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念佛法門 深信力行為要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

種種法門,鹹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痴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汝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相關焦點

  • 蕅益大師說念佛法門是求生淨土最簡易、最穩妥的法門
    蕅益大師說念佛法門是求生淨土最簡易、最穩妥的法門。淨土宗名著《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著)略解之一。重要提醒:蕅益大師解經的文言文不是很難讀懂,大家只要讀三遍,基本可以讀懂,難懂的不是文言文,而是深奧的佛理,由於本文非常重要,建議大家每次讀三遍原文。這是「淨土宗十要」中的第一要,只要讀好這一要,淨土宗乃至佛法都可以入門矣!《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
  • 祖師語錄:蕅益大師說念佛有三種境界
    淨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師(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蕅益大師全集》:「念佛第一品人,頓悟自心是佛,念念圓明;第二品人,深信自心作佛,念念入理;第三品人,深信佛力無量,念念滅惡。」
  • 蕅益大師說:散心念佛,福善亦不可思量,何況一心不亂,必生極樂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之32(蕅益大師著)【經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 蕅益大師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 請聽蕅益大師開示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之27(蕅益大師著)【經文】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蕅益大師要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經文】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蕅益大師要解】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恆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
  • 處在災難不斷戰爭不斷的娑婆世界,舍此念佛法門解脫輪迴是極難的
    我們處在災難不斷、戰爭不斷的五濁惡世,舍此淨土念佛法門解脫輪迴是千難萬難的【印光大師開示】蕅益大師臨終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圓悟藏性,與佛同儔。蕅益大師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嶽示居十信。雖三大師之本地,皆不可測。而其所示名字、觀行、相似三位,可見實相之不易證,後進之難超越。實恐後人未證謂證,故以身說法,令其自知慚愧,不敢妄擬故耳。三大師末後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報。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師否乎?若曰:念佛閱經,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後,常侍彌陀,高預海會,隨其功行淺深,遲早必證實相。則是決定無疑之詞,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證也。
  • 從吃肉到信佛,淨土祖師蕅益祖師的故事
    正好就在這一年,一直都修佛念咒的父親魂歸西天,蕅益大師開始誦念《地藏本願經》,為父親早日超度、再生佛國,儘自己的一份孝心。漸漸地,他產生了出家事佛的想法。此念一生,蕅益大師便堅持每天吃齋念佛,修煉身心,並將以前所著的各種文章,盡行焚毀,以示自己重新做人的決絕態度。
  • 祖師語錄:蕅益大師說念佛有真實信心才能往生極樂
    念佛工夫,只貴真實信心。(圖片來源:資料圖片)《蕅益大師全集》:「念佛工夫,只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養的可歸,熾然欣厭;次信現前一舉一動,皆可回向西方。」
  • 彌陀贊——念佛法門
    16、《淨修捷要》云:「大勢至菩薩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人,攝取不舍,令離三途,得無上力。」9、淨土宗第九代祖師:明朝藕益大師(1599~1655),號「智旭大師」,別號「八不道人」,主張「持名念佛」法門。
  • 宏海法師講述明末高僧蕅益大師的故事
    我們一直在講淨土宗的祖師簡介,其實我要告訴大家,高僧呀,為什麼說「高處不勝寒」呢?他是很孤獨的,甚至在我們的常人、凡夫俗子眼中,他是很不近人情,很難打交道的,確實如此。在淨土宗的十三代祖師裡邊,最特立獨行、最滿腹經論、最著作等身的有兩位,一位是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另外一位就是第九祖蕅益大師。
  • 淨界法師:蕅益大師的名號及家世因緣
    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說,是整個《阿彌陀經》的正宗分的一個大綱。蕅益大師認為,整個正宗分就是在發明這段經文。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解釋得很多,在《彌陀要解》解釋得很多,我們可以約略地提出三個重點來說明。這段經文我們在研究的時候,第一個重點,我們看爾時佛告長老舍利佛,這個佛字值得我們注意。這件事情是誰說的?
  • 蕅益、弘一等諸佛大德談《地藏佔察懺儀》,懺悔佛弟子不可不知!
