聲樂器基地」。電吉他的產量佔到了全國的三成以上。這裡也是國際知名樂器品牌芬達等的代工地,產品銷往韓國、日本、美國、歐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鄌郚吉他小鎮,已經成為世界吉他產業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無心插柳,「我的未來不是夢」
今年夏天,位於貴州大山深處的海嘎小學,因為組建搖滾樂隊走紅網絡。遠在兩千多公裡外,位於鄌郚鎮的一家樂器品牌創始人趙豐德也看到了這段視頻,他沒想到,幾年前向貧困山區捐贈的樂器,會以這樣的方式再次出現在眼前。
趙豐德:我們在雲南,老師問同學們,你們知不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樂器?他說知道,這是鋼琴(其實是吉他),然後給他糾正過來,這是叫吉他,它是麼樣延續到我們現在。
趙豐德帶到貧困山區的吉他,產自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鄌郚鎮。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裡的人們其實也不認識吉他。昌樂縣副縣長郭雪梅介紹說,80年代末,韓國的一家樂器經銷商在當地成立了一家合資樂器公司,木吉他、電吉他逐漸在這裡誕生。
經過40多年的發展,鄌郚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吉他小鎮」,在2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著近百家樂器生產製造及供應商配套企業。在小鎮的中心地帶,醒目的立著一把巨大的紅色電吉他,下面刻著「中國電聲樂器產業基地」的幾個大字。鎮上井字形的街道兩側分布著眾多製作吉他的廠房。
目前,鄌郚鎮每年的電吉他產量超過80萬把,佔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營業額高達15億元,出口德國、日本等許多國家和地區。芬達等國際著名品牌的都在這裡代工生產,很多世界知名的吉他大師甚至還來定製吉他。昌樂縣鄌郚鎮黨委副書記呂海偉說,鄌郚小鎮,已經成為世界吉他產業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呂海偉:這個體量應該說是比較大,現在我們每年出口的量,初步估計已經接近上百萬(把)了。像樂器來說,原來是個朝陽產業,現在是朝陽產業,將來還是個朝陽產業。
「吉他小鎮」=代工品牌聚集地?
產業雖然做大了,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吉他小鎮」靚麗名片的背後,是代工出口的尷尬,一把琴出口價1000元人民幣,在國外卻能賣1000美元,巨大的差價讓「吉他小鎮」的不少企業利潤稀薄,趙豐德說,這也讓他們越來越堅定了要「打響自主品牌」。
趙豐德:既然我們能夠把產品做好,為什麼非要去給人家做嫁衣?為什麼不可以做自己一個品牌?我們要求的是以質取勝,不是以量取勝。
製作琴箱、琴柄,粘合、組裝、調音……經過20多道工序的打磨,一把製作精良的手工吉他終於問世。但不再「貼牌」,一個小鎮上生產的不知名樂器,要想與國際大品牌抗衡,實非易事。
但鄌郚鎮的眾多廠家憋著一口氣,過去的十年中,在當地龍頭企業的帶領下,他們捨棄了「代工求量」的發展思路,不斷鑽研和提升產品質量。鄌郚鎮一家樂器工廠負責人馬穎說,產業集群的發展,也讓鎮上的樂器廠更有底氣,更有市場。
馬穎:我們不抄襲,自主的去設計,自我創新,其實無論是傳統的營銷方式,還是現在的電商模式,都能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產品的相對應的市場。而且企業跟企業之間的一些合作,能帶動我們電吉他產業集群中所有企業的品質提升。
△鄌郚鎮自動化的樂器生產車間
大力打造自主品牌:「做自己的聲音,讓世界驚嘆!」
有過硬的品質做擔保,趙豐德說,近五年來,鄌郚鎮創造的自有品牌越來越有名氣,不少知名樂隊的專業樂手也成為了他們的的粉絲。
除了靠質量贏得銷售之外,廠家們還在大力發展吉他培訓。並且在部分中小學逐步推廣設立「吉他教室」,提供教材、教具、教師,為普及吉他演奏儲存人才,為小鎮的發展積蓄後勁。
△趙豐德創立的吉他教室,收錄企業各個時期爆款吉他
為了幫助更多企業實現「品牌突圍」,「十三五」期間,鄌郚鎮還建設鄌郚樂器創業園,集樂器研發、生產製造、電子商務、倉儲配送於一體。
如今鄌郚鎮已有十幾家專門做中高端定製產品的企業,擁有了40多個自主樂器品牌。企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整個鄌郚鎮的就業。40多歲的手工研磨工郭秀娟說,是吉他改變了她的生活。
郭秀娟:在家門口工作又不用出去打工,現在的月收入比原來提高了8000多元,我們的家庭生活水平也跟著一起提高了。孩子自從我來到公司以後也開始學吉他了,現在彈吉他彈得非常的棒。
△「吉他小鎮」的發展也帶動了鄌郚的就業,樂器廠的工人大多來自鎮上的農民
樂器產業的突圍:打造樂器的文化之鄉
今年新冠疫情的出現打亂了很多廠家的計劃,但昌樂縣副縣長郭雪梅說,疫情讓鄌郚清醒的認識到,要想把產業做大做強,不僅要守住海外市場,更要重視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開闢發展的新格局。
郭雪梅:幾年前鄌郚已經開始了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的銷售模式,今年將成立專門的自媒體工作室,更直接的激發目標群眾和潛在人群的消費欲望,開拓國內市場。所以我們下一步要深度的與文化產業融合,把產業做優、做強。
「吉他小鎮 魅力鄌郚」音樂節
近幾年來,鄌郚每年都會舉辦音樂節,讓更多愛音樂的人了解鄌郚,熱愛鄌郚。鄌郚鎮黨委副書記呂海偉說,鄌郚不僅是「樂器產業之鄉」,在他們的規劃藍圖上,還將會成為「樂器文化之鄉」。
呂海偉:歡迎大家來我們鄌郚享受音樂、參加吉他音樂節,領略吉他的獨特魅力。
監製丨高巖
策劃丨王磊
記者丨李欣 劉穎超 王曉北 李臻
播講丨澤華 王藝
新媒體編輯丨王元巾
(編輯 趙羽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