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亞洲大學聯盟研究生學術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

2020-12-18 清華大學新聞網

首屆亞洲大學聯盟研究生學術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

亞洲大學聯盟15所創始成員大學近200名學生共話「人工智慧新時代」


清華新聞網10月23日電 10月20日-22日,首屆亞洲大學聯盟(Asian Universities Alliance,簡稱AUA)研究生學術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辦。本次論壇是亞洲大學聯盟成立後首次由學生自發組織、學生自主參與的學術論壇。論壇以「人工智慧新時代(The New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為主題,經過近六個月的籌備,來自亞洲大學聯盟全部15所創始成員大學的近200名學生,以及20餘名業內領軍專家和多家企業匯聚清華大學,圍繞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理論創新和產業應用等專題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本次論壇致力於搭建亞洲青年交流平臺,構建亞洲青年學者學術共同體。大會主席、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鈸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副教務長、國際教育辦主任高虹,研工部部長趙岑,國際處副處長、亞洲大學聯盟秘書長張傳傑等出席開幕式。


楊斌致辭

楊斌代表清華歡迎來自亞洲大學聯盟各成員高校的研究生同學,並詳細解讀了聯盟對亞洲高等教育界的交流與發展的重要意義。他指出,聯盟要讓師生多互動多合作多唱主角,而首屆論壇選擇人工智慧主題別有意義,不僅人工智慧技術本身,也包括其對社會和人類的未來的影響,越來越得到亞洲乃至全球各國的重視。他號召參會的同學們能夠充分利用這次多校交流的寶貴機遇,從不同學科的角度暢敘人工智慧發展的核心問題與應用前景,並將本次大會的心得和收穫帶回各自的學校以助力人工智慧科學研究的發展。

計算機系張鈸院士代表大會組委會向到場的來自各高校的老師和同學們表示歡迎。他說,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對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新的挑戰,期望能夠有更多的青年學者積極投身到人工智慧事業中來。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電氣工程專業2016級博士生Ei Ei Tun同學作為外國學生代表發言,他表示,本次論壇為亞洲大學聯盟成員提供了一個平臺,通過共享智慧,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者之間建立網絡,使聯盟成員能夠更好地進行人工智慧開發,這正是青年學者所需要的。

鍾致臻作為中國學生代表發言

清華大學電子系2014級博士生鍾致臻同學作為中國學生代表發言。他以自己的研究為例,他說道:「作為一名博士生,我感到非常幸運,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在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很多方面,人工智慧技術已經顯示出巨大的潛力,並為解決許多長期的問題提供新的機會。」

作為志願者代表,清華大學社科學院2017級博士生餘霄同學分享本次活動的籌備情況,並期待各國青年在清華大膽務實去交流想法,結交朋友,學習新事物。

社會科學學院彭凱平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朱軍副教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彭凱平教授、京東副總裁何曉冬先後就「機器學習:挑戰與進展」「智能的標準是什麼——一個新的圖靈測試的建議」等主題進行了分享。

現場交流提問

本次論壇為期三天,包括四場分論壇和青年圓桌會議、人工智慧成就展參觀等環節。四場分論壇分別以「機器學習」「學科交叉研究」「數據挖掘」「人工智慧應用」為主題,就人工智慧時代的熱點話題展開討論,分論壇活動由計算機系、電子系和自動化系等院系研究生分會協辦。

在各分論壇上,華為諾亞實驗室計算視覺首席科學家田奇以「智能城市的十大挑戰」為題發表演講,國雙科技CTO 劉激揚(John Liu)就人工智慧在雲端大數據的應用發表演講,葫蘆軟體公司(Hulu)推薦研究組負責人馮偉分享了「機器學習在推薦系統中的應用」。針對人工智慧技術在學科交叉領域的應用,來自國立首爾大學的助理教授徐鐘模(Jongmo Seo)介紹了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支持上的應用和挑戰,特別是在眾多倫理、人道義務和法律責任面前,如何看待未來人工智慧應用於醫學事業的未來圖景。

圓桌會議現場

在論壇期間舉行的圓桌會議上,30多個國家超過40位人工智慧領域的青年學者參加會議。亞洲青年學者們圍繞如何運用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對各自國家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現狀、挑戰和訴求進行了介紹。圓桌會議形成並發布了《亞洲青年人工智慧宣言——人工智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宣言呼籲亞洲青年攜起手來,推動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提升技術,完善理念,推動人工智慧應用於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重點難題,推動人工智慧造福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迎接更加美好的新時代。