    那要真正發自內心悔過,後不再造,求佛菩薩加持,求瑞相、求感應,這些懺悔方法在經論裡面很多。在過去明朝末年,蕅益大師就依「佔察懺法」,那是依地藏法門,修這個佔察法,這個方法的確很有效,地藏三經裡面有一部就是懺悔法,《佔察善惡業報經》,這個裡面有教給你懺悔的方法,蕅益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用這個方法來修懺悔門,這也值得我們學習。」
  • 淨空法師:蕅益大師不說持名之多少,而講功夫的深淺
    第一,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信願持名』是這部經修學的要旨,也就是修行重要的依據,也是修行最主要的指導綱領。「信」是虔誠的深信,決定沒有疑惑。信心的建立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必須要有深厚的善根,其次要以充分的理解、信心,這樣才能夠建立。我們在現前或者在歷史上所看到,信心的啟發不外乎這兩種因素。
  • 蕅益大師:念佛是修大總持法門,不簡單!
    念佛求生淨土也可以叫做大總持法門,因為在這一門中圓攝了百千法門,我這樣說並不是為了要弘揚淨土而排斥其他法門,此中關要應當認清。但念佛人也一定要一門深入,以念佛作為正行,其它一切戒定慧等作為助行,正行和助行配合起來,就如同順風的舟船,再加上努力以板槳划動等,就能快速到岸,這就是正助配合的道理。
  • 淨界法師:蕅益大師出世因緣
    看蕅益大師的傳記啊,蕅祖的心情,本來是想跟憨山大師出家,那個時候憨山大師等於是老和尚,蕅益大師當時二十四歲,是個年輕的人,但是呢因緣總是不具足。憨山大師在那個地方,蕅益大師聽到以後就走路過去,蕅益大師到的時候,憨山大師剛好離開到其它地方去;到其它地方去,他又找,找到以後,憨山大師又離開。所以他最後講,「哭恨緣缺」。這世間上的事情,人和人之間的因緣的確不能勉強。
  • 淨界法師:蕅益大師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三晝夜,大悟孔顏心學
    蕅益大師他在十二歲的時候呢,經常夢與孔顏晤言,這也可以說是與孔夫子、顏淵這種菩薩感應道交。這個是講到十二歲的情況。十七歲閱《自知錄》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闢佛論焚之。到十七歲的時候,他去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跟《竹窗隨筆》,知道佛法的義理的高超殊勝,就不再誹謗佛法,就把過去這種闢佛論的論點全部燒毀掉。
  • 念佛的秘訣是什麼,看藕益大師開示
    念佛的秘訣是什麼,看藕益大師開示。念佛法門可謂是難信之法,因為念佛往生到西方淨土,就可一生圓成佛道。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過,一個凡夫成佛,從初發心到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而且成佛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就是中間有退轉。
  • 彌陀法門為何在中國如此盛行?
    北齊道綽大師也力倡持名念佛,他製作念株,教人掐珠念佛,長時宣講《觀無量壽佛經》,並作《安樂集》,詳述淨土宗的理論與實踐方法,強調依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得往生淨土。唐代善導大師於貞觀年間曾蒙道綽授《觀無量壽佛經》,因此同樣主張「他力本願」說,認為《觀經》等往生淨土法,是為五濁惡世之凡夫所特設的法門。
  • 蕅益大師綜合禪教律而會歸淨土的佛學思想
    淨土宗九祖澫益大師蕅益大師生平著述,分為宗論和釋論兩類。宗論即《靈峰宗論》,共十卷;釋論包含釋經論和宗經論及其他著述,共六十餘種一百六十四卷。主要著述有:《阿彌陀經要解》一卷、《梵網經玄義》一卷、《菩薩戒本箋要》一卷、《法華經玄義節要》二卷、《法華經會義》十六卷、《楞嚴經玄義》二卷、《楞嚴經文句》十卷、《閱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觀瀾》五卷、《周易禪解》十卷等,以及《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十卷。蕅益大師的學說,綜合禪教律而會歸淨土,同時又融會儒釋,是多面性的。
  • 印祖:古人慾令舉世鹹修,以阿彌陀經為日課,蕅益大師的要解最佳
    印光大師:古人慾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蕅益大師的註解最佳淨土行人讀的最多的佛經是《佛說阿彌陀經》,該經不僅是淨土行人的必讀經,全國幾乎所有的寺院早課都要誦這部佛經,如印光大師所說:「古人慾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以其言約而義豐,行簡而效速。