活動期間,以「未來已來」為主題的清華大學「AI新時速」人工智慧成就展同期舉辦。展覽展示了人工智慧技術在人機互動、智能作詞作曲、無人送貨機器人、家裝設計、教育等方面的應用。參展單位包括校內10支學生創新創業團隊,10個實驗室前沿項目,5個清華校友企業以及華為、京東、百度、小i、圖瑪深維等業內龍頭企業,特邀媒體新華社也參與了此次成就展。展覽兩天共覆蓋11368人次。

人工智慧成就展現場

科創團隊展示智能人機互動

亞洲大學聯盟(Asian Universities Alliance,簡稱 AUA)是基於亞洲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由清華大學倡議發起、來自亞洲國家和地區的15所初創成員大學共同建立的高校聯盟,於2017年4月29日在北京成立。聯盟旨在通過加強成員高校間的合作,共同應對亞洲與世界面臨的挑戰,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經濟、科技發展中遇到的共性問題。聯盟創始主席單位為清華大學,成員包括朱拉隆功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沙特國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北京大學、國立首爾大學、清華大學、阿聯大學、印度尼西亞大學、科倫坡大學、馬來亞大學、東京大學和仰光大學等15所亞洲代表性高校。聯盟致力於探討亞洲的價值與亞洲高等教育辦學理念,促進亞洲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創新與文化交流,共同培養根植於亞洲多元文化環境的青年領袖人才,整體提升亞洲區域高等教育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推動亞洲高等教育的崛起,加強亞洲大學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與會人員合影

在本次論壇籌備階段,組委會面向全體成員高校學生開展了徵稿活動,最終接收到近200名同學的稿件,全面覆蓋亞洲大學聯盟創始成員大學。

供稿:校研究生會 編輯:趙姝婧 華山 審核:襄楠

相關焦點

  • 亞洲大學聯盟研究生教育高級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
    AUA教育專家聚清華 共話研究生教育發展亞洲大學聯盟研究生教育高級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新聞網11月21日電 11月18日,亞洲大學聯盟(Asian Universities Alliance,簡稱AUA)研究生教育高級論壇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行,來自12所AUA成員高校的教育專家匯聚一堂,研究教育難點熱點問題
  • 第二屆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研究生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
    未來網高校頻道11月24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呂婷 李華山)11月14-16日,第二屆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研究生論壇暨2020年清華大學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研究生會承辦,以「氣候變化與後疫情時代的綠色復甦」為主題,共來自6大洲、13個國家、47所國內外高校的220餘名師生參加。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陳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執行秘書長帕特麗夏?
  • 首次自發組織,亞洲大學聯盟14個國家和地區近200青年聚首清華共話...
    10月20日,首屆亞洲大學聯盟(Asian Universities Alliance,簡稱AUA)研究生學術論壇在清華大學開幕。本次論壇是亞洲大學聯盟成立後首次由學生自發組織、學生自主參與的學術論壇。
  • 清華牽頭髮起的亞洲大學聯盟首次工作組會議在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舉行
    清華牽頭髮起的亞洲大學聯盟首次工作組會議在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舉行邱勇發信祝賀:已落實聯盟章程相關約定清華新聞網11月20日電(通訊員 方豔華)11月16至17日,由清華大學牽頭髮起的亞洲大學聯盟首次工作組會議在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舉行。
  • 第二屆河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學術科技節開幕式舉行
    3月25日下午,第二屆河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學術科技節開幕式在圖書館405報告廳舉行。副校長宋克興教授出席開幕式,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各培養單位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長、研究生輔導員和研究生代表參加開幕式。開幕式由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王曉梅教授主持。   副校長宋克興教授講話並宣布第二屆河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學術科技節開幕。
  • 同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圓滿落幕
    日前,2019年度同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在新加坡舉行。本次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由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學院電氣與計算工程系聯合舉辦,旨在促進雙方研究生交流學習,並拓展兩校在超構材料領域的人才培養與科研合作。來自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果、呂渴強、吳瓊、陳旭、王宇倩、胡勇亮、曾超、吳家駒、範才富、房鑫盛10位研究生以及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的碩士研究生何逸輝一行參加了論壇。
  • 北京聯合大學牽頭舉辦首屆大運河非遺論壇
    兩位專家是在11月14日上午9時的「首屆大運河非遺論壇」上發表這些觀點的。本次論壇以「融匯貫通 南北對話」為主題,由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聯合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學院、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戲曲研究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北京工藝美術行業發展促進中心共同主辦。
  • 第二屆中原新聞與傳播研究生學術論壇在河南大學開幕
    為展現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創新培養機制和學術成果,搭建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12月3日,第二屆中原新聞與傳播研究生學術論壇開幕式在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實驗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舉行,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
  • 首屆「陽明學與浙江文化學術論壇」在浙江工商大學舉行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 通訊員 王汝菲) 1月10日,由浙江省倫理學會和浙江工商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陽明學與浙江文化學術論壇」在浙江工商大學舉行。  首屆「陽明學與浙江文化學術論壇」現場  本次論壇的主題為「陽明學與浙江文化精神建構
  • 首屆北京大學「數字人文論壇」國際學術會議在圖書館舉行
    2016年5月21日,主題為「跨界與融合:全球視野下的數字人文」的首屆北京大學「數字人文論壇」在圖書館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行。該論壇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哈佛大學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項目和北京大學數字人文建設與發展研究課題組共同舉辦。來自國內外語言、文學、歷史、藝術、信息技術、圖書情報等多個領域的150多位專家學者及學生參加了論壇。
  • 成都體育學院舉行碩博研究生學術論壇現場報告會
    為推動研究生教育優質資源共享,加強研究生跨學科、跨學校學術交流互動,成都體育學院碩博研究生學術論壇現場報告會於12月11日在同傳室順利舉行。本次論壇徵文分六大專題,包括運動訓練學、運動人體科學、新聞學、經濟管理學、體育人文社會學、民族傳統體育學。
  • 首屆中以大學校長論壇在以色列舉行
    本報耶路撒冷3月30日電  (記者韓曉明)首屆中以大學校長論壇29日在耶路撒冷舉行。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吉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汕頭大學等7所中國高校與特拉維夫大學、巴爾伊蘭大學、希伯來大學、本·古裡安大學、海法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等多所以色列高校籤署了科研教育研究合作協議。論壇還為「以色列留華同學會」揭牌。
  •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第十一屆研究生學術論壇舉行
    (以下簡稱論壇)在北京大學外院新樓501會議室舉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阿拉伯語系黃慧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西葡語系樊星出席了論壇開幕式。開幕式由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2018級碩士生許婕、法語專業2018級本科生黃思齊主持。為促進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發展,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於2009年發起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學術論壇,至今已舉辦十一屆。
  • 科學網—全國土木工程研究生學術論壇召開
    本報訊 12月13日至15日,以「智慧土木工程的發展與挑戰」為主題的2019年全國土木工程研究生學術論壇暨2019年土木工程研究生國際交流會在福州大學召開
  • 亞洲大學聯盟2020年執行委員會會議舉行
    清華新聞網11月11日電 11月5日至6日,亞洲大學聯盟在線召開了2020年執行委員會會議。會議由亞洲大學聯盟2019-2020年執行主席單位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主辦,聯盟15所成員大學的代表團參會。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出席會議並在開幕式上致辭。
  • 鄭州大學第十四屆研究生學術論壇醫學博士生學術分論壇成功舉辦
    為搭建學術交流、展示科研成果平臺,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11月28日,由鄭州大學研究生院、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醫學科學院主辦,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河南省腫瘤醫院)承辦的第十四屆研究生學術論壇醫學博士生學術分論壇在腫瘤醫院舉行。
  • 通知|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首屆研究生學術論壇徵文通知
    徵 文  為增強我國研究生在光學領域中的學術交流與溝通,開拓研究生的科研視野,促進光學的發展與創新,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將於2020年12月初舉辦「2020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首屆研究生學術論壇」
  • 通知|第一屆「光•未來」研究生學術論壇通知(附入選名單)
    通知|第一屆「光•未來」研究生學術論壇通知(附入選名單) 2020-12-03 1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工管論壇 | 2020廣東省研究生學術論壇暨第二屆大數據、人工智慧與...
    黃嫚麗副院長致歡迎辭 2020年11月1日上午九點,由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主辦、廣東省創新方法與決策管理系統重點實驗室承辦的2020廣東省研究生學術論壇暨第二屆大數據、人工智慧與管理科學(BAM 該研究生學術論壇得到了廣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資助,也是我院近年首次承擔廣東省教育廳資助的研究生學術論壇項目。黃嫚麗副院長代表學院致歡迎辭,並向與會的專家學者和師生介紹了學院近年的學科建設,以及研究生教育相關的成果。
  • 第十屆高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生論壇在武漢理工大學舉行
    未來網高校頻道12月15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周雄 萬新安)聚焦材料研究學術前沿,促進高校研究生學術交流。12月12日至13日,第十屆高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生論壇在武漢理工大學舉行,國內69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優秀研究生代表共700餘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